():/b4968/--1 科英布拉说到古老的大学城,英国人讲牛津剑桥,西班牙人讲萨拉曼卡,而葡萄牙人则自豪地提出科英布拉。在葡萄牙有一句人尽皆知的名言:“波尔图工作,科英布拉读书,里斯本享受”,高度概括了葡萄牙三大城市的特色。科英布拉在里斯本的北面,坐落在蒙德古河右岸,是葡萄牙中部的重镇。它像华国双庆一样是座山城,但规模小得多,中世纪这里曾经作过王都,直到阿方索三世才迁都到里斯本。市内没有什么工业,居民大多从事和科英布拉大学有关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服务业,如出租屋、餐饮业等。科英布拉被誉为“葡萄牙的雅典”,气氛优雅,古迹众多。更因拥有葡萄牙最古老的大学而闻名。科英布拉大学1290年由葡王迪尼斯创建在里斯本。1308年这位葡王认为科英布拉更适合读书养性,决定将大学北迁到这里。之后,该校在两地之间又反复搬迁过好几次,直到1537年最终在科英布拉定居下来。...
():/b5587/--第一章 中年危机刘云做好一碗打卤面,静静的坐在桌前吃着。四十五岁的他身高马大,那张旧椅子似乎承受不住主人高大的身躯。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一道道或深或浅的皱纹。刘云的桌前摆着两个相框,相框里是两张照片。一张是他十八岁时的照片。照片上的他身穿军装,英姿勃发。刘云十三岁时进入体校,十五岁时八一体工大队到体校挑人,挑中了他。从此,他成为了八一体工大队下属足球队的一员。二十五岁,他从八一体工大队退役,组织将他安置在了一家国企。当时的国企待遇非常好,他很满足。桌子上的另一张照片,则是刘云和妻子的合影。妻子在照片中笑的那样灿烂。那时的他是多么幸福。美中不足的是,他们结婚五年一直没有孩子。三十岁时,妻子终于怀孕。可惜幸福来得快,去的也快。妻子因难产过世,女儿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他给女儿取名为刘笑嫣。他希望女儿能够一辈子都开开心心的。...
《体制迷墙》作者:佚名第1节:序体制与人,人与体制--读熊丙奇《体制迷墙》陈丹青说它清楚,是因为其中搜罗列举了当今大学几乎所有层面的问题,简直是一部“百科全书”,凡在职在校大学师生日常熟知的种种弊端、恶迹、丑行、怪现象,书中都有翔实的交代与评析。卷首那张妙不可言的《大学利益结构图》,更是当代教育研究的珍贵资料。说它糊涂,则书中的议论者虽然提呈了大学教育的症状与处方,可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却是无解的、被悬置的--谁造成这一切?谁愿意出面辩护?谁承担责任?最后,谁能够改变局面--然而问题可能真是无解的,只能被悬置:在议论者口口声声的教育“体制”中,确实看不见“人”,即便当议论的内容几乎对准具体的“人”,焦距便会自动模糊、闪开,回向那作为全景观式的教育“体制”。大家都在议论体制。有待追问的是:人与体制,体制与人,本来应该是什么关系?如今又是什么关系?在我看来,不论这体制被称为是“...
《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业》作者:佚名第1节:写在前面的似乎那年是大二刚开始,同寝的兄弟突然跑来找我,“大为,我在报摊上看到一则招聘广告,一家新成立的杂志社招记者,不要求学历,不要求户口,也不要求经验。你不是总想当记者吗?去试试吧。”这对我而言,无疑是天大的喜讯。因此,当我跨入大学校门的那天起,便深知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那天起便树立了自己的从业目标:做一名出色的新闻记者!也因此,我随时、随地都会随心而发,向周围的人透露一个信息:我要当记者!只有让周围的亲友、同学、同事都知道你的明确目标时,他们才会有的放矢地向你提供奔向目标的机遇。所以,我的同学才会向我,而不是向别人,传递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招聘信息。下图为我在大二时,为自己树立的职业目标,以及为达成这些目标而设立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在当初看来似乎有些不切实际,连自己心里都没底,但历经这一路跌跌撞撞的努力与坚持,现在都已一...
作者:[美]戴尔·卡耐基第一部 如何对付忧虑第一章 改变人一生的24个字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远处模糊的,而要去做手边清楚的事。这24个字使1871年这位年轻的医科学生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医学家。他创建了闻名全球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成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钦定讲座教授——这是大英帝国医学界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你还被英王封为爵士。死后,记述他一生经历的两大卷书,原书达1466页。他就是威廉·奥斯勒爵士。1871年春天他所看到的那24个字帮助他度过了无忧无虑的一生。这24个字就是:“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远处模糊的,而要去做手边清楚的事。”是汤姆斯·卡莱里所写的。42年之后的一个温暖的春夜里,在开满郁金香的校园中,威廉·奥斯勒爵士向耶鲁大学的学生发表了讲演。他对那些耶鲁大学的学生们说,像这样一个人,曾经在四所大学里当过教授,写过一本很受欢迎的书,似乎应该有看“特殊的头脑”,其实不然。他的一些好朋友都...
():/b6313/--001 村里桑叶青立春过后,大铭朝的江南如刚洗濯的玉,层层发光,映照着如带青山,如绸绿水。故事就发生在俏江南的一古山村,大坟脚村。这不,正值一年一度的采桑节呢。一大早,村里家家户户就放起了鞭炮。吵得遮蔽了鸡鸣。几只鸭子摇摆着羽膀子踩在鞭炮声里,也听不到它们“嘎嘎”的粗嗓门。说到这采桑,大坟脚村以桑立足,以蚕为傲,前前后后还出了好几任御赐金匾蚕桑大户。如今他们都搬到镇上去住了。其中有一户人家,姓谢,在几代前遗留了一户单房支脉在村里,留着种种桑,养养蚕,然后送到城里的本家抽茧成丝,染成丝绸。几代之前还是富裕的,可惜子孙们坐吃山空,如今已极没落。这不,这户人家的义女谢灵在河边摆上香案,放完了鞭炮,将一个竹萎子洗了。这竹蒌是家里唯一从镇子上买来的竹制品,其它的像蓝子,盆子呀都是自己编制的。被洗得干干净净的,只能在采桑日第一天的时候用,这是谢家人特有的习惯,表示重...
():/b7794/--第一章 七零八落的一家李家算是完了。清河村的人闲唠嗑的时候,都如是说。今年刚入夏的时候,李家的大闺女李花儿带着弟弟金宝去清水河边洗衣服的时候,正好撞见了陶家的大少爷。陶家大少爷本来是要去捞鱼的,然而彼时金宝也坐在河边,刚好挡住了陶家大少爷的路。陶家大少爷那日刚被他爹骂了一顿,心情正不好呢,看着金宝坐在河边的样子,就骂了一声:“好个夯货,敢当本少爷的路!”说罢,就踢了金宝一脚。金宝不过三岁多一点儿的孩子,哪里懂发生了什么?顿时坐在那儿大哭起来。李花儿见状,急忙起身就要过去,但刚一起身,就见陶大少爷身边的小厮,讨好似得也过来踢了金宝一脚。这一脚有些狠,竟然把金宝直接踢进了水里。这河边许多洗衣服的妇人,看见这一幕,顿时就和炸了锅般。李花儿啊了一声,扑过去推了陶大少爷之后,就转身跳进了水里,要捞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