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国策 >

第1551章

国策-第1551章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总数的60%,其中华裔以3500万为第一大族群。即便在以墨西哥人为主的墨美中,也有2000多万亚裔(其中华裔近千万),而且这些亚裔控制着包括新洛衫矶、拉斯维加斯、新休斯顿与新菲尼克斯在内的主要城镇,是墨美真正的主人。

相对而言,战后遣返起到的作用还是次要的。

能够在美国形成这种种族格局,主要还是大战期间、特别是战争结束,到完全解除战时管制状态的这2年间的一系列措施!

第138章 最后的难题

持续数个月的战略打击,加上由数千万美军引发的暴乱,使得在美国本土迅速恢复正常秩序变成一种奢望。

根据实际情况,在2063年10月31日之前,即美国正式签署投降书之前,共和国说服了包括欧洲在内的所有盟友,在战后继续对美国实施军事管制,直到美国有能力生产出足以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生活与生产物资为止。因为欧洲的关系,规定在战争结束两年之后,即2065年10月31日之前对美国的基本情况做一次全面调查,以确定是否有必要继续进行军事管制。

当然,权力与责任挂钩。

虽然明知道这是共和国为了控制美国故意采取的行动,但是欧洲的实力不足以帮助美国进行战后重建,甚至没有能力保证数亿美国人能够填饱肚皮,所以欧洲只能在这个问题上做出让步。为了避免共和国利用美国没有造血能力来长期控制美国,欧洲留了一手,即在两年之后,如果美国的战后重建仍然没有起色,大部分美国人都无法过上正常生活,或者没有让美国人过上正常生活的基础条件,欧洲将参与美国的战后重建,并且不受限制的在美国全境展开工作。

显然,这是欧洲为自己争取到的两年时间。

在某些人看来,这也是欧洲给共和国出的难题,让共和国陷入新的困境。

像前面提到的那样,早在大战爆发之前,共和国当局就为战后的混乱局面做好了准备,比如以提前订购的方式让印度的粮食生产企业提前购置生产设备,扩大产能,以便应付战后的粮荒。可以说,这个举措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要知道,大战爆发前,西约集团是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与出口集团,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都世界上的主要粮食生产国,其中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还是排名世界前五位的粮食出口国,仅这三个国家生产的粮食就养活了全球近三成的人口。设想一下,如果这三个国家的粮食生产受战争影响,哪怕只有一季粮食减产,也会产生严重粮荒,甚至是全球性的粮食恐慌。战后的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澳大利亚遭到战略打击之后,从2062年开始,粮食产量就急剧下滑,即便在2063年与2064年有所恢复,也没能达到战前规模,直到2065年才基本上达到战前水平,并且在2066年恢复正常,而因此减少的粮食产量更是高达数亿吨。因为澳大利亚的主要产粮区与主要的人口聚居区并不重合,所以战略打击对澳大利亚粮食产区的破坏还不算严重。相对而言,美国与加拿大的粮食产区与人口聚居区基本重合,加上严重的动乱,所以两国粮食生产受到的影响更加严重。根据战后公布的数据,直到2065年,美国与加拿大的主要农业基础设施才得到全面恢复。而到2068年两国的粮食产量才恢复到相当于战前50%的水平(因为在大战期间,两国均损失了大量人员,加上不需要出口,所以相当于战前50%的水平基本上能够满足两国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恢复到战前水平,已经是2075年之后了,由此可见,大战结束之后,仅仅保证6亿美国人与1亿多加拿大人的生活,共和国就得费不少的精力。要知道,这7亿人每年至少需要4亿吨粮食,而在2065年之前,两国的粮食缺口高达6亿吨,暂且不说如何生产出这么多的粮食,仅仅是将6亿吨粮食飘洋过海的运过去,再分发到民众手里就是一件浩大的工程!

事实上,对战后重建来说,粮食只是一个非常小的问题。不管怎么说,运送6亿吨粮食也就是1200艘次50吨级散装货轮的事,而到大战结束的时候,共和国就拥有6000艘该级别的运输船,加上其他国家的,全世界总共有11000艘超大型运输船。因为不再向前线运送作战部队与作战物资,所以这些船只都需要用来运送别的物资。更重要的是,在战时动员起来的大批准军事人员都需要新的工作,所以运送粮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事实上,对于以填饱肚皮为首要目的的战争难民来说,肯定不会拒绝那些在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丝毫没有口感的粮食。

相对而言,真正的难题在于帮助美国进行战后重建。

战后重建主要关系到两个问题,一是物资,二是人力。

虽然大战爆发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之一,不但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还拥有丰厚的工业资源,以及雄厚的工业技术,但是在大战结束的时候,不但战略打击摧毁了美国绝大部分工业设施,美国军队的暴动也毁灭了仅存的工业基础。在美国当局签署投降协议的时候,别说工业体系,美国本土甚至没有一家能够生产铁钉的工厂,几乎所有工业产品都需要从国外引进。更要命的是,因为在大规模战略打击中,共和国当局为了以最快的速度瓦解美国的战争潜力,不但重点打击了美国的工厂,还将矛头对准了美国的工人,特别是技术工人。结果就是,大战结束的时候,美国不但没有工厂与工业设备,还没有足够多的熟练技术工人。换句话说,就算共和国能够为美国提供足够多的工业设备,特别是机床等基础工业设备,美国也很难在短期内恢复造血能力。如此一来,就得由共和国直接为美国提供用于重建的物资,特别是钢铁、水泥、合成塑料、工程设备等等战略物资与基础设备,并且帮助美国培养一批产业工人与建筑工人。

相对而言,这还是个比较简单的问题。

不管怎么说,共和国早就不是低端工业生产国了,大部分基础物资的生产工作早已转移到国外,特别是周边地区,比如早在2050年,印度就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初级工业产品与工业原料出口国,不但生产出了足以满足共和国市场需求的基础产品,还将各种低端工业产品销往世界各地。更重要的是,印度这样的国家大都是集约集团成员国,而且这些国家都与共和国签了条约,即用基础工业产品交换共和国的高端技术,从而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毫无疑问,这是双赢的买卖,共和国输出了技术得到了产品,印度卖出产品获得了技术。也就是说,共和国不需要出钱、至少不需要花很多钱来购买美国战后重建所需的基础物资,需要拿出来的只是一些先进技术,准确的说是即将过时的先进技术。而在整个产业链条中,随着美国恢复造血能力,曾经站在世界顶端的美国将跌落到谷底,最终取代印度等新兴国家,成为新的低端工业国。事实上,共和国也是这么做的,即用众多在战前看起来非常先进的技术跟印度、巴基斯坦、缅甸、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甚至像日本、菲律宾这些在战争初期战败或者在战争期间开始复苏的国家交换了大批基础资源,再用这些资源帮助美国重建,最终用在美国建立起来的工厂、已经复苏的美国市场来获取利益。因为参与美国重建的主力是共和国企业,所以共和国企业也就顺理成章的霸占了美国的市场,特别是高端市场,最终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

事实上,这也是众多集约集团成员国争先恐后的参与美国战后重建,甚至不惜以无偿援助的方式进入美国市场的根本原因。要知道,算上加拿大,还有墨西哥,传统的北美市场拥有10亿人口,而且从地域范围、资源数量、教育水平、传统文化等等方面来看,北美市场的发展潜力都超过了人口是其3。5倍的南亚市场(仅从人口数量来看,拥有大约35亿人口的南亚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用战后几年流行话来说,谁占领了美国市场,谁就拥有了未来。

相对而言,真正的问题还是人力资源。

虽然从根本上讲,共和国并不缺乏帮助美国进行战后重建的人力资源,要知道,战后重建毕竟是美国的事情,而且战争结束之后,至少有4000万美国军人与军事人员需要遣返回乡,而这些人都需要通过劳动获的生活来源,加上因为战略打击而失去劳动岗位的数亿美国人,美国本身也不缺乏劳动力。对共和国来说,需要付出的人力资源只是帮助与监督美国战后重建的人力。事实上,因为共和国也有上千万军人要遣返(准确数字是1700余万),而这些人也需要劳动岗位,加上共和国国内大幅度削减军事产能,社会上可以提供的劳动岗位并不多,所以共和国当局要征召劳动力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有一点与提供重建物资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即共和国当局不能拿技术去给退役军人发工资。也就是说,要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重建队伍,哪怕这些队伍是为美国的战后重建工作负责,最终也得由接受重建帮助的美国来买单。可是在此之前,共和国当局必须为这些人支付薪水,而且还是按照共和国的劳动标准支付薪水。

毫无疑问,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可以说,为了帮助美国进行战后重建,共和国付出了极为巨大的代价。

这也是欧洲在战后重建的问题上为共和国制造难题的根本原因。问题是,比起独霸北美大陆带来的好处,特别是对未来世界格局产生的重大影响,这点代价就算不了什么了。所以从一开始,共和国当局就没有想过要让欧洲介入美国的重建工作,并且在大战结束之前就对美国的重建工作做了规划。

这其中,第一点就是按照种族来管理战争难民。

事实上,共和国在美国与加拿大设置战争难民营的初衷就是方便战后管理,并且绕过强制移民这道坎。要知道,按照国际法,即便共和国是战胜国,美国是战败国,共和国当局也无权剥夺美国平民的基本权利,并且将在占领美国期间,为美国平民提供最基本的人道主义保障,并且给予美国平民最基本的人权。也就是说,只要结束战争状态,即法理上的战时管制状态,共和国当局就再也无权干预美国平民在法律框架范围内的自由活动,更无权强制美国人移民,或者是搬迁。当然,在战时体制下,共和国当局可以用方便作战行动,确保当事人基本安全等等理由,强制接受战时保护,即进入战争难民营的美国人接受居住等方面的强制安置。

欧洲在给共和国制造难题的时候,也给共和国留下了两年的时间。

当然,这是大国博弈的直接结果。根据后来陆续公布的一些资料,在与欧洲进行的谈判中,共和国在接受以2年为期的要求之前,就提出了在这2年间继续维持战时管制,不然共和国不会对美国的战后重建工作、以及美国的社会秩序做任何承诺。

因为欧洲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坚持,所以共和国还顺带提出了,在战争结束后20年,由所有美国人来决定美国的未来,即以全民公决的方式决定到底是维持一个完整统一的美国,还是将美国分解成多个国家。

20年能够改变绝大部分美国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那么2年就能改变绝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地点。

根据战后披露的一些数据,在2065年10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