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国策 >

第1260章

国策-第1260章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B(42)设计的时候,螺旋电磁炮刚刚问世,单价是轨道电磁炮的10多倍,按照江南造船厂的项目书,以2042年的物价标准,6门螺旋电磁炮的采购价格就占到了海军为XB(42)开出的总造价的4成,而在正常情况下,这个比例不应该超过5%。正是如此,早在2042年的时候,美国当局就认为共和国海军在搞概念研究,XB(42)只是一种“试验战舰”,不会大批量采购。直到2045年,共和国国防部批准了XB(42)的批量建造计划,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2047年批准了由国防部提交的,用XB(42)取代海军所有巡洋舰的计划,美国当局才认识到,共和国海军没有拿XB(42)搞试验,而是将它当成了一种能上战场的战舰。

可以说,正是XB(42)由设计走向建造、并且开始批量建造,由共和国海军投资开发的螺旋电磁炮、以及由此产生的新战术思想才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海军到底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在未来战争中有什么样的作用,也在这个时候成为了重点话题。

当然,共和国海军的受关注程度也由此超越美国海军!

第36章 先进理念

所谓树大招风,出名不一定都是好事。

因为袁晨皓是陆军将领,即便在2047年之前负责后勤工作,受林啸雷制约,他没有半点机会插手海军装备建设,所以在2047年下半年调任作战处处长之后,袁晨皓专门花了一段时间去了解海军的情况。非常可惜的是,在林啸雷之后,出任海军司令的是来自潜艇部队的华剑锋,大概是与职业习惯有关,华剑锋走马上任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与军情局的刘晓宾合作,全面加强海军的保密工作。更让袁晨皓有点恼火的是,华剑锋与袁晨皓、刘晓宾的关系都非常不错,还得到元首青睐,所以就算袁晨皓是“总参谋部第一人”,也没有机会过问海军的事情。

当然,作为作战处处长,袁晨皓对共和国海军的了解程度肯定超过了普通人。

实际上,早在2042年底,XB(42)的建造工作常确定了下来,并且由林啸雷亲自命名为“昆仑”级。要知道,当时XB(42)的设计工作刚刚开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都没人知道呢。由此可见,该级巡洋舰在共和国海军中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与共和国国防力量在2042年之后的增长一样,海军在2042年加大造舰力度,实际上也是对前期欠缺的一种弥补。要知道,在“昆仑”级巡洋舰之前,共和国海军实际上只有一种巡洋舰,即“秦岭”级。虽然在具体级别划分上,共和国海军的20多艘巡洋舰被分成了3个级别,但是后2个级别采用的都是“秦岭”级的舰体与基础设计,只是对各个子系统做了改进,算得上是“秦岭”级的重大改进型。当然,长期不开发新的战舰,也能带来一个好处,那就是能够完成技术积累。从某种意义上讲,共和国海军在2015年到2041年间的保守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进步太快。如果急于建造的话,恐怕很多战舰在建成服役的时候就将落后。即便像航母这种不得不建造的大型战舰,共和国海军也采用了“小步快跑”的发展方式,在短短20年内,建造了3级7艘(“共和国”号单独为一级),而没有像美国海军那样,一口气建造10多艘。

当然,“昆仑”级能够在设计的时候就确定要批量建造,与采用的先进技术不无关系。

前面提到的螺旋电磁炮,基本上就是为“昆仑”级量身定做的。反过来讲,螺旋电磁炮的性能技术指标又对“昆仑”级的设计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拿排水量来说,在最初的时候,设计指标为15000吨,在“秦岭”级的基础上放大50%。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宽松的指标。问题是,在2041年底,海军改变了战术指标,将舰炮的弹药投掷能力在之前的基础上提高2倍,也就是由相当于“秦岭”级的10倍提高到20倍。这还没完,到2042年初,海军根据用计算机做的未来海战推演结果,再次将舰炮的弹药投掷能力提高2倍,即达到“秦岭”级的40倍,并且明确要求舰炮的最大射程必须超过1000公里。

如此一来,除了加快螺旋电磁炮的开发速度之外,还得修改螺旋电磁炮的技术指标,比如将炮弹的质量由之前的450千克提高到650千克以上,而且必须在不更换发射器,只调整输出能量的情况下使用包括800千克级增程弹在内的不同口径的炮弹,并且可以按照射程要求,灵活调整炮弹的装药量与增程火箭发动机的工作时间。总而言之,这么一搞,首先是螺旋电磁炮的开发难度加大了不少,很多设计都得推倒重来。更重要的是,战舰的排水量也水涨船高,没有任何设计师能用15000吨的舰体实现海军的战术指标。要知道,根据海军的要求,即便使用800千克级增程炮弹,以及能源系统不拖后腿,也至少需要配备6门螺旋电磁炮,才能将新型战舰的舰炮弹药投掷能力提高到“秦岭”级的40倍,即在15分钟之内,投送大约1000吨炮弹(舰炮的弹药投掷能力是炮弹质量乘以舰炮射速再乘以射程,因此在射程提高到1000公里之后,在单位时间内投掷的炮弹质量仅相当于“秦岭”级的16倍)。正是如此,在设计工作开始之后,工程师首先就得想办法为战舰安装6门舰炮,为此不得不采用首尾突出的怪异船型。

体现战舰战斗力的,肯定不仅仅是炮火。

不管采用多么先进的设备,以及多么惊世骇俗的设计理念,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转化成实际战斗力。换句话说,如果不能转化成实际战斗力,再先进的设计也没有用。这一点,在共和国的J…14与美国的F…22战斗机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虽然F…22是全球第一种第四代战斗机,也是第一种在美苏冷战后服役的重型战斗机,还是第一种在21世纪服役的主力制空战斗机,更是第一种造价以“亿”计算的战斗机,与之相比,J…14就“逊色”得多了,在服役时间上甚至比俄罗斯的T…50还要晚,价格也不昂贵,更没有那么引人瞩目,但是不管是在产量、装备国家数量、服役时间等方面,F…22均不是J…14的对手。归根结底,除了价格便宜之外,J…14的一个成功之处就是将作战能力发挥到了极限。可以说,到了40年代末,仍然有很多国家在使用J…14的终极改进型号,一些有实力的国家甚至在“终极改进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将服役寿命延长到2050年之后。不是这些国家买不起新的战斗机,而是J…14仍然能够有效的完成作战使命。

战舰也是武器平台,与战机一样,都得遵循武器装备的发展规律。

正是如此,“昆仑”级在设计的时候就注重“实战应用”。

整个设计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其宽大的飞行甲板。

事实上,除了主升力体的首尾端之外,舰体上层建筑物的顶部都是“飞行甲板”。更重要的是,“昆仑”级是第一种专门为航空作战配备了大型升降和与弹药升降机的巡洋舰。虽然“昆仑”级没有机库,只在舰岛后面设了一个仅能容纳数架飞机的维护中心(大型升降机就通到这里),甚至没有足够大的弹药库。位于1号主炮弹药库后面的航空弹药库(弹药升降机通到这里)只能容纳400吨航空弹药,但是与之前的巡洋舰相比,“昆仑”级绝对是名副其实的“航空巡洋舰”。按照共和国海军制订的战术指标,正常情况下,“昆仑”级可以为海军与陆军的垂直起降运输机与低空攻击机提供支援,必要的时候,还要能够支持舰载战斗机作战。

因为战舰是大型作战平台,所以还得充分考虑生存能力。

要知道,一艘战舰上多则有上千官兵,少的也有几十名官兵,如果生存能力不够,导致的伤亡往往难以承受。可以说,任何一艘大型战舰在设计的时候,就将生存能力放在了重要位置上,甚至被当成最重要的设计指标。

从某种意义上讲,“三体冲浪船型”取代了“双体冲浪船型”,就是因为生存能力更加出色。单纯从航行速度上考虑的话,因为“双体冲浪船型”在高速航行时产生的兴波阻力小得多,而且还能将水面以上的船体设计成升力体,在高速航行的时候提供额外升力,从而降低水下部分的阻力,所以其流体性能更加出色。“三体冲浪船型”唯一的好处就是抗打击能力远远超过了“双体冲浪船型”。从理论上讲,只要将副升力体提供的升力控制在总升力的30%以内,在主升力体没有遭到破坏的情况下,都不会沉没,而且能以最大航速的50%离开危险区域。

问题是,钢铁的比重超过了海水,所以没有打不沉的战舰。

更重要的是,随着战舰的最大航行速度提高到70节,传统船型与传统的流体力学都派不上用场了,不然共和国与美国也不会大力发展“冲浪船型”。关键就在这里,不管是三体冲浪船型还是双体冲浪船型,在高速(大约45节以上)航行的时候,靠的是位于水下的升力水翼或者升力船体提供升力来支撑舰船自身的重量。也就是说,在高速航行时,舰船水下船体产生的浮力远小于排水量。如此一来,在遭到攻击,船体受损,甚至仅仅是升力体的外形结构遭到破坏的时候,不但舰船的速度会急剧降低,甚至很难继续浮在水面上,抗打击能力不如传统舰船。虽然更高的速度,赋予了现代舰船更加强大的生存能力,实际上,现代舰船的生存能力肯定比以往的好得多,但是现代反舰武器的威力也越来越大,所以现代舰船受到的威胁并没变小。

当技术遇到瓶颈,难以突破的时候,精巧的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昆仑”级巡洋舰的设计中,最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就是“可分离式功能模块”。

“可分离式功能模块”的最大特点就是利用自动化技术,将一些危险的、或者极端重要的功能模块设计以全封闭式的要求进行设计,并且将其以外部拼接的方式与其他功能模块连接。作战使用的时候,如果这些模块遭到打击,出现了危及战舰的危险,战舰上的控制计算机,或者指挥人员就可以主动抛弃该功能模块。这相当于“壮士断臂”,或者说是“弃车保帅”。虽然战舰的作战能力会受到影响,甚至丧失作战能力,但是却不会因为弹药库爆炸而战沉,至少不会发生灾难性的后果,让战舰上的官兵有时间撤离。

前面已经提到,采用了高速船型之后,舰船的外形对航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采用“可分离式功能模块”的前提条件就是对基础船体进行精细设计,确保在抛弃了部分模块之后,舰船仍然能够以相对较高的速度离开危险区域,而不是完全丧失活动能力。更加重要的是,因为“可分离式功能模块”都是封闭式的,完全由计算机,或者人员遥控操作,所以对自动化与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拿弹药库来说,除了要求自动运送弹药之外,还要在战舰出海活动的几十天、几个月、乃至十多个月的时间内,保证里面的弹药不会因为缺乏维护而出现危险。

可以说,这个设计理念不是很复杂,之前没人想到,就是因为实现困难。

到了21世纪40年代,随着模块技术越来越发达,该设计理念也具备了实用性。

虽然在“昆仑”级设计的时候,受战术思想、传统观念、人员才能等影响,“可分离式功能模块”的应用范围非常狭窄,只用在了弹药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