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你问我答-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上面几点,说它是“功能效应”的应用,容易领会,但笔者认为,就是中医的药物治疗,煎大包大包的药,熬成汤汁或制成丸、散、膏、丹等等,总是实质性的,有物质进入人体的了,但它的物质进入机体后,主要还是起着功能调整的作用,特别是在它的“辨证论治”方法下使用,更是如此。什么理由?试看中医药理学里的“药性”,它说的药物作用性质的寒、热、温、凉、浮、沉、升、降等等,细察它的实质,指的不是这些药物本身的温度属性,而绝大部分指的也都是这些药物作用于机体后引起的一种“综合的功能反应”。比如一些药物能治所谓“热证”的,就叫它是“寒”性药;能治所谓“寒证”的,就叫“热”性药;能治“虚证”的,便叫“补药”……前面又说过,机体的所谓寒证、热证的“证”,本身也是得病后的一种“综合反应”的功能表现,所以归根结底,中药疗法也只是用了中药去调整了机体的功能罢了。
再看中药本身的作用,也是这样,它只有作用于有病的机体而有反应后,才能显出它的所谓“寒性”、“热性”等等“药性”来,随便举几个例子:羚羊角、犀角、生石膏等等,是有名的“寒凉药”,但你去量度它们自身的温度,却不比其他东西低,看不出一点“寒、凉”的性质。它只有作用于中医的所谓“大热”之证而且要起了作用和反应,使这“大热之证”的“火”退下来后,才表现出其“寒凉”药性来了。同样,附子、干姜、肉桂都是有名的“温热药”,当你测量它们的温度时,也不会比其他物体高。但当你辨证明确,用在真正的所谓“寒证”,而且起了反应时,就显出它们的“温热药性”来了。说到此,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药的疗效,完全得力于它们在“辨证论治”理论下的应用。其实质就是用了这些药物去调整机体功能而治病的缘故。
不是说,现在已知一些中药也有诸如消炎、杀菌、扩张血管、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吗?那就不是调整功能的作用了。对,这是事实,但如进一步分析,则它们不是起了直接作用,而仍是通过功能调整而间接起作用的。理由是:(1)有报道、有些中药在试管中没有杀菌作用,但进入机体后,却显出了杀菌、消炎作用,这说明它们是调动机体其他因素和功能而起了作用的。(2)有的中药,离开复方之后,便失去了它原有的全面作用。所以从本质上说,还是一种功能调整作用。(3)至于针灸等疗法,事实证明,它们一点药物未用,都部分地治好了各种疾病。这里边就包括了现在所知的杀菌、消炎、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增强免疫力等作用。而且各种作用“自动配合”得很好,从而出现了很好的疗效。这是什么原因?原因是它们起了良好的功能调整作用。至于这个“调整”是否就在“功能”这个层次上还是在更深的层次?笔者因水平有限就说不清了,但这却是值得思考研究的……
上面一再举例,讲了老半天的功能,是想充分说明中医学的这个特点和优势,以便加以利用。比如前述的“生物控制论”的利用,很可能是一条中医现代化的捷径。因为如此一来,它可暂时丢开对机体实质结构的研究(这是中医的短处)而直接在功能上加以发展利用(这是中医的强项)。西医的重实质的、重微观的“还原论”的研究方法,中医当然应该学,但那不是首选的主要路子。何况这个路子,最多也只能在西医后面跑,而且这方面基础差,必然走得慢,是要事倍功半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大家深思。
十二、针灸疗法能现代化吗?——“自动诊疗机”的设想
【问】针灸疗法怎样发展?能不能现代化?它将怎样实现现代化?
【答】完全能现代化,而且必须逐步现代化。所谓“现代化”,就是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加以改造。笔者认为,在谈了中医的“重功能、轻实质”,“中医学是整体功能调整医学”,中医学的特点很符合“生物控制论”的原理等观点之后,提出一个“自动诊疗机”的设想以实现针灸疗法的现代化,这是一条扬长避短实现中医内容现代化的捷径之一,现详述如下。
这个设想是以针灸疗法、经络学说、生物控制论等为理论根据的。因为,如果将针灸疗法的原理高度概括起来,就可得到如下的表达和理解:一个健康的机体,其全身功能是一个自动调节、自我平衡的系统和整体,所以出现了一切全身协调的生理功能。比如饿了会找饭吃,渴了会找水喝,热了会出汗……甚至有了较轻而小的疾病,机体也会在不自觉中自行抵抗和康复。但是如果机体受内外因素的入侵与影响,超出了机体自动调节的能力范围,如从功能的角度看,那么它的功能就失去了平衡,机体就病了。这时如从药物角度看,病人就要用中西药治疗。但如从针灸疗法、“经络学说”的经验观点看,那么这病人就会在一定体表的部位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局部的痛、胀、麻以及皮下出现条索状的硬结——称为“阳性反应物”等等)。这“异常反应”的部位,就叫“反应点”。如果这反应点正好落在“穴位”上,就叫“诊断性穴位”。然后医者即可按照“经络学说”或其他有关原理在一定相应的部位(即治疗用穴位)施以一定“方式”(如针、灸、拔火罐、耳针、头针、割治、皮肤针、电针、埋线疗法、激光针乃至不用针具只用手力的推拿疗法等等)和一定“量”(如针的“手法”、灸的“壮”数、热度、电针的波形、激光的强度、推拿的手法力量疗程等)的治疗。总之,只要以上定位、定性、定量、定时等“数量”(数据)刺激都“恰到好处”,机体就自动恢复平衡,病就会好。上面这些就是针灸疗法治病的原理。针灸疗法以及在此基础上派生发展起来的各种疗法,说到底,都是以上原理的不同应用和体现。
但是,要达到以上各种要素(即上面说的定位、定性、定量、定时)的“恰到好处”,以往仅靠书本的经验和医生的水平决定。但经验、书本有局限,水平有高下,特别是病人机体、疾病各自又是在不断变化波动中的,因此往往同是一个病人,先后疗效相差悬殊,或者同是一种病和同一个医生,在张三身上可以出现高疗效甚至意想不到的“奇效”,但是用在李四身上却又全不见效了,不能百发百中而成一大缺陷,常令医生望病兴叹。为弥补这一缺陷,笔者设想出一种“自动诊疗机”,认为能逐步实现这一目的。
设想的这种“自动诊疗机”由三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诊断机”。它相当于早年的“经络测定仪”等仪器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产物。病人来了,先上此机进行诊断性扫描,找出机体此时失去平衡后的各个“反应点”(诊断性穴位)。扫描可以用声、光、电、磁等原理方法进行。
然后打开第二部分机器,它可叫“分析器”或“控制台”等名称。它是一部事先按已知的经络学说或因此而更进一步发展起的原理逻辑设计的电脑中心。经过不断完善发展之后,它能准确、迅速地得出该病人此病此时此地所需的刺激的部位(穴位)、方式、剂量以及时间等数据。
接着又打开第三部机器,叫“治疗机”,它能根据上述“控制台”所给的数据指令,准确无误地给以“恰到好处”的刺激,刺激结束,机器自动跳闸停电,机体平衡了,病就好了。这样看病,既准又快,且自动,是十分理想的。
除此之外,如果将上述原理伸延开去,这种机器还可用于彻底地预防疾病。就是将它用于定期体检,当病人还在毫无觉察的情况下,通过定期的体检,机器已能先“查”出病来了。于是立即自动治疗,消灭疾病于萌芽之中,这样就起到彻底预防的作用了。
这个设想,看来有些天真,而且更是繁杂得很,有许多具体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比如说第一步扫描寻找“反应点”,它的灵敏度也受皮肤湿度、电阻差异等因素影响,远未能令人满意。至于它的第二部分控制台的程序、经络学说等的程序模型,也远未完善。但是从理论上说,它是有根据有道理的,在今天的科学水平之下,经过不断努力是可以逐步实现的。这样,也就把中医针灸疗法的特点和现代科学的先进内容结合起来了。
这种设想的诊疗机,它类似现在已有的“专家电脑诊疗系统”,但又进了一步。“类似”的是两者都用了现代的电脑、自动化手段;“进了一步”的是它是“全自动”的。因为“专家电脑系统”只能重复某专家的经验,没有用上控制论。如果病情、病种超出经验范围时,就不知如何诊疗了。而这种诊疗机可以自动延伸医生和书本的经验。因为经络学说、针灸原理是用了控制论原理的,机体病了,就会有反应点,有反应点便能治疗。所以不论老病、新病都应能治。比如胃病有足三里等反应点可治,咳嗽有太渊等穴可治,但遇上艾滋病还有今后出现的新病,怎么办?也可治,因为它们也必有相应的反应点出现,因此就可治了。所以照样病人只要一上机,二分析,三治疗,电钮一按,这个新病还没叫出什么名字来,机器已经给他治好了。
接着,笔者顺此原理再发“奇想”,即认为上述设想如能实现,那么它将大大变革简化目前的医学。因为只要“凡是机体病了,就必有反应点,然后给以相关的、恰到好处的刺激,病就好了”(这实际上就是经络学说的核心)。如果这个原理准确无误的话,那么可得结论:将来的病,可以不叫什么病,什么炎;也不叫什么阴虚阳虚,伤寒温病等等,看病也不必用听诊器、B超、CT,更不必看舌头切脉,人们只要定期上机检查治疗即可“包治百病”,出现一个无病的世界。
好了,好了,“你在痴人说梦了”。但且慢,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等等,当时看来,也是痴人说梦,而现代的科学仪器却达到了。就是神话中的“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说法,不是说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里,换个时空观念之后,也是大有道理的吗?神话,幻想而已,而这个设想是有科学根据的,所以是可以逐步实现的。
笔者一直认为:中医、针灸等等的潜在优势就在此,只要人们换个观念和思路,潜力优势就出来了,因此一再呼吁赶快加以重视起来。
附注1
下文选自《蒲辅周医案》。
胸痹(心绞痛等)
苏××,女,36岁,于1964年4月29日初诊。
发病已六年,1958年因心前区阵发性剧烈绞通住进莫斯科医院检查,诊为心绞痛。经治疗未效。1959年回国后渐觉腰部绞痛继起,向下放射,小便检查有红细胞,肾盂造影未发现结石。1962年初即住进某医院,渐致不能起床,1963年初右胁下绞痛,化验检查谷丙转氨酶400单位,并经各种检查确诊为:(1)心绞痛,(2)慢性胆道炎、胆绞痛、发作频繁,每日5~7次,胸痛彻背,牵引肩背及上腹掣痛,胸感发憋气短,指甲发青,略有咳嗽,疼剧时大汗出,据述前不久汗出浸湿之内衣拧出半盆汗液约2000毫升,右胁下绞痛及肾绞痛亦经常伴随而作,或单行发作性疼痛,有恶心,口苦,大便偏干燥,睡眠亦差,形体尚胖,面色苍白,腹不满,卧床不能下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