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美学 >

第9章

美学-第9章

小说: 美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艺术 学问走的路是正确的,它至少要有明确的根据,见闻,以及 有见识的判断,用来对于一件艺术作品的各个不同的,尽管 有些是外表的方面,作较精确的分析和适当的评价。
   d)艺术作品作为感性对象,它和作为感觉主体的人有一 个基本的关系,上述研究方式就是从这个关系方面来看。关 于这种研究方式我们已经作了一些说明,现在我们要研究这 一方面对艺术本身的更基本的关系,这可以分为两部分:(i)

① “艺术作品的一切积极的方面或关系,例如时代,阶段,艺术家生平等
等。”(鲍申葵英译本注)

……………………………………………………………………………………………………………………………
三 艺术美的概念
7 4
一部分就艺术作为对象来看,(ii)一部分就艺术家的主观方 面的情形,例如他的天才、才能等等来看。凡是只有从对于 艺术的普遍概念的认识才能推演出来的东西,我们现在还不 能涉及,因为我们目前还不是真正站在科学的基础上,还刚 达到仅就外表来思考的范围。
   d1)艺术作品当然是诉之于感性掌握的。它是诉之于外 来的或内部的感觉,诉之于感性的知觉和想象的,正如我们 周围的外在自然,或是我们自己的内在的情感生活诉之于感 性知觉和想象那样。比方说,就连一篇演说也可以诉之于感 性的想象和情感。尽管如此,艺术作品却不仅是作为感性对 象,只诉之于感性掌握的,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一方面却 基本上是诉之于心灵的,心灵也受它感动,从它得到某种满 足。
   艺术作品诉之于心灵这个道理,可以说明它决不是一种 自然产品,不是按照它的自然方面而具有自然的生命 ① ,不管 我们把自然产品看作比仅仅是一件艺术品的东西 (人们用这 种鄙夷的口气称呼艺术作品)较高还是较低。
   艺术作品中的感性因素之所以有权存在,只是因为它是 为人类心灵而存在的,并不是仅仅因为它是感性的东西而就 有独立的存在 ② 。

艺术作品的自然方面就是雕像用的石头,绘画用的颜色线条之类媒介。 一座雕像不是按照它所用的石头的性质而具有石头的那种自然生命。
② 例如雕像所呈现的人形是感性因素,这人形有权存在,是因为它是一件
艺术作品而不是因为它真正是一个人。


……………………………………………………………………………………………………………………………
8 4
全 书 序 论

   如果我们更仔细地研究一下感性的东西是怎样为人而存 在的,我们就会发见感性的东西对于心灵可以有以下各种不 同的关系。
   d1a)最低级的而且最不适合心灵特色的掌握方式就是单 纯的感性掌握。这种掌握首先只是单纯的看,单纯的听,单 纯的触之类,就象在精神紧张的时候,走来走去,心里什么 也不想,在这里听一听,在那里看一看,如此等等活动对于 许多人通常是一种娱乐。但是心灵并不停留于只凭视听去从 外在事物得到单纯的感性掌握,还要使这些事物成为心灵内 在本性的对象,这心灵内在本性于是被迫以相应的感性形式, 在这些事物里实现它自己,换句话说,使它自己以·欲·望的身 分和这些事物发生关系。在这种对外在世界起欲望的关系之 中,人是以感性的个别事物的身分去对待本身也是个别事物 的外在对象,他不是以思考者的身分,用普遍观念来对待这 些外在事物,而是按照自己的个别的冲动和兴趣去对待本身 也是个别的对象,用它们来维持自己,利用它们,吃掉它们, 牺牲它们来满足自己。在这种消极的关系之中,欲望所需要 的不仅是外在事物的外形,而是它们本身的感性的具体存在。 欲望所要利用的木材或是所要吃的动物如果仅是画出来的, 对欲望就不会有用。同理,欲望也不可能让对象自由存在,因 为欲望的冲动就是要消灭外在事物的独立存在和自由,要表 明这些事物之所以在那里,就是为着被消灭被利用的。但是 同时主体 (人)自己既然被欲望的一些个别的窄狭的庸俗的 兴趣所束缚,他本身也不是自由的,因为他不是根据他的意 志中本质应有的普遍性和理性来决定自己的欲望。其次,就

……………………………………………………………………………………………………………………………
三 艺术美的概念
9 4
他对外在世界的关系来看,他也是不自由的,因为欲望基本 上是被事物决定的,与事物发生关系的 ① 。
   人对艺术作品的关系却不是这种欲望的关系。他让艺术 作品作为对象而自由独立存在,对它不起欲望,把它只作为 心灵的认识方面的对象。因此,艺术作品尽管有感性的存在, 却没有感性的具体存在,没有自然生命;它也不应该停留在 这种水平上,因为它只应满足心灵的旨趣,必然要排除一切 欲望。从此可如,从实践欲望出发的人为什么把有机界和无 机界中可以利用的自然事物看得比艺术作品较高,因为艺术 作品是不能供欲望利用的,而是满足心灵的其它方面要求的。
   d1b)外在现实对于心灵还可以有第二种关系,和个别的 感性观照与实践欲望是相对立的,那就是它对于·理·智的纯粹 的认识性的关系。对事物的认识性的观照并无意要消灭事物 的个体或是从事物得到感官的满足,或是利用它们来维持自 己的生命,而是要学会认识事物的普遍性,找出它们的本质 和规律,理解它们的概念。因此,这种认识性的兴趣让个别 事物依旧存在,不管它们的感性方面的特殊细节,因为这些 并不是理智所要寻求的。理性的理智并不象欲望那样只属于 单纯的个别主体,而是属于既是个别的而又含有普遍性的主 体。人在按照这种普遍性对事物发生关系时,那就是他的普

① 在这段里,黑格尔指出人对外在事物的最低级的感性关系是欲望的关
系。人按照他的本能需要,要消灭或利用外在事物来维持生命。在这种 关系中,外在事物丧失了它的存在和自由,而人本身受欲望驱遣,也是 不自由的。下段说明人对艺术作品的关系不如此。

……………………………………………………………………………………………………………………………
0 5
全 书 序 论

遍的理性在设法在自然中找到它自己,从而把事物的内在本 质重新显示出来 ① ,感性存在虽然是根据这种内在本质,却不 能把它直接显示出来。这种认识性的兴趣就是靠·科·学的工作 来满足的,就它的这种科学形式来说,它与艺术很少有共同 处,正如艺术与对普通事物的单纯实践性的欲望冲动很少有 共同处一样。科学固然也可以从个别的感性事物出发,对于 个别事物如何以它的特殊颜色、形状、大小等等直接呈现出 来,先获得一个观念。但是这种孤立的感性事物,就其为孤 立的感性事物而言,对心灵就没有进一步的关系,因为理智 所探求的是对象的普遍性,规律,思想和概念,所以它不仅 把个别事物丢在后面,而且把它转化为内在的,从一个感性 的具体的东西转化为一种抽象的思考的东西,这就是把它转 化为和感性现象根本不同的东西。艺术的兴趣和科学不同,它 不这样做。正如艺术作品借颜色、形状、声音等方面直接的 感性的个别定性,显现为外在对象一样,艺术观照也不离开 它所直接接触的对象,不去把对象作为普遍概念来理解,象 科学那样。
   由此可知,艺术兴趣和欲望的实践兴趣之所以不同,在 于艺术兴趣让它的对象自由独立存在,而欲望却要把它转化 为适合自己的用途,以至于毁灭它;另一方面,艺术观照和

① 人以个别主体的身分对事物起欲望,他所希求的不是人人都希求的,没
有普遍性;人以普遍主体(有理性的主体)的身分认识事物的普遍性,他 所认识的是人人可以认识的,有普遍性。认识到事物的普遍性,就是认 识到它们的理性或内在本质,就是理性在事物中找到它自己,找到了就 把它显示出来。

……………………………………………………………………………………………………………………………
三 艺术美的概念
1 5
科学理智的认识性的探讨之所以不同,在于艺术对于对象的 个体存在感到兴趣,不把它转化为普遍的思想和概念。
   d1c)从此可知:艺术作品固然要用感性事物,但是这种 感性事物只应以它们的外表或外形显现出来。因为心灵在艺 术作品中的感性事物之中所要寻找的既不是物体的具体物 质,即欲望所要求的那种经验性的内充实而外有体积的有机 体,也不是普遍性的纯然观念性的思想,而是感性事物现形 的显现(外形),这显现虽仍是感性的,却不应还是单纯的物 质。因此,艺术作品中的感性事物,比起自然物的直接存在, 是被提升了一层,成为纯粹的显现(外形);艺术作品所处的 地位是·介·乎直接的感性事物与观念性的思想·之·间的。它·还·不 ·是纯粹的思想,但是尽管它还是感性的,它却不复是单纯的 物质存在,象石头、植物和有机生命那样。艺术作品中的感 性事物本身就同时是一种观念性的东西,但是它又不象思想 的那种观念性,因为它还作为外在事物而呈现出来。如果心 灵让对象自由存在,不去深入探索它的内在本质(这样做,对 象·对·于心灵就完全失其为个别外在的东西了),感性事物的这 种显现(外形)就会以形色声音等等面貌从外面现给心灵看。 因此,艺术的感性事物只涉及·视·听两个·认·识·性的感觉,至于 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完全与艺术欣赏无关。因为嗅觉、味觉 和触觉只涉及单纯的物质和它的可直接用感官接触的性质, 例如嗅觉只涉及空气中飞扬的物质,味觉只涉及溶解的物质, 触觉只涉及冷热平滑等等性质。因此,这三种感觉与艺术品 无关,艺术品应保持它的实际独立存在,不能与主体只发生 单纯的感官关系。这三种感觉的快感并不起于艺术的美。从

……………………………………………………………………………………………………………………………
2 5
全 书 序 论

艺术的感性方面来说,它有意要造出只是一种由形状、声音 和意象所组成的阴影世界,我们却不能因此就说,在创造艺 术作品之中,人由于他的无能和局限性,才只会表现出感性 事物的外表,只会拿出一种示意图。在艺术里,这些感性的 形状和声音之所以呈现出来,并不只是为着它们本身或是它 们直接现于感官的那种模样、形状,而是为着要用那种模样 去满足更高的心灵的旨趣,因为它们有力量从人的心灵深处 唤起反应和回响。这样,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 ·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d2)因此,只有通过心灵而且由心灵的创造活动产生出 来,艺术作品才成其为艺术作品。这就引起另一个有待解答 的问题:艺术所必需的感性因素在作为创造主体的艺术家身 上怎样发挥作用呢?这种创造,就其为主体活动而言,正是 包括我们已经发见客观存在于艺术作品的那些定性;它必须 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而这种心灵的活动又必须同时具有感性 和直接性的因素。它一方面既不是单纯的机械工作,例如单 凭感觉的熟练手腕所达到的那种漫不经心的轻巧操作,或是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