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理想年代 >

第347章

理想年代-第347章

小说: 理想年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点到李想,黄兴的目光亮了起来,唇角露出一丝温文尔雅的笑意,意味深长的说道:“能成非常之事,必须非常之人。”

李想有点摸不着头脑,傻傻的笑道:“运气吧。”

胡汉民和马君武交换了个眼色,都看出对方心中不满。

点名花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

黄兴收起花名册,把目光扫过众人,淡淡道:“会议开始!”

黄兴也不废话,从容自若道:“会议第一项内容,有代表五人连署提出组织大纲修正案,仍主张规定国务员有副署权。”

李想和谭人凤的眼睛同时亮了起来。

胡汉民和马君武亦露出注意的神色,先看宋教仁有什么话说。

“遁初,”黄兴哈哈一笑,接着说道:“提议是你起的头,就请先直言,舒陈己见!”

“国务各员执行政务,临时大总统发布法律及有关政务之命令时,须副署之——按此规定,这仍是内阁制。”宋教仁微微一笑道,并不否认他披上马甲的内阁制的主张:“吾人则主张内阁制,以期造成议院政治者也。盖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动摇国本,此吾人所以不取总统制,而取内阁制也。”

第三百三十一章 终无结果

众人齐感愕然,想不到宋教仁会这么坦白。

马君武冷笑道:“章太炎曾在报纸上发表言论:‘钝初有总理之才’,‘建置内阁,仆则首推宋君教仁。’如今许多人传言您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想运动为总理。”

谭人凤和李想露出不愉之色。马君武的话可是说诛心,用现代词说是人身攻击!

胡汉民向马君武猛打眼色,希望他慎言。这话大家心里有数,何必说出来?

深处流言非议漩涡中心的宋教仁自己反而从容不迫地看着马君武,双目精芒闪闪。

马君武给他看得有点心寒,谨慎起来,道:“我就是想宋君给大家一个解释,若无说得通的解释,这上次早以否决点头提案今天也不必讨论了,就此结案。”

此话一出,大家伙也都看向宋教仁,如果他无说得过去的解释,这条提案就不需要讨论。

宋教仁淡然一笑道:“世人诬我运动总理,由来已久,我虽无其事,实不欲辩,且因以自励,盖已久矣。夫人立志为总理,岂恶事哉?西方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而乃非笑之如是,我实不解。国家既为共和政治,则国民人人皆应负责任。有人焉自信有能力,愿为国家负最大之责任,此国家所应欢迎者……”

李想忍不住拍手叫好,拿破仑名言都出来了。

宋教仁再沉声道:“……各国政党选举总统或组织内阁,其党魁之自负之运动之竞争为何如者?盖为国服务,本非权利。共和国之职事,亦非专制国之官爵可比,人苟可以自信,则不妨当仁不让,世之人亦只问其有此能力与否,不能谓其不宜有此志。吾人惟自愧无此能力,固不欲当此大责任。吾人之志则不讳言,实深愿将来有当此责任者也。且希望人人有此希望者也,惟枉道以得之,则不可耳。”

马君武呆了半晌,叹道:“男儿有志不怕高,宋君这话亦不无道理。”

李想禁不住对他观感一百八十度转弯,好感大增,因为马君武没有睁着眼睛说瞎话。虽然政见不和,但其人品值得尊重。

胡汉民先望了宋教仁一眼,油然道:“大总统归国途中曾在与《巴黎日报》记者的谈话中表露了其师法美国共和制度的理由。他认为: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于中国。因中国省份过多,人种复杂之故。美国共和政体甚合中国之用,得达此目的,则振兴商务改良经济,发掘天然矿产,则发达无穷。初时要借材外国,方能收此良好之结果。不知宋君又怎样解释呢?”

孙中山之所以赞同总统制,和他早年在美国求学游历的经历也是分不开的。相对于英国自发发展而成的议会制,总统制是彻头彻尾的人为设计的产物。美国的缔造者们在反复讨论之后,用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创设了自己的政府。面对新生国家的内忧外患,虽然认识到“强有力的行政部门是同共和政体的本质不相符合的”,他们仍然决定“把共和主义经验中的必然性——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就是执行因素——纳入了宪政,执行官利用它的‘权能’或行动迅捷,比其他分支更好地应付那些可能干扰共和主义选择的偶然事件和暴力”,设置了一个强有力的总统。仔细咀嚼《联邦党人文集》 第六十九篇不难看出,作者将总统与当时英国的国王进行比较,目的是希望建立一个强势政府,但是总统的权力并不像英国国王那样强大且超越宪法。宪法让他在履行职能的同时又不能肆意而行,无异于一个驯化了的君主。总统既是行政机关的最高领导者又是国家元首,对外代表国家。人民定期选举总统,议会一般无权对总统投不信任票。议会是立法机关,是国内主权的代表,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机构的职能既交叉重叠又有相对独立的活动区域,形成了权力的相互分立与制衡的格局。从理论上讲,三权分立从制度上能够保证国家权力不被滥用,是守护民主的有效手段。

联系孙中山早年有关革命程序的设想,可以看到他相当重视政府和政府首脑在新旧政权交替阶段的作用。一九零六年他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强调,武装推翻专制制度之后,要过渡到民主政治,整个革命过程要经过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个阶段。军法之治就是以军法为根据,靠军政府督率国民扫除旧污之时代,它不仅要将政治之害和满洲之害予以扫除,还要在斩绝风俗之害的同时,进行诸如施教育、修道路、设警察卫生之制,兴起农工商事业之利源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孙中山解决这些工作的设想,显然都是政府主导实施的,这就意味着政府一定要握有实权,而且政府首脑一定要有较强的能力来主导各方面的工作。孙中山当时就说:“若创造这立宪共和的政体,不是在别的缘故上分判,总在志士的经营。”内阁制显然与此相悖。而不设国务总理而由总统直接任命阁员的美国式的总统制自然会成为孙中山首选的政体模式。

最紧张的是李想,假设宋教仁在此项上不能说服胡汉民,那刚占得的一点优势,便会尽付东流了。

宋教仁不假思索的陈辞道:“国势之盛衰强弱,全视其运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为准,而内阁则尤众机关之总汇,行政之首脑也。”

宋教仁认为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形成有效的制约,才算是理想的政体模式。内阁制在总统和总理之间的职责权限上进行了制度化的规范制约,而不是指向当总统的某个人和当总理的某个人。他坚信责任内阁制必将导致良好的议会政治和政党政治。

宋教仁主张内阁制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也不止是自谋总理,这和他亲身体验了日本的政治制度并深入考察了责任内阁制度的母国——英国的政治制度有直接关系。英国在经历了长期的王权和民权的争斗之后,终于在十七世纪确立了议会制的基本框架。在这种政治框架下,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议会,政府权威完全依靠议会的信任,因此政府对议会负责而不是直接对选民负责。这种制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议行合一,一党或数党联盟只要在议会选举中获得简单多数的胜利,它就获得了组阁的权力,获胜的政党领袖担任首相,内阁成员绝大多数来自本党,首相包括内阁成员既是内阁的组成人员又是议会成员。内阁是一个结合性的委员会——是一个进行连接的连字符,一个进行固定的皮带扣,……英国宪制有效率的秘密可以被描述为行政权力与立法权力的紧密联合和几乎完全的融合。而英国国家元首的角色比较特殊,他基本是一个政治象征。但是,这并不等于元首可有可无,事实上元首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最突出的一个功能是充当政府与议会冲突的调解者。民众对王室发自内心的尊崇也是保持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它使得中间阶层在更高阶层的影子里进行统治。所以,在议会制国家,元首也被人们赋予更多的积极意义。

在宋教仁政治理念中,无疑是溶入了这种议会至上和内阁负责的精神。

胡汉民插话道:“大总统早说过了: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吾人不能对惟一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制之法度。余亦不肯徇诸人之意见,自居于神圣赘疣,以误革命之大计。”

胡汉民开口全是大总统说,完全就是孙中山的一个传声筒。但是也可以看出,孙中山在这里表达了四个意思:一、内阁制中的元首是个虚位,不是政治架构真正的核心;二、如果实行总理负责的内阁制,不能适应当前新旧政权转变时期的现实要求;三、我们不应该对大家共同推举出来的值得信任的人再设置这种防范的措施;四、我个人也不会屈从别人意见,把自己当成一个神圣的摆设,从而耽误了革命的大事。因此,在孙中山看来,实行责任内阁制,于公于私他都是反对的。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宋教仁坚持责任内阁制的一个重要的现实目的就是要限制大总统的权力。有就认为孙宋二人向来不睦,这从宋教仁在上海另辟中部同盟会总部可以看出,而现在宋教仁不愿看到孙任总统后大权独揽,遂一再坚持责任内阁制而对其进行掣肘。

宋教仁愈来愈看不起这同盟会元老,不客气地道:“请问胡君,假设袁世凯推翻清室,举为大总统,共和国交给袁世凯,你们就真的对这个人放心?”

胡汉民登时语塞,因为当时革命党高层已经商定,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表示赞成共和,临时大总统的位置就要拱手让与袁世凯,这一方针都写进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里面的。从这样的情形看,宋教仁很大程度上还是存在着防范袁世凯的意图。

宋教仁虽然一力主和,但是对袁世凯素无好感,不相信袁世凯真心赞成民主共和,而当时革命党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实行责任内阁制,并须由内阁起草,使总统命令,不特须阁员副署,使总统处于无责任之地位,以保其安全。所以,和议若成,举袁世凯为总统如果成为的事实,若实行总统制,政权则掌握在袁世凯手中;若实行责任内阁制,政权将集中于内阁,革命党人还有机会通过议会竞选来控制内阁。

吕不韦在几下拍了拍项少龙的大腿,表示很高兴他挫了杨泉君的锋头。

马君武终是和胡汉民共乘一船,出言道:“大总统正策划整军北伐,此时谈论和议结果未免太早,袁世凯犹豫不定,也未必赞成共和,让位与袁世凯也还只是一个争议,我李大帅对让袁之议肯定是反对的,所以宋君以此作为理由未免牵强。”

马君武如此说,意思就是孙中山做大总统就不要内阁,袁世凯做总统就要内阁,却也等若间接肯定了宋教仁的说法。但是袁世凯当大总统,还是悬案一桩,没有定议。袁世凯没有表态共和心意,还在报纸喊着君主立宪,南方意见也未统一,李想等许多革命将领也都站出来反对,叫嚣着将革命进行到底。

宋教仁坚持责任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