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古代汉语 >

第57章

古代汉语-第57章

小说: 古代汉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词有词调,曲也有曲调。曲调的名称(又叫〃曲牌〃)有的和词相同,如秦楼月(忆秦娥)、风入松、点绛唇、念奴娇等;有的和词同名而异实,如捣练子、卖花声、满庭芳、哨遍等;但是绝大多数的调名是和词不同的,如山坡羊、水仙子、落梅风、拨不断、耍孩儿、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等等。曲一般都是单调,不像词有双调、三叠或四叠。作曲的人如果意有未尽,可以把前调重复一遍,再写么(yāo)篇。么篇的字句有时候比前调稍有增损。
  曲调的选用是有一定的限制性的。有些曲调只用於小令,如山坡羊等;有些曲调只用於套数,如滚绣球等;有些曲调小令和套数都能用,如天净沙、叨叨令、落梅风之类。
  每一种曲调都属於一定的宫调。北曲共有六宫十一调,它们大致是十七种不同的调式(注:参看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乐律部分。):
  六宫:1。正 宫 2。中吕宫 3。道 宫 4。南吕宫
   5。仙吕宫 6。黄钟宫
  十一调:1。大石调 2。双 调 3。小石调 4。歇指调
   5。商 调 6。越 调 7。般涉调 8。高平调
   9。宫 调 10。角 调 11。商角调
  元代杂剧实际上只用九个宫调,即五宫四调。五宫是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四调是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
  不同的宫调有不同的〃声情〃。前人对各种宫调的〃声情〃作过一些分析,譬如说,黄钟宫富贵缠绵,正宫惆怅雄壮,南吕宫感叹伤悲,大石调风流酝藉,小石调旖旎妩媚,双调健捷激袅等等(注:详见周德清《中原音韵》。)。这些说法不一定都很具体确切,但是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各种宫调特点的参考。
  上文说过,每种曲调都属於一定的宫调。例如山坡羊属中吕,天净沙属越调,夜行船属双调,哨遍属般涉调,等等。有些曲调,调名相同,但是属於不同的宫调,应该了解为不同的曲调,例如正宫端正好不同於仙吕端正好(注:二者句法相同,但是正宫端正好专用於套数,仙吕宫端正好专用作楔子。前者不可增句,后者可以增句。),双调水仙子不同於黄钟水仙子和商调水仙子。
  上文说过,套数是由两个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联缀起来的。但是,在杂剧的套数里有时候可以借宫,即借用属於其他宫调的曲调入套。例如王实甫《西厢记》长亭折用的是正宫的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等,此外还借用了中吕宫的上小楼、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四边静,以及般涉调的耍孩儿和煞。借宫并不是随意的,大约宫调相近然后可以借。但是散曲的套数则不借宫。
  附带说一说〃带过曲〃。有些曲调,彼此之间的音律恰恰衔接而且好听,所以在套数里它们经常连起来用,例如正宫端正好后面常接滚绣球,脱布衫后面常接小梁州,中吕宫快活三后面常接朝天子,等等。仿此,小令里也就有了一种〃带过曲〃的形式,即作者填完一调,如果意有未尽,可以再选一两个宫调相同而音律恰能衔接的曲调继续填写(中间空一个字)。常见的带过曲有正宫的脱布衫带小梁州,双调的水仙子带折桂令,雁儿落带得胜令,南吕的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等。
  (二)曲韵
  曲韵和词韵不同。词韵大致依照诗韵,曲韵则另有韵部。
  元曲作家是根据当时的实际语音用韵的。元人周德清根据当时的北曲写成了《中原音韵》一书。《中原音韵》的价值很高,因为它反映了当时北方的实际语音系统。现在我们拿元曲来比对,一般是和《中原音韵》相吻合的。
  《中原音韵》把〃平水韵〃的一百零六韵归并为十九个韵部:
  1。东钟 2。江阳 3。支思 4。齐微
  5。鱼模 6。皆来 7。真文 8。寒山
  9。桓欢 10。先天 11。萧豪 12。歌戈
  13。家麻 14。车遮 15。庚青 16。尤侯
  17。侵寻 18。监咸 19。廉织(注:各韵常用字见附录《中原音韵常用字表》。)
  北曲最显著的特点是没有入声,原来的入声字分别归到平上去三声去了;又因为曲韵是平上去三声通押的,所以不另立上去两声的韵目。这两点下文还要谈到。
  在本单元所选的作品中,张小山双调水仙子《讥时》用的是东钟韵,王实甫《西厢记》长亭折用的是齐微韵,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用的是鱼模韵,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也是鱼模韵,钟嗣成南吕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四时佳兴(春)》用的是真文韵,张可久中吕卖花声《怀古》用的是寒山韵,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用的是家麻韵,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也是家麻韵,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用的是车遮韵,白朴中吕阳春曲《题情》用的是廉纤韵。
  元代北方语音系统和今天普通话音系统已经相当接近,但是有些字的读音和今天普通话还是不同的,特别是某些古人声字(见下文)。试以马致远双调夜行船套数里的乔木查一曲为例:
  想秦宫汉阙
  都做了衰草牛羊野(注:加浪线的是衬字,后同。下文有专题讨论衬字。)
  不恁么渔樵无话说
  纵荒坟横断碑
  不辩龙蛇
  这首曲子以〃阙野说蛇〃四字为韵,其中的〃说〃字和〃蛇〃字,如果依今天普通话的读法,就不押韵了(注:当时〃说〃字读近xuě音,〃蛇〃字读近xié音,近似今天长沙话的读法。)
  关於曲的用韵,有几点需要提出来说一说。
  第一,曲韵以平仄通押为常规,平仄不通押反而比较少见。上文所引的乔木查就是平仄通押的例子。所谓平仄通押,实际上是平上去三声通押,因为入声已经归并到平上去三声去了。试看《西厢记》长亭折里的脱布衫:
  下西风黄叶纷飞
  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
  蹙愁眉死临侵地
  这里〃飞〃〃迷〃是平声,〃的〃是入声作上声,〃地〃是去声。平上去三声通押的情况是很明显的。
  第二,无论小令或套数,曲韵都是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的。因此,在杂剧中,每一折就只押一个韵部。这一点很容易了解,不必举例。
  第三,诗(尤其是近体诗)和词都忌重韵,曲不忌重韵。所谓重韵,就是在一首曲子里出现相同的韵脚字。睢景臣哨遍叶〃故,俗,夫,付,舆,故,芦,户〃,《西厢记》长亭折里的快活三叶〃食,泥,泥,味〃,都是重韵的例子(注:重叠语不算重韵,例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
  第四,曲可以有赘韵的情况。所谓赘韵,是不必用韵的地方用韵。我们试比较《西厢记》长亭折借自般涉调的几首煞曲,这首用韵的地方,正是另几首不用韵的地方,这样,赘韵就容易看出来了。为节省篇幅,这里姑举五煞四煞来比较:
   五煞 四煞
  到京师服水土(不用韵) 这忧愁诉与谁(赘韵)
  趁程途节饮食 相思只自知
  顺时自保揣身体 老天不管人憔悴
  荒村雨露宜眠早(不用韵) 泪添九曲黄河溢(赘韵)
  野店风霜要起迟 恨压三峰华岳低
  鞍马秋风里 到晚来闷把西楼倚
  最难调护 见了些夕阳古道
  最要扶持 衰柳长堤
  (三)曲字的四声问题
  元代北方的声调是新的四声,即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和去声。
  《中原音韵》把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这和今天普通话是相一致的。
  《中原音韵》又把中古的一部分上声字如〃动,是,似,户,聚,在,倍,近,但,限,道,坐,静,并,后,右〃等等归并到去声,这和今天普通话也是相一致的。
  入声字的问题比较复杂。《中原音韵》虽把古代的入声字归并到平上去三声,但是具体的字归并到哪一声,和今天普通话并不完全一致。譬如说,〃入声作上声〃的字特别多,入声归阴平的却没有。试以马致远双调夜行船套数里的古人声韵脚字为例:
  蝶,穴,杰,折,别,竭,绝,是入声作平声;
  阙,说,铁,雪,拙,缺,贴,歇,彻,血,节,是入声作上声;
  灭,月,叶,是入声作去声。
  其中有些字和普通话的声调相同,有些字却不相同。因此我们如果要确切地知道某一入声字在元曲里作某声,还要查《中原音韵》,单凭普通话是不能推知的。
  曲字的平仄比诗词严。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曾经讲到在某些情况下平声要分阴阳,仄声要分上去。但是,我们在曲谱里看不出阴平阳平有很大的差别,没有什么地方是规定必须用阴平或阳平的。上声去声的分别有时候的确很严,尤其是用於韵脚的时候。
  上文说过,曲韵以平仄通押为常规。这不是说每个韵脚都是可平可仄的,什么地方押平,什么地方押仄,取决於曲调的规定。值得注意的是上声和去声的对立。上声和去声虽然同属於仄声,但是在元曲里上声韵比较接近平声韵,所以该用上声韵的地方偶然可以用平声韵,该用平声韵的地方偶然可以用上声韵;去声韵的独立性很强,该用去声韵的地方不但不可以用平声韵,甚至不可以用上声韵。试比较下列两首山坡羊的用韵:
  张养浩山坡羊 张小山山坡羊
  峰峦如聚(去) 刘伶不戒(去)
  波涛如怒(去) 灵均休怪(去)
  山河表里潼关路(去) 沿村沽酒寻常债(去)
  望西都(平) 看梅开(平)
  意踟蹰(平) 过桥来(平)
  伤心秦汉经行处(去) 青旗正在疏篱外(去)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 醉和古人安在哉(平)
  兴(平) 窄(入声作上声)
  百姓苦(上) 不勾节(平)
  亡(平) 哎(平)
  百姓苦(上) 我再买(上)
  这两首曲子在该用去声韵的地方都用去声韵,而不用上声韵;在该用上声韵的地方偶然可以用平声韵,在该用平声韵的地方偶然可以用上声韵(注:当以张养浩的山坡羊为正轨。),但是不用去声韵。可见上声和去声的界限是很清楚的。
  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指出,有些曲调,最后一句不但平仄是固定的,甚至其中某字该用上声,某字该用去声,也是有讲究的。举例来说,落梅风、上小楼、夜行船、卖花声等曲的末句是仄平平、仄平平去,正宫等调的尾声的末句是仄仄平平去平上,等等。周氏认为,像端正好、朝天子、快活三等曲的末句是仄仄平平去,如果最后一个字改用上声,就属第二着(次好)了;庆宣和的末句是去上,改用去平就属第二着,但是切不可用上平,诸如此类。
  周德清所讲的有的是格律,有的是技巧,不可一概而论。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一句最后两个字都是仄声,曲律则要求避免重复:句末是上声,则其上一字要求去声;句末是去声,则其上一字要求上声。下列各句最后两个仄声字是去上: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想秦宫汉阙。(马致远乔木查)
  (阙,入声作上声。)
  不恁么渔樵无话说。(马致远乔木查)
  (说,入声作上声。)
  比司马青衫更湿。(王实甫西厢记长亭折耍孩儿)
  (湿,入声作上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