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枭雄-第3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是说,现在的四川正处于一种兵力极度空虚的状态,王士珍自诩虽然自己兵力不如奉军和昔日的皖军那么多,但是现在也是拥有七万多人,不用多,只要派遣三四万部队进入四川,就足以掌控这个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
只要控制了四川,那么未来他还能对国内局势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而不是现在这样,天天都得担心赵东云会不会打他。
其实王士珍的想法和吴凤岭的想法很想象,吴凤岭也是想要攻占陕西后,再南下抢占四川这个西南地区最重要的省份的,可惜吴凤岭打了一年多,都没能拿下陕西,说起来憋屈的很。
王士珍进军四川,赵东云自然是有所关注的,但是他却是没有表达明确的反对,因为王士珍手底下的七万人说多不多,但是也绝对不能算少,赵东云要是想要收拾王士珍的话,至少也得汇集十万以上的兵力。
但现在赵东云麾下的奉军兵力虽然规模远远超过了王士珍,但是需要部署的方向太多,导致兵力有些分散。
第四军在湖南,第二军在广西和广东,针对湖北方向的只有卢永祥的第一军,而河南的第三军到时候虽然也有抽调一个师南下,但是至少也得保持两个师在河南,要不然到时候吴凤岭也反水了派军东进,那样京汉线可就保不住了。
现在兵力过于分散的奉军要想防备住王士珍容易,但是要想主动汇集超过十万以上的主力部队和王士珍开战,难度非常大。
所以他对王士珍进军四川的举动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并没有采取相应的军事行动,至于说口头上的不允许那没有任何意义。
随着皖军的覆灭和南方联邦的节节败退,不管是王士珍还是吴凤岭他们都是危机感非常浓厚,而且这种情况下,他们唇亡齿寒的感觉会更浓郁,一旦赵东云对其中一人动手,那么另外一人肯定也会和赵东云翻脸的,因为不共进退的话,等待另外一人的下场就是覆灭。
所以要想对王士珍动手,就必须同时对吴凤岭也动手,这样一来,就不是区区几万兵力就足够的了,必须奉军汇集大部分主力部队才能办到。
因此在赵东云的战略中,对于吴凤岭和王士珍,还是以防备为主,要收拾他们还不到时候,先把广西和湖南拿下来再说。
至于说王士珍会不会因为拿下四川就实力大增,这一点赵东云并不怎么担心。
现在的苏系已经掌控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掌控的地区都是中国的人口、经济精华省份,如果掌控了这么多省份的苏系还干不过区区一个四川,那么赵东云都可以直接上吊自杀了,还玩个毛的争霸啊。
如今这个国内局势,如果不发生大的战略性转变,基本上从军事角度而言,赵东云统一中国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了。
这也是赵东云自从段祺瑞投降后,并没有把太多精力放在军事上面的缘故!
如今,他已经是把中心开始转移到恢复农业生产、扶持工商业上面来。
1909年三月份,赵东云特批成立上海工业区、广州工业区,试图整合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两个经济重地的工业。
上海和广州乃是当代中国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城市,原本就有不少的工业,现在又了中央的各种政策扶植,赵东云相信很快就能够在这两个经济重地里发展出两个成规模的工业区来。
加上上海、广州的这两个新成立的工业区,赵东云已经是自己的统治区内发展了总数五个工业区,分别是葫芦岛工业区、营口工业区、唐山工业区、上海工业区、广州工业区。
上述五个工业区可谓是分工明确,都有着属于自身的主打行业,葫芦岛工业区乃是一个主要发展棉花纺织业、其次是大豆加工业为主的轻工业区。营口工业区主打大豆加工业之余,还有一个政治性的任务,那就是和旅顺争夺投资,压制旅顺这个公共自由港口的发展。唐山工业区乃是一个典型重工业区,以唐山工业公司为核心,汇集了一批重工机械制造产业。
而新成立的上海工业区,根据工商部的方案,是期望打造一个远东最顶级的多元化工业区,前期主打生丝产业,再有就是棉花产业,这两项都算得上是纺织产业,而后续上海工业区还会根据自己的交通、经济优势,引进其他轻工产业甚至重工产业。
简单来说,工商部对上海工业区的定位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业区,不管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都是要大力发展的。
广州工业区,则是打算建立成为一个典型的轻工业区,主打的还是这年头最赚钱的纺织产业,其他则是各种日常小商品。
上述五个工业区里头,目前规模最大的乃是唐山工业区,最具潜力的乃是上海工业区,再其次是广州工业区,而葫芦岛和营口这两个工业区已经发展成熟,同时收到地理交通限制因素比较明显,再者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随着奉军的逐步南下,大量北方资本南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葫芦岛和营口这两个工业区的后续投资力度有些小。
当然了,对中国的后续工业布局,不仅仅局限在五大工业区里,在国内的其他地区,也存在着部分小规模的工业地区。
主要是矿区周边的矿厂、钢铁厂等,比如说抚顺那边的煤矿这两年就是发展迅速,此外还有鞍山那边随着唐山工业公司投入巨资在这里建立钢铁厂,随着抚顺和鞍山以及其他地区的煤铁矿开始进行大规模开采期间,也是以沈阳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小规模的配套产业群,这些中小规模的企业主要是服务于钢铁行业以及开采行业,其中福元公司就是在沈阳投资建设了一个新的洋灰厂。
此外在直隶、山东、江苏等地还有比较零散的工厂存在,也有自行形成并没有规划化的工业群,其中最著名的自然就是南通的纺织产业了。
南通汇集了江南地区最多的土布作坊、机制布工厂、棉纱厂等几乎所有和棉布相关的产业,后世人所熟知的大生纱厂,就是建在南通。
以南通为代表的南方机制布也是以福元纱厂、葫芦岛纺织公司为代表的北方机制布企业的第二大竞争对手,北方棉布企业的最大竞争对手乃是东洋布,其次是其他的国产机制布。
至于其他地方,也有诸多没有形成规模的零散工厂存在。
总体而言,目前的国内工业规模还是极为弱小的,别说话和列强相比了。就连一海之隔的日‘本也是远远不如。
现在赵东云要做的就是给国内的工业发展种下种子,然后浇水施肥,也许等上几十年后,就能够开到全国各地都布满了工厂。
当然了也有可能会和后世的印度一样,几十上百年后连子弹都得进口。
第四百五十三章吏治和公务员考试
随着时间的过去,奉军依旧在大西南地区打着仗,然而在国内的其他地区已经陷入了平静,然后在奉军的枪口支持下,开始进行各种政治上以及经济上的改革,最为明显的就是税务体制的改革了。
而除了税务体制的改革外,1909年秋,随着大局逐渐明朗,赵东云也能够腾出手来整顿吏治了。
目前的苏系,甚至可以说整个北洋体系,它并不是说重头建立的,而是继承了大量前清的军事、政治资源。
比如说现在苏系的官员群体,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前清的官员,很多前清的地方官员,比如知县、知府们都是得到了留任,北洋取代了北洋后,官员的变动主要集中在高层上,然而在中下层官员,也就是大量的地方官员基本上都是留用的前清官员。
而前清的吏治有多坏就不说了,苏系全盘接手过来后,赵东云早两年为了维持统治区的稳定,一般而言都是不会对地方政府进行太大的变动。
然而随着奉军已经掌控了全国的局势,彻底统一已经是指日可待,赵东云也是开始着手整顿吏治了。
整顿吏治,也许人们会以为就是抓几个贪官之类的,然而这样只治标不治本,根本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官员贪腐、无能的局面。
所以赵东云为此是准备了一整套的方案,而这一套方案里第一项就是开启‘公务员考试’。
自从前清把科举停掉以后,无数的读书人都是失去了奔头,从而导致大量的年轻士子转向革命,可以说停掉科举乃是前清灭亡的一大重要原因。
为了重新拉拢士子们支持自己,赵东云早就想要搞公务员考试了。
公务员考试,其实也可以说是另外一种方式的科举,只是考试的内容变了而已。
随着居仁堂正式公布将在八月份进行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公务员考试后,其造成的轰动不下于年初段祺瑞北上京师任职。
一大群人批判赵东云搞出来的这个公务员考试乃是重复科举的老路,这是一种倒退,然而更多的人则是举手称赞,尤其是那些想要进入仕途而无门路的学子们。
自从前清停掉科举后,没有了正式进入官场的途径,只能是依靠举荐,而举荐这东西是不太靠谱的,和个人的机遇有极大的关系,而且也非常容易造成任人唯亲,一个人发达了,他的同乡、亲戚就全都跑过来投靠然后试图谋取一官半职了。
这两年的苏系也是这样,尤其是中高层的职位基本都是靠举荐,招揽,没有一条正式的途径然士子们进入官场。
现在公务员考试公布后,尽管公布的公务员考试章程里说不考文章经义,只考格物、经济等科目,但是这些考试内容对于清末民初时代的学子们而言已经不陌生。
实际上早在前清时代科举正式停止之前,就已经不再考文章经义,而是转考格物经济外交等学科,也就是所谓的经济特科。
虽然靠的内容学子们已经不陌生,但是公务员考试里宣布招收的人数却是超乎了人们的想象之外,因为首批公务员考试将会在所有省份同时开考,而首批录取的人数初定为两千人。
这可是两千人啊,不是两百也不是二十,在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里头,少则录取进士数十人,多也不过三四百而已,根本就没有出现过一次性录取两千人的例子。
他们现在还不知道,这种公务员考试出来的人员,并不会和前清时代一样,一上来就给个七品县官,而是作为最基层的科员,也就是前清等封建时代的吏员。
但是在苏系的体制中,是没有官员、吏员之分的,也没有设立官员品级、公务员级别之类,一般而言是以职务进行区分,最基础的乃是地方政府的各部门任职的科员,再上来就是各科的科长、各处的处长、各司的司长,但是也没有向后世那样有什么科级干部、处级干部之类的区分。
简单来说,当代苏系的公务员体制里头,只有职务之分,没有级别之分,而且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政府雇员这种概念。
也就是说,公务员并不是什么铁饭碗,而是可以应聘也可以被解雇,狭义来说,最基础的一个科员和内阁总理都是政府雇员,两者不存在级别上的差距。
同时普通的科员可以一步一步晋升,最后成为知县、知府、省长甚至内阁总长。
尽管赵东云搞出来的这个公务员考试有很多地方都是普通人所无法理解的,但是依旧阻挡不了国内学子的热情,甚至很多在日本留学的学子们得知国内即将举行第一期的公务员考试后,立马就是放弃了在日‘本的学业,然后赶回国参加考试。
1909年九月十八号,备受瞩目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同时京师、沈阳、上海、广州、武汉举行,上述五个考场同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