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你其实不懂经济学 >

第9章

你其实不懂经济学-第9章

小说: 你其实不懂经济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辉A耍突嵩黾酉阎С觯蚨徊酵贫哑返纳熬鸵担偈咕锰逑抵匦禄指雌胶狻�

庇古效应表明: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既定数量的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上升或下降。如果物价水平的上升与家庭现有可支配货币收入的上升相对应,则可使其实际收入不变;但是,由于物价水平变动对家庭所拥有资产的实际抑制效应,仍可能促使家庭实际消费支出减少。相反的,即使物价水平的下降与家庭现有可支配货币收入下降比例相对应,那么仍可能产生刺激效应,从而增加家庭消费支出。由此可看出,庇古效应说的是在物价和名义收入同比下降或上升而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原有财富的上升或下降而对消费和生产产生的影响。所以,庇古效应又被称为“财富效应”。

所谓“财富”自然指的不是当下的收入情况,而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所有资产,无论这资产是自己挣来的,还是祖上传下来的。比如一个拥有古堡和许多奇珍古董的世袭贵族,他一生可能没有任何挣钱的技能,却依然是个富翁。庇古所研究的就是财富和物价水平以及消费之间的关系。

有钱就有钱,没钱就没钱,庇古研究半天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无论是从大处说还是从小处看,庇古效应都是很有用处的。

先说大处。凯恩斯效应大家都知道,凯恩斯认为,物价水平的变化是通过实际货币余额的变化影响均衡产出水平的,简单地说就是依靠政府行为从外部创造需求可以推动经济增长。[·]第二次世界在战后,这个经济理论被美国政府用来对付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凯恩斯效应因世界普遍出现的“滞胀”现象而失效,这时候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迷茫,没有理论指导,他们就不知要走向何处,此时,庇古成了他们的另一位导师。庇古效应是对凯恩斯效应的补充,与凯恩斯效应合称为实际余额效应,并解决了凯恩斯效应在流动性陷阱和投资缺乏利率弹性的条件下都不起作用的难题,为资本主义经济指出了前进之路。

再来看小处。我们身边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例子,一个人因股票或房产价格上升了而兴奋,就会约一些朋友庆祝一下,或激发购物热情,买些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犒劳一下自己。其实他们手中可用于支配的货币并没有变化,只不过因为自己的股票或房子价值上升了,从心理上给了他们一种更有钱了的感觉,就要消费一番来发泄一下兴奋之情,这就是财富效应。

然后从小处往大处看,财富是积累而来的,而积累来的财富终将引发财富效应。美国对股票市场和房产市场对消费的影响做过回归分析,发现股票价格指数上升1美元,消费提高4美分,房产价格指数上升1美元,消费提高7美分。也就是说,财富的提高,会促使消费者保持旺盛的消费欲望,进而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以我国为例,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政府和人民都积累了大量财富。2008年底,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中国遭受的打击虽然较轻,但也有大量企业倒闭,很多工人失业,但是中国人的消费有增无减,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政府采取政策刺激消费,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财富效应的爆发。

一方面,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中国人仿佛一夜之间变得富有了许多,这促使了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出境游却大幅增加的现象产生。另一方面,从现在情况看,中国似乎第一个走出了经济低谷,房地产价格经过短期调整后又开始持续走高,有房者尽管还背着房奴的重担,却感觉自己一天比一天富有,这也刺激了他们的消费情绪,于是在世界情绪低落的时候,中国人却过得有滋有味。

23。资产价格泡沫:被人吹起的虚幻梦想

一提到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人们就胆寒,因为那意味着失业、破产,生活走到悬崖边。而一说到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人们就会想到经济泡沫,它的膨胀令人欣喜,它的破灭叫人绝望。而一想到经济泡沫,又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资产价格泡沫”,因为一个市场的经济泡沫,就是其资产价格泡沫的集合。

所谓资产价格泡沫是指资产价格(特别是股票和不动产的价格)逐步向上偏离与内在价值相应的价格。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往往使人们对经济前景充满乐观,因而随之做出不够理性的行为。但没有哪个泡沫可以一直膨胀下去,一旦泡沫破灭,往往会导致市场价格的迅速回落,经济增长陷入停滞。所以,资产价格泡沫并不招人喜欢,尽管人们常常成为吹起泡沫的参与者。

泡沫一旦出现就会创造出繁荣的假象。虚假繁荣使资产价格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使这种资产看上去具有良好的赢利前景,进而吸引大量的资金投入该泡沫资产。投资的疯狂增加会将泡沫越吹越大,这必然会导致金融系统风险的加大,埋下金融危机爆发的祸根。因为处在泡沫状态的价格远远偏离其真正的价值,实际上很脆弱,当泡沫资产大量由银行贷款形成时,风险就传导到了金融系统。就拿海南省房地产泡沫来讲,在其破灭后,烂尾楼遍布各区,荒草占领了一个个曾经在图纸上美轮美奂的小区。地产商们破产了,给银行留下了一堆不可能收回的烂账,这些“烂账”在金融领域被称为“不良资产”,银行这个金融系统的支撑物一旦被不良资产拖垮,金融危机必然爆发。

由此可知,资产价格泡沫实在害人不浅,人人都希望它不要出现。但实际上泡沫的出现无法避免,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吹“泡泡”的癖好。获取个人收益是经济人的天生偏好,所以当你看到某种资产表现出上涨的趋势,并使你坚信这种上涨必定持续下去时,肯定就会毫不犹豫地投资进去。当你投入资金后,该资产的价格果然上涨了,这使你的信心更加坚定,于是投入更多的资金。正是人们这种不可能改变的“性格”,推动了资产价格的不断上涨,泡沫越变越大。

最严重的问题是,某个资产的价格究竟有没有泡沫,即便是经济学家也很难识别出来,更不用说普通百姓了。这就造成了人们既害怕被泡沫欺骗,又担心抓不住真正的赚钱机会的心理。譬如近几年北京、上海、广州的房价一直是政府、媒体、开发商、经济学家,尤其是老百姓的关注焦点。很多经济学家、房地产专家说这几个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泡沫已经很严重,随时会崩溃,崩溃以后会下降多少多少,令想买房的人不敢买,结果房价却一天比一天高。另一批经济学家、房地产专家又说根据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房价并不是很高,谈不上什么泡沫,各大城市的刚性需求很旺,绝对不会降价云云,就算2008年房价下跌的当口,他们依然说只是短暂地回调而已,这又令等着房价降到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后买房的小白领们感到绝望。

不是专家们忽悠,实在是准确辨识泡沫很难做到。尽管有不少知名的经济学家创造出了很多辨识资产价格泡沫的工具,比如先行价格与内在价值的对比、股票指数的动态比较、市盈率考察等等,但迄今为止似乎没有哪个绝对有效,否则也不会如此频繁地爆发金融危机了。

虽然要在泡沫形成过程中事前识别资产价格泡沫非常困难,但事后却很容易分析出来。诚如金德尔伯格所言,资产价格泡沫就像美女一样,事前你不知道如何界定它,然而一旦你遇见过,你就肯定能认出来。虽然是事后诸葛亮,但也不是没有作用,至少可以使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尽快回复经济的正常状态。当然,在事前采取一些审慎的经济计划来防止自己陷入泡沫也非常重要。

24。伊斯特林悖论:收入提高就会幸福吗?

197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写了一本名为《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的书,书上说,通常在一个国家内,富人的平均幸福和快乐水平高于穷人,但如果进行跨国比较,穷国的幸福水平与富国几乎一样高,其中美国居第一,古巴接近美国,居第二。明明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国家,古巴人民为什么会感到如此幸福呢?这就是“伊斯特林悖论”的由来。

之所以称其为悖论,是因为现代经济学是构建于“财富增加将导致福利或幸福增加”这样一个核心命题之上的。若这一命题是正确的,就不可能产生古巴人民幸福感高居第二位这样的事情。于是这就引发了人们的思索,关于幸福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的思索。

30多年前,一个调查结果引起世界一片哗然。那就是人均GDP只有700美元的南亚小国不丹荣登世界“幸福榜”榜首,并由此缔造了一个类似于GDP的新的国家发展水平衡量指标——“幸福指数”。

幸福指数的出现让经济学家们陷入了反思。因为他们一直以为自己致力于为人类谋求幸福,并坚信收入增加就是幸福增加。但幸福指数残酷地打破了他们的信仰,使他们不得不深入研究幸福,研究幸福与收入的关系。

一展开对幸福的研究,学者们就发现经济学涉及的面太窄了。经济学仅关注收入、财富和消费,而忽略了影响人们幸福的其他许多重要因素,包括激励与创造、健康、政治参与、社会渴望、自由、利他主义的丧失、不平等、社会资本的减少和地位外部性等等。特别是,如果这些非经济因素与收入、财富和消费等经济因素呈负相关时,那么GDP的增长反而会造成幸福感的下降。其实幸福指数与GDP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辩证的。总的来讲,GDP是一种硬指标,而幸福指数则是一种复杂得多的软指标。要找出幸福的指数,就不能仅从收入出发,还有许多东西需要考察。

幸福感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受心理的支配,个人幸福感由个人心理状态决定,就社会层面而言,人们的整体幸福感则会受到整体心理参照系的重大影响。比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之间的比照,即使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人们也会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古巴就是一个典型,因为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制裁和比较封闭的国家政策,当初古巴人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很少,而社会主义制度又使彼此间的差距不大,所以尽管吃不好穿不好,人们仍然感觉幸福。

一个人能不能感受到幸福与他的月收入多少万其实关系不大,也就是说成就的大小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的主要因素,其内心的成就需要才是关键。一个人即使成就不大,但如果他感觉自己的成就水平高于心中定下的预期目标,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反之,即使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如果他觉得自身成就水平低于心中的预期目标,他就不会有幸福感可言。

一个人能不能感受到安全也是能否产生幸福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通常经济学家们认为,收入增加可以提高人的安全感,所以可以增加幸福感。但是,经济收入的增加有可能提高人的安全感,。电子书下载也有可能不起作用,还有可能降低人的安全感。这要看一个人对于自我认同的连续性、对于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表现出的信心。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时与其经济状况或收入水平之间并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