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大佬-第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说刚才还是猜测,那么现在箫翰林就是确定四皇子故意提拔苏凤章了,不然不会故意提起,他心思百千,口中很快说道:“除了看书,就是修书。”
忽然,他眼神一动,继续说道:“苏大人不愧是陛下钦点的状元郎,即使是看书修书也与旁人不同,几个月下来倒是琢磨出一套新的书目法子来。”
皇帝顿时好奇问道:“哦,是什么法子?”
箫翰林便将自己记得的书目索引法子一一道出,仔仔细细并未隐瞒。
听完他的话,皇帝又笑道:“听着倒是颇为有用,怎么不见池良俊提上来?”
箫翰林忍住告状的想法,池良俊外貌不受皇帝喜欢却还能在翰林院盘踞多年,背后自然有靠山,箫翰林并不确定自己告状的话皇帝会不会维护他。
沉吟了一会儿,箫翰林就放弃了这个想法,只是说道:“苏大人才刚整理完一略,还不敢在池大人面前提起。”
“既然是好用的法子,早些用起来才是正经事。”皇帝笑着说道,“这样吧,既然池良俊让你来做藏书的事,这件事便由你来处理。”
箫翰林眼睛一亮,连声说道:“微臣遵旨,定当竭尽所能。”
皇帝不给面子的说了一句:“这般简单的事情之前也想不到,你也只能派上这点用场了。”
箫翰林只觉得自己脸上火辣辣的,鼓起勇气说了一句:“陛下,微臣还有另一件事上禀!”
皇帝淡淡问道:“何事?”
箫翰林注意到四皇子望过来的视线,到了嘴边的话打了个转就变了样。
“此事还得从苏状元被派过来,与微臣一块儿修书说起,实在是说来话长。”
“翰林院修书这么多年,也没瞧见修出什么来。”皇帝略带几分不耐烦的说道:“长话短说。”
箫翰林也不敢兜圈子了,直接说道:“修书过程中,苏大人与微臣多有商讨,便想到如今这边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修书难有成效,费时费力不说,也是无望的很。”
“古人常言道易代修史,盛世修书,大周朝百姓们安居乐业了百年,怎么如今翰林院还是跟史书过不去,为何不能修书呢?”
“若能集结天下文人,广搜天下奇书来充实天府宝藏,修著一本集百家之长,张我大周风采的旷世大典,岂不是能够青史留名!”
箫翰林一股脑儿说完这话,迎着皇帝的眼神这才知道害怕,连忙低头不敢再看。
皇帝就像是不认识他了似的左看右看,忽然笑道:“箫爱卿,这可不像是你的主意。”
箫翰林忍住擦汗的举动,拱手说道:“确实不是微臣一个人的主意,多是苏大人提起的。”
皇帝笑了一声,不知道是不是看透了箫翰林的那些把戏,转身问道:“珩儿,你觉得此事如何?”
四皇子并未直接说话,沉吟了一会儿才道:“自我大周开朝以来,倒是并未有过举国之力修著大典的事迹。”
谁知道一听这话,皇帝就朗声笑起来:“是啊,太祖高祖皇帝都未能做到的事情,说不定在朕这儿能做到。”
“你们不知,其实先帝去世之前,也曾有过修著大典的心思,只是那时候时机还未成熟,这些年朕倒是忘了此事,没想到如今苏状元提了出来,甚合朕心啊。”
第140章 宣武大典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天下富庶,百姓安居乐业,维边助农皆有所得,唯有文化一道繁杂乱道,难以查阅。”
“上令各地诏求藏书孤本,汇编天下藏书,修著《宣武大典》,集千年之大成,著古今之盛典,以流传百世,供天下子民查阅。”
“令四皇子秦珩主持《宣武大典》修著,中极殿大学士梁成、建极殿大学士顾梦章为总裁,翰林院大学士王夫宴、六部尚书、侍郎为副总裁,编撰此典。”
“允修著期间,征收民间图书文集,用后归还。”
“允修著期间,特招天下文人志士,以全此书。”
“允思学殿改为宣武大典处,供缮写、收掌、监造、荟要所用。”
“望此大典不负朕望,流传百世,以发民智!”
在大朝会上,皇帝直接颁发的旨意直接打晕了朝堂上大部分人。
虽说已经习惯这位皇帝有一处是一出的性格,但《宣武大典》到底是什么东西,皇帝为什么忽然想起来修撰此书,别的不提,他甚至没跟几位太师太傅通通气。
人选都订好了,直接在朝堂上宣布旨意,完全没给他们反对的机会。
李公公的声音落下,垂手拱立在帝座旁边,甚至不敢去看底下那些个大人的脸色。
旨意颁完,朝堂之上寂静无声,惊讶、复杂、愤怒、忧思交替的出现在这些大人们的脸上,尤其是站在最前面的太子殿下脸色更加铁青。
他并不反对修著什么大典,左右这都是对大周有利的事情,但为何四皇子会是主持,父皇让四皇子出面,又把他这个太子爷放到了哪里。
与他脸色一般难看的还有张太师等人,不提他们的政治立场,这一次皇帝要修著事关大周的宣武大典,在此之前甚至并未与他们通气,其中代表的意味让这几位大人心惊胆战。
皇帝扫了一眼下头众人,开口问道:“怎么,你们这是觉得《宣武大典》有不妥?”
下头的官员们不敢说话,皇帝却直接点名:“张太师,你来说。”
张太师作为文臣魁首,又是皇帝的老师,向来都有几分颜面在,这会儿只得硬着头皮说道:“陛下,修撰《宣武大典》的本意自然是好的,只是事出突然,本官担心虎头蛇尾,到时候浪费了人力物力,却无甚成果。”
皇帝一听,点头赞同:“张太师说的不错,既然如此,你就负责监督此事。”
张太师脸色一僵,他可不是这个意思啊!
皇帝却接着说道:“先帝临死之前,还曾提起过未能修著大典的憾事,朕身为人子,身为国军,于情于理也该完成他的遗愿才是。”
“既然张太师都觉得大典是好的,那就请诸位卿家同心协力,共著大典,以传千秋。”
“微臣遵旨。”张太师只能答应下来,其实作为文人,他心中何尝没有修撰名著流传千秋百世的心思呢,不过是有其他考虑罢了。
皇帝的目光又放到四皇子身上,交代道:“珩儿,此事事关重大,或许要多年才能有所得,你身为皇子定要以身作则,为朕,为大周好好修书。”
四皇子脸上带笑,连声说道:“儿臣谨遵圣旨,定不会让父皇失望。”
皇帝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宣布无事退朝。
离开了宫殿,朝廷文武百官的脸色越发精彩,武将们对修书的关注不大,文臣们却不同了,一个个还未走出宫门就忍不住窃窃私语起来。
四皇子走到太子身边,笑着说道:“大哥,弟弟我才疏学浅,说不得就要借用张太师、楚太傅等人修书,到时候还请大哥行一个方便。”
太子眯了眯眼睛,冷笑道:“张太师楚太傅都是朝廷命官,又不是我的内侍,四弟要征用只管问父皇便可,何必来问我。”
四皇子却笑盈盈的说道:“父皇已经答应了,只是弟弟想着这两位大人时长出入东宫,想必事务繁忙,总得跟大哥说一声的。”
太子的脸色冰冷,俯视的眤了他一眼,嗤笑道:“秦珩,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你就不怕自己吃不下撑死了!”
四皇子却丝毫不惧,拍着肚子说道:“好巧不巧,弟弟我别的没有,肚子倒是挺大。”
太子盯着他的眼神恨不得冲上去将他撕碎,好歹他还有理智,知道皇帝已经对自己多有不满,这会儿闹起来自己绝没有好处,最后竟是忍下这口气转身走了。
赢了一场,四皇子颇有几分得意洋洋,暗道苏凤章不愿意与徐家亲近又如何,最后得力的还不是他。
别看主持修著大典的事情繁杂凌乱,看起来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皇帝可下令他能够征召天下文人,也就是说作为《宣武大典》的主持,他完全可以招揽天下名士。
在此之前,即使有徐家在,但真正投靠在四皇子门下的人并不算多。
毕竟在众人的眼中,太子是元后所出的嫡长子,五岁就被封为太子,这些年来虽说并不出彩,但也勤勤恳恳并无差错,实为正统。
四皇子却不同,他的母亲徐贵妃出生一般,徐家在青州都算不得大族,只是徐贵妃受宠之后才日益发达,其实根基粗浅。
宠妃幼子,这般的出生就注定四皇子在这一场权利角逐中占据劣势,更别提张太师等人一直以来都旗帜鲜明的站在太子那一边了。
四皇子能够依仗的,也不过是皇帝对徐贵妃的偏爱和对他的疼爱,只是这几年徐贵妃色衰爱弛,虽说并未失宠,但皇帝对她也远不如当年了。
偏偏新上位的宠妃玉妃是方家女,虽然也出生青州,但对徐贵妃只是平平,反倒是与无子无女的继后亲密异常,这实在是让四皇子心中焦虑。
徐贵妃也曾向玉妃递出橄榄枝,只可惜玉妃入宫时吃过这位贵妃的排头,如今想要挽回却不是容易的事情,幸亏玉妃入宫完,膝下也并无子嗣。
一想到通过修书能够招揽到天下文人,四皇子的一颗心都沸腾起来。
与他的高兴相反,太子殿下在外还能维持平静,一回到东宫就挥手扫落了一桌珍宝,双拳击中桌案,骂道:“该死的秦珩,他想要做什么!”
楚太傅随后进来,瞧见太子殿下失态的模样也是皱眉,劝说道:“殿下,您是太子,四皇子不过是光头皇子,何必与他计较。”
太子听了这话却越发愤怒,骂道:“他是光头皇子,可父皇却让他主持修书,楚太傅,你是读书人,难道不知道这代表着什么吗?”
楚太傅自然十分明白,但在太子面前却说:“殿下,不管四皇子打着什么主意,修著大典都不是一时半刻的事情,想要招揽文人也不是易事。”
太子冷笑道:“确实不易,可大典就是最好的筏子。”
“父皇在一日,他便能修一日,便能招揽一日,天长地久,谁知道等父皇……”
楚太傅皱眉道:“殿下!”
太子也意识到自己的失态,深深吸了口气平息了一些怒气,又问道:“张太师那边如何?”
楚太傅只能回答:“在此之前,太师也并未听到风声。”
太子更是皱眉,心中不详的预感更甚:“父皇怕是对我起了疑心,不然也不会刻意避开张太师,他这是在防孤。”
“不至于如此。”楚太傅虽然这般安慰,可心中却觉得这是实话。
皇帝年纪越发大了,但不是服老之人,这几年甚至开始宠幸年轻貌美的玉妃,而太子却快到而立之年,只要皇帝不想退位,两人的矛盾就会越来越大。
身为元后嫡长子,坐拥太子之位,是太子最大的优势,但同时也是他最大的劣势,只因为皇帝的身体康健的很,只怕没有十年八年都不会萌生退位的想法。
可太子呢,有四皇子的虎视眈眈,他真的还能稳坐钓鱼台吗?
太子身上阴郁暴躁之气不散,忽然问道:“父皇怎么会忽然起意修书?”
楚太傅答道:“翰林院箫翰林面圣之后,陛下才起了心思,当时殿内只有陛下、四皇子、箫翰林和李公公,具体说了什么无人可知,但……箫翰林不是这般胆大之人。”
“如今圣旨都下了,他还不够大胆?”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