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繁花[综红楼]-第5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差事在身,小丫头吓得快哭了。可她不得不顶孙策的吓人目光,跟在孙策的身边小跑着、把自己主子交代的事情说了。
“孙校尉,是,是我家大小姐请你过去。”
青衣小婢结结巴巴地说了实话。
孙策冷哼一声,“不去。”
“孙校尉,我家小姐从听说你来了寿春,就盼着见你一面的……”
小丫头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说不下去了。
她一个做婢女在继续说下去,有什么用呢。
就是大小姐见了孙校尉一面,又有什么用呢。
就是夫人都不曾说过要给小姐做主、给小姐争取的。
在孙校尉去年来讨破虏将军旧部的当天,侯爷就回内院与夫人说起过、他不准备承认与孙家有婚约之事,当时自家夫人当时没有反对侯爷。后来倒是自家的大小姐,因为夫人说漏嘴了,从夫人那里知道了要与孙家毁约的事情……
自家小姐当初得知孙校尉来寿春多高兴啊!她还与自己说过,她见过孙家的长子、次子与兄弟们练武。还说早几年侯爷就常与夫人夸赞孙家的长子是麒麟儿,说孙家的次子是犟种。夫人还说孙夫人是个有才学的、和悦的人,夫人还赞过孙夫人,说她把孙家大姑娘、二姑娘都教导很和人……
小姐那时有多高兴,后来知道侯爷要不认婚约就有多伤心。
然后小姐就一直派自己盯着前院的动静。自己陪着小姐好容易偷偷见着过来见侯爷的孙校尉,也没能与孙校尉说上话。之后小姐与夫人恼了多少天,就是连春节都没过好,也没见素日疼爱小姐的夫人,答应小姐去劝说侯爷改主意。
唉,可怜自家小姐对孙校尉的一片痴心了。
孙策大踏步走出袁术的府邸。
这样的结果以及内宅会出现的反应,阿娘都曾经与自己讨论过,甚至还打趣过自己——
“也许袁家的大小姐偷偷见了我儿这般的英俊气度,会坚持婚约呢。就是可惜袁术的夫人,在婚约这事儿上做不得袁术的主。那袁术是最重门阀的人,不仅要门当户对、还要有姿容才干都好,才是他能考虑婚事的。他当初要是不为了逼迫到头上的危险,要仰仗你阿翁的才能,嫁嫡长女这样的事情,没有与四世三公相仿的出身,他是不会许婚的。
阿娘还说那袁术要是重信义、重诺言、有长远眼光的人,在自己父亲战死后,就不会由孙贲在丧事上奔走;也就不会扣了父亲所有的军将士卒,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对孙家不闻不问,装作父亲的死与他没有什么关系一般。
阿娘说的很对,袁术那就不是一个有长远大气象的人。
孙策的心里越发地气恼了。他开始迁怒刚才出面阻拦自己的青衣小婢,气恼不知道是哪个出的主意,还约自己去内院相见?老天才知道是不是大小姐呢。
也许还可能是阿娘提醒过的陷阱呢。
有些心思不正的人,就爱行使一些见不得人的腌臜手段,把他人骗去后宅内院,然后来一个捉奸啦、猥亵内宅女眷的猥亵事儿,好泼一盆脏水到他羡慕嫉妒恨、不能光明正大处置的人身上,让人跳进扬子江都洗不回来被玷污的清白名声。
自己是要做大事业的人,可容不得名声有半点瑕疵。
要自己一辈子顶着一个私闯他人内宅的名头,顶一个品德不端的帽子扣在头上,那自己还怎么招揽那些品德优秀、有才能的人为自己效力?!
管他是谁、管他真假,坚决不能去别人的后宅内院。宁肯自己想多了,也绝不能抱有一丝侥幸的心理。
不然万一是袁术还给自己一些将士后悔了、然后气恼了,要找光明正大的机会打罚自己一顿或是干脆地除去自己呢?
阿娘说过害人之心不可常常有、防人之心不可一日无。
至于以前见过的那张宜喜宜嗔的美丽笑颜,在袁术这个做父亲的否认婚约、看不起自己出身的时候,就失去了让自己再见她的兴趣。
阿娘说过,婚姻是和两姓之好,是需要俩姓人家的祝福,来不得半点的勉强,才能让准备过一辈子的夫妻二人,在开始的时候少一些阻碍。
阿娘还说过,漂亮的女子千人一面,只欢喜年轻时候的美丽皮囊,等年老色衰的时候分道扬镳,再去寻觅新鲜皮囊的男人,免不了是属于灵魂浅薄浮躁的人。
自己要娶一个像阿娘那般有才学的美丽女子,然后好好待她、让她一辈子都高高兴兴的,才不会像阿翁那样,后来让阿娘伤心……
孙策定下主意,快步往军营而去。娶妻的事情就让阿娘做主好了。
刚才去拦孙策的青衣小婢,这时候正惴惴不安地站在自己小姐跟前,细声细气地禀报呢。
“孙校尉的脸色很不好,就硬硬地给了小婢两个字‘不去’。婢子还与他说了是小姐请他的,他也没改了主意随婢子进来见小姐的。”
“嘶啦”一声,小婢吓得一抖,眼看着小姐把手里的绢帕撕开了,眼看着一颗又一颗泪珠砸到自己眼前的地面上。
“小姐,你,你莫哭啊。这事儿不能给别人知道啊。要不再去求求夫人?”
“你下去吧,把门关好。让我自己呆一会儿。”
“是。”
小丫鬟轻手轻脚出去了,体贴地替自家小姐守在屋门口。
唉,自己做丫鬟不容易,小姐未必就如意了。夫人怕也是因为侯爷更欢喜后院里的那些妖娆的女子,才不敢违逆侯爷、为小姐说话吧。
孙策带着二三十的贴身护卫,出了袁术的府邸就想上马往军营去。还没等他走出袁术门前的大街、能够快马加鞭呢,迎面就遇上拦住他的马队。
“哎呦,这不是孙校尉吗?恭喜你啊,年轻轻就是怀义校尉了,以后前程可期。恭喜恭喜啊。”
领头的将领下马与孙策说话。他不禁说话豪爽,对孙策的态度也亲热,让憋了一肚子闷气的孙策放缓了脸色。
这人孙策认识,是袁术手下的得力大将乔蕤(桥蕤)。孙策想起阿翁生前曾与自己提过此人,说他虽是将、也有一定的将才,但推崇的却是此人的敦厚和古道热肠。阿娘还曾与自己说过,在乱世之中,能保有这样心性的人,可是很少见的。
遇到就不能错过也不能放过。
孙策赶紧下马还礼,“多谢桥将军夸奖。以后还望能得到将军的指点,也望将军能提携晚辈。”
孙策还礼到位、说话客气,那自称晚辈的话,让桥蕤听的挺开心,也有了继续与孙策多聊几句的兴趣。
“孙校尉,我听说主公把你父亲的旧部还给你了?”
“桥将军客气,你称呼晚辈的字伯符就好。袁侯爷是还给晚辈一部分人,有一千多的。”
桥蕤皱眉,心说自家主公这又是何苦呢。十几万的人马,难道还差孙坚的那几千老人了?那都是孙坚招募的兵卒、跟随孙坚有年头的将领。如果孙策不来寿春也就算了。如今只还给孙策一部分人,图的是什么啊?且孙策现在也是在你袁术的麾下、供你袁术驱使的将领,都交还与他又有何妨碍。
唉,主公这又是想不开了。
为什么就不能想着趁孙策年轻、抓住机会,好好调/教出一个忠心耿耿的将领呢!
“伯符,我与你父亲也是旧识,你要是愿意听我说话,我就托大劝你几句。”
“桥叔叔请讲,晚辈洗耳恭听。”
孙策的态度放的更恭谨、更谦虚了几分。
阿娘说过上了年纪、有了一定地位的人,就吃年轻后辈的这样做法。
孙策的样子让桥蕤更高兴了。他伸手拍拍孙策坚实的臂膀。
“来来来,跟我来,到叔叔的府上坐一会儿。我细细和你说主公最可能的想法。”
孙策回军营也没什么其它事儿,就跟着桥蕤去他的将军府。
“伯符啊,我猜主公一定是还没有见识过你领兵的本事,才不放心一下子把你父亲所有的军卒交还给你。主公啊,就是要先观察你一段时间。好好干,等你带着这一千多人,打几个漂亮的胜仗,到时候不仅会把原来的那几千人都拨回给你率领,还要再多加上一些军卒呢。”
桥蕤的声音不小,除了俩人的亲卫,街上不少的人都听得很清楚。
作者有话要说: 有把英明神武的小霸王变成妈宝趋向了,捂脸 。
第664章 664、武烈皇后10
武烈皇后10
孙策人物长得俊美、秉性豁达、谈吐爽朗; 这样的人拿出尊敬的态度,与豪爽性格的桥蕤聊天; 还没到桥蕤的府上,俩人就已经宛如通家交好几十年的世叔世侄般亲热了。
桥蕤跟了袁术也有些时候了; 袁术对他也不赖,因此将军府的地方够大,地段也够好。孙策才踏进桥蕤的府里; 就被不同与自己既往常见的官宦人家、将军府邸的风格吸引了。桥蕤府上的绿植普遍高大、枝繁叶茂; 衬得在葱郁的花木里掩映着的青瓦白墙,都有着鲜明的疏朗、大气。整个将军府都不是纯粹的、旖旎的江南风光的格调; 倒像是北方的气韵; 贯穿在将军府的每一颗树木、每一片青瓦里。
桥蕤笑呵呵地对孙策说:“我这府里与别人家的都不同,谁第一次来都是和你这般惊诧的模样。”
孙策也笑着点头承认,“桥世叔说的对。你这府里是与往昔见过的都不同。这些高大的树木,让人不禁就觉得心旷神怡,连喘气都舒服几分。”
桥蕤听了孙策的话哈哈大笑; 这感觉确实是说到他的心里了。故而他开心地请孙策到府里的练武场; 二人在高台上相对而坐。
“我这府里是特意做成这样的。我小的时候身体很不好; 七灾八难的; 不知道请了多少医道高绝的人物。吃药比吃饭多,那汤药喝的能把扬子江染黑了。后来我祖父母请了得道的方士给我敲瞧了瞧; 说我是必须要住在树木高大的疏阔院子里,还要把我的姓氏由乔记成桥,让那给了万人便利的、也得万人生气滋养的“桥”做我的姓氏; 才能够补足我命里缺少的木。还真不是乱说的,我祖父母把我住的院子改了,姓名也改了以后,我是越活越壮实了。哈哈哈。”
孙策也陪着朗声大笑的桥蕤笑起来。得道的方士,非同一般的耍把戏骗人的江湖术士,那都是有真本事的人,就是羽化登仙的人也少听人传说。
俩人开怀小了一会儿后,桥蕤细问起孙策在江都守孝时候的日子,得知他在母亲的指导下攻读兵书,带着部曲和弟弟练武,就带着无比缅怀、敬佩的神情,对孙策谈起他过世的父亲孙坚。
“破虏将军的神威,如今仍然留在在军中广泛流传。就是你父亲的那些旧部,与别人争执起来都免不得要提你父亲的昔日荣光,来证明他们自身的不凡。等你在军中待的日子久一些了,立下一些功劳了,那些军卒哪怕不是由你直接率领,他们的心也是向着你的。到了那时候,你父亲的旧部回归也就是旦夕之间的事情了。你千万不要争一时之气,要是不能忍下这一时,很可能就要忍一世的。”
孙策起身郑重对桥蕤拜谢,“谢世叔肯教导我。侄儿会记得要忍段时间、等立下战功了,再说其它的。”
孙策已经不是父亲做长沙太守时候的那个不谙世事的公子了。从父亲去世,他就开始体味“忍”字,直到今天被袁术否认婚约的存在,他也不过是把“忍”的笔画,在心中更加重一点儿、刻画的更深了一点儿。
这三年在江都,他在多少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