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万王之王楚庄王 >

第492章

万王之王楚庄王-第492章

小说: 万王之王楚庄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言流传,说是大公子也对妾身深深有意,还说妾身也不是对大公子无情,遂致至今依然不能花好月圆。其实大公子少年英雄,对妾身可怜关爱之意或为有之,但要真说起来,又如何能看得上妾身之质?妾身为大公子所救,又岂对大公子无恩情?那自然当尽心而报了。可是这些都是主仆之情,却又怎么能和情意相关?”说着环望了众人一眼。昭元但见魏颉极力握紧手心,神情极为激动,脸上额上青筋已是一根根暴起,但却终于还是低下了头。

    花月影又垂下头,低低道:“这等谣言虽是无谓,但魏将军君子重义,爱惜羽毛,却是不肯惹一丝闲言。妾身一心希望伴随魏将军,此心天地可表,绝不是任何人能劝说的。只是世人心乱,却至今无人肯予相信。如今妾身有了这么一位才名遍天下的宋公子肯认为知交,那便可以做个见证。那些市井之人不相信无所谓,但只要有这么一位故交肯相信,我便再也不惧了。今天故旧亲来,便是如同妾之父兄,当可在各位面前作个见证。”

    魏颉忽然跃到她面前站定,厉声道:“不错,那些都是谣言!二娘,我爹爹一世英雄,你爱慕我爹爹自然是顺理成章。这是我魏家光宗耀祖之事,我魏颉怎会如此不知好歹?今天就是好日子,自然更是洞房佳期。二娘,孩儿给您恭喜磕头了!”说着他竟已突然跪下,朝花月影磕了个头,虎目蕴泪之下狠狠瞪了她一眼,转身直冲内室。

    他突然如此,所有的人都吃惊得呆住了,就连昭元也想不到要拉住他不让他拜。魏夫人满眼蕴泪,却根本说不出什么。花月影身体微微颤抖,却轻轻叹了口气,幽幽道:“长痛不如短痛。大公子一时有些误会,日后自然明白妾身的苦心和为难。如今名份已然全定,那些谣言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宋公子,你学贯古今,却不知今天是不是好日子呢?”

    昭元一呆,低头道:“今天?好象不大好啊……不适合洞房之喜。”花月影道:“人说五日之内,定有吉日。妾身便请宋公子为我和魏将军择个良辰吉日如何?”昭元无可回避,只得叹了口气,道:“第五日那天乃是吉日。只是……只是……”

    花月影道:“谢宋公子。那日还请宋公子为妾身权代父兄之仪。”说着深深一福,转身就要进去。昭元忽然微微挡在她面前,盯着她的眼睛,一字一顿地道:“花姑娘,你真的对魏颉公子没有情意么?”花月影身体一颤,道:“没有。”昭元叹了口气,移步让开过道。花月影抬起眼来微微一转,似是又想扫厅中各人一眼,但却只扫着了昭元之面,便被他挡住,整个人也已微微低头,一步步地走了进去。

    昭元心思如潮,呆呆望着那被她掀起又落下的帘幕,竟然根本没注意自己这么做也是无比的失礼。良久,他才觉耳边一个声音叹息道:“宋公子,你已尽力了,我们已很感激。”昭元听到是魏绛的声音,方才回过神来,极力压抑住心头之思,低声道:“在下未能……未能……”魏绛缓缓道:“公子不必自责,这确是谁也想不到。”魏夫人垂泪叹道:“颉儿,你为什么这么傻?这一声二娘出去,你可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昭元轻轻叹了口气,道:“在下无能,竟然还定了期限。只是此事尚有五日,或者还有可为。”魏颗苦笑道:“我的军假已完,该当上路了。”魏绛一把抓住他瞪着他道:“二弟,你可绝不能有轻生之念。事是死的,可是人是活的,你……”魏颗道:“我……我……”竟然已是泪如雨下。昭元轻声道:“在下告辞。”魏绛拱手道:“事情非常,恕我等不能相送。”昭元点了点头,起身而出,只有魏府管家在前后招呼。

    昭元回到馆中,想起方才之变,心头也是说不出的难过。但他心中之疑却也是越来越盛,因为最后花月影的那一眼其中充满了无奈,竟然跟原来天昭撒骄、谁的话也不听时,琴儿的眼神很有几分相似。昭元也知道,人之神情在喜怒哀乐上当然都有相似之处,况且花月影对魏颉本来便非完全无情,只是后来其情主已移。这个时候乃是花月影一生最重大、也是再也无法反悔之时刻,有此一眼神,对原来的自由有所眷顾,也是理所当然。

    这些昭元都不是不知道,可不知为什么,他那本来已经渐渐消失、以为花月影就是琴儿的想法,又渐渐明晰了起来,几乎又有要推翻自己今日亲眼所见所想之势。昭元知道自己这又是犯了只因一眼印象就否定深思熟虑之错,可自己无论再怎么对自己说她不是琴儿,也再无法说服自己哪怕是一点点了。

    昭元默默而坐,一言不发,从人知他心中有事,却也无人敢来打扰。他忽然心头一阵气恼:管她是不是琴儿,又管她是爱谁多些,与自己又有多大关系?自己使晋之务已完,明天就可离开,那不就摆脱了这一件既莫名其妙、又让人烦恼至极的事了么?

    况且人人都知晋楚互为对手,魏家有如此难缠之事,定然对其国也有不利影响。虽然这影响未必能很大,但怎么说对楚也还是有些利可言。自己这次回来,不是自认为一向以国事为重么?自己个人对魏家等人虽有好感有敬意,但普通之义自己已尽,又何必再去为他们烦恼,死活都想帮他们解决?

    可话是这么说,昭元自己心中还是难以真正放下,脑中的几个念头始终转来转去:“难道这么一位大抑生殉之风、活人无数的人,就该如此倒霉?这天理何在?以后若是忽然又有人造出流言,说他这是因为不让生殉,违背了古制才遭报应的,生殉之风反而来个咸鱼翻身,那可如何是好?”他闷闷而思,不觉又到了晚上,外面更声已起。他想起自己已是一日未进水米,腹中却是丝毫不饿,便如已被闷饱了一般,不由得又是暗暗苦笑。

    昭元脑海中不住浮现起生殉之时,那些被迫之人号哭无奈的惨状,心头越来越是叹息。要知生殉之风这几年虽然颇有受抑,但毕竟还是很盛,世家大族也依然有互相攀比之俗,以至一家爵主辞世,生殉者常常达数十人甚至更多。

    更糟糕的是,被迫生殉之人往往还是活人认为“最好的”,所以才特地被挑出来殉葬,以显死者为大,全不顾这对活人和活世有什么影响。比如就在几十年前秦穆公死时,用一百七十七人殉葬,其中就有秦国人称“三良”的三位贤臣。时秦人哀之,作《黄鸟》一诗描述他们殉葬时的凄惨。秦国其后也迅速衰落,国势已远不及秦穆公在时。

    生殉之事,各国君臣中虽然反对的人从来不能说少,但却从来无一国敢下令禁止。现在的情形是,各家想殉便殉,不想殉便不殉。这自然是为了避免变动过于剧烈,危及社稷。由于生殉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反对生殉者的处境往往比较尴尬。他们最多也只敢各自以身相带,甚至不惜附会些鬼神之事来影响世人,却从无人能直接跑到别人葬礼上反对,或是下什么律令。若魏颗一家真的父子成仇,那么必然会被鼓吹生殉者利用,其后果不堪设想。

    http://

第七卷 王者归来 第六十五回 疑是故人来无常(六)

    昭元想来想去,终于还是无法忍受,寻思:“这等之事自己也是极力想反对,但自己根基未稳,那是无论如何也不敢下禁令的。现在这周围之人主要还是在羡慕魏家,其潜移默化的效果还未丧失。若要行动,那便绝不能等到有人开始鼓吹他家遭受了报应之后。”

    但自己的心境好解决,与国事之冲突却一时无法解决。要说帮他们的利益,只有一丝稍微沾点边,那就是魏家如果美满些,其劝免晋君伐楚的话,或许能多作用。但魏家颇有自知之明,虽是世代猛将,但从来极为小心不预主上政事。基本上来说,他们只是需战时才为大将,对国事影响不如赵盾等朝中大臣。再说姬黑臀不是无主见之人,未必那么容易受人左右。再说其实最想打仗的是那一大群武将,所谓同僚之间比上下级之间还难说服,魏家声音便大点,又有多少用处?

    昭元叹了口气,静下心来不住告诉自己自己乃是大国之主,需当放长眼光来看。他想了许久,忽然想起晋在中华北部,其一身和燕、齐等国一样,共同肩负着抵御北地诸狄、林胡、鬼方等部族掳掠之重任。若是晋本身太弱,沦为异族属国,必将给中原腹心那些只知享受的中小国家带来极严重的后果。这就如同楚镇南方诸蛮、齐防东方诸夷、秦制西方诸戎一样,虽然本身并不是想帮那些中心小国,但客观上确实是在共同保卫中原腹心。从自己大约三年前在鬼方的见闻来看,鬼方本来是颇有剿灭周围劫掠中原之意的。虽然他们后来见自己不为其所动,有些疑忌塞内人才之盛,稍稍有所收敛,但终是不可不防。

    这一道理虽然眼光明些之人都是看得分明,但要说世人真正对待这四个大国的态度,却也还是有些区别。晋本身由周王姓始封,齐为姜太公始封,初时便封到了好一些的地方,所以虽然也因为和外夷作战而沾染了些夷风,却很少被视为蛮夷。可楚秦两国,却是没这么幸运。很多人认为楚其实与先夏同源,乃是与周隔了两朝,说起来甚至还与鬼方有些渊源。秦先造父,要说同源的话,亦常须上溯到几乎是各国总同源的颛顼帝。结果两国虽然因为一样道理,也染些蛮夷之风,但想将其视为蛮夷之国的人却要多得多。当然,这里也有这两国国势强盛,中原小国颇有所忌,是以潜意识中想丑化的原因。

    昭元想到这里,终于觉得华夏列国之间虽然战斗频繁,但到底是内部争名夺利;值此大是大非之际,还是应该尽力帮上一把。要知各国相战,一般都是只打仗,不屠不卖新夺土地上的农民。便是直接的军兵战俘,也很少卖为奴隶,多是事后输的一方承认赢的一方为霸主,再用些金帛就会被放回。在这之上,其处世之法乃是比爱琴海诸国要高了许多。可是诸外夷入侵列国时,却本来就是以掳掠子女金帛、令他们为奴为主要诱因,后果自然大为不同。晋虽为楚之敌手,但更多乃是两强无友善,互不服气,倒并非是因为有什么行事风格上的根本不同。因此,从这上来说,晋太弱或太强,对楚都不见得很好。

    这等之事,虽然并不难想,但也不是太易,因为要有大眼光实在不是那么容易。当初晋文公流亡各国时,所经之小国都看不起他,但所过的三个大国国君,也就是齐桓公、楚成王和秦穆公三个人,却都不约而同地觉他日后有发达之象,对他热情接待。即使是深深体验了各种眼光心胸的晋文公本人,也难以完全做到大气度。他继位后,立刻大举兴兵报复,所有对他轻慢过的大国小国都被打得七零八落,只有与楚之一战留了些情谊,说是“报楚王善待之德”。时人颇有讽其身为大国国君,却少大国心胸的。

    夜至三更,昭元终于拿定了主意:“若是能不打仗,自然是好。但若是晋君定要兴师来犯,楚人正好都想一雪前次大败,由自己指挥,或许可以少些战后的过分行为。如果实在无法避免,那么比将起来,与其将此一战留到最后,还不如就在自己手中打。况且捍卫中华文化以及反对生殉这两件事,更是对各国都长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