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瞬间抓住人心的66个关键 >

第21章

瞬间抓住人心的66个关键-第21章

小说: 瞬间抓住人心的66个关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不划算了。

正如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士德·斐尔爵士对他的儿子所

说的:要比别人聪明——如果可能的话;却不要告诉人家你

比他聪明。

如果有人说了一句你认为错误的话——即使你知道是错

的,你一定这么说更好:“噢,这样的!我倒有另一种想法,

但也许不对。如果我弄错了,我很愿意被纠正过来。”

用“我也许不对”这一类句子,确实会收到神奇的效果。

郭解就是一个很能藏锋露拙、大智若愚的人物。在洛阳

有一位男子因与人结怨而处境困难,许多人出面当和事佬,

但对方一句话也听不进去,最后只好请郭解出面,为他们排

解这场纠纷,郭解晚上悄悄造访对方,热心地进行劝服,对

方就逐渐让步了。

这时候如果是一般人,一定会为自己的成功而沾沾自喜,

急于示人,但郭解不同。他对那接受劝解的人说:“我听说你

对前几次的调解都不肯接受,这次很荣幸能接受我的调解。 

但是,我作为一个外地人却压倒本地有名望的人,成功地调

解了你们的纠纷,实在是有违常理。因此,我希望你这次就

当我是调解失败,等到我回去,再由当地有威望的人来调解

时才接受,怎么样?”

郭解的做法异于常人,但却是一种使自己免遭众人嫉恨

的明智之举。既保护了自己,又留下了为人称道的美名。谁

又能说郭解不是大智慧者呢,那些极力显示自己才能的人,

不过是耍小聪明罢了。

耍小聪明的人有一点就是工于心计,为了满足自己某方

面的欲念,成天谋算他人。比如《三国》里的那个周瑜,总

嫉恨着诸葛亮,用了不少方法去难为他,结果自己倒是“赔

了夫人又折兵”,为天下人所笑。

以上我们分析了锋芒太露的弊处,这里,不妨再给那些

急于施展自己才华和抱负的年轻朋友一点忠告:

所谓‘‘人不知而有愠,不亦君子乎”!人不知道我,我心

里就不高兴,这其实是人之常情。只要你有表现本领的机会,

你就要把握住这个机会,做出过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会知

道。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患没有,只患把握不牢,只患做

的成绩不能使人特别满意。你已有真实的本领,你就要留意

表现的机会,你没有真实的本领,快快从事预备,“工欲善翼

事,必先利其器”,道理正是如此。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

患无善其事的时机。锋芒对于你是只有害处而无益处的。

无论什么场合,很少有人会对你这样说:“我也许不对。

我们来看看问题的所在吧。”但只有这样,才是积极有效的力

法。有一次记者访问著名的探险家和科学家史蒂文森。他在

北极圈内生活了11年之久,其中6年除了食兽肉和清水之外

别无它物。他告诉记者他做过的一次实验,于是,记者就问

他打算从该实验中证明什么。他说:“科学家永远不会打算证

明什么,他只打算发掘事实。”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思考方式科学化,那就行动吧!除了

自己,谁也阻止不了你。


你承认自己也许会弄错,就绝不会惹上烦恼。因为那样

的话,不但会避免所有争执,而且还可以使对方跟你一样宽

容大度;并且,还会使他承认他也可能弄错。

如果,你肯定别人错了,而且直率地告诉他,结果会如

何呢?

有位年轻的纽约律师,在最高法院参加了一个重要案子

的辩论。案子牵涉了一大笔钱和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

在辩论中,一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对他说:“海事法追诉的

期限是6年,对吗?”这位律师蓦然停住,看了法官半天,然 

后直率地说:“法官先生,海事法没有追诉期限。”

“庭内顿时安静下来,”他后来讲述他当时的感受时说:

“气温似乎一下子降到了冰点。我是对的,法官是错的。我也

据实告诉了他,但那样就使他变得友善了吗?没有。我仍然

相信法律站在我这一边。我知道我讲得比过去精彩。但我并

没有尊重他的感情,用讨论的方式据理说明我的观点,而是

当众指出一位声望卓著、学识丰富的人错了,从而引起争端

人误会。” 

没有几个人能够逻辑性地思考。我们许多人都会犯武断、

偏见的毛病。许多人都有固执、嫉妒、猜忌、恐惧和傲慢的

缺点。多数人都不愿轻易地改变对宗教、爱好和信仰的看法。

因此,如果你发现自己有指责别人的毛病,请在每天早晚前,

坐下来读一读下面这段文字:

“我们有时会毫无抗拒地或在热情淹没的情形下,改变自

己的想法;但若有人说我们错了,反而会使我们迁怒对方,

更固执己见,而且会毫无根据地坚持自己的想法。显然,不

是那些想法对我们珍贵,而是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损害……

‘我的’这两个简单的字眼,是为人处世的关系中最重要的,

妥善运用这两个字才是智慧之源。不论说‘我的’晚餐,‘我

的’狗,‘我的’房子,‘我的’父亲,‘我的’国家或‘我

的’上帝,都具备相同的力量。我们不但不喜欢说我的表不

准,或我的车太破旧,也讨厌别人纠正我们关于火车的知识,

水杨酸的药效或讲述王沙冈一世生卒年月的错误……我们愿

意继续相信以往惯于相信的事,而如果我们所相信的事遇到

了怀疑,我们就会找尽借口为自己的信念辩护。结果呢,多

数我们所谓的推理,就变成找借口来继续相信我们早已相信

的事物。”

在这一点上卡耐基也感同身受,他说:有一次,他的朋

友彼得请一位室内设计师为自己的卧室布置一些窗帘。等账

单送来,他大吃一惊。过了几天,一位朋友来看彼得,看看

那些窗帘,问起价钱,这位朋友面有怒色地说:“什么?太过

份了,我看他占了你的便宜。”

真的吗?不错,他说的是实话。可是很少有人肯听别人

羞辱自己判断力的实话。身为一个凡人,彼得开始为自己辩

护。他说贵的东西终究有贵的价值,你不可能以便宜的价钱

买到质量高而又有艺术品味的东西等等。

第二天,另一位朋友也来拜访,开始赞扬那些窗帘,表

现得很热心,说她希望自己家里也购买得起那些精美的窗帘。

彼得的反应完全不一样了。“说句老实话,”他说,“我自己也

负担不起,我所付的价钱太高了。我后悔订了这些。”

当我们错的时候,也许会对自己承认。而如果对方处理

得很适合,而且友善可亲,我们也会对别人承认,甚至以自

己的坦白直率而自豪。但如果有人想把难以下咽的事实硬塞

进我们的食道,你想,我们的感觉将会如何?……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最著名的报人哈里斯·葛里莱激烈地

反对林肯的政策,他相信以论战、嘲弄、谩骂就能使林肯同

意他的看法。他发起攻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在林肯

遇刺的那天晚上,葛里莱还发表了一篇尖刻、粗暴、攻击林

肯的文章。但那些尖厉的攻击使得林肯同意葛里莱了吗?一

点也没有。嘲弄和谩骂是永远达不到目的的。

如果你想知道一些有关处理人际关系、控制自己、完善

品德的有益建议,不妨看看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它是

最引人人胜的传记之一,也是美国的一本名著。

在这本自传中,富兰克林叙述了他如何克服好争辩的习

惯,使自己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能干、最和善、最老练的外交

家。

有一天,当富兰克林还是个毛躁的年轻人时,一位教友

会的老朋友把他叫到一旁,尖刻地训斥了他一顿:

“本,你真是无可救药。你已经打击了每一位和你意见不

同的人。你的意见变得太珍贵了,没有人承受得起。你的朋

友发觉,如果你在场,他们会很不自在。你知道的太多了,

没有人再能教你什么,也没有人打算告诉你些什么,因为那

样会吃力不讨好的,而且又弄得不愉快。因此,你不能再吸

收新知识了,但你的旧知识又很有限。”

富兰克林的优点之一,就是他接受那次教训的态度。他

已经能成熟、明智地领悟到他的确是那样,也发觉他正面临

失败和社交悲剧的命运。他立刻改掉了傲慢、粗野的习惯。

“我立下一条规矩,”富兰克林说,“绝不准自己太武断。

我甚至不准自己在文字或语言上有太肯定的意见表达,比如

‘当然’、‘无疑’等等,而改用‘我想’、‘我假设’、‘我想像

一件事该这样或那样’或‘目前,我看来是如此’。当别人陈

述一件事而我不以为然时,我绝不立刻驳斥他或立即指正他

的错误。我会在回答的时候,表示在某些条件和情况下,他

的意见没有错,但在目前这件事上,看来好像稍有两样等等。

我很快就领会到我这种改会态度的收获:凡是我参与的谈话,

气氛都融洽得多了。我以谦虚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不

但容易被接受,更减少了一些冲突。我发现自己有错时,我

没有什么难堪的场面。而我自己碰巧是对的时候,更能使对

方不固执己见而赞同我。”

“我最初采用这种方法时,确实和我的本性相冲突,但久

而久之就逐渐习惯了。也许50年来,没有人听我讲过些什么

太武断的话,这是我提交新法案或修改旧条文能得到同胞的

重视,而且在成为民众协会的一员后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重要

原因。我不善辞令,更谈不上雄辩,遣词用字也很迟疑,还

会说错话,但一般说来,我的意见还是得到广泛的支持。”

正如洪应明在《菜根谭》一书中所说:“藏巧于拙,用晦

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

也。”以上举的例子,都说明做人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不可

显得太聪明,宁可收敛一下,也不可锋芒毕露;宁可随和一

点,也不可自命清高;宁可退缩一点,也不可太积极前进。

这就是获得朋友支持的一大法宝。

关键 34

好朋友也要保持距离

人从小到大,都会交一些朋友,这些朋友有的只是普通

朋友,但有的则是可称为“死党”的好朋友。

但是我们也常发现,一些“死党”到后来还是散了,有

的是“缘尽情了”,有的则是“不欢而散”,无论怎么散,就

是散了。

人能有“死党”是很不容易的,可是散了,多可惜啊!

而“死党”一散,尤其那种“不欢而散”,要再重新组

“党”是相当不容易的,有的甚至根本无再见面的可能。

人一辈子都不断在交新的朋友,但新的朋友未必比老的

朋友好,失去友情更是人生的一种损失,因此我强调:

——好朋友要“保持距离”!

这话是有些矛盾,好朋友才应该常聚首呀!保持距离不

就疏远了?

问题就在“常聚首”!很多“死党”就是因为一天到晚在

一起,所以才散了。为什么呢?

人之所以会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感觉,之所 

以会有“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