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1879-第5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年竞选连任时嚷嚷着要让美国远离战争的威尔逊,如今却成为了战争的推动着,他在各种场合的宣讲和在国会的工作,都让美国政府最终下定了决心!
对于约翰来说,这当然是天大的好事儿。
作为美国最大的资本家,约翰和其他财团的利益是一致的。他要保证自己的贷款安全无忧,还想继续和协约国的生意做下去。要知道,越是到战争得后期,协约国对外部资源的需求量就越大,这是约翰绝对不允许错过的。
而且……
既然决定了要参战,美国自然就是要扩军,要大肆购买武器,而在1917年的时候,有哪个武器制造公司能比亨特拉尔武器制造公司的机枪大炮更优秀?有哪个公司的火药能比亨特拉尔化工更强大?有哪个公司能生产出战斗机、轰炸机和坦克?还有哪个公司能造出和德国人、英国人一样强悍的超级战列舰?
想都不要想,只有亨特拉尔!
未来短短两年时间内,美国陆军人数从十几万人增长到将近两百万人,这是何等庞大的一笔生意?要知道除了飞机、坦克、重机枪和子弹之外,英法很少从亨特拉尔财团采购武器,但是美军没有办法,除非他们愿意使用次一级的产品,否则武器装备几乎是被亨特拉尔财团包圆了的!
更何况除了常规武器,还有飞机、坦克和大炮!
财大气粗的美国人既然决定参战,就绝对不会吝啬于金钱,他们很快就向亨特拉尔飞机制造公司提交了三千架各型飞机的订单,还有第一批两千辆坦克和一千五百门火炮。当然,数量庞大无匹的轻重机枪和步枪,已经海量的子弹、军服、帐篷等各类型用品,一下子让亨特拉尔财团吃的撑到了。
幸运的是,这些订单并不是要马上完成的。
征召士兵并培训他们,需要大量的时间,美**队出征最早也要年底或明年年初,亨特拉尔财团强悍的生产力量足以生产这些武器和物资。因此在悍然拒绝了其他财团试图分一杯羹的要求之后,各大公司火力全开,开始拼命了……
第七章 血战()
♂
1917年4月初,第一批中国劳工抵达了伦敦。
总数高达五万人的中国劳工抵达之后,大量的英国华人被政府雇佣,担任翻译工作。这些劳工立刻被分配到了伦敦郊外数十个军工厂之中。在英国人的调配之下,他们开始负担一些技术要求不高,但是需要耗费大量人力、体力的工作。当然也有少部分稍稍有些文化的年轻人,经过筛选后开始跟着英国工人们进行学习——英国对于数量技术工人的渴望,可是比苦力们更加迫切。
异国他乡的打工生涯,艰难的开始了。
中国政府组织这些劳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愿意跋山涉水去打工的人数并不多。好在英国政府除了包吃包住之外,还开出了每个月一英镑的薪水,差不多十块大洋!
这个数字,对中国年轻人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
别看现在亨特拉尔财团的工人们日薪涨到了四五美元,也就是一英镑,一个月能拿二十多英镑,但是那是世界强国美国,而且还是亨特拉尔财团的正式员工。要知道清华的外教1918年曾在北京城里做的调查显示,市郊一家五口最低生活水平的话,一年也不过一百大洋而已。而到了1929年的时候,有人调查了上海几百户工人家庭,男工一个月的薪水也才22大洋左右。
包吃包住一个月还能净落十块大洋,对于1917年的中国来说绝对算得上不错了。
此外,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报名参加,中国政府宣布所有的薪水都归劳工们自己,政府分文不取,这让报名的人数骤然暴增!短短一个月时间,光是北方地区就组织了超过三十万年轻人,而亨特拉尔财团也组织了上千名熟练工人和教师,开始对他们进行简单的培训。
于是到了1917年8月,抵达英国的劳工数量超过了五十万人!
和一百年后那些背井离乡的农民工们一样,中国人对于更好生活的追求是距离无法阻挡的。而且当他们发现,英国政府给那些学会了技术的中国人开出了两英镑甚至三英榜的报酬之后,年轻的劳工们掀起了学习的**。不需要政府去推动,也无需讲什么大道理,金钱的刺激让他们不顾工作的辛劳,用仅有的休息时间拼命的学习着,掌握着20世纪初那并不算特别高深的技术知识……
……
1917年8月初,第一支中**队抵达了法国。
这个时间点,是精密计算过的。
因为就在一个月以前,美国参战的第一支部队抵达了法国。美国人虽然土豪,人口也不少,但是因为天然的地理优势,他们的陆军实力一直都非常的弱小。威尔逊宣战之前,美国陆军只有寥寥十几万人,因此这支部队的人数也很少。按照英法的意思,这支美**队应该立刻走上前线的,但是带队的潘兴明显却没有这种想法,他坚持要先完成训练再上战场。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来了。
这支三万人的部队在法国完成了上战场前的最后修整,期间接收了亨特拉尔财团早就运到的武器装备,包括两万七千支步枪,二十万枚手榴弹,四百万发子弹,六十门火炮和无数的军装、军靴、铁铲等用品。因为国内坦克驾驶员数量不足,他们并没有配备。
刚刚武装完毕,法国人就又迫不及待的下达了命令。
此时正值德国又一次大规模进攻的中段,庞大的压力压得英法联军几乎喘不过气来,而三万人的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已经起到一定的作用了。只不过鉴于对中**队素质的不信任,法国人只敢给他们安排了一小片区域的防守任务,而且德国人对那片区域的冲击并不算很强烈。
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对中**队战斗力的一个试探。
和谨慎的美国人完全不同,中国人爽快的答应了这个要求,并且以最快的速度进驻了阵地。而就在完成阵地部署后的第五天,德国人来了!
一直到这场战役结束德国人退去,中国人都在阵地上。
三千六百人阵亡,七千余人受伤甚至残疾,一场战斗下来,中**队彻底认识到了德国人的强大,也认识到了欧洲这场战争的残酷——仅仅十几天时间,按照法国人的标准,他们就失去了战斗力!
惨重的损失传到国内后,惊呆了一片。
在真正的参加战斗之前的时候,中**人也是相当骄傲的,因为这三万军人已经接受了长达两年的严格训练,教官全部是从德国和美国留学归来的精英。而作为武器装备的提供者,亨特拉尔财团也给予了详细的指导。再加上强大的前所未有的武器装备,政府有十足的信心能够与同等数量的德国人进行正面对抗!
但是战斗的结果,却让那些骄傲的军人们失声了。
按照法国人提供的情报,正面进攻的德国人不过一个师,不到两万人,但是正是这两万人,短短十几天时间就打残了人数超过三万的中**队!而且据法国人所说,德国人损失要少得多,阵亡的更是只有一千出头,这悬殊的伤亡比例立刻让那些军官们感受到了欧战的残酷……
相对于中**人的失落,法国人却是大喜过望。
虽然相比德国人来说还要差上许多,但是对于战斗的结果法国人已经非常满意了,因为他们看到了中**队的庞大潜力——战斗勇敢,纪律严明,而且更关键的是训练有素!即便是在德国人的冲击下伤亡惨重,但是经验丰富的法国人看的很明白,中国士兵乃至指挥官们的综合素质并不弱,至少不比那些法**队弱,唯一缺少的是战斗的经验,缺少的是欧洲战场上枪林弹雨的考验。他们相信最多几次战斗之后,这些士兵就能浴火重生,成为和法国人不相上下的精锐了。
因此观察完整个过程之后,军官们立刻把情况报了上去。
接到军部报告的法国政府也大喜过望,马上就和英国人联系,然后一起向中国政府发了一封电报:他们希望中国能尽快派出第二批部队,而且希望这个数量越多越好!
中国政府的反应暂时不必说,美国人身上的压力瞬间大了起来。
同样是被欧洲列强们瞧不起的军队,又几乎同时来到欧洲,中**队和美**队的表现却是冰火两重天。美国人到现在还没有完成战前的训练,但是中国人却已经和德国人正面硬抗过,而且得到了英法这两家老牌列强的极大赞誉,甚至在报纸上大肆宣扬……
哪怕老成持重如潘兴,脸上也有些不好看了。
如果论起对战争的贡献来说,中国肯定是没法和美国人比的,毕竟人家除了百万军队之外,还有贷款、工业品什么的,但是中国人同样答应了百万大军,还有数量更加庞大的劳工,这对于协约国来说一样的重要。
所以在同样看到了中**队的出色表现之后,美国总统威尔逊一连给潘兴发了几封电报,也让美军比历史上提前一个月走上了战场……
第八章 危机()
♂
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参战,并没有让协约国马上获得优势。
和早就已经转变为战时体制的英法等国不同,虽然美国人和中国人都决心和德国人开仗,但是他们距离战场实在是太远了。中国人还好,因为要应对日本人的巨大威胁,同时要应对国内的反对势力,所以约翰早就支持北洋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陆军,而且数量还相当可观。但是在大洋彼岸,美国人十几万的陆军能做什么?
召集、训练,都需要时间。
所以1917年这一整年,无论中国人还是美国人,能起到的作用都非常小,主要还是要依靠英法自己。这一点他们也非常的清楚,所以除了选派数千名军官前往亚洲和北美,帮两国训练士兵,并且出钱给中国人购买武器装备之外,英法今年必须要靠自己了。
至于说,俄国人……
1917年9月,俄国又一次爆发了革命。
比历史上的十月革命提前了一个多月时间,布尔什维克人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第二天,苏维埃就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了协约国重重一击!
英法对于中美的后续军队,催促的越发迫切了。
相较而言,美国人比较谨慎,他们派遣军队的速度和数量都不能让英法满意。而中国政府对此则态度积极,虽然不至于把自家的军队一股脑的派往欧洲,但是在英法保证将会认真履行协议的内容,并且额外提供一笔数额高达三千万英镑的无偿援助之后,到1918年年初的时候,七十万大军已经站在了欧洲的前线,并且伤亡超过了十五万人!
除了军队之外,赴欧劳工的数量也超出预料之外。
欧洲的消息渐渐传回国内,劳工们除了吃饱穿暖之外,每个月实打实拿到十块大洋让不少年轻人怦然心动。而随着一些优秀的转为熟练工人,月薪拿到三十块大洋甚至更多,国内报纸大肆宣传之下,受到刺激的人就更多了。
1917年年底,赴欧劳工数量突破了百万!
不过就像约翰?亨特拉尔说的那样,中国在这次欧战中发挥的作用越大,战后得到的利益就越多。欧洲虽然远,但是中国一样可以在亚洲获得足够的回报,甚至只要为自己争取一个最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