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科幻电子书 > 鏖战太阳系 >

第20章

鏖战太阳系-第20章

小说: 鏖战太阳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份的科研人员。从这一角度讲,地球第一代太空战舰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为真正的战舰。

    地球第一代太空战舰的形体十分庞大,大多类似于地球本土历史悠久的超大型空中飞艇。这些太空战舰在建造时主要是考虑战舰的容积、能源供应以及飞行速度。第一代太空战舰大都采用了双壳结构,大量的武器和设备基本上都安装在空气稀薄的外层舱室,而被两层壳体保护的内层舱室,则是战舰乘员主要的活动场所。

    太空战舰庞大的容积以使它能足够装下中型核能量系统,以及一到两门远程电磁炮、四个或者六个单元的太空导弹发射系统、四个或六个高能量激光发射器、太空相控阵探测雷达等一系列武器装备。第一代太空战舰装备的太空相控阵探测雷达,可以及时发现大约五百万公里范围以内的各种可疑目标。战舰发射的极强高能激光束,能够精确地击伤甚至摧毁相距三十万公里的敌方目标。无坚不摧的远程电磁炮也能击毁十几万公里之外的各种航天器。

    同时,第一代太空战舰还非常注重战舰的飞行速度,它们的飞行速度往往要比当时最先进的民用航天器高出百分之五十。因此,当时地球各方都争先恐后地研制最先进的超高能量太空核能源系统,以满足自己太空战舰众多武器装备天量的能量需求。

    地球第二代太空战舰已经基本不再安装民用科研设施,舰上各系统设备完全是为进行太空交战而设计并建造的。这一代太空战舰安装武器装备的数量,要大大多于第一代太空战舰。舰上装备的远程电磁炮、极高能量激光发射器、太空导弹、相控阵太空雷达等武器的性能,也要比前一代有了实质性的进步,其太空攻击与防御能力要超出第一代太空战舰几倍甚至十几倍。

    例如第二代大型太空战舰装备的极高能量激光发射器,就由第一代的四到六个增加到十到十二个;并且发射极强高能激光束的有效杀伤射程,由三十万公里增加到二百万公里,远程电磁炮的射程增加到一百多万公里。太空相控阵探测雷达快速发现目标的距离,也从五百万公里左右,延长到大约三千万公里。

    在武器装备的数量和性能大幅度提高的同时,第二代太空战舰更加注重提高战舰的飞行速度、改善太空战舰的飞行机动性能,以增强战舰在交战中高速机动飞行、躲避敌方火力攻击的能力。

    这一代太空战舰内部舱室设置和武器装备安装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与第一代太空战舰截然不同。但战舰形体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根本性的改变,大都还依旧保持着地球本土传统空中飞艇的模样。

    从地球第三代太空战舰开始,战舰内部装备了完善的乘员弹射救生装置。即在战舰的各个战位、指挥舱、动力舱等舰内人员的工作岗位上,全部安装了按照人数配备的单人或多人弹射救生舱。

    这种救生舱大部分是与战舰乘员在战斗中的座位是一体的,非常方便对主人进行保护。当太空战舰在战斗中遭受无法挽救的损伤时,舰内乘员能够乘坐救生舱弹射出舰,以免于和战舰同归于尽。

    这些太空救生舱弹射距离可达到上百公里,其外壳全部被特种材料漆成闪闪发光的亮白色,能够强烈反射各种宇宙辐射,因而在黑暗寥阔的太空中分外醒目。

    救生舱里的生命维护系统可以保证宇航员在救生舱里生存至少十五天时间,如果节省消耗里面的食物、氧气和水等物资,甚至能生存更长一段时间。

    各种救生舱无一例外地安装了日夜不停发射求救讯号的呼叫装置,以方便后续赶来的太空搜救飞船尽快找到并救助逃生人员。

    地球第三代太空战舰与前一代战舰相比,从内到外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首先从战舰的损管手段而言,除了继续使用分舱室自动密封结构并改进太空弹射救生舱以外,第三代太空战舰普遍装备了储存高速喷射气雾状凝胶的高压罐,以及舰体外壳上附设的智能滑动门。在此基础上,第三代战舰开始使用复合式外壳,能够运用外壳夹层内存储的速凝流动的智能液态太空合金修复战舰外壳。

    当战舰被敌方发射的极强高能激光束击中、舰体外壳被洞穿一个个小孔时,所处舱室会自动快速封闭隔离,防止殃及相邻舱室。舱室内的战舰乘员会得到与座位一体的救生舱的有效保护。

    几乎与此同时,战舰外壳上安装的智能滑动门会自动移动到受伤外壳处,从战舰外部迅速封闭破损部位。战舰外层舱室携带的气雾状凝胶高压罐也会即刻启动,由负责一定范围封堵工作的移动式智能喷头,把极高密度气雾状凝胶高速喷射到破损孔洞处。密不透气的极高密度气雾状凝胶会飞快地凝固,从舰体内部封堵住破损口。

    最后,战舰外壳复合式夹层中储存的流动液体太空合金会很快汇聚到破口处。这种智能液态太空合金会在接触到真空环境后自动快速凝结,在破损处形成新的外壳。

    假如这三种封堵修复手段都失效,受损舱室则会很快变成真空状态。当舱室内的环境监控设备根据监测数据指标,判断本舱室已经不适宜战舰乘员生存时,会自动向战舰管理主光脑发出求救讯息,同时提示本舱室内乘员弹射逃生。

    这时要由舱室内乘员自主决定,自己是留在损坏舱室的救生舱内,等待战斗结束后其他舱室的战友前来救援;还是向弹射救生舱发出弹射指令,弹射脱离本战舰,在太空中等候搜救飞船和友舰的救援。

    也正是由于战舰的防护手段有了新的进步,第三代太空战舰进攻武器也相应发生了改变。由于高能量电磁炮塔需要部件众多、体积十分笨重庞大,很难进一步缩减电磁炮的体积,占据了大量宝贵的舰内空间;而且电磁炮的射程在超过了五百万公里之后,由于太空引力的影响,特种合金炮弹的直线弹道会出现轻微的偏差,可谓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对于超远程目标的命中率大幅度下降。

    更重要的是,电磁炮弹的飞行速度虽然超过了光速的百分之二,达到了惊人的水平,但在经过了超过五百万公里的遥远飞行之后,就出现了一个瞄准目标射击后十几分钟的时间差,这样要准确命中距离非常遥远、并且飞行速度极快的太空战舰和飞艇,其难度可想而知。即使是性能强大的火控光脑能够模拟攻击目标的多种可能飞行轨迹,并逐一计算出射击提前量,还采用了多管发射的“金属风暴”技术,然而要准确击中快如闪电的攻击目标,依然是希望渺茫。

    为了提高这种威力巨大的重型武器在五百万公里之外的超远程射击命中率,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各国众多的军工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些最优秀的军工专家为此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但终究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经过了数十年的苦苦钻研,世界各大军工企业都不得不承认,对于距离超过五百万公里的攻击目标,电磁炮的命中率十分低下,攻击效果非常令人失望。

    而在此时,在可控核聚变能量系统迅猛突破的技术条件下,科学家们又发明了被称为超动能武器的定向超动能射击炮。这种新型武器不用配备实质金属炮弹,主要靠发射出极高密度的高能量团来击毁目标。

    其原理是由战舰装备的可控核聚变能量系统产生天量级别的超高能量,其中一部分由定向超动能射击炮发射出去,能够不停地射出一团团类似于炮弹的高能量光球。

    这种超高动能炮弹光球拥有巨大能量及冲击力,能够对相距七、八百万公里左右的物体产生极其强大的冲击力,甚至会发生爆炸,一举击穿炸裂坚韧的太空合金板,从而打击摧毁不超过八百万公里距离的各种目标。

    最令人欣喜的是,超高动能炮弹光球的飞行速度接近于光速,几乎不存在射击时间差。这一优势极大地提高了打击超远程目标的命中率,一举把体积笨重、攻击迟缓的电磁炮淘汰出局,使其成为了武器博物馆中年代最新的陈列品。

    定向超动能武器的出现结束了庞大笨重的电磁炮的生命。新一代太空战舰除了保留太空导弹之外,原有的极高能量激光发射器数量明显减少,开始装备毁伤力更大的定向超动能射击炮。

    这主要是因为军工科技人员发现,极强高能激光束在拦截敌方导弹时十分有效,但在超远程距离上,极强高能激光束只能在敌方战舰舰体上打出一个个小孔,会很快被战舰自动防护修复系统修好,因而对相距一千万公里之外的太空战舰毁伤力不大,对敌舰的攻击效果不很明显。

    与极强高能激光束相比,超高动能炮弹光球攻击距离虽然缩短了百分之二十,但敌舰被超超高动能炮弹光球击中后,战舰外壳会立刻爆炸出一个个大洞,即使战舰外壳后面的智能滑动门和极高密度高速气凝胶能及时挡住破损大洞,但流动的智能液态太空合金是绝对无法封堵住这样大的破洞的。因此,与定向超动能射击炮的攻击毁伤效果相比,极高能量激光发射器的攻击力立刻相形见绌。

    第三代太空战舰不仅武器装备性能获得了本质性的提升,战舰外形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种形状的军用航天器层出不穷。太空战舰的设计师们出于各种目的,设计建造了飞碟形、纺锤形、飞梭形、雪茄形等各种形体的太空战舰,力求实现内部容积和作战性能的平衡与协调。

    在第三代太空战舰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改进,又出现了被称为三代半的新一代太空战舰。最新流行的太空战舰采用仿生学原理,把三代半太空战舰设计成蝙蝠式、或者地球海洋中的电鳐等生物形状,或者是杏核状。太空战舰被建造得又扁又平,既不减少战舰容积,又可以减少新型战舰正面容易受攻击的面积,还不影响战舰飞出各种高难度高速机动飞行动作。

    地球各国的大型太空战舰内部容积很大,安装的武器装备非常复杂精密,造价十分昂贵。一般大型太空战舰建造成本竟然高达一百五、六十亿地球币。即使中型太空战舰配备了经过简化的各种先进装备设施,也要价值百亿地球币。

    只有小型无人驾驶太空歼击飞艇相对便宜一点,建造一艘大约需要三至五亿地球币,重型无人歼击飞艇需要十亿地球币左右,而中型无人歼击飞艇的建造成本则介于两者之间。地球有的小国限于财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只造得起几艘大型太空战舰。

    常规大型太空战舰长约一百七、八十米,宽度大约在二十二米到二十六米之间,高约十三到十八米不等,内部容积大致有五万到六万立方米,一般高速飞行时的载重量在一万吨左右。大都安装了一台大型可控热核聚变反应堆和一台小型可控冷核聚变反应堆,可以为飞行战舰推进系统、各系统的复杂设备和重型定向超动能射击炮、以及微波、超声波和激光发射器提供充沛而强劲的能量供给。

    虽然地球现在所有的太空战舰都已进入了高度智能化、自动化的发达阶段,但由于仍然需要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类战士做出最后的决断,所以每艘大型太空战舰上依然要配备一百五、六十名官兵,专门负责对超智作战光脑提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