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动漫电子书 > 暗黑大宋 >

第590章

暗黑大宋-第590章

小说: 暗黑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得到了黄嵬山,辽国开心万分。

    因此后人为此产生了争议,有人说王安石没有卖地七百里。单论长度或纵深是没有七百里。

    然而这七百里是指方圆七百里,几大片确实方圆在五百里到七百里之间。

    又有人说这次谈判一直拖到了熙宁十年才正式定落下来。那时王安石已经彻底贬相了。与王安石无关。但实事是王安石做出这个让步。事态已经无法收回,除非开战。不错,韩琦与文彦博、富弼、张方平这些大佬奏章言语中,也等于逼迫赵顼同意契丹的请求,卖地求和,不过他们闪烁其辞,并没有明说。因此只能说是王安石卖了这七百里地。

    还有人说辽国得到了这七百里,后来就和平了。不错不错。

    但为什么黄廉叹息一句:“分水画境,失中国险矣。”

    真相是这一卖,在北宋灭亡各种因素中,它最少占据了一成到二成的功劳……

    王巨看到这里感到讶然。

    不当继续发生这个故事的。

    一是因为自己的承诺,章惇调拨了三百万战备储粮,专门运到边境,甚至为此还出台了一些政令,如何减少运输成本。边境依然有许多饥民,但不会象史上那么恐慌了。

    二是因为自己的推荐,章楶与刘昌祚、苗授皆调到河北。甚至赵顼将张玉也调到河北。

    夏初到来,船队返回。又带回一批粮食,当然不会象去年那么多了,不足一百万石粮食,大部分运到杭州,交给官府了,官府如何处理,王巨不干涉的。还有一部分则是运到密州,再雇用那种平底吃水浅的海船,运向河北前线,交给章楶。有了这批粮食,就能征得大量边军。

    章楶在政务上不是特别出色的,但在军事上,谁也不可小视。

    所以现在的河北情况比史上要好得多。

    况且韩缜去与辽国洽谈时,也接近秋收到来,灾害情况已经渐渐舒缓。

    为什么王安石居然继续苟和了?

    王巨看着信,有dian发呆,让他发呆的原因就是那个黄嵬山。

    黄嵬山在辽国人手中没有发挥用途,不过在另一个国家手中,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金人第一次南下,西路军攻克朔州后,仅是六七天便拿下代州,再六七天,中山投降,两天后包围太原。不过在太原城下受阻,两国讲和后,完颜宗望率兵返回。

    第二年又来,完颜宗翰自云州出兵,仅是几天便攻破文水,半个月后拿下太原,完颜宗望则从河北发兵,于井陉大败种师中的宋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北宋灭亡。

    然而雁门关呢?西陉寨呢?

    怎么这些重关险寨一起消失了?

    其实没有消失,而是辽国得到了黄嵬山北部地区,宋朝已经无法构置一道完整的防线,由是金人自这里,顺利南下。所以这一让,河东路再也不是一道铁壁了。

    所以为什么辽国拼命地争这一段,傻瓜才不争。

    不过王巨只是发呆,这个时候他是不敢说话的。

    去年年底进京述职,王巨畅开讲了海外对宋朝的贡献。既然公开了,王巨也派人暗中着手做进一步的安排。先是让人宣传,鼓励饥民前去泉州,今年是不可能在密州让他们登船了,离京城近,国家重心所在,不能做得太过份。

    因此让这些饥民以就食逃荒的名义向南方流动,然后暗中又假借了一些空户,一路做善事,供给衣食,不然几千里路走下来,还不知得死多少人。

    到了泉州后,就可以一把头将这些饥民迁徙走。

    然而王巨还疏忽了这次旱灾带来的危害,汉人故土观念重,那个想离开家园,如果平时,以这种手段,恐怕弄不走一万百姓。可是现在都没办法活下去了,听说有了活路,无数饥民涌向南方。

    一度逼迫着王巨不得不用高价从各个粮商手中购得一些粮食,否则预备的粮食都严重不足。

    其实朝廷也关注了这件事,然而统计了一下各州县的户数,虽然南流的百姓数量多,分摊到各州各县,依然有限,更没有因此疏解灾害的压力。

    又有一些人暗中做了调查,南逃的百姓多是赤贫户,其中还有一些隐户,不是活不下去的百姓。那个愿意南逃。这可是好几千里路。况且到了泉州后,还要继续迁徙到海外。

    以及其他原因,虽关注了,但没有太反对。

    看到百姓数量太多了,王巨立即派人于泉州杭州与广州三处,打造一百艘海船。只能这么多了,否则时间有限,打出来的船只质量会不合格。

    这让王巨手下几个门客感到很肉痛。在内地打造船只,整整贵了近四倍!

    不过王巨也无所谓,权当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吧。况且这些船只的打造,也会为三州府带来许多商税。看到钱了,大臣们也就不吭声了。

    另外又准备了活动夹舱,这些都是货船,非是客船,而且在海上,想建造一艘有三四层船楼的客船航行。那个风险无疑会更高。其实这个活动夹艘,便是在船舱中间做一层坚固的夹板。船舱还是以前各密封舱,不过从中间一隔为二,这样就会多装载一些百姓。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就象后来西方人贩运奴隶一样,将人一起关在船艘里面,不顾其死活,那么一艘六七百吨的海船又能装载一千多人。王巨能这么做么?

    然而涌向南方的百姓越来越多,特别是王巨做了一件事,导致了更多的百姓向南方流动,那就是带铜回来。

    朝廷终于派使者来过问。

    但王巨种种做法也比较及时,第一三司还指望着王巨规劝海商们将余下的两百多万石粮食弥补上。

    第二便是铜与铁。

    特别是铜,宋太宗时官府给的官价是每斤一百二十文,这时达到一百五十文,到了元佑时是两百文,北宋末年是两百五十文。

    其实北宋时铜产量也一直在激增着,但一直缺乏铜。主要原因就是铸钱,钱币外流严重,加上本身庞大的经济,导致铜币不足。其二便是虽然赤贫户在增加,可也有许多百姓收入同样在增加,需要各种器皿,包括铜器。然而因为官府禁止百姓买卖铜,于是导致铜器高昂不下。一些胆大的百姓销铜币制器,往往十两铜铸器后能售得一贯价钱。

    宋制是十六两制度,十两只有三百几十克,一个铜钱重达三到五克,不过里面含着不少的铅或锡,大约销一个铜钱能得一克多铜,也就是销掉近三百个铜钱,治器后便可以换得一贯钱。一贯钱是七百多文,整整是一倍多的利差。

    不过这是毛利,还有手工的成本……

    但就包括手工成本,毛利也是十分惊人的,所以朝廷屡禁不止。

    另外一个原因,便是许多百姓将铜钱收藏在家中,不能产生流通。

    于是铜产量激增,包括使用了火药开采技术,这个铜价还没有降下来。倒是铁价格渐渐稳定了,不然铁价也在缓慢上升中。

    因此宋朝一直缺铜。

    船队这次就带回来大半船铜锭,不是捐给朝廷,而是海外移民所得的薪酬与收入,然后用铜计算,由船队带回,再用官价交给各市舶司所在的邮驿,这是官价,实际民间价格不止的。特别是王安石放开了铜民间禁买卖后,铜价每斤是在两百五十文以上,有些地区能高达三百多文。原因很简单,销币为器,得先将币重新提炼,再铸器,现在得到了铜,等于省了一道繁琐的手续。因此比铜币还要贵……

    总之,这是一种畸形的货币政策。

    另外再由邮驿折价,以铜币或布帛形式交给移民在内陆各地亲人手中,邮驿又得到了一大笔手续费。大半船铜锭,近八十万宋斤,等于变相地又替朝廷带来了十几万贯收入。不过这昂贵的“邮费”,让王巨越来越肉痛……

    然而站在朝廷角度看,这些都是良心海商哪,朝廷好意思掣肘么?

    但就是这次“寄款回国”,导致更多的百姓盲目地向南方流动。

    数量太多了,朝廷便过问了一下,也只是过问一下,好处太多了,虽然有些人认为王巨这么干不对,但他们也不知道当不当反对。

    王巨便答道,男女老少合在一起,计达十九万五千余人。实际上呢,是近三十万百姓。而且王巨又派人泉州那有急需要各色佃农工匠,待遇高,用此动援他们涌向泉州。

    海外人口需要量太大了,仅靠泉州附近数州军的贫困户,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将所有赤贫户抽走了,各个大地主大和尚们怨气会更大,当这个怨气累积到一定地步,即便王巨恩威并用也不行了,所以也要做一些退让。因此王巨便派人煽动这些百姓一起涌过来,涌得多了,问题也多了,即便迁走,大家反而举手赞成了。

    不过朝堂上不是没有聪明人,所以这时,王巨明知道不大好,也只好闷声发大财了。朝堂上的事,由着这些大佬们勾心斗角吧。反正他现在也没有到说话算话的时候。(未完待续。。)

第624章 缩影() 
因此王巨也不大关注朝堂或者其他地区的情况了。

    反正说话的人太多了,包括他自己在内,虽然有一些话也管用了,但很多时候不大管用。并且朝堂发生的一些事,也让王巨不大想管。

    预买紬绢,赊买、借贷斛斗;倚阁税,今虽或七分熟,须五七年拖带送纳。

    倚阁,不是倚着楼阁,而是指灾荒时期为宽解百姓压力,应暂缓缴纳税租与其他杂税的政策。也就是今年虽略有一些收成,也不过是往年的七成收成。百姓生活仍然很困难,不要指望朝廷免税了,按照倚阁政策,但应当让百姓缓上五七年交纳朝廷摊派的预买、赊买、借贷斛斗以及其他的一些杂税,以让百姓熬过这个困难的日子。

    不管变不变法,或者废不废除变法,最少也要给百姓一个活路。

    奏章到了韩绛手中。

    韩绛一看有道理,而且他与王巨在庆州呆了一段时间,王巨虽未说什么,不过终是说了一些,包括变法,王巨就明确指出,也不能说变法不好,国家积欠太多,首先这个黑窟窿得填上,尽管这个填法不对头。

    但黑窟窿填上了,那么一些确实在敛财的法门就要渐渐废除,然后真正改革国家的一些弊端。

    这段话让韩绛记忆犹新。

    虽然积欠还没有纳上,不过余下的积欠不多了,而且在这种种敛财手段下,尽管大灾到来,国家财政出纳基本还能保持持平状态……

    这是国库的,内库收入似乎隐隐增加中。

    他不便问内库收入如何,不过通过泉州附近数州的商税与船只增加的情况,便判断出内库榷香这一块,今年会增加不少。

    王安石也知道,吴充同样知道,不然也不会几乎用默视的方式。眼睁睁地看着越来越多的百姓被迁徙走。

    所以国家也能实施倚阁制度了。

    然而王安石就是不同意,还说不当“媚民”,然后说了一大通道理。

    两人争了起来,韩绛被罢相。

    这就是王安石变法的真相。真正用意是丰国库,而非是救助贫困百姓。而且到了冬天,先是废除了手实法,这个法太坑爹了,王安石也没有作声。不过随后知制浩邓润甫言,近者群臣专尚攻讦,非国家美事,宜用敦厚之人,以变风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