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动漫电子书 > 暗黑大宋 >

第572章

暗黑大宋-第572章

小说: 暗黑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安石没有作声,也许他根本就没有将王珪的话放在心上,而是盘算着如何安排这三百万石稻米。

    曾布则打了一个圆场,挑开话题,说:“海外是南方,那来的粟米与羊肉?”

    南方有麦,但南方能种粟吗?况且那是海外,比广州还要南,能牧羊吗?

    沈括说道:“这个我都知道一些,这两年我与王巨来往了几封书信,谈了一些数学上的话题,因为大地是圆的。往南会更热,而且丛林密集。不过再往南则不同了,气温渐渐降低。只不过与我朝恰恰相反,我们这里是冬天,那边则是夏天。我们这边是夏天,那边则是冬天。因为经营蔗糖,王巨将几个傔客派上南方,而且他也关注了海外,他家傔客与海商们交谈时,说出了王巨的理论。有的海商竟然相信,于是派了钻风船一直向南。然后寻到一片大陆,似乎有我朝三倍大,但上面罕有人烟。这便是王巨所说的无主之地。不过盛产珊瑚,以及一些玉石,还有铜铁等矿藏。这才有了南方迁徙的故事。大约这些粟米与羊就是来自那片土地。”

    “这么大?”赵顼问。

    “陛下,大虽大,而且王巨说不止一个大岛,有很多岛面积都不小,上面虽生活着一些土著人,因为落后,不足为害。只是离我朝太远,多在万里之外。”沈括一本正经地说道。

    海商用之疏散百姓压力,沈括很赞同,但派官员去海外经营,沈括并不赞成,天下那么大,宋朝能管得过来吗?之所以经营河湟与西北,那是为了国家的安全着想。大洋的彼岸,与宋朝安全有何关系?

    可是赵顼继续想了一想,还是有些怏怏不乐,这么大块地方。现在迁徙的百姓是少,可繁衍后,早晚必立国。

    由宋人组成的国家,却不是宋朝。

    这怎么高兴得起来呢。

    然而这还早。又太遥远了,赵顼无法说出口。他心中想到,真不行,让王巨进京述职,问一问吧。这一回没有人责问他。大约能进京了。于是换了一个话题,问:“大地真是圆的?”

    “可能吧。”沈括说道,不然不能解释。

    “难怪王巨鼓励迁徙百姓。”章惇说道。既然是无主之地,又是那么大,为何不安顿土地越发紧张的宋朝百姓。

    歪了一会楼,正事要紧,开始商议如何安排这笔粮食。

    但实际大地是圆的,那么就布下了一个梗。

    马上王安石会被司马光整得很惨。

    可在司马光眼中,是“国有二王,天下必亡”。

    然而为什么司马光能整倒王安石。天灾!

    如果能用科学去解释旱涝现象,那么就破开司马光的命题。但想要大家承认这个科学论证,必须有一些有力的证据。

    那么这个天方地圆就是最好的证据。

    最少它能论证王巨的那本即将出来的中级数学书理论是正确的。

    这是后招,得放在秋后,随着第二批粮食抵达,一道施放。

    王巨冒泡后,又潜水了。

    司马光也冒泡了。

    准确地说,这三百万石粮食到来,解决了一部分难题。可灾害在继续,粮食依然危机着。

    司马光上了一奏。

    广散青苗钱。使民负债日重,而县官无所得。

    百姓负担是重了,可官府居然无所得?那么这一年三四百万贯收入是从哪里来的?三四百万贯哪,可不是小数字。问一问西夏一年能有多少收入。

    免上户之役,敛下户之钱,以养浮浪之人。

    这句话如果推迟九百年说出来,能活活让大伙将司马光嘴巴抽肿了。难道将上户从差役中解脱出来,给无业百姓创造就业机会,做错了吗?

    置市易司。与细民争利,而实耗散官物。

    市易法确实是倒退,不过它同样敛了财,何来的实耗散官物?

    中国未治而侵扰四夷,得少失多。

    也就是中国得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才能对外用兵。

    团练保甲,教习凶器以疲扰农民。

    种地才是百姓的本份,不应当学习武艺,不应当去摸兵器。难道汉人还不够温顺吗?其实真相是司马光是中国古代权贵的典型代表,他眼中的听话百姓必须做勤奋的兔子,牵线的木偶。所以不能碰兵器,不能穿罗袜……

    信狂狡之人,妄兴水利,劳民费财。

    农田水利法乃是王安石变法中最无争议的,如果不是王安石这条变法,很可能到了北宋末,两千两百万户百姓时,不用金人南下,因为养不活那么多百姓,宋朝自己儿就乱了。

    但就是这些歪理,许多人认为司马光居然说得对。

    正是王安石你这么做,才引起的天降大灾。

    不过这份奏章虽然引起轰动,王安石还是不大在意,因为万事得说出来一个理儿,而不是司马光的强辨之理。

    当然,司马光也没有指望这份奏章将王安石扳倒。

    然而他的杀着也不是这道奏章,而是一个人,一张图。人一度是王安石的学生,所以这个人就会有无比的说服力。图,那会是一张无比凄惨的图。

    并且王安石在去年又做了一件“天怒人怨”的事,那就是免行钱。

    王安石想用市易法打击团行的弊病。

    但是不可能的,况且天下生意那么多,官府如何去经营?当然,王巨所想的,提高科配和买的官价,使得百姓自发地将商货卖给官府,那么不需要团行存在了,直接取缔就是。王安石不是想不到,可那样国家是倒贴的,如何敛财?

    因此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执行免行钱。

    国家实行市易法了,可以自己儿买卖,那么不需要向你们这些团行摊派和买科配,因此呢,你们得将以前的科配和买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折成钱,上交给国库。

    王巨知道这条变法后,在泉州是真心醉了。

    当然,国库是充盈了,内库也充盈了,但是所有百姓一起掉到坑里,特别是国家的精英——大商人、大地主、达官贵人、外戚宗室,一道免行钱执行下去,一个没有逃掉。

    因此只要这个人,这张图出现,王安石马上就得完蛋!

    ps:为天津祈福,另外再诅咒那些幸灾乐祸的人天天去吃翔。(未完待续。)

第608章 下马() 
这个人叫郑侠。

    原来他的父亲在江宁为官,他随父亲一道去了江宁读书,因为官场上的往来,王安石遇到了郑侠,曾指点过他的学问,因此算是王安石的学生。

    熙宁五年王安石将郑侠调到京城为官,然而郑侠屡次写信给王安石,攻击新法。可能王安石认为郑侠是一只白眼狼,便将郑侠贬为东上门的监门小吏,也是官,但是一个微乎其微的小官。

    这时候每天都有许多灾民逃向京城就食。

    很正常啊。

    古代产粮低,一遇到大灾不得不逃荒了。况且是这么大面积这么长时间的特大旱灾。

    王安石做得不错了,至少在不停地救灾。

    想一想赵顼刚即位那次河北旱灾吧,因为国库空虚,司马光直接建议,将这些灾民赶回去,由各州官员自行处理,让他们自生自灭。

    那才多大面积,才多长时间?

    当然,看上去是很惨。

    然而郑侠心中的想法,这就是王安石变法害的,灾民就是证明,大旱就是证明,连老天爷都愤怒了。

    好吧,上天若真有好生之德,仅是愤怒一下,就要降下大灾吗,那么这个上天那来的好生之德?

    于是他写了一篇奏章,里面攻击了变法的种种,然后说,如果陛下废除新法,苍天必雨,如果十天不落雨,请将臣脑袋砍了。而且他还将灾民的情况绘了一幅长图,叫《流民图》。

    因为这幅画有残卷流传于后世,王巨还看到过,确实画上的流民样子很惨很惨,一个个瘦骨嶙峋,衣不蔽体。

    正常途径各地奏章必须经进奏院审核。再交给中书,若是重要,才能呈到皇上手中。于是郑侠声称这是密奏。以加急驿马,送到银台司。

    然后赵顼看到了。然后高滔滔也知道了……

    但不能往深处想的。

    首先郑侠做为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员,画图就画图吧,如何攻击王安石(与图无关,而是他那道奏折里所写的内容)。当真首相是吃素的,任何人都能捏一把?

    就算郑侠刚直不阿,胆大包天,是宋朝的海瑞,但新的问题来了。这道奏折与这幅画如何送到宫里的?别说什么急奏与银台司,恐怕就是如今的王巨,如果不是中使下来,想要将奏折送给赵顼,都没办法绕开东西二府,最少得从御史台走一遭。

    而且时机很巧妙,要知道这场旱灾乃是从去年七月就开始的,去年秋后并不危急,各地官府州仓里都有粮食,但到了今年春天。州仓渐空,这才出现大批流民。

    然而现在都是四月份了!

    那一个月没有大量流民涌向京城?

    这么长时间里,你郑侠不发难。正好前面司马光上书,群臣议论,赵顼有些动摇时,图来了,书奏来了,这个时间段未免太巧合了吧?

    并且上书后,立即让赵顼看到了,而且两个太后也知道了,还刻意讨过来看。看后流泪了……这个就更办法说了。

    不过王安石也没有办法。

    就象杨绘那份口状,都怀疑王巨派蕃人搞的鬼。还有那次万民书,也怀疑王巨多少派人暗中推动。然而证据呢。

    没有证据,就没有办法攻讦王巨。

    其实真相是王安石那句话,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天灾与逃荒在新法之前有,在新法被废后同样还会有。

    两个太后流泪了,赵顼终于动摇。

    他找到了王安石,说诸新法议裁损之,酌情罢废一些危害大的举措。

    王安石沉默,这使得他想到了去年元宵节的下马案。

    元宵节看花灯,皇上也带着群臣站在宣德门城楼上与民同庆佳节。王安石便骑着马直接进入宣德门,守值的大太监张茂则喝令王安石下马,并且还殴打了王安石的从人,又抽伤了王安石的马。

    张茂则是大太监,但在宋朝太监没话语权哪,更不要说王安石乃是一国首相。王安石找到赵顼,要求将这些侍卫送交开封府治罪。但开封府尹蔡确不同意,说是这些侍卫忠于职守,无罪。于是十个侍卫杖责了一下,此事不了了之。

    这是官方的说法。

    但民间还流传着三个说法。

    王安石从人也座骑都被打伤了,这个无可否认。王安石见到赵顼,就问首相应当不应当在宣德门下马,应当下马,自己是自找的,不应当下马,这些人必须要重惩。

    赵顼便努力回忆,说他做皇子时,入朝班序在宰相之后,也是进门才下马,所以这个进宣德门下马并没有藐视皇权的说法。

    文彦博那时未下去,便插了一句,老臣入宫几十年,从来都是在门外下马……意思你们两个毛孩子懂什么,就是你们没有下马,也是一直在犯错误,包括皇上你是带头犯错误。

    赵顼与王安石都郁闷了。

    但无妨,王安石便找记录,记录上宋仁宗年间所有大臣都在门内下马。然后王安石便找大才子大三元冯京,冯京说,我忘了,又说,我隐约记得,曾经在门外下过马。

    王安石无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