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第5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广兵团迟迟无法突破汉军第二、三混编军团的防线,臧荼屈服于汉国之后前去韩广那边又增加了一个谜题。
臧荼和韩广是燕国的实际控制者,如果臧荼觉得没有阻止汉王哲的希望,想必是能说服韩广归汉寻求新的发展;田荣兵团也因为粮绝归降,这是田荣亲笔告知的消息。
远在秦地还有二十余万的匈奴盟友,也有十万齐军和五万燕军,但是秦地相距临淄足有数千里,还有什么希望能留给汉军不断在逼近的齐国?
“没什么希望能留给齐国了。”吕哲其跨在战马之上。身躯在随着座下战马的踏蹄有节奏地摇晃着。
他们本来是要前往泰山,途中因为臧荼的前来产生一些变动,吕哲到底是近期没能前往泰山看一看始皇帝命人建造的封禅台。
臧荼会不会如他自己所说的是要去劝降韩广?汉国的硬实力能够横扫一切障碍的前提下,吕哲对此其实是抱着不在乎的心态。
事态的发展已经让天下人产生一种共识,特别是在汉国在处理占领地上的成就上,一种天下归汉的思想不需要吕哲多么费劲地操作,只是稍微引导一下舆论,然后天下最终归汉的说法也就被广传并且接受了。
人心飘渺不定不好琢磨,但是人心也是最容易操控的,天下归汉的舆论成形是随着汉军所表现出来的战力在发酵。随着临淄被孤立且齐燕的南边兵团覆灭,韩广也被挡住难以救援临淄,人们接受天下归汉说法也就变得更加容易。
吕哲说没什么希望留给齐国不止是因为那些,他在率军出征之前做了另外的部署,先期是三万人乘坐船只从近海北上,他们在东海郡的东门阙(后世的连云港)进行了一次补给,随后继续北上进入琅邪郡区域又在琅邪台(后世灵山岛附近)短暂停留,最后是进入胶东郡沿海直接在后世的胶州湾附近登陆了。
汉军第五骑兵军团绕过临淄直接杀入胶东郡,正是在为这支海路的步军登陆做保证。不知道的人自然是会感到迷惑,其实一直到一支汉军步兵出现在胶东郡境内都没人知道是怎么出现的。
从海路先行登陆的三万汉军步军已经在胶东湾巩固好滩头,便于靠岸的渡口也在紧张的建设之中,在此期间第五骑兵军团已经回调一部分兵力到济水一线。不过并没有加入到针对韩广兵团的作战之中。
南线的田荣兵团投降,汉军的第四混编军团、第六混编军团、第一骑兵军团算是被解放了出来。
第一骑兵军团在田荣兵团投降之后是留在了砀郡一线休整,第六混编军团在汉国本土的二线部队接管归降齐军的监督时也暂时停在原地,第四混编军团却是借由内陆的水系搭船走泗水一线在运动。
按照吕哲最近一步的指示。既然已经确定海运可以运兵北上,第四混编军团是该前往东门阙进行等待,然后搭船走海运直接投入到胶东郡。配合第五骑兵军团针对胶东一线进行清扫。
复杂勘探海路的那一批人,他们新的使命是探索渤海,找到一条可以运兵前往半岛的路线,目前他们回馈的信息是继续北上之后找到不少的岛屿,有一处海域有一条岛屿链,已经在开始登陆岛屿探索,一旦寻找到可以停靠的天然港口就会申请人员前往改善修建。
从海路沿着沿海运兵没什么问题,但是想要离开沿海进行海运则是两回事了,吕哲是记得渤海海域有不少岛屿可供停靠,因此才会下达指令命人寻找。负责探索的人员也没有令吕哲失望,果然是找到那些岛屿,现在剩下的难题就是汉国新一步建造的那些船只能不能经得起海面的风浪,而这个还在紧张的实验当中。若是汉国制造的船只可以离开沿海航行,也需要至少半年才能打造一批新的远航船只。
吕哲在见臧荼的时候经过一阵长谈,两人谈到的话题有许多,其中就包括吕哲隐瞒半年之后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情况,欺骗臧荼汉军已经能从海上直接运兵攻击辽东这么一件事情。
到了这一步,汉国的文武早就对天下情势有足够的判断,齐国显然是无力回天,解决完齐国之后汉军的四个军团都能解放出来,更不用说还有十万禁军正等待着。
整个版图之上,大片的南面和中原大部已经归于汉国所有,天下之大的三分之二全在汉国控制之下,对于占领区有效的治理也能尽快地消化胜利果实,谁都想不出在这种局面下最终的结局还会有什么变化。
所以吧,对于吕哲草率地放归臧荼,跟随亲征的各个大臣也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知道哪怕是臧荼使诈脱离燕国继续抵抗也不过是苟延残喘,压根就无法从根本上对大势形成什么麻烦。
“王上,秦地那边……恐怕会有点问题。”汉军的强势让蒯通很不像军师,更像是一个情报分析师,他最近干得最多的就是在为吕哲整理情报:“秦国内部派系的矛盾越来越严重,扶苏无力进行调解。续王贲进行实际的之后,徐岩的中原军团也对咸阳的指令持抗拒态度。”
吕哲当然知道这些情报,他一直以来都没有针对秦国进行过什么阴谋,可是很多事情是不主动也会被动的发生,例如先是有大量秦国的氏族子弟过来汉国发展,在始皇帝驾崩的消息被掩盖不住后又有老秦人一系表示要归附,后面连带在雁门的王贲也展现出相似的态度,他们都在等待吕哲的回复。
徐岩的改变是因为田荣兵团对汉国的投降,显然也是觉得天下局势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无法明朗,因此在与吕哲接触的同时也对咸阳越来越没有尊重。
人心啊……总是会随着局势的发展在变动,很多莫名其妙的事情变成了理所当然,吕哲最近听得最多的就是关于天命的说法,他对这一说法其实也有点相信,毕竟连穿越这么离谱的事情都能发生,谁说没有一种冥冥中的天意?
相信“天意”之下的吕哲对于不把眼光放在华夏成为皇帝就算完事越加坚定,他都已经在做华夏大地战事结束之后全面恢复民生的预案,关于派出探索队探索海洋和西域那边的事情也在筹划之中。
当然,吕哲没有忘记北边草原上那些必须解决的异族,因此关于接纳陇西的老秦人已经表达出明确态度,那批老秦人可都是非常优秀的牧人,对于汉国以后培育战马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同时,吕哲在派出陈平出使临淄后,对于共尉也发出了新的指令。
共尉会在恰当的时机与扶苏再次接触,会谈点什么也是要看情势的实际发展情况,王贲脱离秦国,徐岩与吕哲谈妥之后也会进行脱离,到时候秦国就只剩下蒙恬手里的那支武力,相信扶苏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秦国麻烦很大,也非常的复杂,人心思变的秦国处境不止是有外敌逼近咸阳,还有关于国家要自行瓦解分裂的趋势。
“能不能撑到我们解决完齐国,然后率军切断匈奴等胡人的归路,实在是一个未知数。”蒯通是那么说的。
“唔……”吕哲看上去有些心不在焉,随口回应道:“陈平禀告,他在临淄布置,很有可能会让田氏自相残杀。”
蒯通点了一下头,他有资格知道那些事情,那是趋于田氏宗室内部的复杂关系,在齐国强盛的时候一切都被掩盖,但是在齐国显然要撑不住的时刻,复杂关系就会演变成矛盾,陈平再根据实际情况诱骗一下,齐国宗室是真的有相当大的可能性爆发内战。。。
。。。
第六百七十八章:因与果(上)()
只要是一个集体又怎么可能不存在矛盾,只是有些集体在某些时候矛盾并不是那么尖锐,或是该集体的领导者有那个能力压下罢了。
越是环境艰难,一个集体的矛盾越是容易爆发,那时候就该是一副群魔乱舞的模样,齐国宗室本身就不是那么和谐,田儋、田假、田安都有足够的资格成为齐王,在复国之后关于该由谁成为大王就存在争议。
田儋会成为齐王那是因为得到田荣和田横两个同胞兄弟的鼎力支持,恰恰田荣和田横在复国时也是实力最强的宗室,不然齐王会是谁可还说不一定。
本来就因为谁成为大王心有芥蒂,在齐国复国之后最强盛的时候田氏宗室内部就不是多么和谐,现在情势变得那么糟糕,可想而知关于不应该立田儋的言论肯定是变得非常有市场。
汉国北上之后不是平推攻势,是一种点线突破四处开花的战争模式,齐国各个郡县相续沦陷其实从某些程度上帮了齐王田儋一点小忙。
为什么?很简单的道理咯,若是汉军推进缓慢又不是四处开花,临淄城内绝对不会有那么多的宗室成员,这些宗室早该跑到地方搅东搅西,原本的历史上不正是这般模样吗?
秦国发生那样的事情也不是怎么出乎意外,这个帝国曾经一度站在了最高的角度,可是内部的问题也因为自己“玩脱了”被无限放大。
原本历史上的秦国外部环境可要比现在好上至少二十倍,可是仅是因为有一个赵高在兴风作浪,各郡县许多是连抵抗都没有直接沦陷,更多干脆就是加入到造反的行列。另外,南下远征的数十万南疆军团在国家有难的时候自己摧毁道路选择冷眼旁观,另一支主力长城军团也是与中枢谈妥了条件才姗姗来迟地南下救场,秦地秦人漠视国家灭亡更是充满了离奇。
很多事情真的不是用常理就能说得清楚,通古斯野猪皮以数十万人入主并统治足有两亿人口的华夏就属于这么回事。对比起来秦末所发生的那么多事情还算是在“常理”之内。
秦国的崩溃瓦解有理可循,扶苏很清楚是因为什么,里面的有太多的原因,只是突然间就那么爆发出来罢了。
“共将军有什么话,现在可以说了。”扶苏对面曲膝跪坐的是共尉,他们俩已经谈了有一会,刚才蒙毅还在,蒙毅离开之后扶苏才开口问。
本来秦国还能有所作为,那当然是建立在扶苏能说服各系既得利益者将利益重新分配的前提之下,用利益重新分配来团结起秦国所有能动用的力量。可是他不但在众臣之间四处碰壁,连带宗室内部都难以形成足够的威望,利益重新分配自然就是没戏了。
扶苏没有足够的威望是始皇帝酿下的苦果,事实上因为始皇帝对宗室的压制,也一直长久没有册立太子,众公子之中真的难以有谁能够累积起威望来。
始皇帝为什么会这么干?那自然是有他的原因,这种做法也不是从嬴政这一代才开始。
若是了解秦国历史不难发现自秦孝公赢渠梁开始秦国宗室就开始走向弱化趋势,然后到了秦昭襄王嬴稷时代之后,秦国的宗室就充斥满了楚系的人。秦孝文王嬴柱接位之后秦国走了一段时间的下坡路,那都是因为芈氏(魏姓)、熊氏这些人牵扯了太多秦国的精力,一直到秦庄襄王嬴楚时期秦国的朝堂要职都是掌握在楚系的手中,到了嬴政登基之后都依然是这种状况。
秦孝文王嬴柱是一直有意地在让出王室的利益培养从山东来的山东系。那是为了扭转秦国朝堂被楚系霸占的现状,可是耐不住王后就是芈氏(既是华阳),因此在秦孝文王嬴柱这一代秦国也“玩脱了”,王室赢姓让出利益是培养了一些山东系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