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动漫电子书 > 大唐政治家 >

第181章

大唐政治家-第181章

小说: 大唐政治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来,想要让这些工匠教导徒弟不留一手,那必须要让他们拥有生产资料才行?不然他们根本不会放心的。”陈飞想道。

第三百四十四章 职业教育(二)() 
“见过陈郎中!恭喜陈郎中,贺喜陈郎中,才大半年不见,你就成了五品高官了啊!”

    陈飞主动对那个恭贺自己的人说:“老宁啊!现在你的求是书院,办的怎么样了?”

    这个人也就是宁书雨,也就是求是书院的实际管理者,而陈飞也不过是一个督学而已。求是书院虽然陈飞没有太多的关注,可是却让万春公主投资不少钱进去了,哪怕是陈飞从封地里面获得的收入,也都投入了不少。甚至接下来还有吴芸,朔县的煤炭商人也都开始投入这个求是书院,所以这个求是书院的资金还是非常充足的。所以如果不出意外,求是书院只要不作死,那发展速度可是非常快的。

    而就在半个月之前,陈飞通过了在长安的信鸽,发送了消息到求是书院。因为求是书院是陈飞比较关系的东西,所以也就花钱给他设立了一个鸽子站点,可以送信的。而宁书雨这个求是书院的山长接到了陈飞的召唤,立马骑快马感到了长安,来面见陈飞。

    “陈郎中,在你的栽培之下,我们求是书院目前已经有了两万名年幼的学员。而我们按照陈郎中的提议,没有去山东那个士族的核心去发展,主要都是在山西一代,这样我们目前已经以席卷山西的速度开始发展。而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部分师资力量的不足,我们现在甚至提前了陈郎中你的计划,让一部分优秀的学员主动帮助教师来负责管理学生,并且还甚至帮助学员学习了。”宁书雨说道。

    陈飞听了这话,这个宁书雨还是比较听话的。陈飞告诫在目前这个阶段,千万不要试图到山东一带发展,哪里可是士族的大本营。而求是书院要立足于山西。甚至是西北一带,这里是士族力量的真空区,这里虽然有士族。可是力量并不算强大。而只要能在西北发展下来,那完全而已逐步的侵蚀山东。而因为资金充足。再加上宁书雨胃口很大,这个求是书院都是以滚雪球的方式发展的,简直和搞传。销没有什么两样。

    而这些学员四到六年毕业之后,必须要为求是书院工作两年左右,主要都是从事教师工作。而这样可以像是传。销一样源源不断的产生教师,最后扩张到全国。而因为有了廉价的纸张和笔墨供应,那更是一个助推器。这个时候只要自己不去作死到山东一带发展,引起了士族的坚决反弹。那一切都还是可以慢慢来的。

    “现在有多少人从事儒学,有多少人从事农学?”陈飞问道。

    宁书雨主动说:“按照陈郎中你的计划,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去从事更高一层的儒学学习,目前这些学员都是学习基础的识字,还有基础生活中的普通学问。而以后他们十分之一从事儒学,别的都是从事农学。而我们将会根据需要,和他们自己的意愿来进行教导。首先从四年之后成绩好的人开始,如果他们愿意学习儒学,那他们也就是可以进入儒学的科目。而他们如果不愿意,那也就从后面愿意的按照成绩来递补。而这些学习儒学的人。将来有一部分会争取进入太学或者四门学这样的朝廷高等学府去学习,然后争取考一个官。这样我们求是书院也都是有了官员的照顾,不至于压力这么大了。”

    宁书雨的计划也都是陈飞给的。而这些学习儒学的学员大概能够在十二岁到十六岁的时候,进行完成六年的学习,之后可以酌情由学院资助争取进入国家的太学还有四门学这个高等学府去研究学问。而如果愿意留校也可以,然后都是可以进行钻研学问。至于在过几年之后,也都可以去考科举,那个时候他们二十岁到三十岁。也就是说大概八到十年之后,求是书院也就能够有一批人通过科举进入了官场。这样求是书院是他们的母校,他们自然也就是要照顾这些母校的人。而且如果都是求是书院毕业的人,他们天然的也就是一群政治盟友。甚至将来也都会结盟对抗那些士族。

    陈飞为了抽调士族的根基,可都是不遗余力的。不但从经济结构上面釜底抽薪。也都还在上层建筑上面抢占位置,这样将会在二十年之后。士族开始急速雪崩一样的崩盘。到时候生产力大大提升,而另一方面政府朝廷这个上层建筑里面也都充斥着他们的政治对手,他们距离崩盘已经不远了。

    “这段时间,有没有人来找你们晦气?你们是怎么处理这些来找晦气的人的?”陈飞问道。

    “有,还不少,可是后来他们突然莫名的消失了。我想好像是朝廷上层出手了,让他们消失。而那些给我们捣蛋的官员,都被朝廷调走了,没有能够留下来。而很多都是从原来的书吏里面提拔,这样他们也都没有继续来找我们的晦气,反而会过节的时候给我们送一些东西,算是慰问。”宁书雨回答。

    陈飞猜测到这个应该是朝廷上层出手,尤其恐怕是杜如晦。这些官员调走,肯定是和杜如晦这个吏部尚书有关系。朝廷需要大量的寒门读书人,然后把这些士族挤出官场,所以那些士族自然会想办法找他们晦气,而朝廷也就是会出手阻止。这个其实是一个局部的争斗,不过却不影响大局。而宁书雨选择都是在西北一代发展,这里士族力量薄弱,所以朝廷轻轻一出手,他们根本无法反抗。如果是在山东,那这个求是书院根本无法办下来,直接被那些士族给收拾了。

    “好了,宁书雨,今天我来给你说的一件事情,是关于职业教育的事情。职业教育,可是关系到我们国计民生的事情,你可不要小看啊!”陈飞说道。

    宁书雨皱了皱眉,显然不知道陈飞这个职业教育是什么意思。

第三百四十五章 职业教育(三)() 
“职业教育,也就是教导学员谋生之计。比如说农夫种田,屠夫杀猪,甚至是工匠制作各种东西换取钱财,然后通过各种手段获得食物,获得房产,甚至是发家致富的手段。职业教育也就是教导这些内容,让学员拥有一技之长,这样让他们能够在我们这个世界安身立命的本事。”陈飞说道。

    而宁书雨马上说:“我们不是教导了种田的手段了吗?为什么还要继续教导别的东西?”

    “你真是目光有些短了。我们教导的种田手段,目前都是已经足以让粮食提升很多产量了,少则三成,多则五成一倍。以后更是会让那些种田手段更加先进,到时候粮食越来越多,粮食价格越来越低,那个时候怎么办?难道坐等着谷贱伤农,最后大家都要穷死吗?所以我们必须要分流一部分农夫,让他们走上别的行业,这样我们才能够通过减少农夫的数量,然后达到降低粮食产量的目的,维持粮食价格。而粮食越来越多,也能够供养越来越多的非农业人口,这样才能够给整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财富。工匠多了,各种钢铁,器材等等也会多起来,这样我们大唐才会越来越幸福。”陈飞说道。

    而宁书雨马上再次问:“那为什么我们不等粮食多了在做呢?这样我们可以更加有理由说服他们啊!”

    “等到了粮食产量暴增,那那个时候可就晚了!”陈飞说道。

    陈飞怎么可能不知道这里面的问题,一旦到时候粮食产量暴增,那谷贱伤农必然会到来。那个时候百姓多收了粮食却没有能够获得增收,这样百姓肯定会有很多意见,甚至到时候说不定还会怪罪官府。而当年朱元璋对于重视农业。也太过矫枉过正了,结果造成了谷贱伤农,百姓纷纷对政府非常有意见。反而不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陈飞这个后世人当然要记住朱元璋的教训。虽然重视农业增产,可是并不能够矫枉过正。

    一旦几年之后,学会新式耕种方法的人随着书院的扩张,越来越多,那来粮食产量越来越多,那可就是真正一次农业灾难了。所以趁着现在粮食产量还没有突然暴增,所以尽快的让一些年幼还没有加入农业生产的小孩子去转行成为工人,或者是别的行业的人。教导他们新的谋生之计,那这样可以在几年之后放缓粮食增产。这样可以达到经济软着陆的作用。

    如果到了几年之后,粮食产量大增,那个时候采取想着调整产业方向,那可真的是晚了。那个时候想要调整,付出的代价肯定是越来越高。陈飞在前世也都听说过了,防止人为灾难最好的办法也就是事前预防,其次也就是事中监督,最差的也就是事后补救。当然同理,如果能够把灾难扼杀于无形之中。那当然是最好的。这些粮食产量未来肯定会暴增,那这个时候趁着还没有暴增的时候培训一大批工匠,让那些工匠脱离农田。可以靠着手艺谋生,这样也就可以让整个粮食经济软着陆,不怕到时候事到临头逼着“硬着陆”了。

    “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吗?”陈飞问道。

    而宁书雨马上说:“我明白了,陈郎中的意思是因为粮食增产了,不需要那么多农夫。如果农夫太多那负责生产粮食的人也都越来越多,那最后谷贱伤农,百姓增产却不增收。”

    “你明白了就好!”陈飞回到道。

    宁书雨马上接着问:“那不能够建议朝廷设立常平仓吗?”

    所谓常平仓,其实也就是官府在粮食丰收的时候,设立的粮仓。用来在粮食丰收时候以合理价格来收购粮食,避免谷贱伤农。而在粮食减产或者是的灾难。把这些粮食放出来平抑物价。这个是古代用于调节粮价的市场手段,这个也是古代官员的执政智慧之一。

    “宁书雨啊!你还真不适合从政!”陈飞小声说了一句。

    而宁书雨感觉一阵惊讶。陈飞怎么这么说。

    “宁书雨,常平仓那是对于生产力没有提升,一切靠天吃饭的情况下才建立的。而我弄来了大量的粮食增产的手段,那可是从根本上提升。这样等于是把粮食永远的提升上来,很少受到灾荒影响了。以后灾荒影响粮食越来越少,常平仓的设立也就是越来越没有必要。当然,常平仓还是需要建立的,可是却并不会像是以前那么有用了。”陈飞说道。

    陈飞知道常平仓,因为唐朝其实也有。可是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粮食产量可是一个根本性的提升,并不是过去那种风调雨顺也就能够说明的。以后的生产手段受到灾荒的影响越来越小,哪怕是旱涝灾害也都并不一定能够影响粮食产量了。就好像是二十一世纪,虽然也有天灾减产的因素,可是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了。因为后世的水利,还有农耕技术的进步,让他们不再害怕天灾。这样不管是灾难还是丰年,粮食产量都很高。

    如果这个时候设立常平仓,那政府要花费多少财力才能够平衡粮食物价?到时候,官府多少钱都不够来收购这些粮食的。那个还是官府花费了一大堆钱都不够拉升粮价,而且还要承担高额的保管成本。可是百姓的生产手段也都进步了,天灾减产的可能性越来越低,那需要常平仓放出粮食来平抑物价的可能性越来越低,那官府收购了那么多粮食,全部都是浪费等着发霉。

    随着生产力的提升,百姓不再害怕天灾,那常平仓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小了。与其指望官府的常平仓,还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