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走私1859-第5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此时很多美国人不一样,林肯从一开始,就对西部的土地十分看重,并一再强调西部是美国的未来,而他的这番西部未来论,早在他当总统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并且也赢得了很多缺少土地,却对土地有极大热情的北方农民代表的支持。
因此,他刚当上总统的时候,就希望颁布了《宅地法》,规定每个美国公民只交纳10美元登记费,便能在西部无偿获得160英亩土地,连续耕种5年之后就成为这块土地的合法主人。
这样的方法,其实跟无偿分配没什么两样了,虽然这么做政府无法立刻获得大量好处,但却能够激励起广大贫困农民的热情,加快西部的开发,从长远来看,是绝对好处多多的。
但是,当时在议会中依旧占优势的民主党却极力阻挠这个法案的通过,拒绝无偿分配,只同意按照地块高价出售。
可想而知,一旦要是按照民主党的做法高价出售土地,那么只能便宜了有钱的南方农场主,会让农场主的土地更多,财富更大,而广大贫困农民买不起,依旧还是得不到多少土地。
所以说,民主党的做法,事实上是为了一己之私而阻挠西部的开发,因为一旦让南方农场主获得了西部大量土地,因为他们人手不足,对西部的开发必然不会太尽心,在开发力度上肯定会落后。
相反,如果无偿分配土地,可以让大量无地的贫困农民以及城市无业游民涌入西部,不但加快了西部开发。还能减缓城市失业率,平衡贫富分化的差距,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可惜,民主党当时实力太大,在议会中占据绝对势力,所以林肯的的《宅地法》才没有通过,一直等到1862年,南北双方开战,民主党势力大减,且林肯开始走向独裁之路的时候。这才强力把这个《宅地法》推行出去。
然而,虽然发布了《宅地法》,可因为战争,导致这个法案并不能得到有力的执行,就算真有人打算去西部,但西部现在已经沦陷在中国人的手中,可想而知根本无法成行。
与很多人想的不同,此时的美国西部大开发,并不是真正的开发北美西海岸。而是指开发密西西比河附近的俄亥俄、田纳西以及肯塔基这几个州。
要知道,在这之前,美国真正的核心州,也就是北美十三州。密西西比河附近还是不毛之地,但随着两次西进运动,这才逐步把美国的触角延伸到密西西比河一带。
因此,此时说起美国西部这个概念。指的并不是加州旧金山一带的西海岸,而是指密西西比河沿岸一带,连俄亥俄、肯塔基以及田纳西州这些地方。也都属于西部地区的概念。
正因为如此,所以此时美国说西部战场,也就是格兰特曾经奋斗的地方,才会说田纳西州如何如何,路易斯安那州如何如何,根本原因就是在这个时期,密西西比河一带就是美国的西部地区。
所以说,后世的某些国人不清楚这个历史,结果一看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地图,觉得不解,说格兰特战斗的地方明明在美国东部啊,怎么会是西部战场?
这就是不明白美国真正历史的原因了,因为在南北战争时期,现代社会意义上的美国西部那大片领土,也就是美国从墨西哥那里抢来的土地,还只能算美国的殖民地,并不能算是美国的核心领土,如果看这个时期的美国地图,也会发现,很多西部地区都没有标注,美国的地图跟后世的地图也完全不同。
但不管怎么样,林肯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美国人,他的大局观是很强的,从一开始就把西部领土当作自家的自留地了,也一门心思想着把西部广大领土纳入美利坚合众国,让原本只是在北美东海岸的国家,变成一个横跨整个北美洲,毗邻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大帝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林肯的眼光是十分超前的,他早就意识到,一个国家要想强大,核心领土的多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广大的核心领土,那么殖民地再多,也是没有用的,是无根之木。
更何况,此时的世界,除了荒芜的美洲西部,其他地方的殖民地大都被英法等强国瓜分完了,美国要想崛起,不向西部进发,难道还能跟如日中天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抢食?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至少目前是不现实的。
正因为林肯十分看重北美洲西海岸的土地,所以他才一直不肯向中国人低头,任由中美的战争打到了现在。
要知道,早在中国人对美国宣战之初,还没有正式派军进入西部战场(密西西比河一带)的时候,很多人,包括已经身亡的副总统,就曾经多次劝过他,要他先答应中国人的条件,先暂时放弃从墨西哥抢来的那片土地,把那片不毛之地给中国人,自己专心致志的对付南方叛军,把分裂出去的南部土地收回来再说。
然而,那时候的林肯坚决不肯,哪怕放弃南方,暂时同意南方的独立,也坚决不肯撒手西部,并且坚决要跟中国人继续作战,不肯与中国人谈判,把从墨西哥处夺来的土地割让给中国人。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觉得为了一片看似广大,但其实荒无人烟的地方得罪中国人,进而放弃南方的核心领土,是十分不明智的,于是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
林肯呢,也实施了强硬手腕,甚至不惜让手下的爱国会进行刺杀,也要遏止风潮。
最终,在林肯的铁腕之下,这股希望与中国人谈和的风气变了,美国顶住了压力,没有同意中国人的无理要求。反而选择了强硬到底。
结果就是,中国人悍然出兵西部战场,进而一路横扫,接连把美国人的西部主力吃掉,让美国损失惨重不说,甚至中国人还发起了反攻,沿着俄亥俄河东进,大有一直打到匹兹堡来的趋势。
为了阻挡中国人,林肯才一直不肯放弃纳什维尔,并且还派出了自己的王牌军团——新组建的新弗吉尼亚军团。再加上詹姆斯河军团,就是希望挡住中国人,然后以拖待变。
原本,林肯的计划是,在南方与西部挡住联盟军与中国人,然后集中主力先击破北方立足未稳的英法联军,等打败了英法联军,再携着胜利之势,回击南方军。
一旦打败了英法联军与南方军。中国人独木难支,就算攻击力强悍,可人数太少,大势所趋之下。终究还是要撤退的。这样一来,这场三方围攻的危机也就自然而然的消解了,甚至还可能直接打进弗吉尼亚,彻底灭亡南方的伪政府。
然而。林肯的计划虽然好,可却经不住中国人太能打了,连两个加起来超过五十万人的军团也挡不住。又被对方吃掉了一个三十万人的军团不说,还把詹姆斯河军团给吓的连连撤退,压根不敢跟中国人照面。
如果不是一场暴风雪挡住了中国人的脚步,恐怕中国人现在已经兵临匹兹堡了,要真的让中国人打下匹兹堡,那就真的大势已去了。
之所以说大势已去,不是说林肯就怕了中国人,而是林肯现在不止是中国人一个敌人,而是要同时面临英法联军以及联盟军的威胁。
中国人的人数不多,但战斗力犀利,接连吃掉了美军好几个主力军团,以至于让实力雄厚的美国都感到兵力不足。
如今的情况,一旦放任中国人不管,中国人真的可以一直打到匹兹堡,断绝美国最大的兵工基地,到那时候,南方叛军再一发力,英法联军也趁火打劫,美国就真的没希望了。
所以说,现实的残酷,让林肯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那就是只要还想抱住美利坚,只要还想赢得最后的胜利,那么就必须向中国人低头。
林肯曾经盘算过,对于南方叛军,基本是没有什么谈判可言的,双方的分歧太大,就算承认南方独立,以南方军目前的情况来看,恐怕也不会同意罢兵。
毕竟南方叛军现在的优势太大了,甚至有可能吞掉北方地区,换了谁,也不会同意继续维持以前的要求,只要维持自己南方的独立就行了,用个典型的中国话说,这就是得寸进尺。
英法联军的情况也是一样,英法联军要的是新英格兰大区,这片地区已经是美国的核心利益,是坚决不能放弃的,一旦放弃,美国将会更加虚弱,而且也不能保证英法两国就放弃干涉美国内战。
要知道,如今这个状况,英法两国就算不出兵,但他们把武器卖给南方,依旧能够给北方极大的压力,再加上丢失了新英格兰,要随时面临英国的威胁,到时候一个不好,美国就要灭国了,说不定就会被几大列强给重新瓜分了。
这不是没有可能,因为根据阿伦。平克顿派出的秘密谈判人员的回报,英法两国如今对与美国提前停战的意愿并不高,反而加大干涉的意愿很强烈,原因就是美国的连战连败,让英法两国觉得美国是软柿子。
甚至是,有情报表示,中英法三国之间,已经有过许多谈判,他们甚至有加大对美国的军事干涉,直接把美国吞并瓜分,让美国变成三国殖民地的意思。
根据新得到的情报,中英法三国曾经瞒着联盟国,自己秘密在新奥尔良召开过一次秘密的碰头会议,会议上的内容,就是三国加强合作,争取把美国彻底打垮,然后三国在美国的地域上相互瓜分。
虽然具体的会议内容没得到手,但根据推测,中国除了依旧要西部的广大土地外,很可能还会索要新奥尔良市当租界,作为中国在北美的海军基地;至于英国,则是希望除了得到新英格兰,还要纽约州、新泽西州等北美东海岸的大州;法国呢,则继续要求南边的佛罗里达州,并要求中国、英国以及新的美国都承认法国在墨西哥的合法统治地位。
简而言之,中英法这三国,就好像三条饿狼,对美国虎视眈眈,要借着这次战争,彻底瓜分美国。只不过因为三方暂时力量不够,才允许受控制的南方继续获得美国大片领土,可一旦中英法三国的那个秘密协议通过,美国将会陷入灭顶之灾,而这,是林肯绝对不想看到的。
所以说,此一时彼一时,林肯就算不想放弃北美西海岸的广大领土,但比起美国被列强瓜分,让美国彻底成为列强的半殖民地来说,那点不同意也就不值一提了。
说一千道一万,心中的意愿再好,维护主权的意志再强硬,打不过人家也是白搭,要是一味继续强硬下去,不懂得服软与分化瓦解,最后就只能被人家吃的渣都不剩。
就这样,辗转反侧了三天之后,痛苦的林肯才派出了蒲安臣为自己的全权特使,代表美国前往史密斯兰,与中华远征军的司令官李远征谈判。
蒲安臣是共和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林肯的好友与强有力支持者,并且在外交方面十分有天赋。
这一次,蒲安臣将以美国全权谈判代表的身份,先去跟那个中华远征军的总司令李远征谈判,希望双方先停战,之后么,还要继续启程前往中国,与中国政府进行进一步的谈判。
之所以这么正式,派出蒲安臣去接触那名中国的远征军司令,是因为林肯很清楚,中国有一种可以万里传音的先进设备,比电报更加先进,所以在美国发生的一切,中国政府可以迅速获得情报,因此想要玩缓兵之计的话,并不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