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科幻电子书 > 开个飞机去明朝 >

第213章

开个飞机去明朝-第213章

小说: 开个飞机去明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嗣昌是崇祯的老臣,深的他的信任。这种情况下群臣战栗,没有谁敢出来直面皇帝的怒火。也只有他杨嗣昌敢于出来回答皇帝的提问。

    崇祯本想借题发挥挥发一下心中的郁闷,看到杨嗣昌之后只好作罢。

    叹了一口气,又问:“左良玉所部,还有多少兵马?”

    杨嗣昌道:“亏得左良玉沙场宿将,在襄阳作战不利的时候及时抽身,只损失了两万余人,而今仍有三万精兵镇守信阳。”

    “只损失了两万?”崇祯将那个只字加了重音,说道:“文弱啊,两万人马,便是大损失了吧。”

    杨嗣昌冷汗不禁涔涔而下,说道:“陛下,两万人已经是较小的损失了,若是此事换个人去,全军覆没都有可能。”

    “文弱的意思是?”

    “陛下!”杨嗣昌紧随崇祯身后,拱手说道:“左良玉乃是沙场宿将,久经战阵,经年在湖广作战,对于湖广的地形很熟,又素有威望,镇守湖广少不了此人,若是治了罪,怕弊大于利!”

    “朕又何尝不知?”崇祯不是傻瓜,如今大明朝虽然名将辈出,可是在湖广地区混的最好的还要说左良玉。

    “只是,可恨熊文灿老匹夫,占据荆襄之地,若是顺流而下,江南之地便易主了,我大明朝半壁江山就会落入熊老匹夫手中!”

    崇祯心中暗恨,说出来的话也没有了平日的斯文。

    “陛下不必惊慌!”杨嗣昌道:“熊文灿在荆襄之地立足未稳,如果想要坐大割据,必然会苦心经营,顺江而下囊括江南之事,最近不会发生。”

    “臣建议,即刻令左良玉领军东进,在安庆、南直隶构筑一条江上防线,这样一来,便是他熊文灿割据荆襄,也阻隔不了大明南北之土地,江南人心向明,一旦建虏平定,灭他只在旦夕之间。”

    杨嗣昌的建议,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正确的,首先,熊文灿目前的实力,在荆襄之地自保有余,出击扩张则显得不足。

    若是熊文灿执意扩张,一旦内部空虚外无战果,便会陷入死地。

    而且,江南人心向明,仅仅占据荆襄是不可能隔断大明对于江南膏腴之地的赋税,从南直隶入江浙、福建、两广,同样能做到,无非是费事一些而已。

    若是外面的皇太极之患平定,南北夹击,熊文灿难有生存之地。

    然而,这有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平定皇太极之患。

    其次,将左良玉迁移到南直隶还有个好处,便是可以防守南京。

    南京是大明的龙兴之地,是太祖皇帝朱元璋首选的定都之地,万万不能有失,左良玉东进虽然放弃了大明对于荆襄之地的控制权,可是至少可以在长江构筑一条坚实的防线。

    从长江中下游开始,汉口镇、九江、安庆、南京,一个个都是军事重镇,如果能在这四个地方构筑起一道可以互相支援的长江防线,便是熊文灿有再打的能耐,也不可能攻陷南京。

    “好吧!”对于杨嗣昌的这个建议,崇祯其实也早考虑过,甚至一开始熊文灿割据荆襄的苗头刚刚起来的时候,他就考虑过,不过那时候他心中的人选并不是左良玉而已。

    “内阁拟旨,就按杨爱卿说的办。”

    说完,回到自己的御座上,从桌子上又抽出一封奏疏,拿在手中并没有打开,而是轻轻的往书桌上拍来拍去,凝思片刻,道:“内阁!”

    薛国观从群臣中走出来,道:“陛下!”

    “拟旨,擢熊文灿建极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衔,封为定襄侯,食邑万户。”说道这里,深吸一口气,两眼微微一眯,凶光大露,将手中的奏疏用力甩在地上,道:“至于这封弹劾左良玉无理攻伐襄阳的奏疏,给朕烧了!”

    “陛下,陛下三思!”薛国观跪在地上,头颅扬起来说道。

    “陛下,臣该死,臣有罪,请陛下治臣大罪!”

    杨嗣昌跪倒在地。

    熊文灿当年是他一手举荐给崇祯的,而今人家现在竟然割据在外,按道理说他的罪责可不小,至于说杀头都不为过。

    “臣死不足惜,还请陛下收回成命。”杨嗣昌狠命的磕头。

    商周祚出来,劝阻,道:“陛下要稳住熊文灿,臣自然知道陛下苦心,可如今封侯拜爵一事一旦传开,后果不堪设想。”

    “臣刘遵宪,附议。《孟子》有言: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一旦开此先例,便会有无数封疆大吏动此心思,大明危矣!”

    而后,又有许多大臣哭着喊着跪倒在地,请求崇祯收回成命。

    也不怪大明朝的臣子如此顶撞天子,开什么玩笑,给熊文灿封官无所谓,建极殿大学士也无所谓,甚至封侯都能接受,唯独不能接受的有两点。

    第一,太子太傅衔;第二,食邑万户!

    自大明朝建国以来,除了张居正之外,还没有哪个人能够在生前就得到太子太傅或者太子太师的头衔,这玩意可是死人专用的殊荣。

    活着的人,除非像张居正的时候那样主弱臣强,可以捞到一个,别人谁敢想?死后能弄到一个的,那还得是肱股之臣。

    “诸卿无需再论,朕意已决!”崇祯摆了摆手,“大明江山二百余载,从未受过如此大辱,是朕对不起列祖列宗,对不起太祖皇帝筚路蓝缕,对不起成祖皇帝卧薪尝胆!与诸卿无干!”

    “至于熊文灿,先让他吃饱,早晚有一天,朕要连本带利的拿回来!”

    皇帝都这么说了,再多劝就是不识时务了,所以,除了几个兀自苦苦哀求的被“请”出了金殿之外,剩下的,都老老实实的回到了自己的位子上。

    微微顿了一段时间,崇祯又道:“神候,额,陕西招抚使,额!”一连说了两个称呼,都感觉特别别扭,最后,又改回来,说道:“朱常渊招抚陕西,命人从长江沿途购买粮食运入汉中,本来汉中局势已经稳定,万万没想到熊文灿从中作梗,将他运送粮草的船只劫掠大半,弄得他怨声载道,前日上奏疏,向朕请求出兵讨伐襄阳,诸卿以为如何?”

    “陛下!”崇祯皇帝话音刚落,薛国观就跳了出来,一直以来,他都弄不清什么时候和朱常渊结了梁子,但是一旦听说朱常渊某人某事,忍不住就要上去给他添堵,弄点乱子出来。

    “朱常渊与熊文灿乃是一丘之貉,臣大胆断言,二人你来我往,其实是在陛下面前演双簧。”薛国观一边说,还一边观察崇祯的脸色,看皇帝脸上平静如水,并没有露出任何的厌恶或者高兴之色,心中不免一叹,继续说道:“陛下不若就差其前去,看他作何收场?(未完待续。)

    第102章议政:

第103章 放大话!() 
薛国观说的这个,并非是新鲜论断,早在之前的时候就有人上书朝廷说朱常渊和熊文灿沆瀣一气的事情,同样,在崇祯的心里这也是一个疙瘩。●⌒,。

    要说不怀疑,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怀疑归怀疑,没有任何的证据不说,而且朱常渊现在身上还肩负着招抚陕西的重任,不到万不得已,朝廷还不想动他。

    与陕西之地的局势比起来,襄阳这边可以说是癣疥之患,陕西才是大患。

    稍微权衡之下,其实皇帝也是不希望朱常渊出征襄阳的,不过,既然大臣有意见,这事情也不能明着说,得找个摸得到他心思的人。

    目光在大殿中看来看去,最终还是落在了杨嗣昌的身上。

    可是杨嗣昌这次鼻观眼眼关心,做了一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样子。

    之所以这么做,其实他也不便开口回答。

    朱常渊有没有嫌疑?

    当然有!

    别说薛国观,就是他杨嗣昌自己对于此事都有所怀疑,不过,朱常渊当初也算是他举荐去的陕西,如果现在马上跳出来说朱常渊和熊文灿却有一腿,这不是自己抽自己嘴巴子么?

    当初熊文灿就是他举荐的,结果熊文灿割据荆襄,现在如果说朱常渊不轨,那他这老脸真的没法在朝堂上放了。

    倘若朱常渊真有反意,且证据确凿,他大不了就此致仕,最严重不过是砍头,无所谓,可关键是现在朱常渊到底是不是真的和熊文灿有一腿,现在还属于猜测阶段。

    是以,杨嗣昌不能出来说话,最好是啥都不说。

    可是不说不行,因为崇祯点名了。

    “杨爱卿以为如何?”

    崇祯暗道你还跟老子玩太极,以为不说话就能躲过去,做梦吧!

    “陛下。”

    听了杨嗣昌的话。崇祯还是觉得自己低估了他玩太极的水平,“陛下既然加封熊文灿,何须再去惹恼他,如今建虏在关外与洪承畴大军对峙有日。臣以为此时不宜对荆襄用兵。”

    杨嗣昌这段话,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又没有在朱常渊是否和熊文灿一腿这件事情上表态,可谓太极中的战斗机,让皇帝他老人家都不由得佩服。

    “陛下!”

    薛国观还要再说话。被崇祯摆手制止,道:“薛爱卿也是替君分忧,并无过错,此事就这么定了,你去拟旨,嘉奖朱常渊治理陕西有功,御赐美酒十坛。另外,责熊文灿尽快肃清襄阳府盗匪,务必全力为朱常渊招抚陕西提供方便!”

    “是!”

    薛国观也是内阁中人,接到皇帝诏令。不得不从。

    熊文灿不但没事,反而被封了大官,而朱常渊,则继续招抚陕西,就这样,此事算是告一段落了。

    朱常渊接到朝廷的诏令和美酒,已经是半个多月以后的事情了。

    此时的汉中,正是插秧的时间。

    插秧,当然是要施肥的,这个不怕。汉中不也就那么点地方,合计起来能够种田的沃土不过三百万亩而已,运送复合肥也就是不到两万吨,他早在十几天前就准备完毕。

    不过。唯一麻烦的是种田的人,特别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对于往土地里加入复合肥这种事情特别的反感,认为这是朱常渊在忽悠他们。

    很多人聚集在一起抗议,死活不肯往地里施肥。

    朱常渊也不怕,用他的高压政策和从罗汝才哪里缴获的十万大军。强迫汉中之地所有的百姓,必须使用化肥,这波风潮才渐渐被压了下去。

    水田不比旱田,只要施了肥,种了秧苗放了水之后,一般不需要太多的管理,最多到时候等着收割就是了,所以,种完水田之后,农民们还是很清闲的。

    朱常渊自然不会允许他们清闲下来,让所有吃官府救济的农民还有士兵,整天不是背着药桶子打药防治蝗虫,就是牧鸭,反正目的就一个,防治蝗灾。

    汉中春夏季多雨,又靠着汉江,水量丰富,所以相比秦岭以北的地区来说,在陕西属于蝗灾灾害程度比较轻的那种。

    有了朱常渊的治理,夏季到来以后,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发生大规模的蝗灾,即便是田地里出现一些蝗虫,也早早的就被鸭子吃光了。

    很简单,刚刚出生的蝗虫,在半个月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是不会飞行的,个头又小又不能迁徙,数量虽然多,也不够鸭子和其他一些家禽吃食的。

    所以,在朱常渊治理的今年,汉中地区自春末开始,蝗虫的数量都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而且,根据朱常渊的估计和顾教授的预测,应该不会再发生大规模的蝗灾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