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新儒学批判 >

第62章

新儒学批判-第62章

小说: 新儒学批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徐复观学术与政治并重的一生中,有两位大人物对他的帮助至为重要。一位是熊十力,另一位是蒋介石。

    早在1927年,徐复观于军营就听说过熊十力的大名。

    1944年,他拜见熊十力于勉仁书院。熊要他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后问其心得,徐复观说了许多不同于王船山的看法,熊一听就火冒三丈,斥骂道:“你这个东西,怎么读得进书!

    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

    ①徐复观:《中国文学论集》,第536页,学生书局1985年版。

    ②《徐复观文录选粹》,第292页,学生书局1980年版。

…… 392

    073新儒学批判

    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

    ①这一骂,竟骂出了一位大学者。他后来自己说,这对他是“起死回生的一骂”。自此,徐拜于熊的门下,执弟子礼,并深悟熊的“亡国族者常先亡其文化”和“欲救中国,必须先救学术”的思想,从而走上了复兴儒学的治学道路。

    至于蒋介石对于徐复观的学术成就虽是间接的帮助,但意义却是不小。

    1947年,蒋拨给他一亿元(时值两万美元)

    ,创办学术月刊《学原》。该刊学术层次高,熊十力、钱穆、朱光潜、唐兰、陈梦家、陈康、俞平伯、季羡林等许多一流学者都曾在上面发表过文章。通过办刊,徐复观结识了一大批知名的学者、教授,由此走进高层学术圈子。

    1949年,徐复观携眷迁往台中,又得蒋介石的匡助九万港币(时值两万美元)

    ,创办《民主评论》半月刊于香港,设分社于台北。该刊是海外新儒家的主要文化阵地,与钱穆等人所创设的新亚书院,有着同样的学术旨归和意义。也正是通过这一刊物,他既有可能顺畅地抒发自己的文化主张,同时又与钱穆、唐君毅、牟宗三等人结成学术师友,从而确立了自己在海外思想文化界的地位。

    1955年,东海大学在台中成立,徐复观受聘为中文系主任兼教授,讲先秦学术思想。

    1957年,将在《民主评论》上所发表的文章,结成《学术与政治之间》甲乙集出版。次年元旦。与张君劢、唐君毅、牟宗三联名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①《徐复观文录选粹》,第315页。

…… 393

    新儒学批判173

    东海大学是一所教会大学。徐复观不当基督徒,自言“只是要为中国文化当披麻带孝的最后的孝子”

    ,其思想情感与学校的办学方针相距甚远,致以校董会对他和同时讲学于该校的牟宗三大为不满,认为“学生受洗少,是因为牟宗三徐复观讲中国文化的关系”。

    1969年,因揭发一位姓梁的“文化汉奸”案,被迫退休,离开东海大学。不久后,赴香港任新亚研究所教授。居港十二年,写成三大卷的《两汉思想史》。

    1982年,因患癌症,病逝于台北。遗嘱中有言:“余自四十五岁以后,乃惭悟孔孟思想为中华文化命脉所寄,今以未能赴曲阜亲谒孔陵为大恨也。”

    ①

    徐复观于学术研究,虽自言“半路出家”

    ,但成果丰硕,影响甚大,主要著作有:《学术与政治之间》、《中国思想史论集》、《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两汉思想史》、《中国艺术精神》、《中国文学论集》、《中国文学论集续篇》、《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徐复观文录选粹》、《徐复观杂文》等十几种。

    徐复观逝世后,在海外知识界曾引起相当大的震动,旧雨新知所撰悼念性的文章近百篇,称他为“自由民主的斗士”

    、“无畏护义的真儒”

    、“良心和勇气的典范”

    、“我们这一时代背负传统文化十字架的人”。

    这些文章后来结集为《徐复观教授纪念文集》,由时报文化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出版。

    下面,我们兹分四个方面,看看徐复观新儒家思想基础理路及其特色。

    ①见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现行意义》,第425页,文津出版社1987年版。

…… 394

    273新儒学批判

    (一)中国文化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对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的阐扬,本是现代新儒家的共同兴趣。在徐复观这里不同的是,他似乎比他的师友们更能揭示历史文化中的负面现象。尤其在外王方面,他认为传统确实没有给我们今天多少可供继承的东西。比如科学一事,他认为,“中国文化,毕竟走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征服自然以为己用的意识不强,于是以自然为对象的科学知识,未能得到顺利的发展。所以中国在‘前科学’上的成就,只有历史地意义,没有现实地意义。”

    ①但是,在徐复观看来,这并非意味着我们今日不要传统,不要历史。历史是现实的基础,无过去即无今天,更无明天。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彻底告别历史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相反,越是尊重历史的民族,越能够很好地把握现在和迎接未来。即便西方民族,亦复如是。许多人认为欧洲中世纪的人多看重过去,文艺复兴以后多看重未来,以为这是落后与进步的分水岭。

    徐复观指出,这是对西方历史的误解。

    “其实,中世纪所看的过去,还是他现世生活的反映;而文艺复兴以后的追想未来,也并不是要抹煞历史的线索”。

    ②

    徐复观认为,人类知识的来源,总不外乎来自历史、社会和自然三个方面。而社会现象的根源还是历史;自然分解的工具也是历史性的。可以说,“历史是人类理性共同活动,所逐渐蓄积的财产”

    ,“我们能真正继承多少,也就暗示我们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自叙。。电子书

    ②《学术与政治之间》,第85页。

…… 395

    新儒学批判373

    能真正为未来构想多少,创造多少“。

    ①

    50年代以来的港台思想界,有两个极重要的杂志,一是徐复观所办的《民主评论》,二是自由派人士办的《自由中国》。这两个杂志的办刊宗旨截然异趣。

    《民主评论》是新儒家的文化阵地,以复兴中国故常为大旨;《自由中国》则是反传统主义的,颇象五四运动之前的《新青年》。两家杂志由于以传统的态度相异,致以相互批评之事时有发生。

    《自由中国》说《民主评论》撰稿人为复古主义,反科学和民主。

    1957年4月,徐复观为了反击,撰《历史文化与自由民主——对于辱骂我们者的答复》一文,系统地阐述了自己(也是代表《民主评论》)对历史文化的看法。他认为,“历史文化,本是‘历史与文化’(TheHistory

    and

    Culture)的复合名词。历史文化之所以被用作复合名词,只不过因为文化离不开历史,可以说没有历史便没有文化。其意义即是研究历史中的文化问题。“

    ②下面这段话,可以看作他对历史文化的基本态度。

    “人类当艰苦困难的时候,总希望从自己乃至他人的历史文化中,求得对我们当前的行为,方向,有若干正面反面的启示,或教训,这是无间于古今中外的人类自然地要求,而为研究历史文化者的一种自然职责。由历史文化所求得的启示,教训,随各人研究的态度,深度而有不同,这是可以作具体讨论的;但谁能抹煞人类自身的这种自然地要求和研究

    ①《学术与政治之间》,第87页。

    ②《学术与政治之间》,第526页。

…… 396

    473新儒学批判

    者所应当负的责任?人类的文化,人类由文化所建立的生活型式和态度,都是由历史积累而来。反历史文化,只是把人类带回原始野蛮时代。

    我们目前在政治上迫切需要民主自由,但我们只有从历史文化中才能指出人类在政治上必须走向自由民主的大方向,才能断定民主自由的价值。从逻辑中推不出自由,推不出民主,作不出自由民主的价值判断。逻辑的自身,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历史文化,是以时间为其基底;时间之流,总是在变的;研究历史文化者是要从历史文化中看出它变的方向,在变的方向中,寻找变的某种程度的原则,以为人类抉择行为的资助。“

    ①

    为说明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徐复观还从理论上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深究。

    第一,他认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时间的观念,而时间可分为“物理的时间”和“精神的时间”两种。人类生活的时间是精神的时间,它与物理的时间并不一样。物理的时间是随着时钟摆针的摆动,而消失到虚无里面去了。但精神的时间则凭我们特有的记忆作用,将过去与现在连为一个整体。

    我们当下的起心动念,实挟过去的某一部分同时涌现。

    一个失去记忆的人会变成白痴。同样,一个失掉了记忆力的民族,也会堕退为原始状态而不能继续生存下去。历史意识的强弱,所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强弱。

    第二,徐复观同唐君毅、牟宗三一样,认为历史中有“常”有“变”

    ,有“特殊性”有“普遍性”

    ,“特殊性是变的,

    ①《学术与政治之间》,第529页。

…… 397

    新儒学批判573

    特殊性后面所倚靠的普遍性的真理,则是常而不变“。

    历史之所以可贵,历史学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就因为历史所显现的是“变与常的不二关系”。

    “变以体常,常以御变,使人类能各在其历史之具体的特殊条件下,不断的向人类之所以成其为人类的常道实践前进”。

    ①由此,徐复观批评那些一味打倒历史打倒传统的人,实则没有体察到历史的真义,或者说根本不懂历史为何物。

    第三,在徐复观的理论里,“历史文化”与“传统”两个概念的涵义虽不尽相同,但运用起来常常是可以替代的。他援引日本学者务台理作的学说,将传统分为两种,即“低次元的传统”和“高次元的传统”。前者大多表现为历史文化中的具体事象,缺乏精神自觉。后者为一个民族的创教者、圣人、大艺术家、大思想家所创造,所体现的是该民族的文化精神。它既要求落实于低次元的传统中,开出具体的历史文化事象,同时对低次元的传统具有指导性和规约性的作用。

    它自观自照,自觉自动,既为时空所限,同时又能超越时空、将历史与现实、古人与今人连为一体。

    第四,由两种传统,徐复观又将文化分为“基层文化”

    与“高层文化”两种。基层文化即社会所传承的低次元传统。这是一种保守的、无自觉性的文化。它以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为准绳,并维系着社会在固常的轨道上发展。高层文化“则是少数的知识分子,对于知识的追求,个性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