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儒学批判-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但如果从类型的观点出发,那么对西方的学习就有了我们自己的选择标准。
他说:“若从类的观点,以看西洋文化,则我们可知所谓西洋文化之所以是优越底,并不是因为他是西洋底,而是因为他是某种文化底。于此我们所要注意者,并不是一特殊底西洋文化,而是一种文化的类型。从此类型的观点,以看西洋文化,则在其五光十色底诸性质中,我们可以说,可以指出,其中何者对于此类是主要的,何者对于此类是偶然的。其主要底是我们所必取的,其偶然的是我们所不必取者。”
②
冯友兰主张,非但对于西方文化作如是观,对于中国文化也应这样看待。中国文化也有多种类型,有“主要性质”
,亦有“偶然性质”。我们所采取的立场,应是保留其“偶然性质”
,去掉其“主要性质”。因为中国近百年的尴尬处境,已足以证明其文化的“主要性质”再不能适应现时代。相应的,对于西方文化的取舍,则是取其“主要性质”
,舍其“偶然性质”。在冯友兰看来,西方文化的“主要性质”就是工业化。
这就是:“所谓西洋文化是代表工业化之类型的,则其中分子,凡与工业化有关者,都是相干的,其余都是不相干的。如果我们要学,则所要学者是工业化,不是西洋化。如耶稣教,我
①《新事论》,第10页。
②《新事论》,第15页。
…… 233
新儒学批判112
们就看出他是与工业化无干的,即不必学了。“
①
然而,冯友兰此种文化主张,还须解决好一个理论问题,方可为国人所接受。他主张取西方文化的“主要性质”
,舍中国文化的“主要性质”
,无异于本世纪80年代大陆出现的“西体中用”
的文化观。
这种文化观实际上是把西方文化摆在中国文化之上,与“全盘西化”论只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关系,同样关涉到民族文化的主导地位问题。也就是说,将西方文化的“主要性质”拿过来,那么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岂不等于丢了。冯友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认为中国取西方文化的“主要性质”
,从而达到文化转换的目的,只是意味着中国文化“主要性质”的改变,并不是中国文化的消灭。
“因为照此方向以改变我们的文化,我们只是将我们的文化,自一类转入另一类,并不是将我们的一个特殊的文化,改变为另一个特殊的文化”。
②
为了论证中国接纳西方文化“主要性质”即工业化的必要,冯友兰将现代世界民族分为两种:“(一)经济先进的民族,即所谓‘城里人’。
(二)经济落后的民族,即所谓‘乡里人’“。
③他认为这两种民族或曰两种人,实际上所体现的是两种文化,即“生产社会化的文化”和“生产家庭化的文化”。如果就中西两方而言,前者为西方文化,后者为中国文化。同时,冯友兰还认识到,这两种文化既是类型差别,又
①《三松堂学术文集》,第391—392页。
②《三松堂学术文集》,第391—392页。
③《三松堂学术文集》,第388页。
…… 234
212新儒学批判
是程度上的差别,即先进与落后的差别。所以他主张,中国人学西方人就是要学其工业化,变“乡里人”为“城里人”
,变“生产家庭化的文化”为“生产社会化的文化”。
从以上可以看出,冯友兰的文化类型说主张,矛盾之处甚多。
第一,冯友兰主张,既采纳西方文化的“主要性质”
,又不失去中国文化之为中国文化的根基,实则为一悖论。既然将西方文化的“主要性质”接纳过来,那么就势必危及到中国文化的本位性。尽管他所说的西方文化的“主要性质”是工业化,是物质层面上的,但工业化的文明一旦涌入国门,就势必对传统文化的生存构成威胁。另一方面,一旦中国文化的“主要性质”被舍去,那么中国文化虽然还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但毕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进一步说,如果传统意义的中国文化不复存在,那么他自己精心构建的新理学也就失去了构建的意义,因为新理学构建的目的就在于护住中国传统文化,重建儒学传统。
第二,冯友兰将西方文化归类于“生产社会化的文化”
,也是欠妥的。近代西方文化是资本主义文化,而资本主义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系统化的文化,有它内在的整全性质,绝非“生产社会化”一词可以概括。而且,他将西方文化的“主要性质”定为“工业化”三字,也显得过于表面化。工业化只是资本主义文化的题中之义,而非它的“主要性质”。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资本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在这里,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可以说,冯友兰主张采纳西方文化中的“工业化”
,而拒斥其他方面,同样
…… 235
新儒学批判312
是一种到商店里选购东西的办法。如果问,何以能够保障中国既采纳西方的“工业化”
,同时又能将其他方面的文化拒之门外呢?对此问题,冯友兰没有给我们答案,也给不出一个圆满的答案。事实上,一个民族文化的转型是全方位的,就像“乡里人”转变为“城里人”一样。
“城里人”区别于“乡里人”
,并非在于住地与生活水平的不同,而在于“城里人”
有城里人的气质和风貌,“乡里人”有乡里人的气质和风貌,二者差别的根本是精神上的和文化整全意义上的。
也就是说,既然冯友兰认为中国文化的转型是由“乡里人”变为“城里人”
,那么就必须承认这种转型绝不是表面的和部分的,而是全方位的,或曰系统化的。
第三,冯友兰试图将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起来,同样是不现实的,也是有悖于文化学原理的。在他的文化理论里,事实上采用着两种文化史观,一种是进化史观,一种是被他修正过的文化形态史观。这是两种互为消长和两不相容的文化理论,实无调和与统一的可能。进化史观强调文化的时代性,认为各民族封闭局面被打破之后,人类文化必将朝着一体化的道路发展,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再护住自己的文化而徘徊于世界潮流之外。而文化形态史观则认为,各民族文化自成特色,自成生命精神,尽管有文化交流,但民族文化的特色与生命精神是始终不会变化的。这两种文化理论在冯友兰的手里变成了工具性的东西,当他论及“城里人”与“乡里人”的时候,所采用的是进化史观,而当他论及要护住中国文化的本位性时,采取的又是文化形态史观。
(三)人生境界说
…… 236
412新儒学批判
冯友兰说,哲学的功用是“无用之大用”。他的新理学虽是“最哲学的形上学”
,但其实际意义却是现实的,即为世人指明一条人生之路。在他看来,人们讨论文化问题,本质上就是探讨人生问题。而人生问题是哲学家们的课题。哲学家不能离开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而玄谈,其关怀必须紧扣时代,紧扣人类灵魂的律动。
人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一般人看来,是不成其为问题的,但在哲学家们那里,却是一个极深奥极玄乎的问题。古来多少思想大师试图作出解答,如亚里斯多德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
,近代理性主义者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
,赫尔德认为“人是历史的存在”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等等。解释如此之多,足以说明此问题的深奥和重要。
因为哲学既然是关于人的学问,是一门人学,那么哲学家首先就必须给人的本质一个解释。
冯友兰也是这样。他的新理学的建构本是关乎现实人生和中国文化建设的大事,自然离不了对人的本质的界定。他的界定是:“人是怎样一种东西?我们可以说,人是有觉解的东西,或有较高程度底觉解的东西。若问:人生是怎样一回事?我们可以说,人生是有觉解底生活,或有较高程度底觉解底生活,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生之所以异于别的动物底生活者。”
①
冯友兰上述文字,可概括为一句话:人是有觉解的动物。
①冯友兰:《新原人》,第15页,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 237
新儒学批判512
在他看来,人之有觉解,在于人有心灵。既然人的特性在于心的觉解,那么要获得生活的意义,就必须充分发挥心的知觉灵明,去觉解人生。所谓“觉解人生”
,不外乎思考人生的意义和怎样度过人生这类的问题。哲学的用途就是合理地揭示人之性与人之理,从而引导人们按照人之为人的理与性去生活,即尽人之性或循人之理。
在冯友兰的新理学里,尽人之性与循人之理,又是从道德伦理的意义上而言的,所以他说:“觉解是构成道德底一重要部分。”由此,冯友兰根据“觉解”的理论,又提出他的人生境界说。此中关系,就是他所说的:“人对于宇宙人生底觉解程度,可有不同。
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底意义,亦有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底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
①
根据“觉解”的程度,冯友兰将人生分为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在“自然境界”的人,完全是一种自然的人。他们“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知不识,顺帝之则”
,既不知有“我”
,亦不知有“人之理”和“社会之理”。他们完全是“顺才或顺习”的。所谓“顺才”
,即“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所谓“顺习”
,即“照例行事”。这种境界的人,对于自己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是没有思想引导的,他们的境界,“似乎是一个混沌”。。电子书
①《新原人》,第57页。
…… 238
612新儒学批判
“功利境界”的人,依冯友兰的说法,他们的行为“都是‘为我’底,都是‘自私’底”
,“或是求增加他自己的财产,或是求发展他自己的事业,或是求增进他自己的荣誉”。
这种境界的人,虽有一定程度的觉解,但层次很低,只是觉解到了“我的较低的部分”
,即人所依照的“生物之理”或“动物之理”
,而对于“人之理”或言“人之所以为人者”
,并无觉解。
比“功利境界”
高一层次的是“道德境界”。
冯友兰认为,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对于人之性已有觉解。
在他看来,这是一种“贤人”的人格,其最大特征是“尽伦尽职”四字。
“伦”即人伦,“职”即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