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至高密令 >

第175章

至高密令-第175章

小说: 至高密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埋藏深度最深,以基地树为圆心,呈放射状延伸开去。

    在高速公路各处,不停的分出一条条国道和省道,这些稍细一些的根系负责进行次一级的物质分配和汇聚。

    省道、县道、村村通、田间小路,这么一级级的分下去,组成覆盖整个山头的物质输送网络。

    溪流两岸的植物都将自己的根须扎进水里,一条条过滤根须快速汲取水分,水分被送往遍布山头的每一株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变成各种有机质,再次被送往基地树储存起来。

    “问问基地树一号,它现在每天可以生产多少吨有机质?”

    “基地树一号说,目前掌控植物面积为1。5平方公里,一天大概可以生产100吨有机质。”

    一百吨。。。。。。

    有些少啊,按照这个速度,想要用这些有机质构建一个全新的生态圈,估计得数十年。

    “让基地一号继续扩张,把周围几个山头都拿下。”

    得到孟阳的命令,一条条粗壮的根须四面八方的蔓延开来,就在群山深处,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一张巨大的,覆盖周围数十平方公里的根系网络正在慢慢成型。

    周围数座山头被纳入进来,山间的几条溪流成为汲水处,溪流里插满了来两岸植物的根系,溪流的水位都凭空降了一截,大量的水分快速送往周围的植物。

    仅仅用了几周时间,基地树一号彻底建成了一个极为庞大的植物网络,这个网络涵盖面积达到一百多平方公里,其内包含着多个村寨,跨越几条山间公路,覆盖多条河流。

    这恐怕是地球有史以来最庞大的生物!

第313章 超级大地瓜() 
“基地一号,打通前往空间的通道。”

    在孟阳的命令下,基地一号分出一条主根,这条主根径直向下扎去,这条主根的头部像是钻探虫一样,拥有一个不断高速旋转的钻头。

    钻头一直向下,一路上无论遇到泥土还是岩石全部被钻头一点点磨碎钻开。空间距离地表并不远,钻头中途经过几个溶洞,很快钻透了空间的顶部。

    “生成包囊!”

    进入地下空间的主根继续向下延伸,一直遇到地下空间的洞底才停下,主根开始发生变化,靠近地面的一端铺展开来,好像漫过地面的水一样,展开成一片有机质的地毯,向整个地下溶洞群各处蔓延开来。

    这有机质地毯是由一大片联结在一起的,类似于地衣、木耳的植物构成,对标的就是虫族的菌毯,期内不仅有物质输送管道,还有相对独立的根系,让菌毯可以牢固的附着在岩石表面。

    洞顶也在同步发生着类似变化,菌毯沿着洞顶也在不断蔓延,一个个细小的根须在地摊上生成,不断扎进洞顶的岩石缝隙里,将自己牢牢的挂在洞穴顶部。

    洞底和洞顶两个方向同时扩展开来,像是侵染一样,又像是吞噬,它们缓慢而坚定的逐渐将整个溶洞纳彻底覆盖住。

    基地一号现在每天可以生产上万吨有机质,这些有机质全部通过根系网络被运输到基地树的位置,然后通过那条深深扎进地下空间的主根被输送进溶洞群。这些有机质化作地毯,化作天花板,迅速占领着一个又一个地下溶洞。

    没用几天的时间,基地一号就用菌毯将整个溶洞群彻底占据,形成一个由菌毯组成的巨大包囊。

    包囊的外壁是菌毯,内里就是空荡荡的溶洞空间,至此,一个基地一号控制的,完全密闭的巨大空间正式成型。

    包囊内的空间是完全密封的,不仅隔绝水分,还隔绝气体,所有物质的进出全都需要基地一号控制。

    “孟阳,接下来怎么做?”小不点问道。

    “储备有机质,现在这点有机质完全不够用。”

    在孟阳的指示下,基地一号将所有获取的有机质全部输送到包囊内存储起来,现在包囊就好像一个拥有巨大气囊的超级大地瓜。

    有了先例,孟阳按照这个模式复制。

    在外面巡游的巡天鹰都被召回,当它们降落的时候,就会得到几枚基地树种子,巡天鹰带上这些基地树种子,快速飞向已经被发现的这些地下空间。

    一个个基地树种子被种下去,基地树们破土而出,开始在地下构建自己的根系网络,将大片大片山林纳为己有。

    在大袁帝国的西南群山中,巨大的变化在人类世界之外悄然发生,成片成片的山林被同化,整个山头的植被变成同一个生物体。

    山村的村民们并不知道他们正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生物体上面,他们在这个生物体上种地、采山货、放牧牛羊、吃饭、睡觉。。。。。。

    他们浑然不知每天为自家猪羊割回的饲草都是来自于基地树,上山采集的松茸、竹、黄芪、葛根同样来自于基地树。

    就在他们脚下,密密麻麻的根系网络像是血管一样纵横交错,在更深的土层里,粗大的管道像是城市管网一样,里面不停的奔流着水和营养液。

    一个个基地树悄无声息的生长扩张着,大片大片的植物被融合进来,不停的为孟阳储备着有机质。

    在地下空间里,一个个巨大的包囊逐步发育成熟,每天都有海量的营养被注入这些包囊储存起来。

    二十几个基地树纷纷扎根生长的时候,孟阳正在为这些生态系统解决阳光的问题。

    生态循环圈必须要能实现氧气的自循环,凭借现有技术,要么是利用光合反应生成氧气,要么利用热合反应生成氧气。

    几个有地热资源的地下空洞可以考虑使用热合反应系统,其他空洞只能考虑使用光合反应系统。

    这就必须解决阳光的问题,目前已知的生物光强度都不太够,并且光波成分与阳光差别较大,孟阳必须找一款能够替代阳光的光源,这个光源最好能够发出与阳光成分基本一致的光波。

    用生物科技解决阳光问题貌似不太现实,凭借人类现有的科技水平,孟阳找到两个解决方案。

    意大利有一个公司的产品就是可以产生人造阳光的led灯,这种灯据说可以完美的模拟阳光,光谱与阳光基本一致,几乎能够以假乱真。

    这种灯不错,孟阳第一眼就相中了,可惜看了看价格,他只好乖乖的放弃了,这种灯国内确实有的卖,不过差不多八万块一盏,还必须上门安装,因为它需要独特的安装技术。

    孟阳大概算了算,他现在拥有二十多个地下空间,合计容量差不多达到了1500立方公里,这么巨大的体积如果都用这种led灯照亮。。。。。。换算一下,大概相当于十个京都市市区的灯光工程!

    把孟阳卖了也买不起!

    另外一个解决办法就是高压氙灯,这种灯产生的光线也接近太阳光,拟真度没有led灯好,但从成本上考虑,这种灯是最合适的。

    一只灯的价格大概二百来块钱,如果大批量采购估计还会更便宜,虽然成本仍然很大,但是好歹不至于那么巨大得可望而不可及。

    阳光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等待基地树慢慢积累足够的营养,直到能够让生态系统运转起来为止。

    在等待基地树储备营养的过程中,巡天鹰和探险者被赋予了新的任务,它们在探索大袁帝国其他地区的地下空间时,被要求顺带搜集各类生物的DNA样本。

    无论动物还是植物,无论陆生还是水生,无论细菌还是昆虫,都在收集之列,一旦开始生态循环系统的实验,这些DNA都将成为素材,有选择的加入到生态系统中。

    生物圈2号失败得太惨,孟阳不确定他需要耗费多长时间才能摸索出一个合适的生态系统物种组成,好在有基地树在,给模拟生态圈提供了极大便利。

第314章 好困惑() 
层峦叠嶂,云蒸霞帔。

    从峰顶望去,蕴翠涵烟的景色美不胜收。

    “薇薇,我跟你说,今天云海正好,没准我们就能遇到佛光。”一个手里端着长长的摄影镜头青年对他旁边的女伴说道。

    “真的嘛?”

    “当然了,你涛哥可是专业干摄影的,哪里景色好,哪里能拍出来漂亮的照片,那都是门清的。”涛哥得意洋洋的臭屁,女人则一脸崇拜的瞅着,眼睛里水光致致。

    “涛哥,你教教人家怎么摄影嘛。”女人脖子上同样挂了一个长镜头。

    “好,好!”

    涛哥一边指点女人取景,调整光圈和焦距,一边借机挨挨擦擦,似有似无的揩油,女人仿佛浑然不觉一般,学得特认真,除了学习之外,旁的都是不在意的。

    女人的镜头四处瞄着,这时她突然一声惊呼。

    “涛哥,那边那只鸟好大啊!”

    涛哥打眼一瞅,远处确实有只大鸟正在一座山头盘旋,瞅着像是一只捕猎的鹰。

    “这地方有鹰?”涛哥嘟囔着,拿起自己的镜头瞄了过去。

    通过镜头的放大,那只大鸟立刻清晰的出现在眼前,这是很大的鸟,长长的羽翼笔直伸展,乘着山风在群山中不断的盘旋。

    咔嚓!

    咔嚓!

    涛哥选了几个合适的角度,将大鸟的影像记录下来。

    “这种鸟不常见,角度和背景都不错,如果投稿的话,没准能上封面。”

    “真的?”

    “当然,涛哥可是有不少照片都出版了的。”

    “涛哥真厉害。。。。。。”山风似乎比较猛,女人不由自主的往涛哥怀里又缩了缩。。。。。。

    。。。。。。。。

    “主编!这张照片不错,你看看?”说着,责编把照片转给主编。

    主编接收照片,打开一看,立刻点点头,这张照片确实不错,背景选得好,青山绿水配上展翅翱翔的雄鹰,整个构图立刻变得生动鲜活起来,画面中充满了生命力。

    “不错,这期就这张照片最优秀了,把它放在封面吧。”

    。。。。。。。。。

    “老师!这是什么鸟?”一个研究生拿着一本杂志问自己的导师。

    接过杂志,杂志的封面上是一只正在山间滑翔的鸟,教授认真打量一眼,越看越奇怪。

    “这个品种的鸟感觉很陌生,应该以前没见过,有说是哪发现的吗?”教授问道。

    “没有!”

    “你打电话给杂志社问问,看看他们知道不。我查查数据库,难道这是新发现的品种?”

    不大会功夫,研究生问过杂志社。

    “老师,杂志社那边说,这张照片是在梵净山拍摄的。”

    “梵净山。。。。。。黔省是吗?”教授不太确定的问道。

    “没错,是黔省。”

    “。。。。。。黔省。。。。。。”教授努力回忆着,“黔省没有这种鸟啊!”

    记忆力找不到,教授开始搜索数据库,搜索黔省的鸟类种群记录,搜索大袁帝国的鸟类图谱。

    可是仔仔细细的翻了一遍,仍然没有找到任何相似的鸟类品种。

    莫非是新发现物种?

    教授有些疑惑,又有些惊喜,如果这真是一个新发现物种,那么他只要最早发表出来,就能拥有命名权,附带着还有很多其他好处。

    不过在这之前,必须要搞清楚这种鸟的栖息地,种群数量,生活习性之类的。

    正想着,一个电话打进来,教授拿来一看,是老同学,目前是津门鸟类研究中心的研究员。

    “老钱!怎么想起给我打电话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