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第8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共有十三个孩子参与了打架,此时他们被拎出来站到一边。
老疤脸上那道疤痕在火光下,更显狰狞,他冷冷的道:“在这里,机会只有一次。而你们,没有珍惜。”说完,他一甩鞭子,“现在,我宣布,你们已经被斯巴达训练营登州一号营淘汰了。”
话音落下,立即有教官上前,把这十三个孩子吊在了一边的单杠之上,吊成一排。然后,粗大的鞭子猛的在这些孩子们背上落下,啪的一声,仅着背心的孩子背上已经皮开肉绽。
十鞭!每个打架的孩子都被吊起来抽了十鞭,抽的皮开肉绽,然后晕死过去。紧接着,教官将他们解下,扔到一边,立即有一队护卫过来,将他们拖往黑暗中去了。所有的学员这时才反应过来,这些孩子被开除了,而且开除后还挨了十鞭。虽然这些教官鞭刑手下有数,不会打死人,但不死也得休养个半年了。
“刚刚说话的站出来!”
萧建脸色已经发白,而他旁边另一个小点的孩子更是吓的哭了起来。他以为他们要被吊起来打,他大叫:“不,你不能打我,我祖父是秦藩上校,是秦藩伯爵,是莱州防御使!”
他的话还没说完,几名教官已经把他拉到了一边,按在地上,直接抽了五军棍。五军棍打完,那个伯爵的孙子直接晕死过去了。
所有说话和没保持军姿的孩子都挨了五军棍,不过他们没有被淘汰开除,而是留营察看,获得了最后一次机会。
最后,直接开除了十三个打架的学员,还有一百个没有保持军姿,而被打了五军棍。
最后,一百二十人的连队,只有李德昭等七人一直保持着军姿。但是,他们也并没有逃过这一劫,因为打完那一百人后,李德昭等七人也被一人打了两军棍。用老疤的话来说,既然是一个连队的,那当然得有罚同担。同时,他也用这个行动告诉了所有学员,在这里,他的话就是一切,他拥有最终解释权。
等解散命令下达后,所有的学员,几乎全部都是被教官们提着回到宿舍的。哪怕只挨了两军棍的李德昭七人,也几乎动弹不得。这军棍,是真的狠打,没有半分水份。
一名教官对老疤道:“刚刚兰陵郡王没有违令,也处罚他,是否不妥,尤其是,还打的这么重?”
老疤冷笑一声:“今晚本来就是想要重重打他一顿,最好是他在受处罚时,喊出自己的身份,那时毫不理会的打他一顿,就真正的杀鸡儆猴了。可惜,这个小子居然表现这么不错,倒让我有些意外了。不过,不打他两棍,怎么能行。这进营第一天,就得让他们立即理会,这里,是真正的魔鬼训练营。”
第990章 二世
斯巴达训练营开营仅一周,就已经有超过千人被退营。其中有七成是被训练营开除淘汰,而还有一小部份则是无法忍受训练营的这种严酷训练,主动放弃。仅仅一周,就有高达三成的退营率。不过就算退营,也并不轻松。不管是被训练营淘汰,还是主动放弃,离开之前,他们都被重重抽了十鞭,留下了一个深刻而又难忘的记忆。
当上千名男孩从各个营地里返回之后,训练营的严酷引起了轩然大波。尽管此前吸引学员之前,李璟已经说的十分明白了,但将孩子送来的人们并没有想到,这个训练营居然会真的是一个魔鬼训练营。看着从训练营出来,浑身伤痕,几乎奄奄一息的孩子,这些人真的是震惊了。
一同被淘汰的这千余学员之中,还有三个人身份比较特殊。
这三人虽然都只是八岁,可却两个是郡王,一个是郡公。而且他们都是李氏子弟,宣城郡王李元杰,新安郡王李元俨,还有永嘉郡公李德亿。八岁的年龄,就能封王封公,又姓李,只因他们都是秦王李氏家族子弟。李元杰和李元俨并非李璟的儿子,他们是李璟的本家侄子,但却被过继给了李璟的两个早逝无后的哥哥,继承了他们的爵位,成为郡王。而李德亿则是李璟的儿子,母亲渤海公主大月后,虽非郡王。却也是郡公的高位。
这次训练营中,李璟十八个儿子入营,李氏子弟更是有一百多人入营参训。李元杰、李元俨、李德亿三人都已经八岁,在孩子中不大不小。不过比起李德昭来,却是各方面都差远了。训练营第一天。就犯规违令,结果被惩处时,却直接搬出了自己的身份,不肯认罚。结果,那魔鬼教官自然没理会他们的身份,直接做出了十鞭处罚外加开除出营的处罚。
对于这个处罚。三个小家伙不但不以为意,反而十分高兴。虽然走的时候,又被鞭了十鞭,可一想到能离开这个鬼地方,却一边哭一边笑了。只是他们没有想到的,当他们回到燕京时。等候他们的不再是李璟的细心呵护,而是一道严令。
千余少年返京当天,李璟公开下令,剥夺李元杰、李元俨、李德亿三人的爵位,全部贬为庶民,同时,特别宣布。剥夺李德亿继承人资格。这一道命令如同一道惊雷,震动整个燕京。
谁也没有想到,秦王居然如此严厉处置。那还只是几个八岁的孩子,可却因为此次犯猎,今后一生都将承担酿下的苦果。
李璟说到做到,当天就让人把三个孩子送出了燕京,送到了最偏远的海参崴,各赐给他们一个农庄,加上十几名奴仆,余者什么都没有了。同日。李璟又从自己的众多儿子中,又挑选了两个,让他们过继给两个兄长名下,并让他们承袭宣城郡王和新安郡王的爵位。这一下,所有人都明白了。秦王的处罚是动真格的,李元杰和李元俨两个本来前途无量的宗室子弟的前途全完了。
处置过这三名李氏子弟之后,李璟再次颁下训练营征召令,重新补充千余个名额,依然是自愿报名原则。而李璟又从自己的儿子和李氏子弟中新选了十二名子弟入营。看到李璟又将十二名子弟送入营后,虽然不少家族被先前回来的少年们吓到,但最后还是有许多家族将自己族中的孩子送来报名。许多跟着李璟多年的家族掌门人十分精明,跟着李璟总是没错的,特别是一些原本只是一些大唐三流世家,可跟着李璟这些年后,如今已经傲然随着秦藩的强大而挤身大唐一流世家。眼看着秦藩越来越强,不管怎么说,跟着秦王的脚步走总是没有错的。训练营再苦再累再残酷,可既然连秦王都把自己的子弟都送入营中,那他们的子弟送去又怎么可能有错。
更何况,他们也很清楚,这训练营的名额可是有限的。这第一期只有三千六百个名额,看似不少,可在几千万人口的秦藩来说,这个名额却是太少了。各个家族的名额都有限,可子弟都很多。这些大家族要是一犹豫,有的是那些新兴的海商、工坊、地主、矿主、军官等中层阶级希望得到这样的机会。
一千余的新名额,很快就得到了上万的报名。得到报名之后,斯巴达训练营燕京总部很快将名单呈送李璟。最后的名单必须得到李璟的同意,训练营可不是那么好进的。
紫禁宫,勤政殿中。
李璟仔细的审阅着训练营补充名单,不停的在名单上删减。
这训练营的名额确实珍贵,基本上秦藩不论官宦或者门阀世家,莫不想要让家族子弟挤入其中。哪怕一开营就有三成的淘汰率,依然让他们深信,跟着秦王走绝不会有错这样的念头。而对李璟来说,这个训练营不仅仅只是一个训练营那么简单。
“三郎,就不能稍稍网开一面,你看,孩子们都还小,难免有犯错之时,就不能给第二次机会吗?”东海长公主李惠儿坐在一边劝说着,“月儿姐姐连哭了几天,连床都下不了,整个人都销瘦了一圈。就算德亿不听话,你处罚他也是应当,但能不能稍微轻些。哪怕你暂时夺去他的爵位,但好歹让他留在燕京啊。他才八岁,一下子送去海参崴这样遥远的北方,他哪吃的消。”
“惠儿你觉得我把孩子们送到训练营目的是为了什么?”李璟停下笔,抬起头问。
李惠儿虽然没有名份,可本身有长公主的身份,加上父亲昭王如今又是燕京监国的三辅政之一的平章军国事,且本身又是整个秦藩增内最大的集纺织、染布、成衣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纺织集团的大股东,她的身份还是十分尊贵的。平时她与大月儿的关系也很好,这次主动前来帮忙。
李璟并没有等李惠儿回答,而是自己就说了下去。
“送孩子们去训练营,而且训练营如此严酷,我并非是想要把他们训练成一名特战兵,也不是想让我的儿子全都成为将军。马上打天下,但不可能马上治天下。训练营的各种训练,其实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手段?”
“没错。如今世道不太平,天下藩镇割据,混战不休。我们是深有体会的,可对于秦藩的下一代来说,特别是我们和诸文武官员们以及各大家族的子弟们来说,对于他们来说,从一出生到现在,他们就没有见识到什么叫战争,也不知道战争的残酷。他们所见到的只是秦藩的安定和繁荣、温饱和富足。居安思危,忘战必亡。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用曹操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就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这些孩子连紫禁城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都不知道,更别谈秦藩的状况,天下的状况。你想一想,这群温室里长大的孩子,将来如何承担更重的责任,如何面对风雨?”
“我建立这个训练营,不是为了培养特战兵,也不是为了培养将军。这只是一个摔打、磨砺孩子们性格,让他们变得刚毅、坚韧和不屈的营地。这训练营一开营,确实过于严厉了一些。可你要知道,这些学员们都是些什么身份的孩子,他们的父亲、家族,哪一个是简单的。在家中个个养尊处优,如果一开始不严厉些,怎么可能治住这些孩子。”
“以往犯人入监之时,也要先打一顿杀威棍,目的自然就是威慑。训练营第一年,会是最严厉的一年,目的就是彻底的去除这些学员们原来身上的不良习气,娇生惯养。登州营一年训练结束之后,以后虽然训练也会很严格,但却不会一直如此。我说过,训练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真正的目的是培养秦藩下一代的坚韧刚毅的性格,打造出一支下一代精英。”
这也正是李璟的训练营学员,都是出自各大家族的原因。这个训练营目标是打造秦藩二代精英,为的是使得秦藩不会二代而亡。李璟这一代强,并不表示下一代也会强,连秦隋这样的大帝国都二世而亡,更何况一个秦藩。教育就要从娃娃开始抓起,现在就开始打磨这些官二代们,就是为了不使得他们堕落。毕竟,在这个时代里,不论李璟如何改革,门阀贵族们的势力不会那么快消亡,就算有科举,可世家大族依然是权力的掌控者。而世家的权力正是代代相承,早晚,秦藩得由如今的这些官二代们承袭。
训练营不只是军事训练,还有各种各样的科目,是真正的贵族培训营,精英营地,他们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但是现在,这头一年,等候他们的只有各种各样的严酷训练,这第一年,其实是最残酷的一年。
第991章 时机已至
真龙元年三月,杭州,越王府。
钱镠坐在书房案前,眉头紧皱着,忧心忡忡。三月的江南,正是春暖花开,芳菲竞艳的好时候,可钱镠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端起茶杯,却发现茶杯早已经空了,他叫来在外侍候的侍卫上茶。然后又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