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雄鹰-第4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志们!侵略者上来了!给我狠狠的打侵略者!”一名头上流血的苏军军官大喊道。
隐藏的苏军反坦克炮,被拉了出来,炮口对准了正在一步步逼近的日军坦克。
“开炮!”一名苏军炮兵军官手中的小旗降下。
zis…3式76。2毫米反坦克炮吐出一团火球,炮弹准确击中了冲在前头的一辆89式坦克。
这种可以击穿德军豹式坦克的反坦克炮,击中了薄皮的日军坦克,可以想像一下,那是什么样的结果!中弹的日军坦克,当场变成了一团巨大的火球,随后坦克车内弹药殉爆,这辆坦克直接就被炸回到零件状态。
“那边有俄国佬的战防炮!”有日本步兵大喊道。
日军跟进上来的90式野炮,对准苏军反坦克炮阵地,呼啸着射出一枚高速旋转的炮弹,狠狠砸在苏军的反坦克炮班边上。火光一闪,炮弹炸开,苏军炮手纷纷倒在血泊中。
就在此时,从其他地方机场赶来的苏军战斗机,向日军的机群扑了上来。
早已严阵以待的日军疾风式战斗机,迎着苏军的那些i…15和i…16战斗机猛扑而去,双方的飞机展开了激烈的空战。
苏联人的i…15战斗机,还是一种双翼机!而i…16战斗机,也已经落伍了。这两种飞机,连日本的零式战斗机都打不过,更不要说碰到比零式战斗机先进的疾风战斗机。
日本海军的烈风战斗机也赶来助战,在日本海军和陆军战斗机的猛烈攻击之下,一架接一架苏军战斗机就像是喝醉酒的醉汉一样,摇摇晃晃,从空中栽落,掉落在地面,炸成了一团团巨大的火球。
地面日军的进攻也在加紧进行。因为日本的空中力量,几乎摧毁了苏军所有重炮,导致苏联人几乎没有什么武器可以反制日军的炮兵。
面对着冲上来的日军坦克,苏军用反坦克炮摧毁了日军二十多辆坦克,随后那些反坦克炮就全部被日军的大小火炮摧毁。
苏联人的坦克也出动了,迎着日军的坦克冲去。
“俄国佬的战车来了!快!组织所有炮火,击毁那些俄国佬的战车!”日军军官大喊道。
第三十七章 出击赤塔(1)()
日军海陆两军,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向俄罗斯军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势。
从西面攻击的25万关东军,轻轻松松越过了中苏边境,进入到苏联远东地区,出现在海参崴苏军的背后。
海参崴,原来是中国的领土,在清末被割让给沙俄之后,俄国人一开始还不是很重视海参崴这个天然不冻良港。后来在甲午战争结束之后,清政府被迫割让了辽东半岛,这时候沙俄跳出来,“帮”清政府要回辽东半岛。作为补偿,清政府把旅顺割让给沙俄当军港。但日俄战争沙俄惨败,俄国人失去了旅大良港,他们只好重新开始重视海参崴。经过沙俄和苏联多年的经营,海参崴成为苏联远东最大的军港。
不过海参崴是一座只有四五十万人的小城市,因为城市太小,一旦军事要塞全部被日军攻克之后,苏军就很难在城内同日军好好打一场巷战。
日本海军,以战列舰和航空兵,摧毁了海参崴军港的各处炮台,之后大批日军开始抢滩登陆,发起一场大规模登陆战。
不计其数挂着膏药旗的登陆舰艇,向沙滩驶去。日军的登陆舰艇在靠上沙滩之后,前舱门打开,成群结队的日军士兵从登陆舰艇上跳下来,踩着齐腰深的海水,高喊着“天皇陛下板哉”的口号,向苏军阵地发起了猛烈冲击。
已经处于劣势的苏军,抵抗十分顽强。被舰炮和航空*蹂躏得支离破碎的苏军滩头阵地上,不断射出灼热的火舌,子弹打在海水中,激起了一道道小水柱。随着水柱的推移,殷红的鲜血喷溅到冰冷的海水中,那些涉水前进的日军士兵,被一片片像是被人收割的稻谷一样,接二连三倒在寒冷刺骨的海水中。
日军以驱逐舰抵近海岸线,用驱逐舰上的127毫米舰炮,不断轰击那些暴露的苏军火力点。随着一声接一声爆炸声,那些吐着火舌的苏军火力点接连被炸飞到空中。
“天皇陛下板哉!”成群结队的日本人呐喊着,冲上沙滩。
就在此时,前方一块巨石下面,出现了一座坚固的火力点,十多条猩红色的火舌横扫在沙滩上,刚刚冲上沙滩的日军一片片倒下。那些没死的日本人,纷纷寻找隐蔽。可是在空荡荡的沙滩上,根本没有任何障碍物可以保护他们。这些日本人尽管都趴在地上,被压制得根本无法抬头,可是居高临下射击的苏军,还是把他们一个个击毙。
日军驱逐舰的127毫米舰炮轰了几炮,还是无法摧毁那座最为坚固的火力点。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每一秒中,沙滩上都有日本人死去。更多的受伤者,趴在冰冷的沙地上痛苦挣扎,发出濒死的惨叫声。
“呼叫大和号!用巨炮轰击!用巨炮轰击!”日军驱逐舰发现无法摧毁火力点,于是呼叫“大和”号的巨炮。
九门460毫米巨炮缓缓昂起了炮口,对准了远处那座火力点。根据驱逐舰上的观察员提供的坐标和数据,日军战列舰上的巨炮炮手调整好了发射诸元。随着一声令下,九门巨炮接连吐出长达三十多米、巨大的橘黄色火舌。
第一发炮弹打偏了,苏军那座最坚固的工事只受到一点震动。第二发炮弹落在工事前方二十米外爆炸,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沙尘碎石纷纷飞上天空;第三发、第四发和第五发炮弹都落在巨型工事后面爆炸,顿时山崩地裂,地动山摇;第六发炮弹,落在巨石顶部,厚达一百多米的山体,遮挡住了炮弹爆炸的威力;第七发、第八发和第九发炮弹,分别落在苏军工事的左右爆炸,腾起大团大团的火球。
因为第二发炮弹的爆炸,漫天沙尘遮天蔽日,而且爆炸的炮弹,还震死了一些在射击孔附近射击的苏军士兵,使得苏军的巨大地堡暂停射击。
“天皇陛下板哉!”刚才被压制在沙滩上的日军纷纷跳起来,冲向苏军阵地。
就在此时,刚刚沉寂下来的火力点,再一次吐出了十多条猩红色的火舌,密集的子弹掠过沙地,一片片飞沙走石被扬起,子弹挂起了金属风暴,所过之处血肉四溅,那些冲锋的日本人又一次被大片的割倒在沙滩上。
冲锋的日军,只好再次趴在沙滩上,任凭灼热的子弹从自己的头顶呼啸而过,根本就无法露头射击。苏联人射来的子弹,在日本人身边不断掠过,打得身边的沙地翻滚沸腾,不时有人中弹,身上喷溅起血雾。
战列舰一轮齐射过后,至少需要两分钟之后,才能进行第二轮的齐射。
460毫米炮,射速很慢,因为准备时间要很长。在发射完一轮炮弹后,炮手打开炮闩,自动装填机把炮弹装填进去,还要装进药包,经过一系列麻烦的程序,所有准备工作就绪,这种巨炮才能再一次向目标齐射。
两分钟后,日军巨炮终于再次开火,这一轮轰击,其中一发炮弹准确击中了那座最为坚固的巨型堡垒,460毫米炮弹,撕开了厚实的岩石层,炮弹狠狠砸入堡垒内部,几百公斤的烈性*发生剧烈爆炸。“轰”一团直径上百米的猩红色巨大火球从苏军的堡垒中喷涌而出,化为一团黑色的烟云直冲高空。紧接着就是剧烈的殉爆,堡垒内部的弹药箱接连发生了爆炸,只听到一声山崩地裂的声音,巨石坍塌,掩埋了这座大地堡。
“板哉!”日军纷纷叫喊着,冲了上去。
苏军的抵抗,远远要比日本人想象的更加顽强勇猛。
尽管苏联人的工事已经被炸得残缺不全,可是到处都有苏军士兵冒出来,用波波莎*和转盘式轻机枪,向四面八方扑过来的日本人猛烈扫射。而日军在近距离上火力不够,只能凭借着精确的枪法,远距离射杀苏军的*手。
苏军轻武器火力强悍,但日军有大批掷弹筒进行压制,一点点炸毁苏联人的机枪。
双方步兵展开了激烈的对射,日本人的枪法准,苏联人的火力密集,各有千秋。
等到双方士兵靠近,打起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战的时候,身强力壮的苏联人和灵活的日本人,其实也算是拼了个平手,不相上下。虽然日本人在端着上好刺刀的步枪冲击的时候,被苏联人用*扫翻不少,但苏军的*手也被日本人的神枪手射杀了不少。更何况,苏军也不是一个班全部是*手。
日军冲上苏军的阵地,投掷出一排*之后,双方展开激烈的了白刃战。
“杀!”一名日军士兵把锋利的刺刀送入一名苏军士兵的胸膛。
但那苏联人不仅没有倒下,反而掐住了日本人的脖子,活活捏碎了他的喉结。一直到五六把刺刀同时刺入,那名苏联人才倒下。
另外一名苏军士兵,用*把一名日军士兵连盔带脑一起砸碎,但也有一把*砍来,把这名苏军士兵的头颅砍下。
同日本人精心训练的“铳剑术”(也就是拼刺技术)不同,苏联人并没有太多的拼刺刀的训练,而是各种东西都能当成武器:无论是*、石头、弹药箱、木头、工兵铲和拳头,都可以利用起来。苏联人凭借的是无穷的力气,厚实的身躯,熊一样的体魄,同日本人展开白刃战,苏军不会吃亏。
打完子弹的波波莎*来不及换弹匣,苏联人就以*当铁锤使,把那些冲上来的日本人一个个砸扁了脑袋。
转盘式轻机枪在近距离上无法使用,人高马大的苏军机枪手就抡起挖工事的铁铲,像是劈西瓜一样劈开日本人的脑袋,劈得冲上来的日本人*迸裂血肉横飞。
只可惜,大部分的苏军都已经在日军空袭和舰炮轰击中丧生,他们连日本人的样子都没有见到就被炸死。阵地上剩下的苏联人毕竟太少。经过一番血战,冲上去的日本人基本上是同苏联人一比一的交换,终于歼灭了苏军。
日军大规模向海参崴方向发起了攻击,与此同时,从背后冒出来的日本关东军,也从西北方向,向海参崴杀去。
远东的苏军,没有喀秋莎火箭炮这类的大杀器,很难抵达日军大规模的炮群。而苏联人的牵引式火炮,大部分都已经被日本的空中力量所炸毁,无法发挥威力。尽管苏军还有一些自行火炮,可惜数量太少,在日军铺天盖地的炮火覆盖之下,苏军自行火炮的反击显得苍白无力,就像是用鸟枪同机枪对射一样。
激战到深夜,日军冲入海参崴城内。
也就在日本海军和陆军在海参崴登陆,25万关东军向东面发起攻击的同时,西路的60万关东军,向赤塔方向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赤塔,是苏联远东的交通枢纽,西伯利亚铁路从西面延伸到了这里,分为两条路,一条路是同向满洲里,从中国境内通过,经过绥芬河之后进入海参崴;另外一条路,是从黑龙江北面通过,绕了一圈,通过伯力再向南抵达海参崴。
原本苏联人通往海参崴的交通线走的是东清铁路,即满洲里到绥芬河的铁路。可是自从918事变爆发之后,苏联人被迫另外修建了一条绕道伯力通往海参崴的铁路线,在那条铁路完工之后,把东清铁路卖给日本人,随后东清铁路被日本改名为北满铁路。
第三十八章 出击赤塔(2)()
1944年4月13日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