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甲-第1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歼赵军的同时还会通过俘虏的口中得知是从那座城里出来的部队。然后大举进犯早已是防御空虚的城镇,连抢再杀的最后放一把火才会离开。
这个情况从赵国封地建国那年之前就有,自然也担负起替周天子防御边疆的重任。长年累月的对抗,赵军的骑射也逐渐与游牧民族旗鼓相当。只要抓住合适的机会,马队相互对冲也不吃亏。但作战效果仅限于此,因为胡人的目的不是跟谁打仗而是为抢补给生存。除非是万不得已不得不打,否则根本不会给赵军打架的机会。
善于以快打快的赵括也曾在边关待过三年有余,学会的就是兵贵神速的打法。行动稍微迟缓,等赶过去看到的就剩下一片焦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早就想彻底解决此事以求一劳永逸,哪怕这一战可以保证十年的和平也值!期间连诱敌深入的战术都有初步规划,却因为秦军准备进入韩地发动上党战役而不得不继续拖延下去。
赵括也是个明白人,只不过有些话没法明说就是。此时见司马尚想跟着李牧走,便问司马尚以后有什么打算。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位百夫长当即表示想去西北边陲。
那里既然有胡人骚扰边界,所以希望可以领着李牧去解决此事。至于如何打,等赶过去以后实地考察再决定。此去不战则已,战则至少打出至少十年的和平!
这人就怕没抱负!赵括点头认可的同时,终于下定决心申请赵王破格提拔李牧和司马尚。此时的边关因为抽调骁勇善战的畴骑营回国,可以说是城防空虚。一旦消息走漏,胡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此时此刻,必须要找一个能力挽狂澜之人顶上去。不胜不怕,只求能维护住目前的形势即可。等到主力大军彻底解决上党地区的秦军以后,便班师去西北边陲实施当初的诱敌深入计划!
赵括在西北边陲期间,所做的记录已经相当完善。最终总结出来的打法,也是依据赵军的快速机动力演变出来的。诱敌深入,以快反切断其后路并利用步兵实施包围的作战思路。胡人的机动能力超强,只要控制住他们的活动范围并逐步压缩便是对付他们最有效的手段。
明后两日恐怕就是离开之时,赵括回屋取出他这几年琢磨出来的书卷。上面有详尽的战略布局,以及以点成面的防御思路。嘱咐司马尚待李牧并未大碍时,将此书交予他。并一再嘱咐,我赵国北部的安全就拜托给两位兄弟了!
司马尚本不欲受赵括的书卷,而他所谓的抵御胡人的说辞也只是避祸的说辞。此时见大将军郑重其事,便知道此事再无反复。忙双手接过书卷,表示此去绝不会让大将军失望的。
得到这个保证后,赵括只是微微一笑。伸手拍拍司马尚的肩膀,突然说道:“吾等此去皆是道路维艰,但愿本将军还能看到胜利的那一天。想我赵国内忧外患,恐怕早已是积重难返。但不管怎么说,赵国自始至终都是你我的家。而在我们的身后,有我们的父母和我们的兄弟姐妹!记住!为国家而战,是我们的使命。司马兄弟!多多保重吧!”
看到赵括落寂的背影,司马尚突然是百感交集。看似一个不通人情世故的上将军,竟然突然间变得和蔼可亲。这难道就是离别吗?明明知道的结果,仍然会义无反顾地去面对!保家卫国,即使马革裹尸还也在所不惜。
大将军说的对!我们身后有父母兄弟姐妹!想到这,司马尚终于决定和李牧赶去赵国的北部。国内但凡能打仗的,此次几乎都被赵括带来。看来想重新组织点人马,就目前而言还真有点棘手!
赵括当初的打算是希望李牧和司马尚跟去,毕竟那是一场决定赵秦两国未来命运的战斗。相信随后不管是赵国国内还是秦国国内,最后都将是倾注全部国力的最后一战。多一个人便会多出一次胜算的机会,可是事实总会捉弄人。李牧此刻的昏迷不醒,司马尚的怯战都是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天意吧!让我赵括独自一人去接受此次的举国一战!胜则名垂竹帛之间,败则遗臭万年!跳上战马的赵括伸手拍拍战马的脖颈,突然琢磨明白一个道理。
做人此生但求问心无愧也就是了,为何非要去追究那些百年身后事!我赵括!既对得起赵国,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至于那个最终的结果,就让后人去说三道四去吧!
想通这一点,赵括内心顿时感觉是畅快无比。回头头看看自家的亲兵卫队纷纷跃上各自的坐骑,便知这就要正式出发并与先期到达的各作战部队接上头。等明日完成初步的集结以后就正式开拔,随后到达的各部队会沿途等候并陆陆续续并入大部队。就近的魏国和韩国军队也会在途中等收编,唯一不同的是,两国的军团都身着赵军军服。
赵括抬头狠狠地向着天空呼出口气,抬手一指前方的道路,大笑道:“兄弟们!抛去那些所谓的私心杂念,跟本将军去谱写出一段辉煌的历史吧!”
第296章 胡服骑射()
赵括领军何时离开的赵国,没有具体到那一天。为了保证此次赵国换将不为人知,连欢送动员仪式都省下了。当李牧清醒过来时,这才得知上将军已经秘密进入太行山。
司马尚这几日并未离开赵府,趁懊恼不已的李牧养病期间将赵括留下的书卷交予李牧。并且告诉他,上将军在离开时就一再嘱咐发展骑射的趋势。
自赵武灵王根据平原作战的特点,开始倡导胡服骑射。为发展壮大骑兵部队,他决定攻占草原辽阔的原阳。那里是一处优良的天然牧场,是训练骑兵的最佳场地。再加上当地的居民多善于骑射,也就使得这个计划有了成功的诸多便利条件。
在其大力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从北方接近戎狄的地区大量招募善于骑射之人并组建畴骑部队。同时借助这些人的先天优势,改步兵部队为骑兵部队。利用丰厚奖励的办法,期间也收编了不少游牧民族的胡骑充斥进畴骑营。选拔其中优秀者为骑射教官,培训作战两不误迅速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
所谓的畴骑,当然要有战马才可称之为骑兵。赵国也曾试图从戎狄的手中寻找优良的马种,却因为某些原因导致计划一直不顺。后来只好采用代地经营胡马的方法收购战马并伺机控制住当时的林胡王,这才获得了大批的良马补充到畴骑部队里去。
这位首先在中原地区倡导骑射的赵王却没得善终,让赵人是扼腕不已。因其在确立国家接班人的问题上优柔寡断出现极大失误,直接导致当时的太子赵章率兵作乱。
公子李成、李兑得知详情后,起所部兵马靖难。赵章兵败后,逃到武灵王当时所居住的沙丘宫乞求收留。尾随而至的李成和李兑不允,在攻打王宫过程中杀死了太子赵章。这哥俩因担心大王玩秋后算帐替太子报仇,便寻个借口将武灵王围困在宫中不得出。在相持三个月后,武灵王最终饿死在沙丘宫中。
即便如此,赵武灵王大力发展的胡服骑射还是被保留下来。赵国也因此从弱小一跃成为强国,他所留下的强大的畴骑部队让紧随其后发展壮大的秦国是头疼不已。虽然赵国割地献城时有发生,但其畴骑部队果真跟秦军对抗基本上没吃过什么亏。
正是因为有历史上的赵国提倡胡服骑射的出现,这才使得当时的诸侯国开始大力发展各自的畴骑部队。墨守成规的作战模式,也由以战车为主的形势逐渐朝单体骑兵上发展。而随后出现的指挥骑兵作战的各诸侯国里优秀将领之中,以秦国的白起和赵国的赵括最为著名,再就是后来的李牧。
可是随着三位占有主导地位的将领纷纷遭遇不测,使得很多骑兵作战的精髓都没能传承下来。也就使得骑兵战术的发展暂时被制约住,并在随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停步不前。
秦国的白起和赵国的赵括,两个人并不是相互听说对方才知道名字。这两位其实是很熟的,而且都曾在赵国设立在原阳的骑兵指挥学院待过。而在当时,赵国是本着友好开放的态度这么干的。与赵国交好的几个诸侯国,都曾派出过学员进入原阳骑兵指挥学院进修。
按照当时严格的定义,每一期都是有先后的。白起是赵括的学长,赵括理所当然就是白起的学弟。其中的两位佼佼者并且深得胡人教官器重的,就是这两位学生最为优秀。至于后人传说赵括只是一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并被笑话几千年,相信谣言止于智者就好。
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两人最终会在战场上一决雌雄。而整个上党战役打下来,参加作战的部队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一百万。这其中还不算负责后勤保障的军工,以及那些在后方默默付出的人们。
李牧并没有机会参加这场震惊海内外的大规模的战役,因为他要和司马尚领王命赶往赵国的边陲要塞,在那里创建他的不世之功,也因此而一跃成为赵国当时炙手可热的人物。
就在李牧病愈跟赵家老母请辞的当天,赵母知道这两位小哥会赶回邯郸面见赵王听封。于是请求两位给大王捎个信,就说此战本不欲让括儿指挥。假如大王肯听老妇良言,就换了这个将军即可。若是仍坚持以老妇的括儿为将,还望大王不要事后追责就好。此战若出现反复,我括儿必不会独活。为国战死,也算是没有辜负大王的爱将之名。
李牧当然知道赵母的言外之意,暗暗佩服的同时表示会将老娘的话如实禀告给赵王。至于以后的事,有李牧和司马尚一口吃的,必不会让老娘饿着。
这也算是一份情谊吧,李牧随后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边关如日中天的他得知老妇人收到连累以后,便派人将赵括的母亲接去府上以母侍奉。老人无疾而终,由此可知李牧为人至孝的说辞不虚。
当赵王丹听到姑姑传过来的话,心里也有些不悦。此次联军人数已达八十五之众,面对区区四十五万秦军如何还有如此说辞!?但作为长辈的话,晚辈还是要听的。在李牧的一再坚持下,这才勉强表示同意,到时候绝不会追责赵括家中便是。
所谓的金口玉言,就是指此时说的,得到赵王保证的李牧这下算是彻底放了心。回家跟自己的老娘拜别以后,已经是将军的他洒泪而别。
与赵括离开邯郸城时的鲜明区别是,离城的李牧和司马尚只带走寥寥几十个人而已。依据司马尚的建议,他们在赶往边陲要塞之前要转道去原阳,因为那里有赵国目前最强大的畴骑培训基地。面对居无定所的戎狄部落骑兵,步兵显然是帮不上太大忙的。
司马尚侧面扬鞭登上一处高地,回头遥望雄伟的邯郸城也是百感交集。此一去,恐怕数年都不得回。放在平时倒没觉得怎样,果真就此离开还真有点舍不得。
“咱们肩头上的担子不轻啊,我感觉前途太渺茫。”
李牧拽带缰绳回头看了一眼邯郸城,大笑道:“只需相信自己的内心,便知这个世间根本就没有渺茫二字!兄弟们!让咱们就从此地开始学会飞翔吧!”
第297章 太行崖柏()
群山白雪皑皑充满肃穆之意,干净的是那么的一尘不染。此时吹来的风已不再寒冷,甚至还有点暖暖的感觉。一支平民装扮的车队从山间小路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