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三国-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好办了!
粗略统计,每年经甄家的手对外输出的粮食就达三百万石,占整个大汉一年粮食销量的四成左右。啧啧!这甄家着实太富有了,不愧为誉满天下的四大富豪之一!细细论来,在这四家当中,又以甄家财力最为雄厚,故而广受天下人瞩目。
倘若甄家是在战乱时期举家迁徙,那绝对不会招惹什么非议,可是若在太平年间就大规模转移产业,这在外人看来就不太正常了,到时候朝堂之上免不了会跳出一些无聊之人大肆闹腾。
宇信喝着甄脱倒的茶水,仔细思索着其中的利害关系。最后只能勉强地想出一个解决法子,那就是徐徐图之。左右还有些时间,可以让甄家一点一点地向北转移资本,哪怕只是暂时安置在幽州南边界内也好。届时就算有个风吹草动,骑军奔袭一日即可救援。
想通关键事宜后,宇信这才开口说道:“脱儿,你回去后转告甄伯父让他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把甄家的产业转进幽州。还有,一旦有紧急情况发生,让他到时做好舍弃一些买卖,迅速向幽州境内转移的准备。希望你能理解,大哥这样做一是怕搬迁动作太大引起朝廷的猜忌,二是太平道平静的日子想来不多了,他们随时都可能发难。这样吧,你告诉甄伯父,等他迁到幽州后,我交给他一桩大生意。嗯……看在脱儿的面上,到时让给甄家两成利润,如何?”
甄脱虽说只是个十四岁的女孩,不过生在甄家的她可是个天生的商人精。幽州的造纸业和酿酒业如今已是天下闻名、获利无数。甄脱自然也清楚宇信的手笔,两成利益绝对顶得上一切可能出现的损失。
如此一来,甄家既有钱赚,自己又能天天和宇信见面,想到这里甄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只见她两眼闪着金光,俏皮地问道:“信哥哥,这桩买卖可是像太平纸业和盛世酒业那样的,果真让两成利给甄家吗?你可不能说话不算话哦!”
宇信望着两眼泛光的甄脱,心里不由打了个寒颤。唉!这小丫头将来必定也是个财迷。不过宇信向来最重信义,话既出口,岂能反悔?眼见甄脱是在作确认性的询问,宇信只能点头让她放心。
甄脱见宇信答应,一时兴奋,竟冲上来抱着宇信撒起娇来:“脱儿就知道信哥哥最疼脱儿了,嘿嘿。来时父亲就说了,只要信哥哥能诚心接纳甄家,他便愿意慢慢将家业转入幽州,在背后支持信哥哥的雄图大业。”
宇信一听到大业二字,身体就像被电到了似的。这甄家老爷子厉害呀,居然看穿了自己有大志。如今看来是不得不把甄家给拉拢过来了,只有成了一条船上的渡客才最叫人安心。
抱得美人归自然是无数单身男青年的憧憬,可甄脱倒在宇信怀中却多少让宇信感到不安。为啥?瞧甄脱那张萌死人不偿命的脸蛋,宇信差点就没把持住,只能在心里哀叹:“天啊,都说英雄难过美人关,此话不假。”
甄脱可不知她差点就陷入了险境,此刻仍绽放出一脸幸福的笑容,温言细语地说道:“信哥哥,父亲还说了信哥哥你现在肯定缺粮,他愿意先资助二十万石粮食给幽州,不过这批粮食幽州得按市价进行收购。等日后甄家产业全部迁入幽州时,父亲承诺每年为信哥哥提供五十万石军粮。”
第九十六章 密谋造反()
光和七年春,幽州经过一年的军政改革,军队的装备水平整个上升了一个层次,战斗力明显增强,百姓的生活也改善了不少,再也不似从前百里无鸡鸣的凄凉景象。
值得一提地是,纸业和酒业两大王牌产业在刚过去的一个季度里就让幽州库房的进账足足增加了一百五十万金,各郡县的贮粮工作也完成了一大半。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乱民风潮,宇信下令秘密在蓟县城北三十里处的一个深山谷中修建了几个大型粮仓,里面屯积了近一百万石的粮食。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为了确保粮草的安全,宇信特意将阎柔调回蓟县,令他率两千兵士把守谷口,以防万一。
各郡粮库里的粮食也积满了仓库,账本全都誊抄一份送至州牧府备案。田丰作为幽州的首席文官,自然得掌握第一手资料,粗略统计之下发现治下各郡县的存粮均在五万石左右。
宇信的下一步计划就是大量吸收黄巾暴动期间北逃的难民,给他们提供足够生存下去的粮食,并将他们分批发往幽州北部无人区域开垦荒地。
如此一来,幽州人口基数必然上涨,民政建设将更加顺利。同时,这些年轻力壮的难民还能为宇信集团提供充足的兵源,为后期的扩军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甄脱因身负重任,宇信特命三百亲兵一路护卫她返回冀州,并协助甄家逐步北迁。甄脱也没有辜负宇信的期望,成功说服甄家老爷子举家投靠宇信。
当甄逸发誓归顺的信函送到宇信手上时,宇信二话没说,只在信纸背后简单回复了一句“信已经为甄家想到了一桩买卖,届时获利的两成归属甄家”,也算是兑现了当日的承诺。
甄家收到回信的第二天,家主甄逸便紧急召开家族会议,正式宣布投靠宇信集团,并立即着手开展家业北迁幽州的相关事宜。
与此同时,冀州巨鹿的一个小庄园里,**个壮汉正在秘密商谈起义大事。为首一人正是太平道的创始人张角,他的两个亲兄弟张宝张梁就坐在他的下首,其余几人恭恭敬敬地分排就座。
屋内众人都聚精会神地听着张角的发言,他们都是张角的亲信弟子,也是太平道的死忠分子。这些人中大多数都是太平道的中坚力量,手下教众动辄上万。
张角看了看满堂的亲信子弟,表情十分严肃:“诸位,今日召你等前来是有要事相商。灵儿已经从幽州回来了,同时带回了一个很糟糕的消息!幽州牧宇信似乎已经察觉到了我们的计划,只是不知为何他并不打算立即上报朝廷,而是有心观望我等举事……我想说的是,事到如今我等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提前起义!”
张角说完,双眼巡视众人一圈后,便起身观看挂于墙上的地图。堂下众人初时听闻计划泄露,个个都震惊不已,随后听说幽州牧并无揭发之意,一个个又开始猜忌起其中的缘由来,屋内顿时一片窃窃私语。
就在众人争吵不休之时,下方一位黑脸壮汉忽然起身,抱拳表态道:“张天师,事态紧急,牛角愿听张天师吩咐,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有人领头了,自然就有跟从者。此时,屋内其余人也纷纷起身,面向张角躬身下拜:“我等誓死追随张天师。”
张角对众人的表现十分满意,抬手示意众人坐下说话。只是大伙儿哪还有心思发表个人见解,现在他们都期盼着他们的精神领袖能为他们指点迷津。
张角思索片刻后说道:“事情已经暴露,当前需派一人前往雒阳与马元义将军取得联系,通知他立即着手联络京内宦官教徒以为内应。若能从内部一举攻下雒阳,擒住皇帝,则大事成矣!”
张角话刚说完,就见门边一文弱书生站起身来,振振有词地请命道:“张天师,弟子唐周自跟随天师以来,深受天师栽培,却未有立功的机会,此次前去雒阳的任务就交给弟子吧。弟子即便粉身碎骨,也定将此事办妥。”
张角见请命之人乃是自己的亲传弟子唐周,心中顿时十分满意,点头赞赏道:“唐周愿往,角无忧矣。此事就交由你去办,务必小心谨慎,切莫走露了风声!”
唐周虽说是张角的亲信弟子,但因入教较晚,平日在教中并无什么威信。如今张角将此重任托付给他,实是有意提拔他。想来也是,若他能办好这份差事,他日张角大功告成之时,唐周就算立了头功,加官进爵自然不在话下。
听闻张角应允,唐周当即连连应诺,心底却打着另外一个算盘——要是把这件事儿办好了,也许天师一高兴就会把师妹嫁给自己。
张角见解决了京师内应的事,当下也松了一口气,又对众人说道:“听小女说幽州这一年来在宇信的治理下是越来越繁荣了,百姓可谓衣食无忧。只不过……去那儿传教的弟子好像都被驱逐了出来,这宇信可是咱们太平道的一块绊脚石啊!”
张梁是张氏三兄弟中最好勇斗狠的一个,太平道创立以前,他便仗着一身蛮力四处惹是生非。如今太平道大事可期,却听大哥如此高看宇信,张梁心里就有些不服气了,于是起身叫嚣道:“哼,宇信何许人也?不过一黄毛小子而已,有何惧哉!大哥休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待起义之后小弟就派手下大将去灭了他!”
张梁在一边大逞口舌之快,角落里一人立即起身劝道:“三师伯万万不可大意,宇信此人有勇有谋,手下更有一批善战猛将,不可小视。唉……当年我兄弟四人曾在白马寺与他交过手,结果两个兄弟死在他的手上,到现在我都没能报仇。”
张梁本就已经怒了,现在竟然有人敢当面泼他冷水,这火气嘛……呵呵。话说这人是谁啊,敢顶撞老子?等他回头去看那人时,却不得不息了怒火。因为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张角十分器重的褚燕。
褚燕自白马寺一战被宇信打败后,一路仓惶逃窜到了冀州。恰逢张角三兄弟开坛招纳人才,他便和孙轻投靠了张角。褚燕凭着一身过人的武艺,又兼有智谋,很快便成为张角的心腹,因而在教中威望很高。
张角见褚燕出面提醒张梁,当下也觉得十分有理,于是挥手制止准备滋事儿的张梁:“三弟不可轻敌,褚兄弟为人直率,所言定有道理。”
张梁胆儿再大,也不敢公然去驳他大哥的面子,眼下只好愤然地坐下。只是他表面虽然听从了张角的劝告,可心底对宇信却是更加的不爽,发誓一定要找机会收拾宇信。
张角压下张梁的怒气,转头对张宝说道:“二弟,就麻烦你通知幽州境内的教徒,让他们暂时潜伏到幽州与冀州的交界处。宇信这个对手实在是太可怕了,要是被他察觉到这些人的存在,恐怕他们都会被提前清除掉,那就得不偿失了。”
张宝和张梁的个性截然不同,他生性谨慎,闻言立马赞同道:“大哥所言不错,我们在幽州的那些人可能已经被他们盯上了,只是目前我们还未动手,他们没有借口罢了。”
褚燕深知宇信的厉害,当即起身建议道:“张天师,是否派人去通知下各方的头领,让他们各自小心行事,以防不测。”
张角心中也有此担忧,闻听褚燕建议,当即下令道:“褚兄弟言之有理!牛角,就由你去联系各地首领,让他们做好准备,随时听令。”张牛角闻令躬身应诺。
至此,太平道的起事恰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第九十七章 唐周叛变()
本来集会是为了商量如何应对泄密后的突发情况,整个密会也进行得很顺利。可不知张角当时心里在想些什么,竟然在会议结束之际当着众人的面问起褚燕的私事:“褚兄弟,我看你年纪也不小了,是时候娶媳妇成个家了……嗯,若不嫌小女面丑,角愿将小女嫁与褚兄弟。”
张角嫁女的用心很明显,起义在即,像褚燕这样的大将之才当然得尽力拉拢。为了太平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