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从泰坦尼克号开始-第1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问题。其实我还是这所大学的航空系的飞行教官呢!”保罗摸着小休斯的头,打了个响指。
“爸爸,我要在这里上学了!”小休斯握着拳头宣布。
“啊?你之前不是说要读电影专业吗?”
“我改变主意了!”
“为什么?”
“因为飞行比那些让你着迷的女人更让人兴奋!”
众人大笑,老休斯大囧!
做个有钱人,派最宏伟的电影,上最漂亮的女人,开最快的飞机!果然你还是没变!
看着这父子俩,司徒南摸着下巴得意地想道。
……
209盘点1917之俄国革命()
209盘点1917之俄国革命
1917年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一年,欧洲的战争应为美国人的加入而使双方在力量对比上出现了倾斜。'非常文学'。《》小说网网友手打
美国人终于找到插手欧洲事务的机会,这是他们向欧洲全世界展现美国的力量的机会。他们强烈而清晰地意识到,山姆大叔的影响力不仅是在美洲,在全世界也应该享有同样的尊敬。
美国的加入让英国人法国人看到了胜利的希望,此前他们从未想到战争会持续这么久,花费了无穷的人力物力后,依旧得到让人懊恼而尴尬的局面,如果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的话(美国人加入),德国人几乎要和他们同归于尽了。
女王的子民已经死得够多了,法兰西的**们也被消耗得差不多了,事实证明,跟野蛮而一条筋的德国佬较劲实在太得不偿失了,可惜骑虎难下,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还是等等美国佬,歇歇,大伙们合力一块教训德国佬吧。
对于意大利人的表现,只能用三心两意来形容,就像意大利通心粉一样,意大利人有点面,有点硬不起来,不能指望太多,还好他们跟奥匈人的“吵架”,已经拖住了部分德国人的兵力,还把曾经风光一时的哈布斯王朝拖下了神坛,灰飞烟灭在即。
有趣的是,几百年前因抵抗土耳其人西侵而逐渐强大的哈布斯王朝也将会在这次战争中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一起完蛋,尽管这次他们是盟友。老大难帝国积重难返,或许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的结局给了欧洲其他帝国警示,不管曾经多么显赫的帝国都将会倒下,因为这是一场消灭君主的战争。
德国人是困兽,尽管他流了很多血,但谁也不会认为这头猛兽就会轻易被征服。
跟奄奄一息的难兄难弟奥匈帝国相比,德意志明显还有强大的力量,还是很能打的。因为他们已经在东线打败了俄国人,终于可以抽出数十上百万的兵力到西线,腾出手来和英法美联军决一生死。
德国人在东线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一切,他们极力想保住这些战果。单凭逼苏俄签订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德国人在这场战争中就获得了足够的利益了。
因为他们获得了俄国将近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五千万人口,这一区域完全是俄国的精华地区,用国之命脉来形容毫不为过,其中包括俄国煤炭开采量的90%,铁矿石的73%,54%的工业生产和33%的铁路。。
另外还有大量的赔款,和各种苛刻的细则,俄国人在战争没结束的时候就已退出了,他们成了最大的输家。
像美国人参战对协约国的鼓舞一样,东线的胜利给也同盟国打上一次充足的鸡血,很是兴奋!
利用圣诞节难得的停战间隙,双方都在一边歇息,一边部署,准备下一轮的战斗。
毫无疑问,俄国彻底地输了,但部分俄国人却赢了。
圣诞前,也就是1917年的十一月,俄国历法十月,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党从罗曼诺夫王朝的尸体上站了起来!
人类历史上个无产阶级政权在痛苦中艰难地分娩了!这犹如惊天霹雳,震惊全球,也给目前的战争添上了阴霾。
圣诞了,不知道新生的苏维埃党人有没有过这个有点甜甜有点激动的圣诞节呢?
估计答案是没有!他们没有这个闲心了。
不可沽名学霸王,宜将剩勇追穷寇。苏维埃党人正在一边紧张地接受政府的资产,一边动员信徒和部队继续追杀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
贵族、有钱人、地主、宗教人士、迷信沙皇的文人、工程师、教师等一切不听话的人都将是他们专政的对象。
好不容易和德国人签订丧权辱国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还不是为了赢得新生的政权?
如果不能迅速地达到一切反动派,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那列宁的忍辱负重,无数党员的牺牲岂不白费了?
所以一定要快准狠地消灭沙皇政权的余孽!其中还保留在各地的地方临时政府成了革命的下一步目标!
嗯,苏维埃和俄国临时政府有着天生的仇恨,同时心底还带着一点点感激。感谢这个愚蠢的临时政府一点也不吸取“沙皇小爸爸”的教训,继续把俄国人的丈夫,儿子,孙子甚至爷爷都送到战场上。
这是件非常伤人品的事,良心大大的坏了,也把不可捉摸的民心推到了苏维埃的一边了!但在英法的压力下,临时政府只能忍着头皮坚持下去了。
他们心想,俄国人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马上就可以打败德国人了,到时数以千万的俄国人踏入德国,面对一个保留完整的工业强国,那将是多么丰盛的蛋糕啊!就算死再多的人也值了!届时俄国人的损失都会从德国人哪里百倍地讨回来!
临时政府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可惜底下的平民偏偏不懂得体会临时政府的良苦用心,偏偏要闹事了!
工人、士兵、农民、学生一切受苦受难的人们都被苏维埃党人鼓动了。他们心头积聚的怨气就像地狱的怒火,要把一切强加他们头上的枷锁燃烧殆尽。
是的,成千上万的部队已经受够了几个人一把枪,吃不饱,穿不暖,还得面对德国人的机枪这种非人的虐待,他们或许不相信什么苏维埃,但有人站出来号召大伙不打战了心里就愿意跟随。
德国佬的子弹比俄国的灰色牲口数量要多得多,邪恶的德国人用数以亿计子弹打死了数百万俄国士兵,让无数的俄国人流血又流泪。
可是执迷不悟的政府还让大伙去送死,那些官老爷真该死!
干死这帮官老爷,大家听从列宁的号召,为了苏维埃祖国,前进!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晚21时45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以它轰击冬宫的炮声,揭开了俄国伟大十月革命的序幕,也揭开了人类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
或许这个消息对东方不少还在孜孜不倦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人来说是个好消息,一些人甚至乐观地认为,将来必将是赤旗的世界。
司徒南是带着复杂的心情看着这个问题的,他知道**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只要人类还存有私心,这一天就永远不会到来。但如果人来没有私心了,那还是人吗?
这真是个蛋疼的问题,都怪老马给后人画下了一块大饼,他的主张已经被列宁等人用于实践了,尽管用的不是老马说的那些方法。
当消息传开的时候,全世界都傻眼了!特别是资本主义发达的英美法等国的资本家,对俄国的局势感到心里的恐惧,就像对待瘟疫一样。
无疑,这是全世界所有资本家的g点,他们被俄国的苏维埃党人按中了g点,兴奋程度甚至超过了欧洲的战争,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热点新闻。
依旧是比佛利山庄,威廉庄园。
“俄国人的事情你怎么看?我听说国会有些议员提议干涩俄国。”安德鲁问道。
“我怎么看不重要。关键是这股力量虽然现在很微弱,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俄国的情况非常糟糕,这个国家已经破产了,底层的人不想打战了,民心被苏维埃党捉住了。
毕竟他们的口号对那些工人来说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他们会被苏维埃党人严密地组织起来,勇敢地跟官老爷、地主、资本家的军队,千万别小看他们,人们往往在绝望中看到希望的那一刻喷发出惊人的战斗力。而现在的俄国人就是这样。”
安德鲁听完司徒南的话,眉头皱了下去。作为顶级财团的之一的梅隆财团的领袖,安德鲁比美国绝大多数人都要恐惧痛恨苏维埃。双方没有仇,也没什么交集,听起来有些没来由,但这种感觉就是存在,也有必要。
“安德鲁,事情还没那么严重。美国的情况跟俄国不同,民主自由是美国的立国之本,只要这点不变,美利坚会一直存在的。
苏维埃终究是个社会问题,俄国只是个特殊的例子,只要资本主义世界没有严重的危机,民主制度将不会有问题的。再说,要担心的话,英国人,法国人更担心,他们离俄国更近。”
司徒南笑道。
现在美国上流下流都在谈论俄国苏维埃的话题,只不过双方的出发点不大一样而已。战争时期的美国人生活还算不错的,工人有工开,有饭吃,工会的头头们也被警告不准搞小动作,不然后果自负。
后果是什么,看到本土被紧急动员的武装力量就知道了,一有风吹草动,镇压就会随之而来。当整个国家都为战争胜利努力付出的时候,一小撮人的捣乱肯定是不被原谅的,乱世用重典这事美国政府其实也没少干,只是一般人不知道而已。
“无论如何,那些无法无天的恶棍最好被消灭,那个邪恶的政权迟早会成为美利坚的敌人。他们实在太能蛊惑人心了!工人们一旦被这些该死的共党分子鼓动后果将会是严重的,美国实在不能再出现卡内基钢铁厂那样的流血事变了!”安德鲁斩钉截铁地说道。
司徒南点点头,心里却对安德鲁凝重其事的态度有些不以为然,但不久后才从工人运动人受到了彻骨之痛。
。。。
《》btxt520xs ……》
300盘点1917之最大军火商()
300盘点1917之最大军火商
政治没有对错,只有成败。'非常文学'。《》小说网网友手打抛开其他一切纷纷扰扰,司徒南觉得1917年是他最满意的一年。
忙碌而充实,波澜不惊,这是司徒南目前生活的写照。
“数钱数到手抽筋,睡觉睡到大天亮。”前世令无数宅男宅女梦寐以求的目标他都达到了。虽然做不到醒掌天下权,但醉卧膝倒也不难。
美国宣战了,整个国家完全沦为一架庞大的战争机器,钢铁、煤炭、火药、造船等军火相关的产业如同井喷式发展,钢产量、煤炭开采量、火药产量、每月的造船数都在不断地刷新数字,创历史新高。
以粗钢产量为例,已经达到了惊人的4578万吨,站了全世界总量8000万吨的一半有多,比德国的1500万吨,英国的800万吨和法国的200万吨加起来还要多!
美国的钢铁产量暴增也有伯利恒联合钢铁公司的一份功劳。1917年,美国的钢铁业格局没有大变,依旧是美国钢铁公司稳居,地位无人难撼动,它的产量超过了2100万吨!
而伯利恒联合钢铁公司也生产了超过1000万吨钢铁,成为仅此于美国钢铁公司的大钢铁供应商。
同时作为美国最大的造船公司,伯利恒联合钢铁公司在造船方面保持对美国钢铁公司的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