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纳粹德国史 >

第109章

纳粹德国史-第109章

小说: 纳粹德国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利品,而且劝告他们说:“你们只要对布尔什维克开战就行了,以后一切都会顺遂的。这看来很像是鼓励……看起来目的似乎……是要激起苏联对德国的愤怒……挑拨我们去同德国发生没有根据的冲突。”

在结论中,斯大林提出了下列指导原则:1。继续实行维护和平和巩固我国和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政策。

2 ……。决不让那些惯于使他人为自己火中取栗的战争贩子把我国拖入到冲突中去。

决定俄国大政方针的那个人是在发出明白的警告,声明苏联不打算中别人的圈套,去同纳粹德国打仗而使英法得以脱身。如果伦敦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的话,至少柏林是注意到了这一点的。'478' 即令如此,斯大林的演说和随之而来的许多外交往来表明,苏联的外交政策虽然十分审慎,仍然是完全公开的。我们上面曾提到,纳粹在3 月15日占领捷克斯洛伐克3 天之后,俄国政府就曾建议召开六国会议来讨论防止进一步侵略的办法,可是张伯伦说它还“没有成熟”而把它否定掉了,那是3月18 日的事情。两天以后,莫斯科发表了一项官方公报,否认苏联曾向波兰和罗马尼亚保证“在它们一旦受到侵略时”给予援助。理由是:“不论是波兰还是罗马尼亚都没有要求苏联政府给以援助,也没有告诉' 它' 它们遭到任何威胁。”德国大使急急忙忙把这个声明拍电报报告柏林。英国政府在3 月31日对波兰所作的单方面担保,很可能使斯大林相信英国人认为同波兰人结盟要比同俄国人结盟好,而且张伯伦一心一意要把苏联排除在欧洲大国集团之外,就像他在慕尼黑时代所做的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人和意大利人开始看到了有些空子可钻。现在在外交方面对希特勒已有重大影响的戈林在4 月16日到罗马去见了墨索里尼,并且请那位意大利领袖注意斯大林最近在共产党代表大会上的演说。他自己对苏联独裁者所说“俄国人决不会让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自己做炮灰”的话印象甚深。他说他“要问一下元首是否有可能谨慎地对俄国放出一些触角……试探有无修好的希望”。他还提醒墨索里尼“在元首最近的一些演说中绝口没有提到过俄国”。据德国方面关于这次会谈的秘密记录记载,意大利领袖热烈地欢迎轴心国家同苏联修好的建议。意大利独裁者'479' 也感到莫斯科有一些变化;他认为修好可能“比较容易地实现”。

目标是' 墨索里尼说' 要诱使俄国大体根据斯大林的演说的方针,对英国的包围政策表示冷淡和不赞成的态度……不但如此,轴心国家在反对富豪政治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斗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同俄国政府的目标是相同的。

见本书原文第460 页。

哈利法克斯勋爵曾在3 月19日向苏联驻伦敦大使伊凡·迈斯基解释英国为什么认为俄国所提出的最好在布加勒斯特举行会议的建议是“不能接受的”。他说英国政府没有一个大臣抽得出时间到布加勒斯特去。这一拒绝十分明显伤了俄国人的感情,使他们因此而在以后伍次同英国人和法国人的谈判中闹别扭。迈斯基后来告诉保守党议员罗伯特·包思拜说,这次对俄国建议的拒绝对“争取有效的集体安全的政策是又一次毁灭佳的打击”,而且它决定了李维诺夫的命运。

这在轴心国家政策方面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毫无疑问,要是张伯伦知道了的话,他一定会吃惊的。也许这也会使李维诺夫吃惊。

就在戈林和墨索里尼会谈的当天'4月16日' ,这位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在莫斯科接见了英国大使,并且正式建议英国和法国同苏联缔结三边互助条约。这个条约要求缔约国签订一项军事协定来使互助条约具有实效,还要求由签字国' 如果认为合适的话,还可以加上波兰' ,对中欧和东欧所有认为自己受到纳粹德国威胁的国家作出担保。这是李维诺夫最后一次努力争取三国结盟对付第三帝国,这位俄国外交部长是把自己的政治生涯押在以集体行动制止希特勒的政策上的,他这次一定认为自己终将能够把西方民主国家同俄国团结起来以实现这一政策的目的。正如在5 月4日发表演说、抨击伦敦迟迟不接受苏联建议的丘吉尔所说,“如果没有俄国的积极协助,要组成一条反对纳粹侵略的东方战线是决不可能的”。东欧任何其他国家' 肯定包括波兰在内' 都没有在那个地区维持一条战线的力量。然而俄国的建议却竟然在伦敦和巴黎引起了惊愕。

但是,甚至在这一建议被拒绝以前,斯大林就采取了第一步认真的行动,同另一方面打起交道来了。

在李维诺夫向英国驻莫斯科大使提出内容广泛的建议的第二天,即4 月17日,苏联驻柏林大使就前往德国外交部拜访了威兹萨克。据这位国务秘书在事后的纪要中说,这是梅利卡洛夫将近一年以前上任以来第一次来访。在开头就德俄经济关系谈了一些意见以后,大使就转到政治方面来,并且直截了当地问我' 威兹萨克写道'对德俄关系抱什么看法……大使的话大致如下:俄国的政策是始终一贯的。主义上的分歧对俄国和意大利之间的关系并694 没有发生多大不利的影响,也不应当妨碍它同德国的关系。俄国并没有利用德国和西方民主国家之间的摩擦来反对我们,它也不想这样做。就俄国而论,'480' 它没有理由不该同我们在正常基础上相处,而从正常的关系之中就可以产生越来越改善的关系。梅利卡洛夫先生是以这番话' 这是他这次谈话的最终目标' 来结束这次会谈的。他打算在一两天内回莫斯科去。

在这位苏联大使要到那里去述职的俄国首都,正在酝酿着一件非常的事情。

事情在5 月3 日透露了出来。这一天,在苏联报纸里页,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在叫做“简讯”的一栏里面,夹着一条短短的消息:“李维诺夫已因为他自己的请求而被解除了外交人民委员的职务。”他的职位由人民委员会主席维亚契斯拉夫·莫洛托夫继任。

第二天,德国代办就这次人事更动向柏林作了如下的报告:这次突然更动在此间引起了最大的惊奇,因为李维诺夫正在同英国代表团谈判,而且在五一节的捡阅中就站在斯大林的近旁……

因为李雏诺夫刚在5 月2 日接见了英国大使,而且就在昨天的报纸上还出现在五一节检阅的要员席名单中,他的免职看起来一定是斯大林自己临时决定的……在上一次党代表大会上,斯大林曾要求人们小心,免得苏联被人拖入冲突。莫洛托夫不是犹太人,而且以斯大林“最亲密的朋友和最紧密的合作者”著称。他的任命显然是为了要保证使外交政策能严格按照斯大林制定的路线执行。

李维诺夫突然免职一事的重要性是谁都看得到的。这意味着苏联外交政策有了剧烈的转变。李维诺夫是鼓吹集体安全,鼓吹加强国际联盟的力量,鼓吹以同英国和法国结盟对付德国来保障俄国安全的主要人物。张伯伦在缔结这样一种同盟的建议面前迟疑退缩,注定了这位俄国的外交人民委员的命运。照斯大林的判断——而在莫斯科只有他的判断才能算数——李维诺夫的政策已经失败了。不但如此,这种政策还有使苏联被拖到一场同德国进行的战争中去的危险,而西方民主国家却很可能设法置身局外。斯大林因此感到现在是该试一试新方针的时候了。”如果张伯伦能同希特勒拉关系的话,难道这位俄国独裁者就不能吗?至于李维'481' 诺夫这个犹太人被' 德国大使馆在致柏林的电报中着重指出不是犹太人的' 莫洛托夫所代替这一事实,可以想象在高级纳粹人士中是会有相当影响的。

为了使德国人不致于看不到这一人事更动的重要性,苏联代办格奥尔基·阿斯塔霍夫在5 月5 日同德国外交部东欧经济问题专家尤利乌斯·施努尔博士会谈时也提到了这件事情。

阿斯塔霍夫谈到了李维诺夫免职的事情' 施努尔报告说' 并且设法……打听这件事情是否会引起我们对苏联的态度的改变。他着重指出莫洛托夫的身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他决不是在外交政策方面的一个专家,然而他却会对未来的苏联外交政策起更大的作用。这位代办也请德国人恢复在2 月间破裂了的贸易谈判。

英国政府对苏联4 月16日关于缔结军事联盟的建议直到5 月8 日才答复,而答复实际上是拒绝。它使得莫斯科更加怀疑张伯伦不愿意同俄国缔结军事条约来防止希特勒取得波兰。

因此,俄国人也就无怪要加紧同德国人拉关系了。5 月17日,阿斯塔霍夫再次到外交部见了施努尔,在讨论过有关贸易的问题以后,就把话题又转到了更大的问题上。

阿斯塔霍夫宣称' 施努尔报告说' 德国和苏联之间在外交政策上并没有冲突,因此在两国之间并没有抱敌意的理由。确实,在苏联有一种受德国威胁的感觉。但是,毫无疑问,这种受威胁的感觉和在莫斯科的不信任心理是有可能消除的……在回答我偶然问到的一个问题时,他谈到了英苏谈判,大意是说,照目前的情况看来,英国所希望的结果很难成为现实。

3 天以后,到5 月20日,冯·德·舒伦堡大使同莫洛托夫在莫斯科作了一次长谈。新上任的外交人民委员态度“至为友好”,并且告诉德国大使,如果能建立必要的政治基础的话,两国之间的经济谈判是可以恢复的。这是莫斯科的一种新的试探,然而老奸巨猾的莫洛托夫做的却非常审慎。当舒伦堡问他所谓“政治基础”是什么意思时,这位俄国人回答说,这是两国政府都该考虑'482' 的东西。大使用尽一切办法想从这位足智多谋的人民委员嘴里套出点东西来,结果都是枉然。“他是”,舒伦堡告诉柏林说,“以态度有点顽强著称的。”大使在离开俄国外交部的时候,乘便去看了一下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弗拉季米尔·波将金,告诉后者,他没有能搞清楚莫洛托夫要的政治性质的东西是什么。舒伦堡报告说,“我请波将金先生帮我搞清楚”。

柏林和莫斯科之间重新恢复接触一事,并没有逃过法国驻德大使的警惕的眼睛。早在5 月7 日,在李维诺夫免职以后4 天,考仑德雷先生就报告法国外交部长,根据元首的一个亲信告诉他的消息,德国正在设法与俄国取得谅解,其结果,除了别的不谈,将意味着波兰的第四次瓜分。两天以后,法国大使又给巴黎发出了一个电报,谈到柏林新近谣传“德国已经或者即将向俄国提出瓜分波兰的建议”。

钢铁盟约

虽然德国武装部队的高级将领对意大利的军事实力评价很低,希特勒现在却急于要同意大利成立军事同盟,而墨索里尼却一直不忙于缔结。两国最高统帅部参谋人员之间的谈判从4 月份起就已经开始了,凯特尔向最高统帅部报告他的“印象”是,无论是意大利的部队还是它的军备,情况都不佳。他认为,要打仗就得当机立断,要不然意大利人就不会参加了。到4 月中旬,齐亚诺在日记里说,他觉察到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德国随时都可能进攻波兰,从而掀起一场意大利思想上并无准备的欧洲大战。他对此颇为震惊。4 月20日,在柏林的阿托利科大使打电报告诉齐亚诺说,德国对波兰的行动已“迫在眉睫”以后,齐亚诺就催大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