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259章

逆流伐清-第259章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殿下见识深远。非小女子所及。”段婉儿顺势恭维了一句,对朱永兴这种兴之所致的亲热举动已经十分适应。
    “见识深远不确切,应该是广博才对。”朱永兴并不谦虚,只不过纠正了下字眼。“如果说一味的宽大,当然会加快战争的进程,毕竟要对付的大多数都是汉人,但孤宁可慢一点,也要力争建立起新的战争规则。屠杀无辜者,残民以逞者,若是一反正投诚,便又获高官,或平安终老,且不得惩治,这世间岂有公理、正义?”
    “若是那吴三桂反正投诚呢?”段婉儿试探着问道:“一省之地,数万精兵,得之便可光复江南。”
    “是啊,尚逆已除,耿逆亦不足为虑,江南清军只余吴逆尚堪一战。”朱永兴苦笔着轻轻摇头,坐回到座椅中,有些无奈地说道:“如果吴逆反正投诚,会让很多明军士兵少流血、少死伤,很多家庭得以完整幸福。嗯,若念于此,孤可让吴三桂做个富家翁,平安终老。唉,有时候真的要做一些自相矛盾的事情,没办法啊!”
    段婉儿走到朱永兴身后,轻轻地给他按摩着额头,柔声道:“殿下宅心仁厚,一念之间可使多少父母免丧子之痛,减少了多少孤儿寡妇。自相矛盾就更谈不上了,殿下不是一直给吴逆留着余地,不象对尚、耿二逆,始终未有宽赦之令。”
    “先别把这些功德都算到孤的头上,那吴三桂如何抉择,还言之过早。”朱永兴微微闭上眼睛,享受着温软小手的按摩,幽幽地说道:“吴应熊算是个关键,可想把这个家伙偷出京师,倒不是容易的事情啊!”
    听到朱永兴话中懒懒的意味,段婉儿便不再接话,手上愈发轻柔,让朱永兴能更加放松地休息片刻。
    朱永兴累的是脑子,从移跸至广州后,各地的文件报告便接踵而来。虽然他不想事必躬亲,但过目、批示、审阅、修改是必须的,虽然不是那么的细致,但这是一种威权的显示,也向下属们表明他的工作态度,尽量不让欺上瞒下的事情发生。
    现在的文件报告,以后的奏章奏折,随着摊子越来越大,猫腻是肯定会有的。历史上便有位帝王曾说过,最不能信的便是奏折。位居九重,体察到民间疾苦,不能了解事情真相,当然会掉进下面官员所编织的文字陷阱或粉饰掩盖之中,这也是监察力量不够完善的弊病。
    朱永兴一方面在改变监察力量单调且薄弱的弊病,一方面也通过比较勤勉的工作来向属下表明自己不是易欺之主。
    在轻柔的按摩下,闻着女人淡淡的体香,朱永兴有些醺然欲睡,只是敲门声响了起来。他又无奈地睁开双眼,苦笑着拍了拍段婉儿的小手,示意她停下来,不要在别人面前弄得如此亲热。
    应声而进的是情报局的叶虎,对坐在一侧桌案后的段婉儿视而不见,给朱永兴见礼之后便将最新的情报汇总呈了上来。
    “钟瑞、陈升反正投诚,甚好。”朱永兴看到头一条情报,便心中欢喜,赞了一句后继续阅看,好半晌才抬起头来,笑着对叶虎说道:“施琅所部显然还有耳目,借此做势,即便不能坏了施琅的小命,也能绝了他的前程,使其不能再为我军威胁。”
    “殿下英明,此计筹划已久,已经全面发动,殿下可静候佳音。”叶虎在椅子中恭谨地弯了弯身。
    朱永兴对这种随口而来的恭维已经习以为常,淡淡一笑,低头继续观看情报,脸上的表情不时变幻,时而皱眉,时而微笑,时而若有思。
    ………………

第一百九十四章 策反阴计,奏销案
    清廷之八旗子弟长于骑射,在陆地上强弓烈马、攻城掠地是其所长,而于水战,尤其是海上作战,则绝非其所能。特别是东南沿海郑家拥有的雄厚实力,以及数次海战的失利,使清廷不寒而栗,不惜代价地采取了切断义师同陆地居民联系的暴政——沿海迁界。
    而对于大规模沿海迁界所造成的影响,清廷也有所估计和预料,进而采取了更为短视而自大的政策,首先将目标指向了郑家的降兵降将。
    “次第催拨各投诚官兵,分配外省开垦。官兵及别镇兵,各给行粮,分驻于浙江、江南、江西、湖广、河南、山东、山西诸省,屯垦荒田,给其牛种,免其六年租税。将领或督垦,或拨在督、抚、提督衙门效劳,文官赴部候选。”
    将投降的郑氏官兵遣往外省垦荒屯田,是担心他们再次叛逃,将他们安插于各省,则可分散其力量,以消除隐患。清廷既然欲以坚壁清野的封锁之策解决郑氏集团问题,本应善待已经归降的郑氏官兵,使降者安心,未降者动心,才有利于招抚。但清朝统治者出于对大海的恐惧,出于对汉人防范的心理,却反其道而行之,其结果必将导致已降者离心,未降者寒心。
    清廷的这个决策,对于多为闽籍、留恋故土的广大海上投诚官兵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于是,有的铤而走险,策划叛归郑氏;有的潜逃四处藏匿;有的则千方百计地隐瞒眷属人口,希望能使部分家属逃脱移驻,有的投诚官兵为了争取留在福建,采用偷梁换柱的方法,以百姓顶补。
    对一般郑军官兵而言,降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难忍思乡之苦,谁也不希望在降清后连同家眷离乡背井,被押送异地垦荒。因此。清廷的错误举措将成为郑氏集团用以稳定军心的反面教材,这使得清廷的招抚策略表面看起来很优厚,但却很难再奏效了。
    而施琅手下的水师提标游击钟瑞原为降清的郑军,清廷沿海迁界已招致其不满。又见要将投诚之官兵移驻于外省垦荒,遂与中军守备陈升密议,借出港巡哨之机,带着少数心腹逃出至广东向明军投诚。说起其中内幕,这也是情报局的大功一件,成功策反敌将投诚的第一例。
    好马不吃回头草,钟瑞和陈升由郑家投降清朝,如果有选择,自然不想再回去。也就是说,随着西南明军的日益强大。对清朝将领来降的吸引力也在超过原来东南的最大势力——郑家。毕竟西南是正朔,是正统,而郑氏集团的家族式经营往往不能给外姓的将领更大的施展空间。
    策反钟瑞和陈升只是情报局计划中的第一步,朱永兴之前便已经做过提醒,只要从施琅手下挖出降兵降将便是胜利。不必要求他们做出什么刺杀施琅、献城而降的大事。
    不熟悉海上情形的清廷统治者一向视海波为畏途,不敢轻言海战,且对郑氏降将组成的水师一直心存顾虑。尤其是重满轻汉的顾命四大臣主政时期,对武力剿灭郑氏集团的信心发生了严重的动摇。对主要由郑家降兵降将组成的水师更是猜疑日重,历史上便有解散水师,并将收复金、厦有功的施琅留于京师闲居十余年之久。
    所以,只要钟瑞和陈升成功反正归来。在随后的造势当中,假书信和谣言等手段将使清廷产生施琅乃郑氏旧属、心怀故旧之情、难逃纵贼之嫌的印象。甚至进一步可以有施琅正潜心隐忍,企图大计的想象。
    依着清廷统治者对汉人的猜忌和防范,朱永兴认为施琅是难逃此劫,如果他为证清白至京师奏明,想再回来统领水师也不大可能。更何况。目前郑氏与明军水师正联合行动,施琅想用海上胜仗以证忠诚的机会也相当渺茫。
    能在海战中击败施琅自然是一件好事,即便不成,用谣言和猜忌使其不得重用,甚至被囚禁杀害。则是另一个保险。软硬两个套路,无论哪个奏效,对于视清军福建水师为眼中钉的朱永兴来说,都足以大松一口气。
    这是一件喜事,朱永兴已经决定厚待钟瑞、陈升二人,目的就是要利用这个活生生的事例,为降清的郑军官兵指明一条出路,并为日后郑氏内乱后大量吸收其武装力量而做好准备。
    而让朱永兴心里备感复杂的则是江南奏销案的全面发动。按理说,敌人做的便要坚决反对并努力制止,但朱永兴却觉得不是那么简单。
    清入关后,在江南地区实行了比明代更为严厉的催科。经征之官皆以十分为考成,不足额者要被参罚。但很多江南缙绅豪强依然凭借权势交通官府,贿买书吏,隐混和拖欠钱粮,致使积逋常达数十万。
    清廷为了裁抑缙绅特权和压服江南地主,便借口抗粮,制造了奏销案。此案初只限于无锡、嘉定两县,至十八年夏乃通行于四府一县。清廷将欠粮者,不问是否大僚,亦不分欠数多寡,在籍绅衿按名黜革,秀才、举人、进士,凡钱粮未完者,皆被革去功名出身;现任官概行降两级调用,计共黜降一万三千余人。其中不少人被逮捕,械送刑部议处。
    打击江南乡绅势力,取消其特权地位,在朱永兴看来,清廷是在做自己想做还没有做的事情。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清廷未尝不是在收敛钱粮,增加军费,以支撑战争。
    到底该如何反应呢?是声援遭到黜革、鞭扑纷纷、衣冠扫地的江南绅衿,等着光复江南后,让他们有理由拒交,使政府对钱粮的征收面临困难;还是坐视不理,让清廷沉重打击江南士人,并且征收到全部拖欠的钱粮。
    朱永兴沉思良久,不能马上做出决定。同时,他心中还有疑问,不知道清政府是如何定义“乡绅”一词的,也就更不好随便下结论。
    ………。。

第一百九十五章 无题
    “清廷于顺治十八年七月严格训令:明朝废绅不许冒称乡绅。同年十二月又重申:本朝出仕者方准称为乡绅,其明朝废绅系即民人,不许仍称乡绅。奏销案全面发动后,清政府严格执行其标准,巡抚朱国治奏报徐时勉等续完绅户文册时,因未开明何时出仕,予令察明回奏。欠粮处分则将在籍乡绅革职提究,见任官员俱议降二级调用。”
    朱永兴听着叶虎流利地解答着他的疑问,脸上露出赞许之色,轻轻颌首,说道:“清政府从法令上对‘乡绅’一词所做的严格界定,想是为了要建立稳固的统治,对与清朝不合作的明朝乡绅要彻底划清界线,取消他们的特权地位,以便建立起清朝的统治阶级和特权阶层。同时,对暂时投降而不真心归顺的原明朝官员,予以警示。”
    “殿下睿智,一语中的。”叶虎一副不喜不怒的扑克脸,说话的声调也平得没有起伏,“正因如此,奏销案初发生时,清廷还没有对现任官员的处分规定。在最早发生的嘉定奏销案中,对现任官员的处分是非常轻的,只是对现任官员的家人予以处分。”
    朱永兴若有所思,沉吟了半晌,象是自言自语般地说道:“明朝废绅系即民人,也就是说他们已无欠粮的特权和资格;现在又对重新定义的乡绅中拖欠钱粮者予以惩治,可以说是无遗类了。如此扫尽文人士子脸面,打击所有的豪强地主,是财政陷入困境?还是整顿统治阶层中不稳定因素,以警世风?”
    叶虎等了一会儿,见朱永兴不再说话。便猜测着答道:“或许两者都有吧!清廷财政紧张是一直存在的事实,江南赋税又以苏州、松冮等府为最,以这些地方为重点,也在常理之中。而江南士人多心向皇明,借此予以打击。亦算是一石二鸟。”
    “心向皇明嘛?”朱永兴冷笑一声,说道:“多数人是心向钱财才对。绅衿积欠钱粮,由来已久,以致国无御敌之资,无济民之粮;昔日乱民蜂起,女真作乱。一发而不可收拾,实乃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