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第1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三桂率领的大军抵达元江时有战兵不到四万,辅兵七八万。经过城下的厮杀争夺,战兵伤亡了六千多,江北大营有五千驻守,王辅臣又率一万迎击马宝,江南由夏国相指挥的只有一万七八千战兵,辅兵三万。再除去城东十几里外迎击马惟兴的五千战兵,元江城下就只剩一万两三千的兵力。
忠勇营败了,城西清军败了,城南清军败了,虽然没有被全歼,但也折损近半。现在夏国相手中就只有不到八千的战兵,辅兵也只剩下了两万。而且,元江城横亘于中间。可相机策应明军向城北、城东的营寨再度发起进攻,整个元江以南的战争态势对夏国相变得极为不利。
出乎预料的援军和打击,使整个元江城周围的清军措手不及,从忠勇营被击败,到城西、城南的内外夹击,清军在惊慌和心理震骇下,并没有发挥正常的战力。
但午后在城北的激战中。面对明军的猛攻,清军已经稳定了很多,这也得益于夏国相的统筹指挥。而且夏国相深知城北阵地的重要,他必须屏蔽保护元江城东面的江岸,以便搭建浮桥,重新沟通与江北的联接。这样的话。战局还有扭转的可能。否则,江南的军队将处于被全部消灭的危险境地。
一颗颗炮弹带着尖啸,重重地砸在清军的营寨里,片刻后,便是一声一声巨响,腾起一股股黑烟。由西向东攻击的明军在轰天炮的轰击掩护下,不断地向前厮杀推进。逐渐接近着清军的城北营寨;从城内杀出的部队则从南面猛攻,已经迫近营寨,用炮弹、箭矢、火枪,与防守的清军进行着激烈的对射。
虽然很顽强,但也坚持不了多久了,除非江南面所有的清军都赶来防守。朱永兴并不认为清军指挥官会这么做,因为元江城横亘于战场中间,可以随时出兵攻击并牵制城东的敌军。
围城而攻时。城池象一个牢笼;而围攻一旦被打破,就如同抱着一条冬眠苏醒的毒蛇,要时刻小心凶猛的反噬。通俗点讲,现在元江城下的战争态势,很有些象中心开花的战例。
望远镜移动,景象又是一变。江面上炮声隆隆,白烟升腾。一艘船被击中。船舷破了个大洞,正倾斜着向下游驶去。几艘小船张着帆,紧跟而下,准备提供人员的保护。
一艘船速稍缓的轰击平台张着帆。顺流而下,向着南岸的清军发射了一轮炮弹,然后向下游驶去,脱离清军红夷大炮的轰击。
又有船溯流而上,靠近着北岸行驶,发射出一轮炮弹,也承受了岸上的打击。一个水手被激射而来的弩机击中,身体被带飞,从船上落入江中。
朱永兴的眼角跳了一下,又转移了视线。南岸、北岸的浮桥连个雏形都没有,在水上船只不屈不挠的来回打击下,岸边浅水中只有孤零零的几根木桩,以及大片的死伤。
清军在抵达元江后,也曾搜罗过船只用于架设浮桥,等到三座浮桥架起,船只便所剩无几。之后,吴三桂等人显然认为已经万无一失,或者根本没有重视舟船,以及江面控制权的问题。所以,现在想架设浮桥,就只能用简陋的木排,困难极大。
虽有损伤,但江面的控制还牢牢在手。朱永兴把望远镜转向西北,大量的辅兵和土兵正在江岸边砸桩立柱,修建临时的栈桥,以便船只靠岸停泊。
“舟船之利,竟至于斯!”那嵩在朱永兴身旁发出了由衷的感慨,“若早有水师在,清军想过江,岂非易事?”
朱永兴放下望远镜,淡淡一笑,说道:“那总督欲建水师?只是怕在这元江之上再无用武之地啊!”
那嵩略一沉吟,无所谓地笑道:“无须大建,只要有江上这百余艘即可。如此,元江再无忧也。”
既然那嵩心意已定,朱永兴也没有反对的必要。毕竟这对于那嵩和元江来说,是一个很坚实的保障。万一再出现清军前来攻打的情况,有水师沿江巡弋,清军想轻易过江是不可能的。而且,就算清军过了江,也会担心被水师切断,重蹈今日的覆辙。
朱永兴再次注目战况,微微皱了下眉头,唤过传令兵说道:“给江上船只传令,不必如此频繁穿梭,只须远远监视便可,搭建浮桥岂是一时半会的事情?另外,轰击敌人时,可先让船速快者为诱饵,待敌火炮发射后,再近敌炮轰。敌之火炮发射缓慢,这个弱点要抓住。”
传令兵领命而去,朱永兴又观察着城下的战局。尽管清军很顽强,但在明军不惜火力的打击下,营寨破损严重,很快便会被明军突破,进入到短兵相接的厮杀之中。依靠着兵力优势,进入混战的话。明军便稳操胜算。
虽然江面封锁隔绝得很成功,但总攻还是要在以马宝为主的东路军到达之后展开。朱永兴把目光投注于东面,隐隐地已经能听见炮声,想必东路军已经离之不远了。
……………
“舟船之利,竟至于斯!”与那嵩发出同样感慨的是吴三桂的智囊刘玄初,谁能想到,这样一场看似正常的征剿之战。最后决定胜败的竟然是一支明显拼凑起来的水师。
别说是水师了,清军从上到下,也根本没有想到会打水战,可谓是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
但战局就是以清军绝没有想到的方式迅速变化着,两岸的隔绝,突然出现的敌人援军。迅猛如火的内外夹击。三个时辰之内,战场的主动权已经落在明军手中,南岸清军岌岌可危,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而架设浮桥、沟通两岸的行动却在江上炮船的轰击袭扰下,变得极为困难。在刘玄初看来,几乎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皇明宗室。果有武侯之奇谋,太祖之英武乎?”刘玄初心中思绪翻腾,已经不知不觉把那个“伪”字去掉,他望着江南的元江城,脸上的神色复杂。
吴三桂是铁杆汉奸,这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但他的手下却并不是都情愿降顺于满清朝廷,甚至有深为痛恨的。为什么会替吴三桂效力呢,唯其是汉人。这是一个相当主要的原因。刘玄初心中则有一个最大的抑郁和矛盾,那就是“惟望天早生圣人以靖中华”。
换句话说,刘玄初是希望汉族能出一个他心目中的“圣人”来恢复汉家天下,而吴三桂或有可能。所谓病急乱投医,当时就是那样的一种状况,即便吴三桂杀了永历,可当他在起兵反清初。以“反清复明”为号召,依然获得了很多人的原谅和支持。可惜他利令智昏,竟改元称帝,顿失人望。只剩下了亲信和心腹还在为他的大业奋斗。
在这一刻,刘玄初的心志动摇了,吴三桂的暴跳如雷,竟也一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
“伪王马宝狡黠,虚设营寨,却突然率军过江。”噩耗并没有放过吴三桂,王辅臣派人前来回报,又给这个老汉奸以沉重一击,“王将军率军追击,无奈浮桥被烧毁,追之不及。”
“愚蠢,无能。”吴三桂气急败坏,口不择言,大骂道:“我江南之师危在旦夕,此皆王辅臣之过。”
当然,王辅臣的失误确实加快了江南清军的败势,但要把罪责都推到王辅臣身上,显然有失公允。失败已经不可避免,要说责任,吴三桂、刘玄初,又何尝没有。
“王爷息怒。”刘玄初此时才有些清醒,赶忙劝解,“败势难挽,为今之计是如何使江南夏将军等人脱困。”
吴三桂呼呼地喘了几口粗气,强压怒火问道:“计将安出?”
刘玄初伸手一指,离江北大营最近的江岸处,竟还有两条小船。不用多语,吴三桂已经明白了刘玄初的意思。困难不小,危险很大,江上不时有明军船只往来,凭这两条小船把夏国相等重要将领抢回来——可不这么做,还有别的办法吗?
“等到晚上吧!”吴三桂无奈地叹了口气,回头望向南岸,心中祈祷夏国相能坚持到入夜,而且能保证一段江岸在手。
……………
战场上尸体横七竖八,有清军的,也有明军的,旗帜、刀枪、军服满地都是,焦黑的弹坑还在冒着缕缕青烟。
叙国公马惟兴坐在木杌子上,医护兵正在给他上药裹伤。虽然疼得不时呲牙咧嘴,但又不时望向西面,脸上露出笑容。
这是一场激烈的战斗,明军的形势一度危急,但在得到了马宝大军的急速增援下,终于转危为安,并且击败了清军参将傅文元、张足法所率的五千兵马。
现在,通向元江城的道路已经打开,剩下的便是数路合击,一举全歼江南敌军了。
“马兄,伤势如何?”汝阳王马宝匆匆赶来,面露关切地询问道,同时伸出手,按住了要起身见礼的马惟兴。
“无妨,些许小伤。”马惟兴满不在乎地一笑。说道:“队伍要出发了吧?晚了可赶不上这最后的大战了。”
马宝抬头看了一眼西面已经可见的六道狼烟,嘿然一笑,说道:“放心吧,元江城之围已解,可这总攻还是要等咱们的。估计清军已被岷殿下这水陆夹击打得屁滚尿流,咱们到了正好能捡个便宜。”
“别被打光了就好。”马惟兴见包扎已毕,便立起身来。还挥动了下受伤的胳膊,向马宝展示了一下,笑道:“如何?照样抡得动刀枪,斩得了敌将。”
马宝哈哈一笑,挥了挥手,亲卫立刻牵过马来。两人骑上战马。率领着大军滚滚向西而来。
…………
以多打少,总归是赢面最大的战术,或者也可以说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不管是哪一种原因,这却是朱永兴一直努力贯彻的原则。滇西反攻是如此,元江战役也是如此。再细化到每一场战斗,也基本上是这样一种套路。
隔绝元江,将清军分成两段。从而在江南占扰兵力优势;以土兵为饵,突然从间道杀出,以三倍于对手的兵力击败忠勇营;再攻城西、城南、城北,与城内军队两面夹击,兵力也大大超过敌军。
这么一仗一仗打下来,始终是以多打少,以众凌寡,优势却是越来越大。到了决战的时刻。马宝大军的来到,明军的兵力优势已经达到了四倍多,将七八千汇聚起来的清军围困在元江城东靠江的一块区域内。
巴克勇战死,张足法战死,李如碧战死,刘之复战死,邓望功战死。其他战死的游击、千总更是数不胜数。七八千清军归属繁杂,很多都是被打得心丧志失的残兵败将。
太阳变成了一个大的红色的轮子,正落入远处的山边。江水的水波,和着天空的云彩。都变成了血色。
夏国相看着士兵拖拉着把岸边的红夷大炮运走,放眼江面,心中一阵悲凉。可能很快,这里便要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到了目前这步田地,任他满腹韬略,也是无计可施。再轰击江中敌船已经没有意义,把红夷大炮转移到对敌一面,倒是还能多支持些时间。
虽然经过了重新整顿,但夏国相从兵将脸上的神色能够看出绝望和悲哀。死地则战,是为死中求活;战而亦死,谁又能视死如归,浴血奋战?
而且,眼见着胜局已定,明军又开始了政治劝降攻势。
“弃械免死!”“降者不杀!”“杀主官立功者有赏!”……
当这些喊话传入清兵耳中时,夏国相知道,军心士气会更加低落。千古艰难唯一死,为了得条活命,有些人是什么都能干出来的。猜忌、恐惧、阴谋……这些龌龊的心理,在面临绝境的时候,是最容易滋生疯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