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1906-第4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性强的白卫哥萨克骑兵部队作战,高尔夫又组建了几个用大量机枪和大炮装备起来的加强师;原红军骑兵部队改编成更大的炮兵部队。为了支持步兵和骑兵作战,组建了装甲纵队,由工人出身的英雄战将阿利亚勃耶夫负责指挥。所有这些都加强了察里津的防卫,并能在个别地段发动战役性的进攻,从而打破了敌人的封锁包围。
开春之后,白军的增援部队又从四面八方围聚在察里津周围,再次发起新的进攻。敌人从侧翼对伏尔加河沿岸形成的半圆形包围圈越收越紧。为了达到夺取察里津的既定目标,白卫军克拉斯诺夫将军放手让士兵肆意抢劫。“在夺取察里津以后,我给你们放假三天。”他宣布,“抢到的所有东西都归你们自己。你们可以抢,并且可以寄回家给亲人。”
察里津再次处于敌人的紧密包围之中,苏维埃政权面临着极其危险的境地,东面有捷克斯洛伐克的军队,在北面和卡斯皮伊河沿岸是英国和法国军队,在南面驻有克拉斯诺夫匪军和德国的军队。他们要推翻苏维埃政权,从农民手中夺回土地,压迫获得自由的无产阶级,让资本家、地主和沙俄将军们重新骑在劳动人民的头上。
高尔夫以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不可摧的精力和意志,粉碎了敌人多次夺取察里津的一切企图。
在保卫察里津的壮丽史诗中,高尔夫和他的战友们提供了新的、更高级的战略与战术的非凡范例。他们巧妙地采用了步兵、骑兵与炮兵、铁甲列车和伏尔加河军舰的协同作战,表明进攻是防御战最好的形式。
依照劳动人民的请求,这个光荣不朽的城市——察里津命名为高尔夫格勒,以纪念高尔夫在保卫察里津战斗中的功绩。
相比之下,其他地区的红军将领就没有能够取得像高尔夫那样的功绩。
保卫察里津结束后,由察里津归来的高尔夫又奉党中央之命,去组织乌克兰战线,在他的指挥下,红军光复了乌克兰部分领土,以及白俄罗斯、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大部领土。
列宁对高尔夫在东方战线所作出的努力十分赞赏。在短短的几个月内,高尔夫规定了改造党、苏维埃和军事机关的工作办法,制订了巩固苏维埃国家国防能力的完备而严格的纲领。在军事建设方面,为动员和整编、建立常备军和加强红军中的政治工作,以及大兵团协同作战等创造了宝贵的经验。
夏天的时候,英、法、美等帝国主义组织了对苏维埃共和国的“联合征讨”,再次掀起了武装干涉的新高潮。
高尔察克是这次进犯的主要突击力量,帝国主义者趁着红军与高尔察克大战方酣之际,又派尤登尼奇将军所部进攻彼得格勒,派芬兰白军和爱沙尼亚白军以及英国舰队到波罗的海来声援他们。
红军在高尔夫领导下,在彼得格勒附近取得重大胜利之后,又挥师东进,继续同高尔察克斗争。经过多次激烈战斗,终于击溃了高尔察克的军队。这个号称为“俄国最高执政者”的沙皇海军上将也做了红军的俘虏,最后被**委员会枪决。
高尔夫的威望如日中天,甚至在赢得民心上面,隐隐有超过列宁的趋势。
百姓就是如此的现实,谁对他们好,他们就相信谁。
列宁上台之初,为了增强自己政权的正义形象,争取民众支持,许下很多诺言,最著名的就是:立即停止对德战争,签订平等的停战协议,恢复和平;政治上实行苏维埃(人民代表大会)民主制,保障公民的各种自由;允许非俄罗斯民族的人民自治,建立独立国家;废除旧的国家专政机器,不再实行严酷刑法,不再逮捕政治犯。
可是布尔什维克以后的行动表明,以上承诺纯属拉拢人心的宣传欺骗,没有一项承诺兑现:对德国停战了,可是在布列斯特签署的停战条约使俄罗斯损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且都是质量最好的土地;苏维埃完全被布尔什维克控制,根本就是一党专制的工具,压根儿不是自由选举产生的,代表不了普通公众的意愿;公民的自由根本没有保障,其他党派的成员如果不转变立场支持布尔什维克,就遭到残酷镇压。普通公众只要发表对时局不满的言论,就会被扣上“破坏分子”、“怠工者”、“富农”的帽子,然后被名正言顺地剥夺一切公民权利;当乌克兰族、土库曼族以及外高加索各族人民建成独立国家后,在红军刺刀的逼迫下,只好“自愿”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列宁也命令红军远征军让波兰等国家“自愿” 加盟苏联,可是常年征战的红军实力已衰,被波兰工人自愿组成的军队在华沙附近击败,列宁只好承认波兰、芬兰、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独立。
列宁称沙皇俄国为“各族人民的大监狱”,可是为了夺权、保权,他领导的政府在今年头三个月杀的人就比沙皇俄国有史以来纪录的判处死刑人数多。
而红军最大的暴行,是在执行“余粮收集制”的过程中;对农民犯下的。当时一切经济秩序被打破;政府无法通过公正手段收集粮食养活军队、官员以及城市居民,就派出军队到各个村庄抢夺农民的粮食。
为了抢粮而打死的农民不计其数,因为这种抢劫行为彻底窒息了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一旦爆发饥荒,俄罗斯将会损失大量人口。。
苏维埃政府还打破了国际惯例 —— 即一个国家的各种债权、债务关系不因为它的政府更换而改变。苏俄政府拒绝偿还沙皇俄国欠法国等国家的债务,把外国在俄罗斯的投资全部充公,美其名曰“不能让人民再受国际资本家的剥削”,可是这部分资产被政府没收后,对职工的剥削也不见得就少了,而且经营不善,普通人民失业的更多,根本得不到什么好处。而外国投资者,其中有许多小股东是一般居民,他们完全按照法律的许可,把辛苦攒下来的钱投资到俄罗斯,却毫无理由被苏俄政府霸占。
唯一的例外是华商,由于中国向苏维埃政府输送了大量的粮食,不仅使得粮食价格没有在高尔夫控制的地盘高企,还使得高尔夫暂时的稳定了人心。
目前苏俄也只能选择依靠中国,一个唯一愿意向苏俄提供各种物资的国家。
苏俄对德国投降,使德国控制了包括整个乌克兰的大片肥沃土地和原材料产地,东线德军全部开往西线,使得之前协约国战线差一点在就崩溃,这个仇不共戴天啊。
所以当时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对苏俄政府无不深恶痛绝,有人认为红军之所以战胜白军,是因为布尔什维克得人心。其实在一个落后、动荡的殖民国家内,自由、博爱、民主、平等的思想没有萌发,组织最严密、行为最凶残、政治权术最狡诈、最不择手段的派别才是最有可能攫取政权的。
在1917年末,苏维埃政权有了一个短暂的喘息时期,经济建设问题就特别尖锐地提出来了。苏维埃国家劳动人民纷纷响应党的号召:“一切为了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而斗争!”这时高尔夫奉列宁的指示,负责领导恢复乌克兰被战争破坏的经济,领导乌克兰劳动军委员会。在高尔夫的具体领导下,乌克兰工人阶级以巨大的努力,首先恢复了顿涅茨矿区的生产。高尔夫认为,如果不先把燃料工业恢复起来,全国的工厂和交通便不能开工和运行。这个极端困难的任务解决后,被白军破坏的矿山纷纷恢复生产,扩大了采煤量,铁路、桥梁、工厂和发电站也都迅速修复,重新投入生产。这对发展经济、支援战争起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大量向苏俄输送商品的同时,也掩盖了高尔夫的“亲华”倾向,包括无数苏维埃政权高层,到底层的人民,都对中国的友善无比感激。
他们其实并不清楚,中国同样也在私底下暗暗的支持着白军。
由于白军无法迅速的从协约国那里得到想要得到的一切物资,故而中国成为了白军极力争取的对象。
从高尔察克再到他的继任者,白军用无数的黄金换回了中国始终对俄国交战双方的一视同仁。
1917年末,白军临时的领导者邓尼金与中国签署了一项重要的协议,那就是白军将包括秋明、新西伯利亚在内的西西伯利亚部分土地割让给了中国,这些土地面积七十五万平方公里,自此,整个西伯利亚最为富庶的地区都落入了中国手中。
中国军队的西进畅通无阻,而苏俄出于恐惧与担忧,并没有恶化与中国的关系,他们希望能够通过默认,来维持中国对他们的商品输出。
这太关键了,中国向俄罗斯是完全开放的,苏维埃政权凭借着从沙皇时代的富得流油的大肚腩之中获取的大量的财富,都开始向中国流动。
事实上,俄罗斯内战双方都并不缺乏财富,白军手中有从沙俄国库中得到的数百吨黄金,而苏维埃政权则能够从人民的“自愿”中,在战时体制之下,获得大量的税赋。
他们只是缺乏生产力,而中国则最不缺乏。
由于世界大战之前,中国就大跃进式的冒险奋进,制定了极为庞大的引起世界几大强国嗤之以鼻的工业计划,使得许多国家准备看笑话。
可是,在世界大战进行的同时,整个俄罗斯大地对于中国的这种工业计划的依赖,使得中国的工业基础迅速的建立并完善下来。
光是为了那数百吨黄金,李安生就希望俄罗斯内战能够久一点,时间长一点,规模再大一点。
最好是最后苏维埃政权筋疲力尽,实力大损,几十年之内都无法对中国构成太大的威胁。
在解决日本之前,中国必须要摆平与苏俄的关系,不让苏俄在将来的中日战争中趁火打劫。
第二卷 黄金之路 第四百五十二章 沙皇遗孤
第四百五十二章 沙皇遗孤
平安夜,新西伯利亚,一辆马车压着积雪嘎吱嘎吱的驶进了这座军事要塞。
是的,自从中国军队接手之后,这里迅速的变成了一座戒备森严的钢铁堡垒。
中国军队陈兵于叶卡捷琳堡之前,使得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地区出现了乱象。
白军临时政府与中国签订的协约中,叶卡捷琳堡也变成了中国的领土,而如今这个城市在红军的掌控之中。
中国新设立的安西省包括了新西伯利亚到叶卡捷琳堡,南至巴尔喀什湖的庞大地域。
处于连接俄罗斯欧亚两部分的西伯利亚之路上的叶卡捷琳堡在18世纪曾是冶金工业中心。19世纪上半叶,冶金业带动了叶卡捷琳堡的迅速发展。19世纪的最后25年,叶卡捷琳堡成为乌拉尔经济、财政中心、文化中心,也是通向彼尔姆、图们、车里雅宾斯克铁路的重要枢纽。
掌握了这个枢纽,这个乌拉尔山脉东麓,伊赛特河畔的重镇,这个“安西”之名才名副其实。
不掌握这里,秋明就无险可守,大规模的石油开发也就无法办到,安全始终是最大的问题。
没有人会傻到认为苏俄的高层保持沉默,是因为惧怕中国,心甘情愿的接受这个耻辱的条约。
只要白军被击败,那么所有白军签署的条约都会作废,成为一纸空文。
叶卡捷琳堡之前的对峙,并没有出现擦枪走火,是因为苏俄派出了规格较高的谈判团前往北京,希望能够与中国达成一致,签订新的条约。
从叶卡捷琳堡出来的这辆马车,显然经历了磨难,马车上有着几个显眼的弹孔,以及破损。
甚至,还有血迹。
“是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