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1906-第4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北军中以李驰国为首的一系不断的喊出口号,希望政府能够加入同盟国,对协约国作战。
东北的德侨不下十万人,虽然随着欧战的爆发,回去了大半,但是依然有无数的德国人生活工作在东北的方方面面。
他们通过他们的技术与工作,赢得了东北的人心。
德国对于东北工业化的帮助无比巨大,这一点普通民众也很清楚,故而东北军一呼吁加入同盟国,无数民众就热烈欢迎,不断声援。
尤其是在德国彻底的废除了所有的不平等条约,取消了所有在华特权,无偿的归还铁路经营权,废除了大量的债务之后,这一呼声愈演愈烈。
协约国基本上没有什么好印象留给中国人,他们至今还霸占着中国的土地,拥有大量特权,还在剥削掠夺中国。
这样的国家,怎能让人心生好感?
只有德国以及跟着德国步伐同样对华亲善的奥匈帝国,才是中国的朋友,要参战,也肯定是帮助同盟国打协约国。
不过,中国真加入同盟国作战
而作为迎合,南方的一些将领则呼吁加入同盟国,对协约国作战,矛盾之极。
不仅是军队,政府之中,社会各界,同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而且支持中国加入欧战的人群越来越多。
“这简直就是瞎扯淡,屁都不懂就来谈参战,依我看,哪个要去参战,就给他们全副武装了送到欧洲去。”
在送走了又一批的民主人士之后,李安生终于发飙了。
一旁的吴禄贞想象着那些只会喊喊口号的所谓民主人士被送去欧洲之后的滑稽模样,忍不住开怀大笑了起来。
还别说,李安生还真干的出这样的事情。
刚才一位无党派的议员振臂高呼,中国必须参战,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所有国人将会遗憾终生,他愿意投笔从戎,成为远征军的一员。
慷慨陈词,好,好,实在好,这位仁兄大义凛然的样子,还真是有风骨,看来是个当兵的好料子。
吴禄贞笑到半死,给李安生盯上的人,不死也要退层皮,在李安生面前玩花样,这不是找死么。
“他们知道个屁,参战参战,这不是去入股,这是要拿人命去填的。”
吴禄贞也痛骂了几句,刚才他的不爽不亚于李安生。
要是中国军队真到欧洲战场上去,必定是作为炮灰,而且是大规模的炮灰
第二卷 黄金之路 第四百四十八章 伯鲁格
第四百四十八章 伯鲁格
从世界大战一开始,英国就希望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日本政府不赞成这样做,认为中国参战将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从而降低日本作为中国的领导者和代言人的地位。与日本磋商后,英国决定在没有日本预先同意前不就中国参战进行谈判。
但是随着战争的进程,英国根本无法从老奸巨猾的日本鬼子那里得到太多,甚至日本贡献的力量还不如文莱共和国,这就有些说不过去。
文莱的海军已经全部交给英国海军统一指挥,虽然在数量比不过日本派出的护航舰只,但是日本的舰艇大多老旧,相比起来,还是文莱的海军舰艇比较可靠。
一支没有经受过最先进海军思想理论培养,没有经历过实战的海军,永远都无法站立在世界的顶峰。
故而,文莱也是在借着这次机会让英国海军免费的培训海军官兵,并且获得宝贵的实战经验,毕竟,跟着英国与澳新的护航舰队,不会遇到太大的危险。
正是因为文莱的这种无私奉献,才衬托出了日本的自私。
而中国人所具备的某些特质,开始为欧洲所重视,青睐。
故而,现在欧洲交战双方一边打,一边都在拉拢美国与中国,加入这场战争。
作为李安生来讲,中国是绝对不会加入这场战争的,没有这个必要,也没多大的用处。
与德国签订的密约,仍然生效,大量的德国资本从四面八方的撤离,聚集到了中国来,大量的德国人也开始离开许多让他们觉得受到歧视对待的国家,来到了中国。
中国受德国的恩惠太多太多,甚至是德国的几大航运集团旗下的资产,都转移到了中国,尤其是在美国的那几艘巨轮为代表的数十万吨轮船,加入了中国的中德航运集团,使得中国的航运力量提升一个档次。
在这一时期,美国与德国之间的关系继续恶化。
要知道德意志裔是美国第二大外国移民,仅次于英联邦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所以在一战爆发后,美国议会甚至有不少议员提议要求美国加入德国一方作战只是决议没有通过而已
导致这一原因的是德国越来越依赖于潜艇,而潜艇的大量使用开始危及到美国的利益。
美国成为了此时最大的向欧洲输入商品的国家,要是海上运输紧张,那么美国将会损失大量的金钱。
李安生很清楚,美国早晚会因为这种潜艇无限制作战而加入战争。
至于眼下,自然是潜艇袭击越来越激烈才好。
李安生借着视察奉天的机会,在葫芦岛秘密的会见了来自德国的特使伯鲁格。
伯鲁格这次带来了德国参谋总部以及威廉二世的问候,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德国请求中国加入到同盟国来作战,发动对沙俄的进攻。
一旦中国军队对沙俄动手,那么德军同样会在东线有所作为,两面夹攻,或许能够迫使沙俄退出战争,然后,德国就能掉转身攻伐西线。
1915年对协约国而言,这是希望破灭的一年。德军在拔除伊普雷突出部的战役中,借助毒气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整个西线没有任何一处双方战线的进退超过3英里。
1915年底接管3个英国集团军最高指挥权的道格拉斯?海格爵士认为人员的消耗是正当的,因为从长远来看,德国经受不起这种压力。但对劳埃德?乔治来说,这是“毫无意义的流血”,而且协约国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协约国在西线总共伤亡157。1万人,德方伤亡约61。2万人。
其实劳埃德说的很正确,德国的确是经受不起消耗的。
1916年时,情况已经明朗:上帝是站在大工厂和大军队一边的。军语辞典中的一个新词——“工业动员”把各交战国的工厂引向战争的无底洞,对农场实行监督、征收所得税、实行食物配给制。无数的弹药和军事装备从各种机器倾泻出来,然而再多也总是需要的。
英国这位海上霸主,这个“靠大海生活达千年之久”的英国,如今也开始靠大陆生活了。刚刚步入1916年1月,它破天荒地采用了征兵制,投身于组建大规模的陆军。这是一个对这次战争以及对英国未来将产生深远影响的决策。事实上它意味着作为世界大国的英国长期拥有的优势开始没落。
这场战争在西线进入了大屠杀的消耗阶段。在东线,俄国发动的一次大规模攻势宣告了两大过时的君主国覆灭的开始。贪婪的罗马尼亚参战了,在阳光下短暂地神气活现了一阵就屈服了。这场战争中最大的海上交战——日德兰海战以不分胜负告结束。封锁的压力把同盟国周围的包围圈缩得更紧了。一些领导人下台了。从俄罗斯草原到(英国)科次富德的陋室,许多家庭的男人只存在于人们的回忆之中;仇恨加深了。
随着历史上最大的两个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集结了几个大国的力量,1916年战争的钟摆从东线又摆回了西线。
在战争的头几年,协约国之间几乎没有战略协同;它们之间长期存在着相互冲突的目的和猜疑,不同的政治野心和互不信任。1915年12月,凭借霞飞的崇高威望,协约国首次企图改善联盟作战的计划工作。法国、英国、比利时、意大利、俄国,甚至日本的代表相聚一堂,共同讨论了未来的行动,并且原则上同意 1916年在意大利战线以及东欧、西欧战线同时发动进攻。
德国已经看到了接下来战事的更加艰难,故而,他急于寻找一个强大的盟友。
他不需要中国维持与他们之间的正常贸易,他只需要中国向沙俄发起进攻,打通中亚通道,决胜于美索不达米亚,从而使得东线与南线外围战场得到缓解。
只是,德国手中已经没有太多的筹码。
李安生答应了伯鲁格,或许中国可以不出兵,但是,可以挑动沙俄的内乱。
沙俄目前已经是油尽灯枯的格局,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久。
此时在东线,与血腥屠杀的阵地战不同,则是另一派景象。这里领土开阔,很难建立稳定的战线,相形之下,更具有运动战的特色。
曾经,欧洲大国对俄国这个庞然大物多少都怀有几分敬畏。俄国疆域之辽阔,兵员之丰富,在欧洲无与伦比。沙俄击败拿破仑的事迹,也依旧刻在所有欧洲将领的心头。德国人将沙俄军队尊称为“欧洲压路机”。这个压路机虽然在克里米亚、日俄战争中两次失手,但大家还是忍不住害怕它。
从数字上看,俄国军队的力量确实相当骇人。战争期间,俄国共动员了1300万军队,在全部参战国里名列榜首。
只是,战争进行到现在,沙俄的种种弊病暴露无遗。
伯鲁格并不清楚,其实沙俄已经没有多大的战争潜力,后勤系统效率低下得骇人听闻。一出国境,粮食补给就会马上出现危机。装备之坏,更超过后勤之恶劣。有些军团里,俄国士兵不得不三个人共用一条步枪。
一个俄国士兵对英国记者说:“我们除了胸膛外,一无所有。”哥萨克骑兵则已经堕落得跟土匪相差无几。指挥官的素质则和士兵装备一样低劣,似乎是在三个人合用一个脑子。第二军团里,参谋们没有地图,只有罗盘。这些手拿罗盘做参谋的优秀人士里,有一位不过是个巧克力糖厂的小职员。他之所以能做参谋,就是因为他会画漫画。就是这样的人,聚在一起,凑合着给军团做参谋。
虽然没有拉斯普京祸国殃民,但是,由于一场中俄战争给沙俄带来的摧残,沙俄早早的,在1916年初就已经支持不下去了。
所以,李安生所说的,在沙俄内部发动**,扶持沙俄的**党给沙俄致命一击,已经到了时候。
一战最大的改变,就是沙俄,这些都要拜李安生所赐。
一场中俄战争给沙俄带来的无尽创伤,到现在,终于一下子全部暴露出来,仿佛之前全是回光返照一般。
如果现在就能解决东线,想必,这次的世界大战,将会出现最大的变数。
不用李安生派军队干预,一战的进程从中俄战争落幕的那一刻,就注定要改变。
伯鲁格并没有因为没有完成国内的托付而灰心丧气,他选择了等待,等待沙俄发生巨变。
李安生并没有向他吐露太多,但还是隐隐的指出了目前沙俄的主要**领袖们与中国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
这让伯鲁格欣喜若狂,他选择了等待,如果真的是像李安生所说的,沙俄**党人已经壮大到了一定的境界,那么,他不妨拭目以待。
本来他打算是在访问中国之后紧急赶往南美的,希望能够拉拢南美的一两个国家加入同盟国,如此的饥不择食,让他自己也知道羞愧,故而,暂时留下来倒是个很好的借口。
1916年2月,以高尔夫兄弟为首的**党人率先发难,在新西伯利亚发动了起义,并且迅速的攻占了铁路沿线的几大城市,吸收了大量的铁路工人与矿工入伍。
就像滚雪球一样,实力不断的壮大,然后,冲往乌拉尔山脉。
第二卷 黄金之路 第四百四十九章 东线危局
第四百四十九章 东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