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档案-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到羽林卫募兵完成后,已是崇祯十七年的十月初了,最后一丝秋老虎的余威也已经消散,南方寒意渐起,皇帝下旨,御驾回归。
南京城外码头,人头攒动,仿佛全城的人都涌到了这里,衙役们忙得满头大汗,声音都沙哑起来,口中反复嚷道:“别挤,退后。”
今天就是皇上御驾亲征凯旋的日子,谁都想一睹皇帝的风采,在皇帝击败左良玉的叛逆后,无论是朝臣还是民间都送给了皇帝一顶帽子,中兴之主,东林党那些失意的士子书生已经不太敢在公开场合说皇帝的坏话了,否则很有可能被听众手中的东西砸得满头包。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谁也不愿意面临兵祸之灾,皇帝能在叛逆声势浩大之极选择主动出击,无疑让大部分百姓认为天子有担当,当初送别皇帝时大家都心头忐忑,这在大家眼中本来是冒险的举动,没想到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对于皇帝的敬仰顿时被放大了无数倍。
此时江面早已清空,所有的船只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岸边的百姓全部伸长着脖子望向江面。
远处一片帆影出现,眼尖的人马上叫了起来:“来了,来了。”
风帆鼓起,已经开始露出桅杆,接着是船体,一艘巨大的宝船显露了出来,宝船的后是更多的风帆,密密麻麻的桅灯,整个江面都被塞满,巨大的船队就象是一座座移动的山体,黑压压的顺着江水直扑下来。
“万岁!万岁!”虽然看不到皇帝究竟在哪艘船上,可是看到如此雄壮的船队,那些观看的百姓已经神情激动起来,努力的大声呐喊。
第一艘船靠岸,接着是第二艘,第三艘……无数红色的身影从船上下来,迅速组成两列整齐的队伍向前移动,他们头上白色的羽翎在风中颤动,前进的路上,衙役和百姓都被分到两边。
羽林卫,这是皇上的羽林卫,京城的百姓都回想起这支羽林卫刚刚组建时的情景,当时他们头上的白翎还被一些忌妒的京营士兵饥笑过,如今这白翎看上去是如此的雄壮,羽林卫每到一处,百姓都自发让开道路,欢呼声更加热烈起来。
当黄色伞盖的马车从一艘大船中下来时,这种欢呼瞬间达到了顶峰,王福的耳朵除了全是万岁的欢呼外,再也听不见其他声音。
“臣等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马士英带着一干大臣看到皇帝的车驾也连忙跪下来迎接,可惜他们的声音都被淹没在无数的欢呼声中,王福只看到一干大臣嘴吧嚅嚅而动,根本听不到一点声音。
“免礼,各位爱卿随在朕身后,一起回宫吧。”
各个大臣同样听不到皇帝的声音,好在大致能够猜出,马士英等人谢恩后,连忙随在皇帝的车驾后,马车重新启程,行进到的地方,就象是狂风扫过的麦田一样,刚才还跳着欢呼的人群全部跪了下去。
这就是皇帝的威势,皇宫中数百人的跪拜比起眼前十万甚至数十万的民众来说实在是小巫见大巫,面对这样的欢呼,王福也不禁飘飘然起来。
皇帝的身后是更多排列整齐的士兵,他们的到来同样引起了一阵阵欢呼,相对于皇帝出征时只有孤凌凌的一万兵马相随,这次皇帝凯旋足足带回来近十万兵马,虽然其中有四万完全是新兵,可是普通百姓根本分不出新兵老兵,如此多的精兵强将,让百姓大为安心,流寇也好,满虏也好,他们的威胁都已远去了,有这么强壮的兵马,还用怕什么。
第一卷 风雨江山 第70章 清军南下
北京,摄政王府,多尔衮意气风发的看着济济一堂的满汉大臣,自从去年皇太极死后,多尔衮终于感觉到压在自己头上的一座大山去掉了,虽然皇位还是被皇太极的儿子福临继承,可是自己贵为摄政王,一切政令都出自摄政王府,那做不做皇帝又有什么区别。
今年更是他顺风顺水的一年,庞大的大明王朝终于倒塌了,尽管屡次取得了对大明作战的胜利,满人对于大明这个庞然大物还是有不少敬畏之心,大明太大了,大到所有满人加起来还不及汉人的百分之一,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把他们淹死。
除了蒙古人,历代不知有多少强盛的草原民族想进入中原都没有取得成功,最终胜利的还是汉人,即使是蒙古人,也不是在百余年后被汉人灰溜溜的赶了出来吗。
只是天大的机运就这么摆在满人面前,大明王朝竟然被流寇所灭,死敌关宁军竟然向自己求助,有了这样的机会,若还是抓不住,那多尔衮就枉称睿亲王了,在吴三桂的引领,大清铁骑顺利的踏进了大明京城,更具讽剌的是,大清占据了明朝的京城,原明朝的官吏却没有象往常一样指责大清是禽兽,是蛮夷入侵,反而把大清当成了救星,争先恐后投降,还有比这更美妙之事吗?
“诸位,本王已接到英王阿济格报告,我大清已拿下山西全境之地,李自成缩回陕西,虽然潼关急切不可下,只要红衣大炮运到,流寇也不可能守住潼关,何况陕西大旱并没有得到缓解,关中疲惫,流寇在陕西无法补充到足够粮秣,纵使仍有大军在手也不足为惧,我大清一统天下的契机已经到了。”
“恭喜摄政王,贺喜摄政王。”一干大臣连忙贺喜。
“同喜,同喜。”多尔衮大笑起来,向人群中扫了一眼,问道:“范文程怎么不来?”
一名满脸胡子的将领道:“回摄政王,豫亲王殿下回来了,这范帽子恐怕缩在家中抱着自己的小妾不敢出来吧。”
此言一出,满堂文武大臣差点笑得打跌,众人更是朝豫亲王多铎看去,多铎满脸无辜的摊了摊手,众人的笑声更欢。
范文程一向受皇太极看重,皇太极死后,范文程自以为是忠臣,竭力主张帝位必须由皇太极的嫡子继承,惹恼了一心想让多尔衮登上帝位的多铎,在帝位已定,多尔衮成为摄政王的情况下,多铎直接从范府抢走了范文程新纳不久的小妾,尽管经过范文程奔走哀求,多铎得到罚银一千两的处罚,小妾也还了回来,范文程头上那顶绿油油的帽子却摘不了,被人取了一个范帽子的外号。
连多尔衮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不过,他马上收取了笑容,向那名武将斥道:“苏克萨哈,不要胡闹。”
多尔衮只所以愿意维护范文程,是因为范文程才能确实不错,尽管遭受到如此打击,范帽子对于大清还是忠心耿耿,就在今年四月,听到流寇攻占了大明京城,范帽子不顾自己病体,立即上书摄政王,奏请出兵伐明,夺取天下。
在这封奏折中,范帽子给出了四点意见,一是大明必亡;二是大清以后要与流寇争天下而不是与残明争天下,确定了主要矛盾;三是良机难得,稍纵即逝;四变方针,创大业,大清进入中原后必须改变以往只抢掠人口财富的作法,申严纪律,秋毫无犯,并纲要性地提出四条原则: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其贤能,恤其无告。
正是因为范文程的这篇奏章,进入北京后,多尔衮才会在八旗军水土不服的情况下派吴三桂对李自成穷追猛打,从现在的发展来看,范文程这篇奏章无疑有很大的先进之明,李自成毫无喘息之极,而南面弘光朝虽立,多尔衮已经接到其内部数次火拼之事,他对于南明朝廷已不放在心上,只要将流寇打垮,大清入主中原就成了定局。
被多尔衮责备了一通,苏克萨哈毫不在意,范文程再有能力也是汉人,而他可是摄政王的心腹爱将,远近亲疏摄政王肯定分得清。
多尔衮轻咳了两声,刚才闹哄哄的局面顿时不见,多尔衮满意的点了点头,说出自己的打算,道:“本王有意兵分两路,一路从山西进发,协助英亲王阿济格,平西王吴三桂剿灭李自成,一路由山东南下,将明人新立朝廷荡平,诸位以为如何?”
“摄政王英明!”众人都露出兴奋之色,大京城休养了数月,终于又有仗打了。
满清虽然入关已有数月,但除了入关的十万左右军队和吴三桂的关宁军外,满清的军事实力并没有多大增加,为了弥补八旗兵力的不足,多尔衮下令将大明京城投降的军队都改编成绿营,增加了近十万兵马,可是这支京营本来就不堪战,改编成绿营也丝毫没有起色,除了可以维持一下地方外,根本无法作战。
吴三桂的关宁军已经全部出动,多尔衮能够动用的军队依然只有入关时的八旗兵马,这八旗兵约有一半需要留守京城等地,事实上多尔衮能拿出手的军队只有五万人左右,就是这五万人,多尔衮还提出兵分两路,一路攻打李自成,一路攻打南明,却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
满人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句话本来只是编出来吓唬汉人用的,只是随着满人对大明的节节胜利,不但汉人深信不疑,就是满人自己也认为如此,虽然他们与明军的交战从来没有只靠一万人打仗,皇太极在世时,与明军的每次交战双方的兵力都相差不大,甚至有时比明军还多,只是入关以来一连串的胜利使他们早已忘了这一点。
崇祯十七年十月初,满清摄政王多尔衮下达南下的命令,八旗兵分两路,一路由亲信苏克萨哈,谭泰等人统领,率二万余人往陕西,对李自成进行围剿,另一由多铎统领,率孔有德、耿仲明等满汉军两万余人准备由山东南下,直扑南明。
第二卷 血战中原 第71章 军器局(一)
南京工部军器局,往日各种暄闹的声音全然不见,变得异常安静,军器局的大大小小头目毕恭毕敬的站在门口,伸长着脖子向前张望,好象要迎接什么大人物。
一队骑着高头大马的骑士出现在军器局门前的大道上,各个大小头目连忙整了整衣裳,等这队骑士来到面前时,一起跪了下去:“臣等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前面的骑士连忙一分,露出一名身穿便衣,神色威严,身材有些福态的中年人,这名中年人无疑就是现在的大明弘光皇帝朱由崧,前世叫王福之人。
穿越数月来,王福一直忙碌不停,先是组建羽林卫,接着诛杀刘良佐,刘泽清,又御驾亲征,击败了左良玉,如今刚凯旋归来,终于抽出时间来军器局视察。
王福的身材比起以前来已经有很大的改善了,身上的肥肉减少了不少,脸上也显得年轻了一些,只是比起常人来说依点肥胖,他跨下那匹全身雪白,找不到一根杂毛的白马汗液明显比其他人的马要多,要知道只有王福身着便衣,其他人为了保护皇帝,已经穿上了盔甲。
两名侍卫跳下马,小心的将王福扶下来,王福一下马,驮着他的那匹白马口中打了一个响鼻,仿佛一下子高了不少。
看到皇帝下马,其他侍卫明显松了一口气,皇帝好好的马车不坐,非要骑马去军器局,虽然皇宫中御马不少,而且皇帝前一段时间也有练兵骑马,可是一路上侍卫们还是提心吊胆,生怕皇帝骑不稳或者马儿受惊,好在一路都平安无事。
还是头一次骑马这么长时间,王福只觉得大腿内侧火辣辣的痛,这完全是自己自找苦吃,可是骑马自己是必须学会的,打量了跪了一地的军器局处大小头目,才抬了抬手:“都免礼吧。”
“谢皇上”一群人已经快跪得发麻了,心中当然不敢埋怨,一个个堆起了笑脸,大明工匠地位低下,连他们这些管事也没有多大地位,别说是皇帝,只是工部大员也难得来到这里。
“哪位是宋应星?”
一名五十多岁的干瘦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