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权将-第2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统筹学是研究如何在实现整体目标的全过程中施行统筹管理的有关理论、模型、方法和手段。”张贵一字一顿的解说,碰到陌生的名字,还在黑板上仔细的把相关的知识说一遍,直到多数人能够听懂为止。
“统筹学通过对整体目标的分析,选择适当的模型来描述整体的各部分、各部分之间、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它们与外部之间的关系和相应的评审指标体系,进而综合成一个整体模型,用以进行分析并求出全局的最优决策以及与之协调的各部分的目标和决策。”
张贵很有耐心,他觉得自己在教学方面有一定的天赋:“总而言之,就是找出各个部分的关系,然后找出最优的方法。”
张贵这样说,下面的人才恍然大悟,想必刚才的那段话又长又臭,他们到现在也是半懂不懂。张贵的课上得很艰难,但是张贵知道,即使再艰难,也要把课上完,这是自己毕生的第一堂课,或许也是自己最后的一堂课。他希望自己的第一批学生,能够与众不同。
中午,虽然课堂中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咕噜声,每个人的肚子都仿佛打起鼓,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错过这一堂非同寻常的课,他们觉得张贵把他们带进了另外一个世界。
“我知道大家肯定有不懂的地方。”张贵看着鸦雀无声的教室,他们每一个人脸上充满了求知的欲望,充满了对知识的追求,想起自己在大学时学的半桶水,倒有几分不好意思:“然而,再难的学问也有答案,再难的答案也是人想出来。”
“但要记住的是,学问,不单单是在书本。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世界上本来就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世间一切皆学问?这是一门新的课程,很多人或许会问,矮张,你是什么知道这么学问的。”张贵笑了笑,指着自己的大脑:“从这里。”
又指了指外面,笑道:“从外面,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创新更多的学问。我希望的是,你们不要拘束于书本,要敢想,敢做,敢当。”
“好了,我的本领就这么多了,懂的和不懂的都已写在课件上,课件也就是你们手中拿的这个小本子,就算没有也没关系,很快均州书局就会再次印发。”张贵知道,这颗种子自己算是种下了,日后要怎样发芽就看他们自己的了:“都回去吧,我希望以后江陵、均州、大宋都可以看到你们的影子,你们可以大声说,你们是张贵的学生,可不要丢了矮张的脸。”
张贵说完,先行走了出去,其实是肚子饿得实在不行了。袁锋突然站起来,大声道:“谢谢张夫子。”
众人愣了一下,齐声道:“谢谢张夫子。”
张贵愣了一下,鼻子一酸,眼泪差点不争气的流了出来。
“张夫子,你说得真好。”突然,一个调气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吓了他一跳。
“莹姐,你怎么过来了?”张贵会心笑了笑,若不是张娘子帮他整理课件,就凭他能忙得过来吗?江陵的建设和发展将会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自己费尽了心思才想了大学时学的一点统筹学,以图使得江陵的发展更加有条不紊。
“我的课都讲完了。”张娘子笑了笑,道:“官府的那些人更加能够接受,奴家可比你轻松得多了。”
“呵呵,辛苦莹姐了。”张贵有点歉意,张娘子平日忙得不可开交,自己还要拉她一起受罪,要知道学一门新的课程,还要教会别人,这虽说不上难过登天,但暗地里张娘子不知道费了多少心机。
“也是胡说的。”张娘子笑了笑:“奴家把小本子给了他们,也不管他们懂还是不懂。”
“好你一个张贵,竟然躲起来弄出了这么大一场动静。”一个爽朗的笑声在耳边响起。
“君实,你怎么过来了。”张贵能够听得出是陆秀夫的声音,源于后世的影响,张贵对陆秀夫颇为尊敬,见他有责怪之意,连忙道:“小事一场,倒是惊动君实了,矮张确实有些不务正业了。”
“看你说得。”陆秀夫和张贵是老熟人了,倒可以开他的玩笑:“看不透啊,看不透啊,想不到张大人如今也是一派宗师了。”
“这算是心学还是理学呢?”陆秀夫打趣说道:“我看这既不是心学,也不是理学。”
“这是客观唯物主义学问范畴。”张贵非常认真说道:“既不是心学,也不是理学。”
看到陆秀夫的表情,张贵严肃说道:“心学,理学,无非都是强调心所想的作用,但是矮张问你,这世间上的一切,是否都是真实可观的存在。”
“真实可观的存在?”陆秀夫倒有几分疑惑了。
张贵还不想把话说得太深,大宋还是理学的统治,自己还没到扛起大旗和传统作对的时候,还不是到打倒一切、推倒一切从来的时候,现在若是举起大旗和他们作对,必然会分散自己大部分的精力,自己有时间还不如想想怎样对待鄂州的蒙古人。
到了冬天,蒙古人哪里能消停?北方太冷了,南方刚好合适。若不是现在长江以南炎热的气候,说不定伯颜这位好同志,早已憋不住了。
自己也不敢忽视啊,蒙古汉军越来越壮大,而自己还没有来得及整合江陵和沿江的军事,万一现在打过来,自己还亏不亏啊。
“可观唯物论主义是一种哲学,这种哲学思想认为在心所想与可观存在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决定心所想,心所想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也就是说‘可观存在第一性、心所想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可观存在,心所想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不懂吧,不懂就算了,老子上了一天的课,肚子早已经饿得不行了。”张贵笑了笑,道:“莹姐,走,我请你吃饭。”
等陆秀夫醒过来,一脸得意的张贵已经走远,身边突然响起:“陆大人,张大人究竟是什么一个人?”
陆秀夫转头,看到同样是一脸疑惑的叶梦鼎,连忙拱手作揖道:“叶老什么时候来了。”
“不但叶老来了,连老夫也在。”叶梦鼎的身后,走出谢枋得:“刚才你们的谈话我们都听得清清楚楚。”
“张大人,张大人这是一个新学派啊。”
“唉,”叶梦鼎让陆秀夫不要多礼,道:“君实,你和张大人相处的时间最长,你认为张大人为什么这个时候才把这个学问抛出来,难道张大人真的想创立一个新的学派?”
陆秀夫摇了摇头,道:“张大人不是让君实不要说出去吗?君实跟从张大人相交良久,初时觉得张大人行事果断,用兵如神。”
“后来在均州时又觉得张大人统筹兼顾,一身杂学让人敬佩。”
“再下去,又发现他博学强记,擅长文学,一身学问不在君实之下。”
“到现在……”
“君实,君实实在是想不通,张大人是什么人。”陆秀夫叹气,道:“不过君实知道一件事,张大人所做的一切,绝对是对大宋的百姓的好。”
第二卷 正阳 第二十二章缔造江陵(2)
第二十二章缔造江陵(2)
清晨,赶在火辣辣的日头还没出来前,郭老头早早就出了门,洗脚上田的婆娘追上来:“孩子他爹,早饭还没有用呢。”
“工场有。”郭老头头也不回,一个劲儿就往城西郊外走去,按照他如今的身份,原本也应该招呼马车接送才像样子,可是郭老头辛劳了半辈子,觉得走上三四里路再也平常不过,所以就把工场派给他的马车打发回去了。
张大人虽还没正式入主江陵,可是从均州涌过来的商人已经显示了他们独特的魅力,买早点的小店里有赠送的江陵日报,郭老头抱歉的笑了笑,取走一份。
郭老头来到工场,早饭还没开始,正好可以歇一会,看一下均州小报,也就是如今的江陵日报,现在总算是认识了几个字,常用的三千字眼下是不可能全认识的,毕竟一大把年纪了,学起来费力得很,当初郭子让自己跟他一起学,现在郭子都认识三千字以外的字了,自己十个字也只认为三四个,其他连猜带蒙,也能蒙对一两个,不过这样一来江陵日报也能看得半懂。
江陵日报今日教的是“刻”字,刚好和自己的手艺有关,郭老头格外来精神,把“刻”字临摹了十几遍,然后又让弟子教自己仔细念了几遍,觉得差不多的时候,早饭也上来了。
早饭不简单,一个鸡蛋,一碗白粥,一根油条,两个馒头,葛老头吃不了这么多东西,把两个馒头分给身边的两个弟子,这些弟子都是从均州书院出来,他们不愿意参加科举,官府就把他们安排在自己身边,一是协助自己,二是学点东西。
郭老头倒没所谓,解囊相授,反而觉得两个学子跟自己学东西是一件好事,郭子是不会再学“刻”字的手艺了,工程队的事够他忙乎了,而且他的兴趣也不在这方面。
总不能让这门手艺就这么失传了?难道不是吗?再说因为自己带了两名弟子,官府每个月还会补贴自己四两银子,钱现在看来自然不算多,但也是自己的一份苦劳。
郭老头满意了。
郭老头的刀很稳,别人都以为他砌墙好,其实他刻字的本领更高。以前没认识字时,只能按照别人写的字临摹,总算能够弄一个模样,就是这样,别人也是夸他是一等一的高手。
张大人不但接见了自己,更是亲自传授了他“五笔结构”,现在就算不会写的字,也能勉强弄出一个结构,有一个样子。
工程队现在有郭子看着,郭老头也算是洗脚上田,真真正正的当上了城市百姓的生活,只是他终究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再有他年纪也并不大,平常老百姓这个时候还顶一个劳动力呢。
“师傅,这石碑是您老刻,还是由弟子来?”身边一个年轻人,拿着一张纸,纸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字。
郭老头看了一眼,连忙道:“我来,我来。”
象山书院要重建,就在山丘之下的山脚,陆家把山脚下一千多亩的土地,一口气捐献出去。这是一个大工程,由他们郭袁两家领头,联合了江陵所有的工程队才接下来。
为了保证质量,调配各个工程之间的关系,主管修建新象山书院的人由均州军直接接管,均州军派出人员,组织各个工程队的头领,分派任务,调派物质,工程才能组织起来。
按理说要修建这么大一个工程,消耗的物质将会不计其数,所用的银子更是一个天文数字,单凭官府之力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完成?
均州这一年来虽然赚了不少银子,可是眼看入主江陵,按照张贵那花钱如流水的功夫,相信再多的银子也会被花得一干二净,指望朝廷给钱,不知道又是猴年马月的时候了。所以掌管均州财政大权的陆秀夫说什么也不愿意出钱,出力倒可以,均州军的士卒现在闲得很,不用白不用。
但张贵的办法多得很,他先是在江陵日报发表了题为《发展教育,强我大宋》的文章,阐述了重修象山书院对江陵,甚至对大宋的影响,然后号召江陵、均州、房州一些大户人家捐献资金,并且自己领头捐出了全部家产约莫一万两银子。并成立了一个叫做重修象山书院募捐处的单位,专门管理募捐到的资金。
张贵向来大手笔,当初荆湖置大使李庭芝找上门就是毁家纾难,倾家荡产,现在又是这样,明眼人看在眼里,心里也有数。
于是,均州一地百姓商家纷纷解囊,葛氏裁缝店是第一个响应捐款的商家,一口气捐出了三千两银子,要知道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