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北方-第3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麻烦通禀一下杨省长,就说湖北督军参谋长何佩瑢求见省长大人”。一看来人的肩章,执勤的上士哨兵不敢怠慢,敬完礼之后就马上用电话通知里面的人,将信息传递进去,他自己则继续一动不动的站岗执勤,对边上的一位中将军官再也不会理会。
这个情形让自称为“督军参谋长何佩瑢”的人大是惊讶。自己在北京的时候,前去拜会一些大人物,值班的哨兵通报之后就会主动把他迎进去,至少是迎接到大门里面去,不会让他一个人在外面等,这新省长的卫兵好像不一样,有意思。中将好像若有所思,心里面暗自点头。
明天就是督军王占元四十六岁生日,作为王占元长期留在北京对外联络人的何佩瑢,也在昨天下午赶回武昌,准备参加督军生日宴会。刚一回来,就接到了督军给他的任务,代替自己去邀请新省长参加明天晚上的宴会;对此,何参谋长那里敢怠慢,休息了一个晚上之后今天上午就赶紧过来邀请。王督军已经告诉他了,今年不准备和往年一样大办了,只在府上举行一个小范围的宴会,请一些亲朋好友前来坐一坐就好。而且门卫也接到拒绝接受客人送礼,并告诉他们,不得在督军府一里以内停留,否则后果自负。
对此,何参谋长不知是为什么;去年督军可是大办的,不但大办,还要求在湖北各道府宣传这件事,今年这是怎么啦?小办一下?何是湖北建始人,早年考入湖北自强学堂,后又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为第四期毕业生。回国后一直在新军第二镇,和王占元公事,王入主湖北后,考虑到他是湖北人,可能会对自己搜刮湖北民众的行为不满,就将他派到北京做对外联络员使用。
昨天不明白的事情,今天在这里看到一个门岗的举动之后,何参谋长好像明白了一些什么。此时,从大门侧面跑出一位中校军官,到何将军面前立正敬礼完毕后说到:“省长刚到事务繁忙,派在下前来迎接参谋长,参谋长,里面请”。说完这些话再敬礼,之后,那位中校又走到值班哨兵跟前,待哨兵敬礼之后说到:“省长已经同意客人进去,请放行”。值班哨兵这才走到何佩瑢跟前,大声说到:“将军,请进入”!
二月二十日晚上,湖北督军府,王占元家里,已经是宾客满堂。尽管今年的生日王占元不准备大办,他也不准备邀请更多的客人,但请帖还是发了一大堆出去。自己几个心腹军官、自己生意的合伙人,那些外国在武昌的办事机构管事,加上这些人的随从人员,随随便便就是四五十人。晚上七点三十,湖北新任省长杨永泰携一文一武两位随从应邀前来;这一次,王占元是亲自到门口迎接。两位湖北军政一把手,以这种特别的方式第一次会面!
第四一六章 湖北形势()
第二卷一战风波第四一六章湖北形势
一九一七年二月二十二日,湖北省长杨永泰宣布省政府将于月底召开湖北省地方议员会议,商讨湖北的建设发展大计。接下来的日子,省政府官员在杨省长的命令和督促下,开始紧张的运转;那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官员,则被他毫不留情的清理掉了,并提升重要用了一批原本有本领而没有重用的官员。担任湖北省自治筹备处参议闲职的朱国桢,就被杨永泰直接提拔为省政府秘书长的高位,让这位光绪进士、翰林院庶吉士、且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的湖北大冶人成为湖北省长之下第一人。
朱国桢是英国有才华的人,历史上曾经做过北洋政府的全国禁烟局总督办,后被人排挤回到家乡湖北担任全省自治筹备处参议的闲职。如果今天不是遇到了杨永泰,在过几个月,按照历史轨迹,朱督办就要辞官到武昌地方的一个学校教书育人,过课子奉上、闲庭信步的寓公日子了,那时他刚好四十岁。四十岁,正是一个男人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智力成熟的年龄,也正是干事业的黄金岁月。但身处民国初年的乱世,朱国桢从政坛新秀到无所事事的寓公,无奈地荒废了二十几年的青春,实在是人生一大悲剧。
不过现今他就没有遗憾了,新省长在给他新职位时,和他有过一次长谈,对他对启发很大。国家积弱之时,若人人都像他这般有力而不出,有智而不用,有才而消极,惧强怕势,明哲保身,那我们的国家民族还会有希望吗?朱同志那也是有志气的人,被杨省长一番言语刺激,“幡然醒悟”之后就是雄心勃发,立志要为家乡的发展出自己的力。朱秘书长为家乡要出的第一份力就是去找督军王占元,从督军府收回对全省税务的收察权,交由省政府税政司管理。这是一个棘手的任务,但秘书长却没有丝毫的为难之意,领命后就往督军府所在的蛇山南麓红楼而去。
看着出去的朱国桢,杨永泰笑了笑,对站在一侧的一等秘书吴汉明说到:“去让李署长进来吧,他应该等急了”!“省长这是要磨一磨这位署长的耐性吧!这位李署长,在王督军面前就像是老鼠见了猫,什么都不敢说,好像督军就是警察署长一样。现在看到省长来了,王督军对省长还挺客气,一时半会不会拿省长怎么样,他就想跑来抱大腿。来就来吗,却扭扭捏捏,一次三探头,像做贼似的,真好笑”!
“这家伙看来是被王占元整怕了,他这不是怕见省长,而是在防着督军府那边有没有在盯着他,也够小心的呵!也不想想,如今的省政府,是谁想来窥探就能窥探的了的”?
回答他的是杨永泰身后侧一位身穿军装三十出头的中年校官。此人正是赵一天委派给杨永泰保护他的那五十二名特种队员中的一人,也是这五十二人的领队,叫任天野,河北沧州人。河北沧州距离山东的德县很近,一九一三年赵一天在冀南(鲁北)招兵时就被招入山东陆军,后因武术底子深厚而被选入特种部队。经过一年的训练苦训,在特种兵比武大赛上获得亚军,被留在包头特种大营继续深造,随后被选中留在大营做教官。这一次保护杨永泰,被大营挑出来做带队队长。
听到他如此霸气的说话,杨永泰由衷的笑了笑。是啊,自己没有来之前,湖北省政府被督军府压的喘不过气来,门口连一个站岗值班的警察都没有;督军府的人进出省政府,比进出自家的督军府还方便。名义上是保护省政府官员的安全,其实叫监视更恰当一些,明的暗的都有人;督军府在蛇山南面,省政府则在蛇山北面偏东一些,这来来回回要很长时间的,那些人也不嫌累!
但自己来了以后就不一样了。首先省政府大门有了值班的门卫,四人一组,而且是双岗,八个卫兵八个小时一轮换。每一轮岗哨里面必然有一名特种队员,化妆成普通站岗士兵,在大门口一起值班。这是明的,暗中,在旁人看不到的地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也有十二名暗哨,每一个方向三人,日夜轮换,不间歇的监视和保卫者省政府,那些想偷偷摸摸进入这里的人,不是莫名其妙的消失,就是还没有到达省政府范围内就被巡逻小组的士兵劝退。要知道,除了这些,警卫部队可是在省政府周边安排了好几支巡逻队,保护省政府不受外界的侵扰。
赵一天对自己如此重视,让杨永泰有一种愿意为其粉身碎骨的冲动。自幼就经受严格封建正统教育的杨省长,“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其最终的理想。可惜清王朝腐败无能,新的民国政府,对年轻的他视而不见。在未碰到赵一天之前,杨永泰为自己有盖世才华而无处施展而暗自叹息,也为怀才不遇、未遇“明主”而暗自神伤。一九一四年元月十六日,当一身风尘仆仆的年轻将军走进北京市政公所宾馆附近的一家四合院,见到刚刚因为总统袁世凯解散国会而准备离开北京南下的杨永泰时,杨永泰就被这一行动打动了。而随后二人在那个四合院里面的一番交谈,让已经心灰意冷的杨永泰心底里再次燃起了希望,决定再一次努力一番,打拼一段时间,看看这个年轻人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没想到这个决定竟然改变了他的一生,“一段时间”变成了永久,“看看”变成了死心塌地;杨永泰认为自己找到了“明主”,怀才有遇,这才开始一心一意的将自己的盖世才华发挥出来,为赵一天出谋划策,治理内外。这一次赵一天将他的位置和孔祥熙互换,开始的时候他还有些不明就里,但赵一天给他说明缘由之后,杨永泰欣然前往,没有半句推辞和不爽的话。为自己的“主公”能够排忧解难,不正是那些帝王将相手下智囊们最愿意做的事情吗!
来湖北的路上,杨永泰就想好了如何和那位强硬的湖北督军相处,即不能过于咄咄逼人,也不能处处迁就忍让。软硬强弱两者之间选择一个平衡点,才是开始时的关键。让诸位督军发电报给王占元,让王占元知晓自己有强大的靠山支持有庞大的护卫队伍是“硬”;不计较王占元没有出面迎接、爽快答应赴宴是“软”;召开全省地方议员会议、要求收回税收财权是“强”,邀请督军参加地方政务会议、共商湖北发展大计是“弱”。现在,接见这个被王督军一直踩在脚下的警察署李署长,则是杨省长的另外一块敲门砖。
很快,在吴秘书的带领下,湖北警察署署长李松文低头弯腰的走进了省长办公室。一进门,李署长就快步走到办公桌前面,对坐在办公桌后面的省长举手敬礼到:“下官警察署长李松文见过省长大人”!杨永泰没有说话,坐在椅子上似笑非笑的看着眼前这股叫李松文的湖北警察署长。之前的秘密报告里面,对这个李松文有不少的介绍,知道他是一个四川人。湖北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下令镇压;已经宣布脱离清政府的“大汉四川军政府”立即派军队南下援助武昌的革命党人,李松文当时就是队伍其中的一个连长,到武昌后就一直留在湖北,直到混上一个警察署长的位置。
也许是前省长范守佑提携的人,所以王督军对这个警察署长很是看不起,看不起也就罢了,还处处给他穿小鞋,大小公务上做手脚。有一次,王占元竟然命人将警察署长该签名办理的公文,全部拿到他的督军府,由他签名处理。以至于一段时间,湖北省各地方警署的人,都跑去督军那里“汇报警察工作”,弄得李松文很是难堪。省警察署里面见风使舵的人多了去,见督军在湖北一手遮天,自己的署长又如此表现,改头换面的官员转投王占元的就有不少,警署军需课长魏联芳就是其中之一。
魏课长之所以能够被王占元看上眼,源于他所担任的职位。警署军需课长,掌管着湖北全省警察的粮饷补给,和军队军需官的性质是一样的,王占元当然得控制。有了警署军需课长在自己手里,李松文这个警署署长他就更看不上眼了,李署长在湖北警界就更加的被边缘化了。杨永泰派人去找他的时候,这家伙正在汉口特别区(原德国租界,一战爆发中德宣战后这里被中国政府回收,改为第一特别区)的一家德国酒吧喝酒。中德两国虽然处于战争状态,但中国民间对于德国在中国境内的一些私人小商铺小酒店(是小,大一点可能就不行),却没有任何驱赶和排挤行为;北京政府对此也不闻不问,成为一战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