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北方-第1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达了阿拉伯汉志国的边境。到了这里,部队没有再往前走,控制科威特是第一步;等到时机成熟以后,只要一战还没有结束,沙特阿拉伯没有完成对这一地区的统一,都是有时间西进控制后世后世第一大油田加瓦尔油田的。按照目前的态势,后世世界上五个陆上最大的油田赵天一已经控制了三个,分别是位于伊拉克南部的鲁迈拉油田和西古尔纳油田、科威特境内的布尔甘油田。而另外一个在沙特(汉志)境内的加瓦尔油田,也将垂手可得,三十四师的部队就是为此而布置的。
现在的西亚地区,除了在伊朗发现了少量的油田之外,其它大部分地区都是一些苦热之地和沙漠之地,除了少数绿洲地区可以让人类生存以为,其它地方根本就不吸引人,完全是一个不毛之地,毫无价值可言。暗影系统的另外一个任务就是和当地部落或者政府联络,用金钱将这些不毛之地购买下来,如果能这样,那最好不过。
话扯到后面去了,还是回归正题。从土耳其西部的达达尼尔海峡附近,穿过整个土耳其中部地区将军队调到南部的巴格达省,没有半个月时间是做不到的。除非土军通过海路将军队运送到黎巴嫩的贝鲁特港,但土军从贝鲁特出发,仍然要翻越谢赫山脉和东黎巴嫩山脉,路途也不好走。不管土军走哪一条路,时间最少都在十天以上。
针对土军援军未至,第七、第八集团军刚刚大败,军心不稳战力较低的态势,吴佩孚决定发动一次战略进攻,在土军援军到来之前夺取巴格达以及周边地区,将现有的土军全部赶到叙利亚和伊拉克北部的摩苏尔地区去。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西亚的气候属于冬季,平均温度在二十度左右,就算沙漠里面,最高温度也没有超过三十度,很适合中国士兵发挥。如果等到夏季到了,那个滋味就不是远道而来的中国军人受得了的,所以吴佩孚希望从现在开始到明年的三月份这四个多月时间,好好地利用凉爽的气温,完全彻底地将土军打败、打服,完成自己的战略企图,到沙漠夏天来临时部队休整就可以了。
整个作战计划大纲上报赵天一之后,很快就被批准;对于远方的战争具体指挥和战役制定,赵天一更多的是授权和信任;有老谋深算的吴佩孚在,他不用过多担心。一生不嫖不赌,不敛钱财,以关公为楷模的吴佩孚,不但在治军理论还是军事指挥上,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人。在众多行武出身的高级军官中,像他这样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将军真的不多见。远征军刚刚到达波斯湾上岸不久,看到入眼的全部是漫漫黄沙,几有几处小小的绿洲在望远镜可及之处隐现;再看看着装待发的军队,诗兴大发,随即就在岸上赋诗一首:
万军拱极战意高,遯迹何心仗节旄
望及沙海空馀落,题诗寄咏猗兰操
离家卫国人何处,安息大食军歌嘹
笑视吴钩自搔首,前途永握未芟蒿
这首诗后来被马跃发给了赵天一,让赵天一好生感慨。历史上吴佩孚一身的军事智谋和傲人的指挥才华,全部用在了国内的战争和自相残杀上,最宝贵的年华也是消耗在军阀混战上。现在,随着他的到来,这位人称“八方风雨会中州”之“吴大将军”,也将改变他内战的历史和耻辱,为他军人生涯写下浓浓的一笔;这才有“离家卫国人何处,安息大食军歌嘹;笑视吴钩自搔首,前途永握未芟蒿”这样豪迈的诗句。他这是要拿大食国(伊朗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做自己“挥吴钩”的地方。
这个计划从准备开始到战争结束,所用的时间大概在三个月多一点,真正进行战争的时间也就三十天的样子;后世在世界军事研究上统统把这次战争称作“三十日战争”。在吴佩孚的指挥下,中国远征军只用了三十天不到不但攻占了巴格达,还消灭(击溃)了土军的增援部队,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控制在手中,兵锋直接推进到了土耳其的原始边境托罗斯山山脉一带,给奥斯曼帝国极大的震慑。迫使土耳其不断从西部加利波利战场抽调大量军队到南线和中国远征军对峙,间接的帮助了在达达尼尔海峡作战的英法军队。
历史上英法军队在土耳其进行的这场战役,从一九一五年二月中旬开始到十二月中旬,由于糟糕的战前准备、陈旧的战场情报、拖沓犹豫的战场指挥以及缺乏牵制和侧翼部队的掩护攻击(就像中国远征军的行动),这场战役成了协约国方面的灾难。参战的五十万协约国军队,约有一半丧命在战场上;土耳其军队的损失远超这个数字,不过他们成功的顶住了英法的登陆,迫使他们在年底前退兵。但是现在,时间虽然也快到了一五年底,但是中国远征军的加入,让傲慢的土耳其人吃了大亏,并迫使其抽调兵力东(南)移,减轻了英法军队正面压力,让其在加利波利战场上站住了脚,改变(挽救)了英法军队的命运。难怪后世欧洲各国的历史对“三十日战争”大书特书,很是详细记录和说明了一番;还有人组成专门的战史研究室,专门对此战役进行研究。不过他们的研究就侧重于英法军队在达达尼尔海峡如何登陆,海军如何英勇等,对中国远征军的战绩和作用,就不是重点了。
吴佩孚给赵天一的电报最后也提了几个要求:第一自己对空军部队的临机专断权;第二,粮草军需的补给要完全满足;第三,增加五个师的远征军力量。前两个问题赵天一都给予了肯定答复,唯独第三个要求他不能马上回答,而是要请示报告给总统,由总统和陆军总长决定。
让赵天一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报告以最快的时间得到了总长段祺瑞的批准,因为对于这么一支中国出国参战的部队,段祺瑞自己也很关心和看重。但是这个调兵的文件到了总统袁世凯那里,虽然同意了,但却加了一个条件,那就是调派奉天将军段芝贵为远征军副司令官,配合吴佩孚共同指挥远征军作战。老袁的这个条件很是让赵天一头疼,就连段祺瑞,也感到总统的这个条件有些不妥。
想想看,段芝贵是国家陆军上将、镇武上将军,在吴佩孚之前就是北洋系统的老将了;吴佩孚呢?在段芝贵任师长的时候还是一个团长,比起段芝贵虽然不是一个天一个地,但位置和声望上的差距也很是悬殊。如今让段芝贵给吴佩孚打下手、做副官,这段芝贵到时候能服气吗!会不会影响远征军的作战?得到消息的赵天一马上就去找袁世凯,把这里面的情况给总统说明。谁知袁世凯听了赵天一的话以后苦笑到:
“健行,这一点我怎么能考虑不到,只是香岩(段芝贵字)他自己跑来求我,说他在奉天实在是留不下去。那个杨畅卿和张雨亭、冯德麟等人实在是可恶,连政府派去的人都敢糊弄;看来我袁某人不杀几个人则全国的将军都以为我胆子变小了。你来的正好健行,香岩跟随我很久了,对我一向忠心耿耿,也是你的长辈,等会儿我让他去找你,你俩合计合计,怎么教训一下奉天的那几个人。现在我手下有你,如果还有人正的对我的人不敬,你就要出面替我正法;今天是奉天省,明天可能就是四川,或者南方各省了”。
听完老丈人的话,赵天一还真有些目瞪口呆反应不过来,原来段芝贵想去远征军还是这么一回事,跟奉天省有很多关系,这不都是自己安排杨永泰等人搞的鬼吗?怎么又回到自己这里了?难道是一报还一报?
段芝贵在奉天省上任后不久,奉天城小东门外新开了一家饭店,名字叫得很有创意:酒囊饭袋。“酒囊饭袋”门脸不大,招牌却做得很是醒目,尤其是“酒囊饭袋”四个字,书风秀润,是关东书法名家马龙潭的手笔。“酒囊饭袋”是冯德麟开的。奉天城的达官贵人都知道,新任奉天督军段芝贵的宅邸就在小东门外,正对着冯德麟开的“酒囊饭袋”。所有人都清楚冯德麟此举何意,也知道所谓的“酒囊饭袋”暗指何人。
对于这个饭店,段芝贵也早就得到了家人们的汇报,清楚是冯德麟这个家伙故意和自己过不去,心里面这个火就别提多大了。他身边只有从北京带来的一个营卫队,真要动起武来,这几百人与冯德麟的人马相抗,无异于以卵击石;再说了,这奉天城可不止冯德麟一路人马,还有张作霖的二十七师,杨永泰奉天陆军第七师等等。这些人到时候帮谁,还很难说清楚。张作霖表面上对经常跟在段芝贵身边,像一个尽职尽责的老奴一样,把段大督军照顾得无微不至;杨永泰对他也是恭恭敬敬规规矩矩,但所有有关段芝贵的命令却出不了督军府,全部被这两个人扣了下来。
就这样,段芝贵在奉天的日子过得风声鹤唳、如履薄冰。段大督军现在已经烦透了奉天,这个城市的一切都让他觉得丑陋不堪、难入法眼;表面上看,巍峨的城墙仍是威风八面,可内墙却早已是千疮百孔,所有他看到接触到的人也一个个全部都是虎狼。正好,赵天一要结婚了,段芝贵马上以这个为借口,提前几天就准备好了行礼,带着一家老小坐火车会北京了。参加完赵天一的婚礼之后这家伙就不回去了,赖在袁世凯身边不走了,说什么也不愿意到奉天任督军了,弄的袁世凯也是很烦。
第二卷 一战风波第二一六章 远征军问题(2)()
第二卷一战风波第二一六章远征军问题(2)
段芝贵的回来,让袁世凯感到麻烦的不只是解决他的去向问题,还牵扯到奉天将军的安排以及袁世凯对奉天省乃至整个东北的控制问题,所以段芝贵这件事就让老袁很烦恼。虽然通过自己的总统权力,将段芝贵硬塞到了远征军,但他知道这种任命和安排是军中大忌,不过等着赵天一来找自己,好和这位新女婿仔细谈谈东北的问题。杨永泰是赵天一的人,这件事知道的人极少,因为发现杨永泰是人才并任命他我奉天民政长的人,正是袁世凯的把兄弟、前奉天都督,兼节制吉、黑两省军务、镇安上将军张锡銮,和赵天一半点关系都没有。虽然说奉天陆军里面好像山西籍士兵多了一些,军官也不少;不过这年头东北地广人稀的,北面哪个省的人在东北还少了,所以也就不怎么奇怪了。
二十七师师长张作霖想要什么,袁世凯心里面很清楚,但他对这位土匪出身的家伙,和他那一帮同样出身的二十七、二十八师官兵们一直不放心。张锡銮离开奉天时,对张作霖、冯德麟等军队官长怨恨不少,但同样对他亲手提拔的民政长杨永泰好像也不怎么样。这就让袁世凯心里面很是纳闷:怎么对自己人也不放心呢!从奉天回来的张锡銮没有向袁世凯详细说明奉天的情况,毕竟在处理奉天日军的一些关键细节上,他确实做的不够好,让人诟病也是无可厚非的。所以他只是对奉天的张作霖和杨永泰心里面有些许不满,但还谈不上是仇恨;从小就受过家庭儒家教育很好的他,还犯不上为了自己的过失而去损害国家大义。
也真是因为张锡銮这种棱模两可的态度,让袁世凯对把兄弟离开奉天并没有做深究,只是以为他年事以高,身体不堪重任所致,所以才决定让他去湖北这个鱼米之乡颐养天年。只是后来从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