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使命-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球人屏住呼吸。摄像员的手紧紧抓住操纵高速摄像机的操纵杆,随时准备拍摄。尽管这样,等那东西飞快地钻进视野时,他还是没有马上反应过来。摄像机打开高光时,屏幕突然一亮,他们不由自主地眨了眨眼睛。但在此之前,所有人都已经看清楚了。
摄像员打开胶片冲印机,倒回胶卷,打开了投影仪。大家都没有说话,每个人的头脑都被刚才的那一幕占据着。
投影速度放慢到正常速度的五十分之一,大家可以想看多清楚就看多清楚。难怪伯纳兰没法描述这个东西,在遇到伯纳兰以前,他还不知道有飞这回事,他们的语言中没有包括“机身”、“机翼”、“机尾”这几个词。
那个飞行物不是动物,它有个身子,看上去像机身,有三英尺长,相当于伯纳兰弄到的独木舟长度的一半,后面还有一根杆子保持平衡。双翼展开足有二十英尺长,像桅杆一样的主干和肋木外面包裹着一层透明的薄膜。以伯纳兰的语言能力,他已经描述得够到位了。
“它的动力是什么?”一个观察员突然问道,“看不到推进器或者喷气设备,伯纳兰也说它没有声音。”
“是滑翔机。”一个气象观察员道,“它的驾驶者一定知道如何利用海浪前方掀起的气流,跟海鸥似的。像伯纳兰这种重量的人,它可以运载好几个,并在空中作长时间停留,一直等到乘客需要进食和睡觉时才下来。”
“布利”号船员们都有点紧张了。飞行物无声无息滑翔着,他们不知道这是什么,也不知道里面有什么,心里焦虑不安。没有人愿意被隐形的敌人监视。“滑翔机”仿佛没有敌意,但船员们对空中飞行物体的攻击仍然记忆犹新。一两个船员想试试新学会的武器——投掷甲板上找到的硬物,但伯纳兰阻止了他们。他们继续前进,直到太阳西沉,乌黑的天空变得漆黑一片。第二天早上,这个不明飞行物不见了。大家心里既松了一口气,又忐忑不安。风越来越猛,从东北方横扫过来,水波激荡,但还没有巨浪。伯纳兰第一次发现独木舟也有不好的地方:船舱里盛满了风刮进去的海水。他觉得有必要在日落前把它拖上“布利”号,叫两个船员进去把水舀出来——他们没有必要的工具,语言里甚至根本没有“舀”这个词。
接连几天,“滑翔机”都没有出现。最后只有哨卫随时望着天上,其他人都继续干自己的工作。云层越来越厚,黑压压的,凝聚在头顶五十英尺的空中。伯纳兰从赖克兰那儿得知这种天气不利于飞行,于是撤下了哨卫。麦星水手和地球人都没想到,滑翔机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也是在夜里。当时浓雾弥漫,连判断方位的星星都看不见。
进入视野的第一座岛屿相当高,地势很陡,从海平面陡直上升,没入云端。第一次看到它时它在“布利”号的下风方向。研究了根据地球人的描述绘制的地图以后,伯纳兰决定继续前进。如他所料,又一座岛屿出现了。伯纳兰命令调整方向,朝它的下风方向驶去。根据地球人提供的信息,那儿的地形极不规则,可能有天然的避风港。找到避风港之前,伯纳兰可不愿在狂风呼啸的海岸边待上几个晚上。
这座岛也很高,在很大程度上挡住了狂风的侵袭。海岸线曲曲折折,有很多避风之处。伯纳兰原本打算随便挑个地方把船开进去就行了,唐纳默尔却坚持把船往里开,说肯定有离海较远的地方。伯纳兰同意了,不过只是想证明唐纳默尔大错特错。结果很不幸,这个目的没有实现。他们发现的第一个峡湾便符合大副的要求:几乎呈圆形,直径约一百码,形成一个大湖。高高的山壁环抱平湖,“布利”驶进的地方有一个缺口,在离这儿几码处还有一个河口,潺潺流水泻进湖里。海岸只有缺口和河口之间短短的一段。
还有时间,可以为“布利”和货物找一个安全之所。据地球人说,当前存在两股气旋,目前的积云是后一股气旋的结果,真正的大风暴还没来呢。“布利”号进港后的几天,天气突然转晴,但风势仍然很大。伯纳兰看出这海湾实际上是一个碗状山谷,山壁不到一百英尺高,而且不十分陡峭。只要稍微往上爬一点距离,视线就可以穿过峭壁,看到内陆。天气转晴时伯纳兰爬了上去,触目所见令人不安:山顶四处散落着海草、海贝,以及许多大型海洋动物的骨骼。他发现这种景象一直沿山壁往上蔓延,直到高出海平面三十英尺。残骸支离破碎,几不可辨。看来这是海平面随季节上升时留下来的。有些残骸还相当新鲜,可以断定:有时海平面会上升,高出现在的水位很多。这也就意味着“布利”号可能不像大家以为的那么安然无事。
麦斯克林星风暴肆虐时船只仍然可以航行,原因在于甲烷蒸汽比氢气密度大很多。在地球上,水蒸气比空气轻,能够大大增强飓风的威力;而在麦斯克林,海面飓风激起的甲烷蒸汽在相对短的时间里便会使风暴的主要组成部分大风平息下来。另外,甲烷蒸汽凝聚成云时释放的热量只是同量水蒸气的四分之一,而这种热量正是飓风不可或缺的。飓风的形成依靠太阳的热量,成形这后依靠的却是水汽凝聚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尽管如此,麦斯克林星飓风仍然不可小视。伯纳兰正琢磨着怎么争取时间把“布利”拖到河上游尽量远的地方去,内湖海平面却忽地骤减,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转眼间,船已经搁浅在岸上,离海平面已有二十码之遥。风向猛然间转了九十度,风力大增。船上的船员们紧紧抓住甲板上的桅杆,不在船上的水手也死命抓住身边的植物。伯纳兰吼叫着让大家上船,但声音根本听不见。其实不需要命令,大伙儿迎风踉踉跄跄朝船上走来,每一步都很艰难。船似乎随时都有可能被刮上天去。大雨倾盆,与其说是雨,倒不如说是急速的水流,持续了好长时间。接着,像变戏法一般,突然间风停雨住。水手们抓住这个机会奔上甲板,连动作最慢的都一跃上船。
风暴眼这时还在海平面,直径约三英里,正以六十至七十英里的速度移动。风暴暂歇只意味着龙卷风的中心已经到达了山谷,这里成了低压带。当飓风到达山谷海口时,洪水也跟着涌了进来,越来越高,汹涌着冲进山谷,在山壁间不住旋转,带得“布利”号也转了起来,越转越高——十五英尺,二十英尺,二十五英尺。
大风又袭来了。
尽管桅杆桅杆材质坚硬,但早已被刮断了。两个船员不见了,他们系安全绳时可能太匆忙了。新一轮飓风抓起光秃秃的“布利”号,把它像一块小木板般甩向河流上游,向内陆冲去。风仍然在吹,把它推向河流岸边。当气压再次增大时,洪水骤减,就像涌起时那样迅猛——不,没那么快。涌起的潮水无路可走,只得又向河口退去,这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要是在白天,即使在如此险恶的情况下,伯纳兰也能趁船还未沉时引导船只顺着潮水的方向退下去,但太阳偏偏在这个要命的时候落下去了,周围一片漆黑,辨不清方向的伯纳兰出了差错,“布利”号搁浅了。搁浅的时间只有几秒钟,但这已经足够了。海水继续下降,太阳升起时,“布利”已经变成了乱七八糟的一堆筏子,离河道二十多码。河道本身也变得又浅又窄,船只绝对过不去。
山谷外的海面完全看不到了。这条小河的对岸搁浅着一只被海水冲上来的二十英尺长的巨型海兽,孤零零的,万分形象地描绘出这支队伍的绝望处境。 (文*冇*人-冇…书-屋-。电子书)
第十二章 风之飞翼
图利已经看到发生的一切,“布利”号上那些体积稍小的物件都还稳稳当当的在甲板上,包括通讯仪在内。“布利”号在水里打转的时候看不太分明,但是现在看得很清楚。观察室的人全都束手无策。
麦斯克林星船员们也无话可说。他们对船搁浅在岸上并不陌生,在他们所处的纬度,夏秋季海水退潮时这是常有的事。但他们没想到来得这么突然,而且在他们和大海之间隔着这么高的一块陆地。伯纳兰和大副审时度势,觉得形势非常不利。
独木舟上贮备的粮食已经损失殆尽,筏子上的食物贮备倒安然无恙。唐纳默尔趁机大谈木筏船的优越性。实际上,独木舟的贮备粮之所以损失,原因是它高高的船壁使船员们产生了虚假的安全感,于是没有好好固定里面放置的东西。这一点大副却闭口不提。独木舟仍然牢牢地系在船尾,毫发无损。它的木头取材于高纬度的矮小灌木,柔韧性很高。“布利”号的木料柔韧性稍差,但也没有损伤。不过要是山谷上巨石嶙峋,结果可能就大不一样了。无论是现在还是在旋涡中漂流时,“布利”号始终没有倾覆,因为它船身牢固,结构合理——不等大副指出,伯纳兰马上承认了这一点。大家抱怨的并不是缺乏供给或船身破损,而是大海近在咫尺,却好像远在天边。
“最好把‘布利’像上次那样全拆掉,运过山谷。山不算陡,现在的重力也构不成多大障碍。”伯纳兰前思后想才拿定主意。
“不如这样,只拆掉多余的木筏,使船和河道一样宽,这样不是更省事吗?再把拆下的木筏顺水漂下。”哈尔斯建议道。
“哈尔斯,你不如现在去看看从这儿到河边有多远。其余的人开始把货物卸下来一部分,恐怕这些货物在解开木筏时会碍手碍脚。”
“现在天气这么糟糕,那些不明飞行物该不会来了吧?”唐纳默尔自言自语道。伯纳兰抬头望了望天空。
“云还很低,风也很大,要是飞客说的没错——我觉得他们应该说得准——天气仍然很糟糕。但时不时望望天上的动静还是有必要的。我倒是希望再见到一架。”
“只有一架倒好办。”大副答道,“我猜你一定想在弄到了独木舟后再弄只滑翔机。我告诉你,在紧急情况下,独木舟我倒是有可能用上,但如果要我去开滑翔机,除非冬天里出两个太阳。”伯纳兰没有答话,他倒没有想在他的收藏品中再加上滑翔机,但这个主意让他浮想联翩。至于正真要开着它在天上飞,这个嘛,虽然现在的他和过去的他已经大不一样了,但无论怎么改变,限度还是有的。
飞客报告说接下来几天天气将转晴,云层也会变薄。尽管现在天气适于飞行,却没有船员想到朝天上望一望。大伙儿都忙得不可开交。在这里,河水的深度只够“布利”号朝大海方向漂下几百码远,宽度容得下单独一只筏子通过。哈尔斯的计划证明是可行的。伯纳兰先前说的这里增加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事实证明这个论点是错误的。现在所有东西的分量都大大增加了,比赖克兰离开的地方重了一倍。再说大家也不喜欢“抬起”任何重物。尽管水手们孔武有力,但新增加的重力对他们的力量仍然是个严峻考验,他们只有先卸下货物,再把船拆开,分几次拖到河边。木筏下水后就容易多了。一队船员把河道扩宽,把水引到“布利”号搁浅的地方,剩下的工作就更加容易了。几百天后,“布利”号组装完毕,重新装上货物,被拉向大海。
河道入海口不远处两边峭壁如削,十分险要。“布利”号刚到这里,滑翔机便出现了。卡伦德拉最先看见。当时其他人在岸上拉船,而他恰巧在甲板上准备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