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第7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满意。另外,内阁想给马六甲和巴达维亚更改个名字,还请殿下赐名!”
这个名字是得改一改,没道理再用荷夷取的名字,不过王彦一时间也没有好主意,他沉吟一下后,开口笑道:“不如将此事登在邸报上,向天下才学之士征名,如何?”
“朝廷扩海疆数万里,这是普天同庆的事情。监国之策,可以让百姓知道我朝之盛,让士子参与其中,乃是与民同乐。臣以为可行!”张肯堂笑着捋了捋胡子道。
这确实也是王彦的一点小心思,做好事,做大事,就得留个名。扩海疆万里,他这样的功绩怎么能不让天下知道,不听一听百姓对他的吹捧哩。
不过这事后来,虽然讨论激烈,但也并不是如王彦所想的那样,一片吹捧歌功之声,其中不少人便说王彦不务正业,不忙着统一天下,实现大一统,赶紧灭了金国,却舍本求末,去蛮荒之地,穷兵黩武,让人大失所望。
当然这是后话,王彦当即笑道:“那此事就这么定下了。”
众人自然没有意见,这时陈邦彦便起身道:“监国,如今荷夷以败,剩下就是西夷盘踞于苏禄,陆师以无太多作用,是不是可以将李都督调回南京呢?”
王彦想了想,“李定国可以调回,不过军队暂时留在南洋,等水师击败了西班牙,局势稳定后,再将陆师抽调一批回来。另外,孤有个想法,南洋之地水师为主,但有时候难免遇上陆上之事要解决。孤准备从陆师之中,调拨一部精锐,也不须要太多,大概万人左右,交给水师指挥,诸位以为可行吗?”
“这次南洋作战,我朝出动陆师三万人,但实际而言根本不需要如此多的人马。如果给水师一支万人的陆氏,那么许多问题,水师就能解决,不用再去调配陆师,临时拼凑人马,臣以为可行!”陈邦彦点了点头。
这次南洋作战,明军抽调三万人,但马六甲战事一结束,就有近两万人,因为天气和水土不服的原因返回广州,为水师训练一支能够适应南洋气候的陆师,确实很有必要。
南洋的利益关系到商会和五德号的利益,那也就关系到官绅的利益,众人都不会反对加强南洋水师的提议,当下王彦又与几人商议了南洋的贸易和藩属的问题。
可以说,明朝这次与西方的交锋,基本已经大胜,而且将意义深远。
之前明朝也与西方交手几次,但可以说只是小规模的交手,但这次却不同,算得上是一场正面的碰撞,而荷兰人的失败,必然给西方其他的国家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明朝与西方在南洋激烈碰撞之时,其实在伏尔加河畔,另一场东西方的碰撞,也拉开了序幕
第1276章粗粮出关
去岁,公元1654年,发生了许多大事,其中由以清的覆灭,最为震动天下时局。
在清覆灭之后,金成为了明朝唯一的对手,也是明朝今后必然征讨的下一个国家。
自秦皇扫**,统一天下以来,整个华夏民族,就种下了大一统的基因,所以金国上下都知道,最后一战迟早会来。
今岁,明朝又北击蒙古,南征西夷,解决了牵制手脚的两大隐患,金国便更加紧张起来。
为了摸清明朝什么时间动手,以及战备的情况,金国花费了大笔的银钱,还有人力物力,用来刺探明朝的情报。
四川作为明军北上汉中,进攻金国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金国刺探的重中之重。
去年底,曾经被吴三桂烧毁的金牛道栈道,就被四川官府花大力气修复,四川与汉中的联系便又畅通,随之而来便带来了两国商旅之间的往来。
虽说明朝禁止向金国输送粮食和精铁等战略物资,但是其他物品却不禁止,双方依然有商业上的往来。
特别是汉中的人口,大多是川北迁过去,他们与四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虽说两国敌对,但是民间的联系却并没有斩断。
金国的密探便时常扮成商旅,到四川以及其他各处,刺探情报,而明朝同样派遣了大批人员,对金国进行渗透。
四川北面保宁府境内,这里的人口被吴三桂迁走了大半,之后四川布政使司从川南和川东迁来了一些,再加上官府劝说一部分土司下山耕种,所以广元的人口,已经得到一定的恢复。
这时在广元境内,田间地头,官府的官吏正指导百姓,收获番薯,播种玉米、土豆。
几年前,王彦在发现福建大量种植番薯,使得福建对外省的粮食依赖减少后,便在西南的山区,大力的推广番薯的种植,为明朝提供了许多粗粮,使得粮食的问题,对明朝而言,不再是个特别严峻的问题。
粮食历来是王朝稳定的根本,在番薯推广成功之后,王彦便下教旨,追封将番薯带入福建的长乐县商人陈振龙为伯爵,曾经力主推广的巡抚金学曾也被追封为伯爵,给予两家极大的荣耀。
番薯传入中国以久,许多官员甚至都吃过番薯,可是这些尸位素餐之辈,就是没想过到田间地头瞧一瞧,看一看,等朝廷封下爵来,一个个才后悔莫及,恨不得抽自己几个嘴巴子。
在朝廷下旨追封后不久,福建便有官员,以进献祥瑞为名义,又发现了苞谷和土豆等旱地作物。
祥瑞都是下面的人搞的迷信,不过作为统治者却很享受,这代表着天对统治者的认可,代表国泰民安,王朝鼎盛。
王彦很享受着种感觉,对进献之人,再次封赏,然后命人试种,结果收成都还可以,随即便让官府在民间推广。
这些作物的出现,让原本不能耕种的许多旱地,都能产出粮食。
明朝这些年仓库储备,已经明显增多了许多,就算某一地,发生大规模的饥荒,也足有能力赈济。
早在番薯推广之时,明朝就下令不许任何人将番薯带入北方,之后的苞谷和土豆,也被列入了禁止运送的名单之中。
各个关隘一旦发现有人私自携带前往金国,官兵将立刻锁拿,经过审问之后便可问斩。
这条刑罚可谓极重,震慑力很强,不过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两年来因此而死的人,却依然不在少数。
其实番薯在明朝推广之初,清廷的密探就得到了消息,但是多尔衮更加关心明朝的火器,因而并没有注意此事。
金国之前并没有得到这方面的消息,不过在满清灭亡之后,大批清廷的密探,转而效力大金,许多原本不被清廷重视的事情,却被金国翻了出来。
当然金国能注意此条情报,主要还是因为金国的粮食产量到了一个瓶颈。
虽然金国大力开荒屯田,但是金国能耕种的土地毕竟不多,而且麦子每亩的产量也很有限。
金国上下的粮食产量,只是勉强自足,这就扼住了金国发展的命门。
现在金国采取魏武一样的屯田手段,军屯已有六十多万户,这个数目看似很庞大,军队数量众多,但这种兵农结合,种地多过打仗的农兵,战力实在堪忧。
这种农兵,在精锐的职业军队面前,就是乌合之众。
金国想要训练更多的精兵,就必须让农兵脱离生产,但是受粮食产量,特别是土地的限制,金国不可能有太多的粮食,来训练脱产的精兵,也不可能有太多人,去开矿,从事商业。
粮食的问题,限制了金国的发展,而当金国知道明朝有这些能在旱地种植的高产作物之后,怎么会不动心呢?
这时在广元境内,可以看见许多带着斗笠的百姓,正在开垦旱地,收获果实。
傅有春与傅有年两人,扮成小伤人,牵着两头驮着货物的骡子,在道路上缓慢前行,不时用目光打量着道路两边劳作的百姓。
两人见他们顺着番薯的藤子,不时从地里挖出一个个又红又肥的番薯,然后用框子运到道路边上,片刻就堆了一大堆,不禁交换了一下眼神。
这时两人牵着骡子,顺着道路走到了一名坐在路边,用斗笠扇着风,歇息的老者旁边。
傅有春便给傅有年使了个眼色,傅有年便将骡马的绳子交给傅有春,然后做到老者旁边坐下,笑着说道:“老人家,今年的收成不错啊!”
“是还不错,就这一季,下半年就够吃了。”老者扇着风道。
“这就是那个番薯吧,产量居然这么高,种起来一定很麻烦吧!”傅有年边说边从怀里掏出一把枣儿来,递给老者道,“老人家尝尝,可甜了。”
老头抬头看了他一眼,不禁问道,“听你的口音似乎是我们保宁府一带的,你不清楚这个番薯么?”
为了来四川刺探情报,傅有年和富有春,在汉中待了三个月,专门学了保宁一带的方言。
傅有年叹了口气,“我确实是保宁人,不过被金军强迁到汉中,已经好些日子没回保宁,这次是前往成都买了些蜀锦,做点生意,才途径这里,所以不太了解。”
老者听他这么说,才接过枣儿,自己没吃,全都放到怀里,然后忽然站起身来,从身前的番薯堆中拿出两个番薯,用手擦了擦泥巴,递给傅有年道:“朝廷有规定,这东西不让运到北边去,估计你们都没吃过,来,你们也尝尝,甜着哩。”
傅有年接过,将另一个丢给傅有春,然后在衣服上擦了两下,一口咬下去,甚为甘甜,他不禁连连赞叹道:“好吃,好甜!”
老者见他的样子笑了,“甜吧,老朽第一次吃时也觉得好甜,其实他煮着吃和烤着吃更好些,生吃有点容易打嗝。哈哈”
“这真是好东西啊,只可惜不能带到金国。”傅有年叹了口气。
老者却笑道:“这东西种起来简单,只要切成块儿放在土里就能自己发芽,长出的藤条也可以当做幼苗,他们只要不被水泡,就能活,每亩的产量也高,真是极好的东西。它是朝廷花大力气弄来的,自然不能给金国,要不然吴汉奸吃饱了,又得祸害我们!”
傅有年赔笑道:“这东西简直是隗宝,旱地都能种,这一下得有多少粮食呀!”
老者说得兴起,接着道:“你们还不知道吧,去年福建那边再降祥瑞,老天爷又给咱大明朝降下两种作物,一种叫土豆,种法和番薯差不多,一种叫苞谷,据说一粒米有豆子大,都是金黄金黄的”
傅有年在南京办过商号,做生意的人会说话,他与老者交谈了一会,不多时就把这番薯怎么种植,要注意些什么,还有那土豆和苞谷的事情,打听得清清楚楚了。
番薯、苞谷和土豆,这些都能在市面上买到,明朝并不禁止它们在市场上流通,百姓照样可以卖钱,只是不准人往北面带而以。
其实这种禁止,只能拖住一时而已,但对明朝而言,拖一时,金国与明朝的差距,变化大一分,所以是绝对要坚决禁止的。
金国的密探在明朝获得这些作物并不难,难的是怎么运出去,还要怎么种植这些作物,他们需要知道种植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才能保住带回去的作物能够发芽,能够推广。
傅有年与老者交谈了一阵,直到套不出什么有用的信息,才起身告辞,与傅有春往北而去。
接下来一段日子里,两人便游走在乡间,寻机会与农人相谈,了解更多的技术之后,两人才到了剑门关外,准备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