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第6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此之外,因为战争,许多作坊的仓库,被士卒劫掠,织机和作坊也被毁坏,让大批作坊倒闭,剩下的一时间也很难恢复生产,让许多雇工一下失业。
传统的农业社会,百姓只要有地种就会心安,社会的结构十分稳定不易出现问题,可是明朝现在正处于一个变化的时代,许多大城市都是商品社会,人一旦没了收入的来源,那立时就会焦躁不安,出现许多问题。
南京外郭聚集了大量的无业之人,这使得南京城的治安急剧的恶化,而治安的恶化又引起了上层人物的不满,民间出现怨言。
前不久,因为南京人口增多,可工作机会减少,两个漕帮为了抢活,在码头附近大打出手,打死了四十多人,之后又在外郭城火并,又死了一百多号人,终于引起了应天府的注意。
新任的知府庄文烈了解情况之后,紧急向朝廷禀报,最后为王彦知晓。
由于许多棚户被叛军拆除,或是遭到了焚毁,王彦下命兵部调集一万顶军帐,用于安置返回外郭的百姓。
在秦淮河西岸,棚户区的废墟上,布满了一望无际的帐篷,足足有一万多顶,生活这六七万人,如果加上帐篷中,还存在的棚户区,那生活在这里的人至少有三十多万。
乡间大族、豪绅兼并土地,进行大规模的粮食,棉花、桑苗的种植,这提高了效益,可却使得许多百姓因此而失去了生计。
原来的小农社会,每家各种几亩地,有的多,有的少,相互之间也很少协作,现在大豪绅、新兴地主阶层,将百亩、千亩的土地,发放工具,统一种植,效益自然大大提高。
如果原来一千亩地,需要一百户人家来种植,现在合理的规划,错开农时之后,可能只需要五十户,就能完成水稻、棉花、桑苗、果树的轮种。
传统农业中,每年收完两季稻子后,就进入闲时,而现在的雇工收完稻子,收棉花,收完棉花又收果树、种稻子,可以将劳动力充分压榨的同时,也加强土地的利用和效益,使得一千亩地的收益大大高出于前。
这样一来,效益提高,便引得有实力的地主和大族效仿,只是这样一来,每一千亩地都要淘汰五十户的话,那这些被淘汰的农户要怎么生存,就成了巨大的社会问题。
现在南京外郭聚集的几十万人,大多都是被逼到城市讨生活的人,原本南京有许多作坊,还有其他各行各业提供给他们工作的机会,甚至收入不比种地少,可是因为叛乱,作坊停工倒闭者,比比皆是,便使得许多人一下失去了工作。
王彦从浙江返回之后,一直在处理唐鲁叛乱后的善后事宜,以及整编兵马,调兵南阳和两淮,抵御清军的进攻。
许多事物堆积在一起,王彦可以说是日理万机,但他得了庄文烈的禀报,还是抽出时间,决定到外郭城看一看。
为了便于了解民情,虽然比较危险,但是王彦还是坚持微服私访。
这日王彦在数十名锦衣卫的护卫下,在南京外郭的棚户区穿行,没有事情做的男人聚集在一起,焦虑的谈着去哪里寻个活计,女人们则在忙碌的洗衣,用小灶烧水做饭,一群群孩子在巷子和帐篷间捉迷藏玩,给人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气息。
中国乡里间,礼教盛行,对于女人有许多的约束,可是在这种混乱的条件下,原来的许多规矩,都被人们有意的抛弃,其实许多思想也是如此,要有一定的土壤,才能发展被人们接受,而不是生搬硬套。
陪同王彦视察的官员,还是王夫之、顾炎武,外加上应天知府庄文烈,历史上他是郑成功的人,最后上了台岛做知县,现在却成了应天知府。
此人三十出头,十分精明能干,他走在王彦身后,一边走一边给王彦介绍道:“现在南京外郭人口有将近四十万,每天都还在增加,但是南京城的作坊却恢复十分缓慢,没有那么多工作来给他们做。”
王彦左右看看,巷子两边秘密麻麻的棚户,这还算有个家的,外围还有上万户住帐篷,连个家都没有的,他不禁感到一阵头痛。
巷子里的百姓,并没有注意到王彦一行,这里人员混杂,时常有生人过来,他们并不稀奇,男人继续闲聊,女人继续忙碌,而小孩们不理解大人们的苦衷,依然欢快的做着游戏。
这时在距离王彦一行人不远处,一队穿着短打的汉子,拨开街上玩耍的孩童,走到一户两层的棚户前,门口一名烧着小炉灶的女子,看见他们脸顿时一白,为首的一名汉子却笑道:“嫂子,高二哥在么?我们找他有事,你让他出来!”
女人惊惧的抱住一旁跑回来的小女孩子,有些恐惧的说道:“我家相公早跑了,不再这里!”
可是话音刚落,就听见一声闷响,一个灵活的胖子,直接从二楼跳下,踩在别家的屋顶上,蹭蹭的跑了。
那为首的汉子见了,顿时一怒,一脚将小灶踢翻,女子煮的稀粥全都撒在了地上。
“给我追!”男子怒喝一声,几名小喽喽立时便飞奔而去,但那男子却未走,而是对女子冷笑道:“嫂子,欠债还钱,高二跑了,那兄弟我就只能把你们娘俩卖了抵债了!”
说着他一挥手,两名汉子立刻就上来拖那女子,女子自是一阵挣扎大声呼救,旁边的居民围了个圈,议论纷纷,却没有人出来制止汉子们的行为。
这一幕落入王彦的眼中,光天化日之下,居然会有此种事情,他不禁回头瞪了庄文烈一眼,然后快步走了过去,几名侍卫忙先一步站好了位置。
“住手!”王彦一声怒喝,吼得那汉子和周围的人一愣,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过来。
这些汉子平时都是横行霸道的角色,忽然见一人站出来,对他们怒吼,当下就有人想上去削王彦,不过那为首之人还算有些见识,发现王彦气势不凡,周围两个老者,还有十几名壮汉似乎与他是一起的人,因该不是个普通角色,不过汉子也有背景,他到也不胆怯。
他挥手制止同伴,抱拳说道:“这位兄弟,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家男人,欠了我们五德商会的钱,拖着不还,如今期限已到,我们只能拿他妻女抵债!”
王彦对这种欺压善良的恶霸深恶痛绝,特别南京城就在他的脚下,发生这种事情,无疑是在打他的脸,他正准备要好好治一治这伙恶人,可听着男子一开口,王彦却一下愣住了,五德商会最大的股东,就是他衡阳王家,那他不成这群恶霸的主家呢?
没想这群人,居然还是为他王家办事,怪不得周围的居民都不敢上前阻止。
想到此处,王彦忽然一阵愤怒,那为首的汉子见王彦的表情,先是一愣,随后有些不敢相信,最后化作满脸的愤怒,他不禁有些懵,不明白眼前的人,为何会有这样复杂的表情。
第1152章下南洋
这户高姓人家,要说起来和王彦也算有点缘分,上次王彦微服私访时,隔壁坐的那桌,忽悠家乡亲戚来南京办作坊的正是那从二楼跳下的胖子。
这胖子叫高义欢,在族里排行老二,所以被人唤做高二哥。
上次他将族里的三叔请到南京,劝说其卖了田地和他在南京办作坊,他三叔终究年龄大些,不敢冒这么大的险,最终只同意卖了一半的田,他又从五德号借贷一千两,才将作坊办了起来。
高义欢原本在别的行号做事,原料和出货渠道都有,作坊办起来之后,很快就有了收益,这让他信心大增,又用作坊当抵押,向五德号再次贷款三千两,用于扩大作坊的规模和购买原料,让他一下成了南京外郭有名有号的人物。
他凭借几次空手套白狼,拿着三叔家和五德号的银子,创办了高氏棉纺,作坊占地七十亩,雇工达到六百余人,从一个商号伙计,一下成了南京有名的商人,不少家乡的人,都前来投靠他,他亦是来者不拒,全都安排在作坊里,已然脱离了原来的阶级。
只是好景不长,随着作坊的发展,各种麻烦接踵而来,先是地痞流氓和南京城内的帮会盯上作坊,后来城中权贵也想插上一手,让他麻烦不断,不过对于这种麻烦,他还是有办法解决。
对于地痞流氓,他组织雇工保护作坊,对来挑事的人直接打残,可谓出手凶狠,而对于权贵,他则献出一部分红利巴结,等他找到了靠山,城中的帮会和无赖便也不敢纠缠,几个威胁要烧了他仓库的无赖,统统都被应天府的陈捕头直接放入狱中悄悄整死。
这样一来,他虽然举步维艰,可是作坊却被他一步步的做起来,只是不想鲁王忽然叛乱,叛军兵临城下后,大军尽然将他的仓库劫掠一空,连作坊和织机也被毁坏,将他一下打回原形不说,还欠了一屁股的债。
要说以他的能力,只要有资金注入,将作坊从新办起来,并不是问题,可是这个世上,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碳的少。
特别是五德号这种放贷极广的钱庄,更是不会做雪中送碳的事,为了控制风险,减少坏账,钱庄一般不会冒太大的风险给人借贷。
高义欢的作坊蒸蒸日上时,钱庄恨不得把钱送到他面前,让他借贷,可是一旦高义欢出事,钱庄便立刻翻脸不认人,疯狂的向高义欢催债。
五德号这样背景雄厚的钱庄,催债的手段,黑白两道都有,一纸状纸送到衙门,衙役不敢怠慢,马上就派人将高氏棉纺的仓库、作坊等资产全部查封,算是绝了高义欢东山再起的机会。
钱庄先封了他的资产用来抵债,然后便又开始催促他还剩下的钱。
高义欢手段颇多,人也聪明,对付地痞流氓,以及普通的官僚,他都有方法,可当面对五德号这个庞然巨物时,他却没有一点法子,因为他完全没有与五德号对话的资格。
高义欢在屋顶上乱窜,跳入一条巷子,摔得鼻青脸肿的他终于摆脱了追击。
他在棚户区的巷子东走西窜,确定没有人跟随之后,才闪身进入一条窄巷,推门进入一户人家内。
屋里十几个汉子聚集在一起,似乎正在开家族会议,他们忽然见高义欢进来,其中一名年轻的汉子立时惊喜的站了起来,急声呼道:“二哥!”
这汉在名叫高义贞,排行老四,高义欢对他点了点头,却直接走到中间的一名老者前,行礼道:“三叔!”
这一屋人都是从家乡赶来投奔高义欢之人,前些日子鲁王进攻南京,他们被朝廷征辟参与守城,等鲁王兵退之后,他们便准备回作坊工作,谁知道作坊被破坏严重,等他们好不容易,清理一块场地出来,准备从新开工,官府却将作坊给封了。
老者看了高义欢一眼,点了点头,一旁的高义贞却急着问道:“二哥,怎么样呢?作坊还能保住吗?”
高义欢叹了口气,摇了摇头,“我问了几家钱庄,因为作坊抵押给了五德号,没有新的抵押之物,其他钱庄都不愿意给我们借钱。作坊是完了!”
屋里的汉子们听了,顿时就有些惊慌起来,那可是他们的饭碗,“这可怎么办啊?”
这一段时间里,老者看着高义欢将作坊做大,对他的认识却有了些改观,觉得这个侄子是个有本事的人,他到不像小辈们那么惊慌,“欢儿准备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