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

第772章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772章

小说: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策,就由金君为我王师前驱了!”华夏说完,躬身一礼。

    金志达连忙谢绝:“县尊,使不得。”

    “如何使不得?你当得起我这一礼。这一礼,不仅是为了我华某人对你的赞赏,更是要以此见证,这对于一个新的时代,意味着怎样的意义。”华夏怅然说:“过去,中华之世界以为天底下任何膏腴之地都已经尽数入手,所以陷入内乱,亦或者为蛮族所欺,未能发现海外那茫茫天涯,藏着怎样的广阔空间。”

    “但自从我见了陛下那一副天下坤舆图以后我才明白,我此前实在是夜郎自大,井底之蛙。金君,你我投缘,就接下我这一礼吧。这一礼,不仅为了昆山万千百姓福祉而去,也是为了让我大明儿郎的力量,用在外人身上,而不是陷入内斗身上!”华夏目光灼灼,眼里藏着格外坚决之意。

    见此,金志达终于不再推辞,同样正儿八经回了一礼。

    金志达说干就干,草草在昆山安顿了几日,就马不停蹄地在县衙办了昆山进出口贸易公司的名头,随后抽调与自己稍稍亲近一些的张书同一起准备出海远航。除此外,金志达并没有再找人。

    金志达与华夏说得豪气万里,但对于海外的畏惧,依旧是许多人避之惟恐不及的事情。商人们当然知道海外能赚大钱,但流传的幅度当然还是有所局限的。谁都不想自己未来多一帮子自己惹不起的竞争对手不是?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金志达一提要出海,就频频遇到冷遇。

    倒是在昆山本地的行动还算顺利,面对税务主事以及县衙官吏,不管是哪个倨傲的商人都不敢拿大,纷纷是闻言软语。只是,但凡有人提到要出海合作的事情,大家都纷纷顾左右而言他。

    好在,对于这样的情况金志达显然已经做好了准备。他不打算扯着这些眼界不广阔的本地商人冒险,当然,这也意味着未来那一块巨额利润与这些人全然没有缘分。

    于是,金志达全部自己承担成本,决意采购一大批军需物资。

    朝中的邸报已经源源不断更新着越南的局势,大部分人对此毫不关心,但金志达却显得很心急。

    莫氏越南喊出了举国内附的口号以后,一举将越南三国的关系紧绷得前所未有的危险。

    这也意味着,战争,一触即发。

    若是不能在战争爆发的时候接入其中,那么一旦等到后续人家打完了,金志达就要亏本了。这亏得可不是他的钱,而是朝廷的钱。

    给朝廷办工坊固然方便多多,但同样只要一点就足以让无数官员畏首畏尾。因为,你若亏本了,无数的调查都会蜂拥而来。有人怀疑你贪污,也有人会质疑你的无能。但无论是哪一点,对于求稳定的官员而言天然就不是第一选项。

    金志达心脏强大,并不以为意。

    得知官府要出钱采买以后,昆山各地的工坊一下子就欢腾了起来,特别是真义镇的工坊,更是将金志达的门槛踏破。

    但很快,金志达的门庭就一下子门可罗雀。

    人情的世态炎凉于此现实得淋漓尽致。

    至于缘由也格外简单,金志达不肯付现钱,只肯给一笔很少的定金。

    国内当然要先铺货,卖了以后再结算的例子。但金志达要做的生意不再国外,一个昆山进出口贸易公司的名头除了县衙的房子,什么资产都没有。一旦金志达亏了本,他们所有人都要大出血。

    朝廷的订单这些年是比较吃相的,特别是军需订单,量大稳定,付钱爽快,是人人都渴望合作的对象。

    但与中央朝廷对比而言,昆山的这个小衙门就没有那么大公信力了。

    骤然冷热,金志达不以为意,华夏与张书同却着急得嘴上冒泡。

    华夏本来还想用行政命令动粗,但金志达等人都连忙拒绝了。这是一个大杀器,破坏规则的大杀器。这等负面手段用出来,哪怕后来赚了钱也挽不回信誉了。

    在这个法律几乎失效的时代,经商做买卖就特别依赖信誉。以至于比起后世的一些企业,信誉显得还要好。

    金志达没有为难那些商人,而是如往常一样,收取税款。随后用现金付了大部分订单,他知道,这是在为难他自己。

    这是一个风险极大的空子。

    在过去,地方收取税收是实物税。而今大明以宝钞收税以后,难度与方便程度都大大降低。但碍于朝廷事务繁忙,原来交割税款的时间依旧留了一个巨大的时间差。

    这个时间差长短在两个月左右,而这个时间……足以金志达望来一趟越南。

    但同样,如果金志达随后没有赚钱回来,要么他自己补贴上税款,要么……就等着朝廷杀头问罪。

    对这一切,金志达表现得十分淡定,只有当船出海奔向茫茫南海的时候,金志达才露出了一点点疑虑的表情。

    但很快,他就坚定了信念。

    “星辰大海的征途,是我金志达的理想啊!”

第二十二章:越南烽火燃边关

    越南、高平。

    一六四八年,大明二八零年元月。

    元月的春风吹拂进高平,莫氏控制的这片最后的核心领土里,却是一片风声鹤唳的景象。

    莫敬宇站在莫朝的宫殿里,左右踱着步子,回想着现在的处境。莫朝的处境很不好,已经走到了灭亡的边缘。

    事实上,就是现在所在的高平,也并非是稳固如山。

    四是八年前,莫茂洽的庶母裴氏在升龙自称国母,号召莫朝的支持者起兵,并迎接莫敬恭归国。莫敬恭闻之大喜,率部试图回到升龙,但被郑松击败,兵败至金城县,最终无奈回到高平。

    郑氏见莫氏贼心不死,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三十年前,郑松率军北伐,攻击太原。莫氏也不甘落后,二十五年前,莫敬宽趁机率军南伐,并煽动各路势力起兵叛乱。结果兵至嘉林县被郑击败,莫军全军覆没。莫进口仅以身免,遁入山林之中,逃回高平。

    这时,郑派遣郑桥率兵攻陷高平,擒杀太上皇莫代宗莫敬恭和莫朝皇太子等,押往清化斩首。

    莫朝偌大势力,仅仅只剩下莫光祖莫敬宽则与次子莫敬宇遁入明朝。

    在几乎绝境的情况之下,大明出手了。

    黎朝无奈,只能封莫敬宽为为太尉、通国公,准许他回到高平。

    莫朝虽然得意保全,在大明的庇护之下继续残存。但莫朝的军事实力由此更加衰弱,更是每年不得不向黎朝进贡。

    黎朝可不会好面子给回赐,而是借此让莫朝持续流血。

    甚至,就在四年前,黎朝眼见大明日落西山,再不复曾经威势,决定趁此时机,将眼中钉的莫朝攻灭,于是大举进攻高平。

    好在,莫敬宇大发神威,抵挡住了黎朝的进攻。

    只是一战兴起,莫朝又是衰落一分。

    比起据有升龙府等平原肥沃之地的黎朝,莫氏据有的高平显然就贫瘠许多。长此以往,用不了多久,莫朝就会烟消云散,泯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依靠莫朝自己的能力,莫敬宇很清楚,恐怕守成都守不住。作为小国,这是悲哀,是现实。

    对此,莫敬宇将最后的全部希望落在了北面的那个大国之上。

    去年参加大明庆典的弟弟莫静喜在月前回到了高平。

    莫静喜曾个人都陷入了一副狂喜的状态之中。

    “大哥你可知晓,而今大明全然变了一副模样。城中高楼林立,京师繁华之盛,据闻比大明盛世之事还要耀眼三分。”

    “兵强马壮,无可与之比拟之国!”

    “海上战舰如山,徐徐压去,天下无可匹敌之辈!”

    “大明已平外患,治内忧,中兴盛世可期。此乃我莫朝绝世良机啊!”

    ……

    听闻了莫静喜在大明国内的见闻,莫敬宇蓦然地升起了无数的希望与惊喜。大靠山强大了,那黎朝显然也不敢再欺负莫朝了。

    只是,道理虽然是这样,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却全然超乎了莫敬宇的预料。

    ……

    事情,要从两个月前,郑柞也回到升龙府以后说起。安南一地,三国都派出了人马去了大明参加朝拜进贡。莫氏有莫静喜去,郑氏也同样有郑柞去。

    两个月前,升龙府。

    郑氏的王宫之中,一行四人正在紧锣密鼓地讨论着北方那个心腹之患的近况。

    “柞儿,北国真如那莫静喜所言一般强大?”说话的是郑,而今封号清都王的郑氏第四代领袖。被他称呼为柞儿的就是郑柞,按照原定历史算下来,再过六年,他就将继承郑氏第五代继承人的位置。

    但按照眼下的局势,历史已然改变,郑氏上下都感受到了极大的压抑。

    郑柞去年代表郑氏入朝大明,自然也是如莫静喜一样,见识了大明内外模样。此刻见父亲问起,躬身说:“父王,眼下明国的确不一样了。那建奴被灭,流贼北平都是真的。尤其是我所到之处,都见朗朗读书之声。兴修学校这等事,历来都最是费钱。可明国一县之内,就能同时开建至少三所学校教导千余子弟。这样的事情,真是前古未闻。而我去过的那个县,还只不过是广西一出贫瘠小县罢了。”

    “也不知那明皇想了什么法子,这般生财有道……”郑听了,凝眉起来。这是他的一个心病。

    按说,郑氏比莫氏强大许多,经济实力也要强大很多。但莫氏那边却得到了越南大部分读书人的支持,因为莫氏在位时开了数次科举,挤出银钱供养着读书人。所以舆论士子环境,让莫氏都占了优势。

    舆论之处,在越南这种地方用不上。但人才的倾向落在莫氏里,却让郑很是不爽。

    他也曾想过开科举,只是算了一笔账,也就失去了重视文教的心思。

    太费钱了。

    莫氏可以别出心裁地搞另类优势,他却要维持军事上的优势。

    但大明偏偏就在这最费钱的事情上做得这般出色。他不认为这都是大明将军费挪用后的结果。没有一直强大军队是平定不了内乱与外患的。

    那么,只有一个答案可以解释。

    大明的强大超出了郑氏等人可以理解的地步。

    郑柞虽然竭力给出了好几个答案试图解答大明强盛之缘由,但郑心中明白,真相远不止于此。

    这样想着,郑也就决定不再管这点细枝末节,而是回归到了这一回的正题。

    “莫氏不能再留了!”郑目光阴沉,他想起了四年前的失败。

    他年纪大了,没有几年可以好活了。就是这几年,他也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了精力与生命力的流逝。

    再拖下去,他有生之年恐怕已经看不到解决莫氏的机会。阮氏毕竟已经做大到无法收场的地步,的确无能为力,但一个弱小的莫氏若是还解决不了,他九泉之下,也难以瞑目。

    听父王如此态度,郑柞精神顿时振作起来。

    他基本上已经被郑委任了国内大小事务,是郑氏的继承人。虽然地位很高,但位置并不意味着就稳固无忧。

    至于缘由,自然也是很简单。

    没有威信。

    战争,立下军功,这是郑柞立威的最好时机。

    “儿臣也以为如此!”郑柞红光满面:“而今明国强盛,若是让莫氏得此时机,定然祸患延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