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6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念于此,朱慈久久失神,忍不住一叹:“朱总兵……这一句话……罢了,罢了。也正好,先消化消化这朝鲜的果实。也该回京了。日本之事,就请吴爱卿多关注吧。”
他想起了今日看着皇后的书信。
吴、高名衡、朱笛以及陈贞慧等人闻言,禁不住齐齐起身大喊:“吾皇圣明。”
旋即,吴三人纷纷丢给了朱笛一个厉害的表情。
唯有朱笛浅浅地笑着,心中却是不知什么心情。
她在这年月里,实在是算得上一个大姑娘了。可不管是朝中同僚,军中上下级,都不敢提婚姻大事这一茬。
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接受女子强于男子的人终究还是太少了。
至于能比朱迪更强大的男子……又还有谁呢。朱迪可是只有一个直属上级了。
这样想着,朱迪却是看到了角落里,作为景福宫女官伺候着的李允儿满脸的哀怨。
显然,让李氵昊失望的是,不管是李允儿还是柳英彩,都没有得到这一位思家心切的陛下青睐。让李氵昊更是万万想不到的是,自己送美女却送进了刺客。
两女的结局中,柳英彩被下入大牢,等待着审判,因为劝降云慧大师投降有功,不出意外,柳英彩会得到一封免死的特赦令。当然,作为处罚,她将在中朝友好学校担任双语教师,负责教导朝鲜学子的汉语教育。
李允儿倒是立场鲜明,继续听用在了景福宫中,正儿八经地作为外交官员,负责对明交流之事。
“我……我要去大明!”李允儿深唿吸一口气,转而做出了这一个决定。(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五章:大明的复苏
哐当哐当……
朱慈在六月二十的这一天抵达了凤凰城,踏上了马拉铁道车的专列。
作为当年灭清战争的遗留品,寿命短暂的军用铁路并没有被荒废,反而在辽东大开发的背景之下,运转得满满当当,引人追捧。不仅获得了后续修缮的资金,更因此获得了发展,由此成立了辽省铁路公司,继续修筑铁路。
一开始,辽省铁路公司的股本募集还颇为让朝中官员担忧。却不料,股本一开场就引发吹捧。在恒信商行的带头之下,一千万两的股本短短一天时间内就认购了三百万两。再加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以地皮与军资的形式占据的五成股本,余下两百万两的股本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此前的军用铁路因为是紧急修筑,虽是耗用了数十万的劳力在短时间里铺设。但因为军队的操行和军情的紧急,是以十分凑合,即不在乎是否会在路上丢弃物资,也不是很要求高标准的安全运行,只求短时间内能将军资运送上去。
转为民用以后,自然要求运行可靠。
当年参与修筑的大量民夫与工兵陆续退役,转而入职辽省铁路公司。虽然花费了极大的心思改进运营水平,又花了大价钱在京师钢铁厂定制了质量交稿的钢轨。但另一个问题便开始困扰着辽省铁路公司。甚至到了解决不了,都不敢运行皇帝专列的地步。
一样,也是安全问题。
这年头还没有含锰钢轨,此前铺设的只有普通铁料打制的铁轨。就是这,也不知惹得多少百姓垂涎不已。这年头,百姓家里就是连一口铁锅都是难得的财富,更别提这成千上万例的地方,有这么多的铁轨。
此前,辽东这里是战区,敢有破坏铁路的,一律以奸细罪名处决即可,狠狠刹住了歪风邪气。但伴随着辽东大开发,无数关内百姓涌入。这个时候,面对自己人和面对敌人显然就是两码事了。
虽然辽省铁路公司不断宣传铁轨一次铸就无法它用,更是不断巡逻探查,可还是架不住四面冒出来的百姓看着一块块铁料两眼放光。白天抓得紧就晚上偷,自己没办法用就偷偷卖给蒙古鞑子。
对于缺少铜矿的中国而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四川那地方可是用铁钱的呢。对于不少人而言,铁是可以直接与钱挂钩的。
百般无奈之下,辽省铁路公司不得不上京华报刊文,面向全国寻求办法。
不多时,一条崭新的宣传语贴在了各个火车的车厢外壳上:铁路乃各省龙脉,挖之者天谴,护之者风调雨顺。
随后,各地里纷纷传出某某地挖了铁轨,结果大雨倾盆,上苍惩戒。某某地护龙脉得力,风调雨顺的话语。说得有鼻子有眼,更是指名道姓,仿佛例子不计其数一般。
于是,等朱慈启程回国的时候,一路畅通,再无百姓赶来扒铁轨。也不用担心哪里铁轨被偷偷扒了一块,专列轨道车要脱轨翻车。
当然,也许更重要的是,伴随着关内的物资涌入,关外的出产卖出,辽东就此焕发勃勃生机。百姓们安居乐业,加上铁路公司不断巡查严惩,也没有什么人再动歪脑筋了。
朱慈坐在专列之中,听着沿途本地官员对于本地地请的汇报。感慨着铁轨之上的风雨,更是感叹着汉家儿郎的伟大。
战后的和平是难得的,辛劳的汉家儿郎趁着这个时机里迸发的顽强生命力更是让人惊叹的。
从山东、朝鲜、河北各地的辽民奔向家乡。来自各处在家里寻不到活路的人亦是怀揣着一张开垦证书,拿着微薄的朝廷资助,奔向辽阔的黑土地。
他们将在此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朱慈掀开专列上的窗帘,便是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场景。
铁路外,已经快到了收获的季节。金黄色的麦穗在斜阳的晕染之下,绽放着让人怦然心动的力量。
“帝国的元气,在缓缓复苏呀。”朱慈迎着疾风,轻声地说着。
他的身前,是吴、高名衡、陈贞慧以及此番跟随跟随而来的崔成恩。
崔成恩当然不是作为救命恩人过来索恩的。
这位朝鲜知名的幸运星以两次拿下救驾之功成为朝鲜有名的幸运儿,身上的职位亦是迅速从一个默默无闻无官无职的白身一跃而上,成了位列六曹判书同品级的朝鲜驻京办主任。并不如同后世几乎是招待所一般驻京办的身份。
因为朝鲜与大明的特殊关系,又碍于这年头与通讯条件的落后,崔成恩在与大明的事务处置之上有着非常大范围的授权。
“这就是大明呀……已经日夜奔行了半天了,还在大明的境内。”崔成恩感叹着。
众人都是忍不住发出了善意的笑声。
陈贞慧笑道:“这才哪儿到哪儿呀,连海州都没过呢。就是到了海州,也才到了辽省的一半,而辽东辽西加起来,也只是大明十三省的一个呢。”
“中华之大,竟至于斯……”崔成恩忍不住再感慨了一次。
而这时,朱慈却是见吴掏出了一个本子,递给了朱慈。
“结果出来了,果然让陛下说中了……”吴再三唏嘘。
朱慈嗯了一声,看过去,却是发现吴在算的是一笔财政的帐目。
正是这一回朱慈出行朝鲜的收入支出。朱慈在大明境内的衣食住行,自然是自己负担。因为压缩了队伍,虽然依旧有过万的人马,但开支并不庞大。至少比起此前几次军费还省很多,毕竟没打仗。
后来进入朝鲜,自然有朝鲜负担。衣食住行,都是朝鲜供奉。
当然,关键的大头还是关税。
不仅是汉城交易会的税收规模极大,更有朱慈随行的商队呢。他们几乎挤占了马拉铁路的一半运量,亦是闷声发大财,交易额高达五百万两之巨。
其中,自然有老实交税。
林林总总算下来,竟是发现,这一回的出行,没有亏本。当然,这个是要将地方税收算上去的。并非只是说朱慈内库之中的出入。(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六章:新纪元
不同于此前皇帝出宫都是要地方百姓负担徭役、负担开支。
这一会的出宫,朱慈可是直接让内库给的真金白银,从无拖欠。甚至,还破例动用了颇为少见的银元。
在京师等大城市,宝钞的信誉已经开始恢复,但在不少偏远地区,就算知晓宝钞可以缴税,也是大户们的事情。银子,还是最有力的硬通货。
无论如何,这个结果都是超乎了所有人的意料。甚至,就是朱慈也没想到结果会这么好。
毕竟,朝鲜之行,将朝鲜收入大明版图之中。不管是关税主权、司法主权还是联合军权,都说起来有点虚。
对于多数大明官员而言,他们更担忧朱慈的安危,更觉得皇帝出宫是一个败家的活动。
“当年郑和七下西洋,后人都传言此举劳民伤财。但朕就纳闷了,明明成祖爷几番大战,劳民伤财之深无过于此,若是七下西洋纯粹是耀武扬威去的,如何还能支撑下去,还连办七场?就是开头有耀武扬威的心思,后来难不成一直都是?只有一个目的。”朱慈目光灼灼:“海外贸易有大利啊。”
朱慈这一回是海陆并进,望来朝鲜,自然也是靠着贸易大赚了一笔。
对于很注重财政的朱慈而言自然不会做冤大头。
于是,一场国事访问完毕,财政收支综合算起来,竟然没亏,还收支平衡了。当然,朝鲜人也不亏。此前几年建奴肆虐,他们可是受够了贸易困顿的苦楚。这一回前来,虽然负担了不少接待费用,却一样是赚了。不管是朱慈采买的物资还是随行的商人,都不是白要强买的。
“陛下圣明。”吴隐隐担忧,看着朱慈,仿佛生怕朱慈又要调转车头,继续朝着朝鲜出发。
朱慈才没有那么浪呢。
他此刻满心都已经是紫禁城里的娇妻。
一别数月,朱慈亦是颇为挂念着皇后呀。
载着这样的思绪,专列很快就抵达了海州。到了海州,就不得不转乘水师舰船。这里是渤海内海,风平浪静,船只亦是高大坚固,自然再也无人担忧安危。
海上行船晃得朱慈晕晕乎乎,一直到天津港转入内河漕运下了御船,朱慈这才缓了回来。
回到家乡,那种在外奔波绷着心神的紧张感悄然退了下来。
平静与放松过后,数月来藏着的疲倦席卷上来。朱慈在御船上一直睡到了通州,及至宁威低声说着已经靠岸的时候,这才悠悠转醒。
换成马车,在已然开辟好的御道之中,朱慈奔驰疾入,重回紫禁城。
皇帝陛下的回归显得极其平静,没有锣鼓,没有欢唿,亦是没有什么仪式。而朱慈显然也并不关注这些,他只是静静地看着越来越靠近的紫禁城,看着宫门,看着殿内熟悉的宫女推开大门。
里面,盈盈一笑朝着朱慈摆手的皇后:“陛下,回家了。”
“回家啦。”朱慈浅浅一笑,奔过去抱住皇后,轻轻抚摸着隆起的肚子,喃喃地说着:“我呀,也在这世界,安身扎根喽。”
自己的血脉即将诞生,这对于一直以来都是灵魂异客的朱慈有着迥然不同的感觉。
仿佛,自己的命运与这个世界开始变得越发的真实,越发的紧密。
……
“陛下回京了。”京师大学堂里,傅山忙碌了一天的课程,回到了自己的教授办公室里。
办公室很大,但装饰十分简洁。待客的茶几座椅书桌以外,便是一排又一排的书柜。
书柜上间隙地放着几个椅子,每个书柜里,时不时都贴着几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