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厂-第1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封信后来被顾宪成交到高攀龙手中,一直保存至今。
今日重读邹元标写给恩师的这封信,细一琢磨,倒满符合自己眼下的处境,如今魏忠贤阉党乱政,自己也很难有所作为,不如重操旧业,回家乡把东林书院办好,也不辜负泾阳先生的一片期望。
反复思虑后,高攀龙终是拿定主意,决定引咎辞职。提笔便写给天启的辞疏,以身为都御史在会推山西巡抚中监察不力为由,自劾失职,请求辞官。
……………
当王体乾从小太监手中拿到高攀龙的请辞疏后,喜出望外,他简直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高攀龙这老匹夫竟然也要步朱国祯后尘了,这当真是天下掉馅饼了!
激动之后,王体乾这才注意到高攀龙这疏的后面已经被韩给拟了票,不由冷笑一声,派人将袁大海紧急叫进宫。
“大海,看看那是什么!”
王体乾朝桌上放着的高攀龙请辞疏一指,袁大海忙依言捧在手上看了起来,只看了几句,就与王体乾刚才一样欣喜若狂,也是难以相信高攀龙竟然也要请辞!
“王公公,这可真是天助我等!”袁大海激动的嚷了起来。
“看到韩的拟票了吗?他可是想留住高老头的。”王体乾提醒袁大海看下面。
听王体乾一说,袁大海这才注意到这疏下面已经被韩给拟了票,怔了一下,旋即便道:“韩是想留住高攀龙,不过他只是拟票,这批红却在司礼监,可不是他想留就留的。王公公只管把这疏送给皇上,反正是他高攀龙自己要走,可不是咱们逼他,皇上可不会疑心咱们什么,我看多半也会同意的。”
话音刚落,就见王体乾摇头道:“这道疏不能给皇上看!”
“王公公的意思是?”袁大海有些不解为什么不能把高攀龙的请辞疏送给天启看。
王体乾反问他道:“你以为皇上会刚同意一个吏部尚书走人,转眼又同意总宪请辞吗?”
“这。。。”
袁大海一个激灵,天启再不问事,再糊涂,也不可能一天前让吏部尚书走人,一天后又让左都御史走的,这两人毕竟可都是他刚任命的,若是前后脚都让走了,这岂不是朝令夕改吗?
想到天启应该不会同意高攀龙走人,袁大海不由有些急了,高攀龙是总宪,管着都察院,科道言官唯他马首是瞻,这帮人又基本上全是东林党的打手,若是不能赶走高攀龙,这都察院总是难以拿下。不能把科道言官控制在手,这舆论单靠他东厂宣教司来做,怕是困难太多。念及此处,袁大海咬牙对王体乾道:
“王公公,依属下之见,不若叫魏阁老再重新拟道圣旨,和那朱国祯一样,让高攀龙也走!”
这话的实意其实就是要魏广徽矫诏了,王体乾听后,却是没有反对,而是微微一笑,赞赏的看了一眼袁大海,若有深意道:“你总算是明白咱们司礼监的好处了。”
。。。。。。。。。
一听这回是让高攀龙走,魏广微立马就挥笔上阵。他知道高攀龙是**星和顾宪成二人的双重弟子,于是在圣旨中极尽讥讽之能事,把高攀龙说得一无是处,最后才归到正文,说既然自请辞官,同意回籍调理。
高攀龙接了圣旨,面色坦然,他知道这圣旨肯定又是魏广徽给拟的,但他已经决定辞官,便也不在乎是何人拟的旨了。
高攀龙离去,首辅韩再也按捺不住了。朱国祯被准辞时,韩曾上疏劝天启挽留,杳无回音;如今都察院总宪又遭遣归,他又气又愤,率领兵部尚书赵彦、工部尚书邹元标等人联名上疏,说“陛下一日之内,罢免两位大臣,臣民失望,况且旨从宫出,不经过内阁拟票。对高攀龙的自劾疏,臣曾拟写了批语,即‘不允辞职 !’,不知被何人篡改,大骇听闻,有伤国体?”
告假在家的杨涟也是一样坐不住,焦急之下,也顾不得问高攀龙为什么要辞官,只以为高攀龙是受了阉党陷害,不顾自己刚被皇帝训斥,回到都察院找到魏大中他们便要串连为高攀龙请留!(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二百一十三章 东林大财主(上)
韩和杨涟的努力是徒劳的,因为这回是高攀龙自己要走,而不是别人要他走。
高攀龙知道自己这一走有些不负责任,也知道肯定会有很多人前来劝阻挽留自己,因此他决定与黄尊素一样,来个不辞而别。
短暂写了封书信让家人送给杨涟后,高攀龙便带着家人出城了,动作之快以至于很多东西都没有收拾,甚至连准备前来送行的李应升、缪昌期等人都扑了个空。
得知高攀龙已经走了,韩在内阁颓然长叹,杨涟也是扼腕痛惜,将自己一个人独自锁在值房里整整一天都没有出来过。魏大中、顾顺昌等东林御史也是十分的不好受,谁也摸不透高大人干得好好的怎么说走就走了。事情他们也打听了,知道高攀龙的请辞和阉党没什么关系,但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越是不明白高攀龙为什么要走。
朱国祯和高攀龙相继离职,吏部尚书和左都御史便空缺了出来,韩在痛惜高攀龙的不辞而别后,不能不面对现实,那就是必须尽快选定新的吏部尚书和总宪,绝不能让阉党把桃子给摘了去。礼部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倘若这回再失吏部和都察院,那对东林党而言,这祸事当真是迫在眉睫了。
然而把东林上下挨个过滤一遍后,韩这才发现能够接任这两个位置的党人实在太少,那些资历深的要么就是已经死了,要么就是太老,年轻一辈的又太嫩,不能服众。若是冒然提名报上去,只怕皇上那边都过不了。无奈之下,他只能提出由吏部左侍郎陈于廷署理吏部事,由副都御史杨涟署理都察院事。
其实韩也知道,推荐这两个人选也是有失考虑的,但时间太急,一时之间他也想不到更好的人选,好在这二人一个是吏部左侍郎,一个是副都御史,都是本衙门的第二主官,由他们依次进补也是理所成章的事。至于皇帝会不会听取自己的意见,韩也是拿不准,事到如今,也唯有抱着能成功了。
然而让韩没有想到的是,奏章报上后,却被“留中”,既没有回复,也不予下发,一点音信也没有。搞得韩很是头疼,不明白这是皇上不同意,还是皇上根本没见到自己的奏疏?
。。。。。。。。。。。。
袁大海和王体乾没想到韩的动作这么快,这人刚走,茶还没凉,他就已经在部署接任人选了。
对于何人接任吏部尚书和左都御史,王体乾和袁大海的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不能再让这两个要害职位落入东林党手中。王体乾提出应该由顾秉谦或者魏广徽中的一个来兼任吏部尚书,而左都御史则由兵部侍郎霍维华接任。对此,袁大海也表同意,因为他手下提供不出这两个位置的官员来。这一刻,他越发感觉到班底建设的急迫性,别的先不说,若是有一班文臣武将跟随自己,此刻,这天官和总宪的肥缺哪里会轮得到魏广徽、霍维华他们。当真是辛辛苦苦干活,结果胜利的果实平白落别人口袋里,让人十分的不是滋味。
好在一口吃不成胖子,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袁大海还是懂的,眼下已经在布置冯铨了,有了第一个,这第二个第三个便是不难了。
细细的想想这明末都有哪些文官牛人可用,结果脑子里顿时冒出很多人来,如温体仁、周廷儒、孙传庭、洪承畴、卢象升、杨嗣昌等等,还有那个天才的参谋长,差点把李自成困死在车厢峡的陈奇瑜等等,但再一寻思,眼下这些人还是小角色,缺乏锻炼,且各自党派依附不同,现在就下手去捞鱼怕是有些早了。拔苗助长未必就是好事了,而且就算自己有心助长,还得看人家愿不愿意投你这阉党爪牙。
嗯,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吧,有机会便做些适当的感情投资,孙传廷、卢象升他们或许难以拉拢,但洪承畴、温体仁这二位或许应该能为己用,袁大海如此想道。
正商议着派人到涿州去询问魏忠贤的意见时,韩的奏疏就到了。
二人看完韩的推荐人选后,王体乾嘴巴一张,便吐了“留中”二字,袁大海则是紧接着跟了“不发”二字,说完之后,二人对视一眼,会心而笑。
不过留中不发是可以,但不能拖太久,涿州距京城七十里,一来一回就是一百四十里,快马加鞭也要一天半的功夫才能接到魏忠贤的明确指示。况且你否了东林党的提名人选,东林党自然也会否决你的。任命吏部尚书和左都御史可不是矫诏能为的,因此袁大海和王体乾商量,他去找一找陈于廷,最好能说动此人推让尚书,把韩的计划打乱,为己方争取时间。
王体乾想了想,认为可以,因为陈于廷这人虽然是东林党人,但却是个老油条,一向是属于墙头草的干活,与叶向高一样,对内廷的态度模拟两可,是个可以争取的人物。而且此人是出了名的大财主,据说家有百万钱财,仅是老家宜兴所圈占的良田便有万倾以上,家族所从事的生意更是多得数不清,别的不说,就这京城里属于他陈家的店铺怕就不下三十家,每日的进项那可真是如流水一般让人瞠目结舌。
早前袁大海还是子颗番子时,便知道这陈财翁的大名,但仅知道这人是吏部的大官,家里有钱,现在听王体乾这么一说,不禁眼红起来,暗道眼皮底下竟然有个这么有钱的东林党,啧啧,不敲打敲打他,还真对不住自个。
自己不是要整编东厂,拉拢人才嘛,干这些事得有银子撑着,于其和涂文辅的内慎库打交道,倒不如另寻他法,就在这京城开开源!
说做便做,从司礼监出来后,袁大海立即叫随身番子传郭可纲带本部黑旗到陈府外面晃荡一圈,把气势先搞出来再说。
搞什么气势?那还用说,当然是抄家的气势!天底下有钱人哪个不害怕手中有刀的?更何况还是蛮不讲理,无法无天的东厂番子!(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二百一十四章 东林大财主(中)
好吧,奥运会让我更新变少了…牛牛的开幕式人性化是有,若是打分的话,我只能给他5。8,不及格。
出现罂粟花时,骨头还以为牛牛在反省输出鸦片,为鸦片战争的罪恶感到内疚呢,没想却是为死于侵略战争的杀人凶手默哀,由此可见,大不列颠永远是丑陋的,约翰牛也永远是虚伪的。
当然,我们不需要他的道歉,也不需要他们的反省,因为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英伦三岛将成为帝国皇冠上象征西方的明珠。
ps:感谢霸世天皇这几天的打赏,恢复更新以来,君的行为让骨头深为感动。
……………
人称“财翁”的陈于廷是个很注重生活品质的人,凡事都讲究个精益求精,特别是对衣食住行有着特殊的要求,特殊到完全可以用“挑剔”来形容他。因其是江南宜兴人,所以对于江南园林式的宅子便情有独钟。万历四十一年入京为官时,便花了巨资在城东修建了如今的府邸,园中假山树木都是不惜重金从苏杭运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