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锦华-第2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锘也好,姐姐,小锘想姐姐,小锘有很多很多话想要跟姐姐说,小锘心中有好多好多疑惑,没有姐姐,小锘想不开,做不好,姐姐这样睡觉的时候,有做梦吗,梦里也有一个小锘吗,梦里的小锘是不是比现实的小锘好,所以你就只爱梦里的他,不愿意醒来了啊!可是小锘没有那么优秀,也没有那么好,比梦里的人更需要姐姐啊,姐姐就算累了,睡一会儿就醒来好不好?”说道最后,华锘的声音已经哽咽,话音就含在嗓子里。
可以说,华锘自从记事开始,就是跟姐姐相依为命,从四岁到现在,几乎是华锦把他带到了这么大,是华锦教育的他,对华锘来说,姐姐就是他唯一的依靠,也是唯一的亲人,从记事起到现在,姐姐是唯一一个不会离开他的人,他也笃定的坚信着,姐姐是强大的,姐姐是无坚不摧的,姐姐会一直这样好好的,却从不曾知道,姐姐这样安静的躺着,没有任何反应和神智的样子,会让人如此的失落和绝望。
宁把碗放回厨房之后回来,倚在门口听着华锘的话,眼眶泛红,泪珠忍不住的沁出来,从未这样的无力过,已经整整十天过去了,杨贺西征一直告捷,但即使是这样的好消息,也驱不散笼罩在他们身上的阴影,他有时候也会愤懑的,站在夜空里,询问苍天,为什么要给他这样的劫难。
明明拔刀的时候还好好的,明明说了,只要醒来就好了,但为什么,那个从来停不下来,总是跳跃的人,会这样的安睡着,没有了她,只觉得空气都是凝滞的,那个躺着的女子,带走了他的阳光,让他感受不到温暖,如果苍天仁慈,让他的小六活下来,为什么不给他更好的成全,为什么要让她这样的睡着,像是只懂得唿吸的木偶。
明明华锦自己也不该喜欢这样的,但为什么不醒来?终于忍不住,泪水决堤,夺眶而出,宁伸手盖住自己的眼睛,他生命存在的这么多年里,所有的泪水就积攒到了现在吧!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无论两个人多么想要假装愉快的每天在华锦的耳边说话,讲故事,都无法掩埋他们心中的慌张,随着日子变得越来越长,他们无法想象,华锦继续这样下去。
“宁公子,大夫来了!”一个兵卒身后跟着大夫。
宁拿着绢帕擦干净眼泪,深深唿吸,收起眼泪,跟大夫说道“您可是有决定了?”
“老夫跟你们过去南宁,还请公子答应老夫,到时候再护送老夫回来!”这老大夫胡子花白,这样说道。
“这是自然,谢谢大夫!”宁眼眶还有些红红的,行礼道谢。
老大夫叹息一声“宁公子也莫要伤心,华小姐的伤已经是无碍了,只是不知道为何不能醒来,但那样重的伤都挺了过来,相信华小姐也会撑下去,努力的醒过来的!”
这老大夫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病人,当初接手的时候,胸口的伤口也都开始愈合了,脉象也比较平和,除了身体十分虚弱的不足之症,原本就算不能活蹦乱跳,也是能够清醒的脉象,却不知道为什么病人一直沉睡着。
就是这样的昏睡,没有任何意识,跟会唿吸的木偶一样,可以说,也是他行医这么多年第一次见到的病症,也是因为知道华锦的脉象没有什么大问题,所以他才会同意宁和华锘把人带回南宁,只是宁和华锘不放心,要让他随行,这样若是有什么问题,就能马上治疗了。
老大夫原本也是燕国人,但迁居到多邦城生活很多年了,本来也不愿离开,宁和华锘许的银钱足够,才让他答应下来,而且,作为大夫,总不想对自己的病人不负责任。
华锦现在这样的情况,连大夫也只能用这种话来安慰宁他们了,没有人知道华锦为什么沉睡,自然,也不会有人知道,她会因为什么,在什么时间醒过来!(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四五九章 请功
京城内阁,外面大雪纷飞,鹅毛一样的大雪在天地间飘飘散散,新帝即位还有先帝的丧仪都已经结束了,虽然还没有正式进入嘉平元年,但是大部分的事情都开始进入正轨,朝堂上的官员也在适应新帝的风格。
幸亏太子之前监国多年,倒是不难适应。
“东南沿海倭寇横行,又是多少村落被洗劫一空,这都是第几个折子了,那么多军粮养着卫所的军官,竟然连倭寇都挡不住?”内阁首辅李必义把一摞奏章摔在桌子上,有几本直接摔在了秦尚任的脚下。
秦尚任从地上把奏章捡起来“李大人息怒,每年东西东南沿海倭寇横行,也不是今年的事情了!”秦尚任严谨措辞,不表达一点立场。
“我怎么记得,秦大人的师弟就是苏州的知府啊,这些折子里是不是也有您师弟交上来的?”李必义身旁坐着一个须发皆白,满脸皱纹的老大人这样说道。
“徐大人慎言,沿海倭寇问题本就不止苏州府一处,徐大人何必如此意有所指,知府虽然保一方百姓平安,但这海防的事情,还是要问责兵部才对吧!”张幼山不客气的说道。
这徐庆元乃是内阁中年龄最老的阁老,也是世家徐氏的人,虽然无甚才德,但很是懂得跟从内阁首辅李必义,是他的虔诚狗腿,这位置倒是坐的稳稳地。
“没错没错,这倭寇着实可恶……”坐在炉子旁边烤火的老大人便是不说话也是一副笑模样,李必义说倭寇的时候,他点头迎合,等到张幼山说问责兵部的时候,也是跟着点头“的确不错,应该问兵部!”说话这人名唤孙玮。
这人乃是内阁中的老油子,要论起来,比起内阁首辅李必义还要先入阁,这么多年,首辅都换了两三个,只有他还稳稳地坐在这个位置,这人也是世家出身,只是家族式微,除了他也没有什么建树,便在这内阁做了个墙头草,以保住位置为己任,尸位素餐。
这孙玮这样没立场的墙头草,结果就是换来两方的人的瞪视,这人也是脸皮厚的,这么多年在内阁蹲坑,也是有本事的,被这么瞪了,也依然是个笑模样,永远是不站队的。
“几位大人何必如此争执,这倭寇问题的确需要解决,但比起先帝在位最后几年,这倭患的损失也算是降低了不少,记得当初还是秦大人的师弟带人把倭寇在燕国的销赃窝点给踹了,狠狠打击了倭寇的气焰是吧!”最后一人声音淡淡的,约莫五十岁的年纪,白面皮上稀疏的胡须,刚才几人争执的时候一直不说话,现在才开口“当然了,李大人的侄子勇敢抗击倭寇,我看了一下,嘉兴府受灾情况最轻,想来也是李副将的功劳!”
最后这人乃是内阁中的最后一个阁臣,乃是后族高家的人,名讳高明达,自然,他虽然也姓高,跟太后,也就是皇帝的亲生母亲的关系,也算是隔着的,论起来,慕容桓也要唤他一声舅舅,虽说亲远了点。
这位高大人出身大世家,坐到阁臣这个位置,自然是有自己的努力,也有家族的力量,高家因为出了一个皇后,也是辉煌嚣张了一段时间,在之前的三王夺位中,慕容桓对于母族也没有多几分优待,导致高家数名极有出息的后辈,在之前被别的世家所伤。
高家本来就只是因为出了一位皇后才有了兴起之像,这一下几乎被打回来原型,加上最后是慕容桓获胜,登上帝位,经过之后,高家也算学乖了,一直蛰伏,高明达最近在内阁就是各种超然,不管是先帝最后只召见了秦尚任和张幼山,还是李必义连同徐庆元因此针对秦尚任和张幼山。
高明达一直就是不沾身的态度,既不应了李必义的招揽,也不站在秦尚任这边,加上一个老油子的孙玮,这内阁大致上就是两家独大的状况了。
原本李必义就是借故找茬秦尚任,高明达这样两面都捧着,做了和事老,他也不好再继续下去了,秦尚任为人一向谨慎,知道最近皇上几次召见他和张幼山,已经让对方有了危机感了,虽然说立场早就不同,早晚也会有对立的一天,但现在还不是最好的时机,秦尚任也没有追究什么“高大人谬赞了,苏州不仅仅是我师弟辖下,更是老师的家乡,尽力保卫家乡本就是应尽职责!”
“没错没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话也是秦大人的六师弟说的吧,王先生不愧是当代大儒,弟子都如此优秀!”孙玮这老油子赶忙转移了话题。
“谁不知道王先生门下多出天才,还有最年轻的阁臣秦大人呢,是吧!”徐庆元阴阳怪气的说话。
“的确不错,王先生的弟子都是钟灵毓秀之辈!”秦尚任不说话,张幼山就当没听出来那阴阳怪气的声音,生生的当个好话受了。
秦尚任正准备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继续处理公务,就看到门外闪过一个身影,秦尚任敛了眉眼“诸位大人忙着,本官去出恭!”
徐庆元被张幼山给噎的没话说了,正尴尬呢,就听到秦尚任说了这么一句,越发觉得是秦尚任和张幼山看不起自己,但哪想到秦尚任说完之后就匆匆出去了,只能在一边生闷气。
“什么事?”秦尚任出门之后,到一边问那个小厮。
小厮一身黑色的棉袄,脸都被冻得红彤彤的“大人,杨将军来信!”
秦尚任点点头,接过来,撕开,很快就看完了“你回去吧,跟送信的人说,我已经知道了!”
小厮忙答应了,脚步匆匆的离开,秦尚任把信好好的收起来,然后出恭后回到内阁,这一次,大家都安静下来,继续看地方送上来的折子。
第二日一早,刚刚下朝进门,就看到皇上身边的贴身太监,带着两个小太监,客客气气的进门了“秦大人,皇上召见!”
秦尚任并无意外的神色,整理了一下身上的官袍,跟着这几个太监走了。李必义和徐庆元脸色瞬间就不好,张幼山很笃定的样子,老油子孙玮拿了两片地瓜放在炉子上烤,还笑着问别人要不要一起吃,至于高明达,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处理公务,再无其他。
一时间,各有思量!(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四六零章 好大的胆子
秦尚任提着衣摆,跟在传旨的太监后面,踏过干清宫门前的台阶,昨日京城的一场大雪在这宫中也留下的痕迹,只是这干清宫门前的台阶却打扫的十分干净,低着头,秦尚任敛着眉眼缓缓的进入干清宫。
这干清宫乃是皇上寝殿,不仅仅是燕朝几代皇帝都在这里生活,前朝的十几代皇帝也是在这里生活和处理公务的,秦尚任作为内阁阁臣,对这里也是极熟悉的,推门进来之后,就看到才继任的年轻皇帝正端坐在椅子上,手中还拿着一个折子,看他进来了,带着一抹似笑非笑的表情看着秦尚任。
秦尚任表情沉稳,进门之后快步走上前,双手交叠前推,躬身行礼“微臣见过皇上!”
慕容桓看着秦尚任,啪的一声拍在桌子上,站起来“秦大人没有什么话要跟朕解释的吗?”
秦尚任老神入定一般“微臣不知皇上所说为何!”装傻的功夫一流。
慕容桓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