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珠玉在前 >

第262章

珠玉在前-第262章

小说: 珠玉在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使如此,她们还是很伤心,因为她们已经从周围人的态度中知道,不管她们有没有天赋,不管她们学成后能做什么样的贡献,她们都会同样被拒之门外,因为她们是女孩子,而不是儿郎。”孟约端起茶喝半盏后,仍没停下,“事实上,真要追根究底的话,我是不想将来自己有个女儿,也会遭受这样的对待。既然连太祖都说,女孩子值得这世间用最大的温柔去关爱,那为什么不能再多爱一点呢。”

    兰堂先生听罢,看孟约时眼神更加柔和了几分,顺手还为她添满茶盏:“人常道医者父母心,传道授业者亦当有父母之心。”

    “先生这样说,是愿意让孔府书院招收女学员吗?”孟约睁圆眼睛,她不敢相信能这么顺利。

    “阿孟姑娘也要看到,女孩子的清誉依然被摆在首位,因此,便是要招收,也还有许多问题待解决。”既然是要做好事,那就得做到尽善尽美,不要让好事变成坏事。

    孟约:我上大学时,一个女宿舍楼大妈就能一妇当关,万夫莫开。

    “可以不住宿,就近招收,女孩子外宿确实不方便。”孟约觉得,目前这阶段,能做到这样就可以。

    “这样罢,先叫我们孔家的女孩子入学。”

    “伯父……”

    兰堂先生摆摆手:“传铭去知会罢,愿来的便来,不愿来的也不必勉强。”

    孟约简直不敢相信,为什么会这么顺利。

    兰堂先生含笑饮茶:在官家生出数代才出一位的公主时,老夫就料想到早晚会有这一天了,咱们这位官家,是大明朝皇室一脉相传的宠女。不同的是这位从来想法别具一格,当年来孔府书院求学时,他就已经问过为什么不能让堂妹一起来书院读书。

    再者,便是圣人后裔,也得靠“天”吃饭不是。

    在孔家看来,宣庆帝是着意送一段垂范百世给这位嘉宁公主,甭管人家有没有皇室血统,宣庆帝承认,那她就是嘉宁公主。兰堂先生甚至知道南京城里,关于电影,关于宪政,关于政治圈里又一次艺术表演的种种,所以,兰堂先生一见梯子,顺着拐就下来,根本不需要孟约费太多言语。

    孟约:……

    准备好多好多段子和梗,居然一个没用上呢。

    “来前,是不是想过,我们皆是一群腐儒酸儒,不通人情,食古不化,不听人言?”

    孟约一脸震惊,如果不是她确定她没说出口,她都要以为自己一个不留神出过声。

    在孟约的惊讶中,兰堂先生笑道:“谁人无母亲姐妹女儿孙女。”

    “要世人都像您一样好说话就好了。”孟约说完还是叹了口气,然这世间,仍是有很多很多在这方面尤其不好说话的人。

    “历史总非一夜到今天,旧俗自也不会一夜间彻底改变,慢慢来罢,莫气馁。”

    “嗯。”

    孟约虽然还有点成就太容易达成的茫然感,但办成了事还是很开心,哪怕只是先从孔家的女孩子开始尝试,那也是开始。不过,必要的督促也不能少,主要是成就太容易达成,让她有种很不真实的感觉。

    她哪里知道宣庆帝在这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更不知道,一个家族想要一直传承下去,光靠学问是不够的,“识时务”也很重要。

    回到家中,孟约坐在画室里好半天没下笔,直到王醴回来,她还在那发愣:“年年?”

    “师兄……我一说,孔家就同意了,而且答应先让孔家的女孩子进书院学习,以后再慢慢招收女学员。”孟约虽然知道这里边肯定会有点水分,但兰堂先生确实答应了,这是不会错的。

    王醴也是一怔,不过很快王醴便笑开来:“太祖有句话说得好,识趣的留着,不识时务的,扔掉。”

    “扔掉?”

    “驱逐到海外去拓荒,去传播教化。”

    孟约:穿越者太祖果然是个厉害角色。

    “我给官家写封信,告诉他我做到了,让官家监督孔府书院,我就不信有官家天天盯着,他们还敢往答应好的话里狠狠掺水。”孟约说罢便要提笔写信。

    王醴却忽看到孟约袖摆下的朱砂小印:“嘉宁公主?”

    孟约:……

    小剧场:

    宣庆帝:直接给你封个公主,方便你便宜行事。

    孟约:我不要,驸马不能进中枢,我师兄将来可以要当宰辅的男人。

    宣庆帝:当宰辅的男人?为什么听着怪怪的。

第四六四章 无名累,有实惠

    宣庆帝本要直接封孟约为嘉宁公主,是让萧皇后劝住的,直接封公主昭告天下,反倒会让孟约有这样那样的困扰,对孟约来说绝对是个不够实惠的赏赐。孟约听到后也一样是拒绝的,她给出的理由自然是和王醴有关:“封我做公主,封不封师兄做驸马,封师兄做驸马,师兄还怎么进中枢。万一我家师兄经一番历练,有望内阁呢,甚至有一天能做首辅呢,那岂不是叫我给耽误了去。”

    被她拒绝,宣庆帝也不恼,只跟她说做公主有什么实惠,但千种实惠万种好处,也抵不过孟约对王醴的一番心。宣庆帝拿她她没办法,遂没再提这件事:“来济南前我进宫时,我同官家说起女书院时,说到各大书院招收女学院的事。官家就跟我说此去济南,倒不妨努力努力,为叫我便宜行事,借个印信给我。就这件事而已,官家道许我无公主之名累,有公主之实惠……我倒真没想到,有这么实惠。”

    “小甜甜,你怎么能这么甜。”王醴倒不在意孟约现在才告诉她,来济南前到济南后,这一段时间里里外外忙得很,孟约脑子里能装的事就那么多,一枚小印,她又不很放在心下,忘说也很正常。

    王醴只感念孟约一番心意,为他那可能的“远大”前程,肯放弃公主之尊。大明皇室素少出公主,是以大明的公主身份之贵,远超史上所有时代。当年太祖的两位女儿,直接封王,自太祖以下,凡公主出嫁皆不建公主府,建的都是王府,至于称呼方面,则看公主喜好。愿被称为某王殿下的,便是某王殿下,愿被称公主殿下的,便是公主殿下。

    看着与公主之位擦身而过,毫不留恋的孟约,王醴唯有更爱她以报。

    收到巨多数据包的孟约:师兄又在默默说爱我呢,还问我怎么这么甜,他也一样很甜呀。

    次日清早,孟约就接到孔府书院来函,是公文,邀请她去孔府书院讲学。虽然说在招收女学员方面,一直有这样那样的阻碍,但在教工方面,从来不乏女性身姿:“师兄,孔府书院请我去讲戏剧文学课耶。”

    做为现代人,对孔子及孔家敬畏心远还不如对学校老师,即使这样,能去孔府书院教课,孟约还是觉得自己的脸面得到无限延伸。

    “去罢,年年在南山书院也开过课,孔府书院与南山书院并无不同。”孔府书院是圣人后裔,南山书院却是大明中高层官员的摇篮,可想而知后者在当世的影响力有多大。

    “我倒不担心这个,我琢磨兰堂先生的意思是不是让我亲去监督,大约当时我把那份‘得来太容易肯定有水份’写在了脸上,不然公函怎么来得这么快。”孟约嘿笑一声,“戏剧文学课我讲那么多堂了,自然不怵……总觉得,这么下去,日后后世之人提及我时,可能把把我供在戏剧的神坛上,每逢拍什么新电影,都把我拿出来拜一拜,烧烧香,上点贡果什么的。”

    开机仪式都要烧香拜神嘛,倒时候说不定会直接弄尊仕女塑像当做她来拜,这么一样怪雷的,雷中又透着一点爽心。

    王醴:“不用这么下去,年年就是到此止,后世之人也能这么干。”

    孟约忍不住大笑出声:“咦,这样说以后阿蒙学读完,入书院读书时,我还能做阿的老师呢。”

    “岂止,还有阿煦。”

    “还会有我们的小姑娘。”

    虽然王醴不大想孟约再生产,怕损害她身体,但提起小姑娘时,他还是会生出向往之心。不过,这份向往之心,他都避着孟约,只笑道:“咱家有一个小姑娘就足够了。”

    吃过早饭,王醴捎阿去上学,孟约只管在家画画备课顺便逗阿煦。中午王醴早早使人回来说今天在衙门吃饭,左小姐的案子有了进展,孟约吃过午饭带着阿煦出门去一趟孔府书院。

    今天去孔府书院却没见着兰堂先生,孔传铭道兰堂先生已经回曲阜,后续孔府学院招收女学员的事情都由孔传铭主持。因为孟约还有个嘉宁公主的身份,虽不明摆着往外说,但孔传铭仍得拿孟约当公主对待,自然事事都亲自领孟约去。

    “考虑到阿孟姑娘孩子还小,我们商量过后把阿孟姑娘的课都安排在下午,就看你是喜欢早一点还是晚一点。一帮来说,下午书院一般安排两堂课,一堂在未时,一堂在申时。”孔传铭一边问,一边引着孟约去看书院的课程安排和课程设置。

    “一周上两至三堂课,安排到未时罢,育英园放课早,这样还能赶得上去接阿。”育英园离孔府书院极近,慢慢绕着湖走过去,连一刻钟都不用。

    孔传铭自然知道孟约的长子在育英园读蒙学,还细细问过:“育英园的园长虽不与我同辈,倒与我年龄相当,昨天还说起过,道是个治学的好苗子,满腔向学之心。”

    孟约:快别说了,那个错一个字都跟世界末日一样的学霸儿子,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明明我学渣!学渣和学霸最好还是别一起玩耍,很难愉快的,现在我就已经开始觉得不愉快。

    来自学霸的会心连击,导致孟约这会摸着胸口,也都仿佛还能听到里边玻璃心崩裂发出的声音。

    安排好课,孟约抱着一本“孔府书院院规”跨出孔府书院门槛,回家路上想起制片厂的人,遂叫车夫绕道去临波楼,临波楼就是制片厂一行人住宿的地方,临波楼附近有三清观,三清观前有一片大广场,今天晚上会在那里放电影。

    “阿孟姑娘来了,晚上记得带上王司使和阿阿煦来看电影,今天放《父亲大人日常》,老少咸宜,皆好来看,我们给阿孟姑娘留好位子,千万要来啊。”《父亲大人日常》最终被拍成了动画电影,阿郑姑娘全程参与,至于大理寺卿郑洵美……想必在电影上映时已经放弃治疗啦。

    “必来必来。”别的电影还说不定,这部绝对不能错过。

第四六五章 小短腿的忧伤の夏

    夜里,三清观前的广场上,老老少少齐聚一堂,有座的坐着,没坐的自带马扎板凳。大家十分自觉地维持秩序,最前边的弄个垫子席地而坐,带马扎的坐中间,板凳的再往后。影画机架得高,即使最后排也能全部看到,视线好的根本没妨碍,这年月近视可不常见,因而并不会一大团人全挤在前边挤成一坨,前排坐着的多半是小孩子。

    孟约担心过到时候可能会有熊孩子的问题,不想小孩子们坐到一块,很快就被他们熟悉的师长给约束住了,一个个乖乖的跟上课一般。就连阿,也被同窗叫走,在那坐着受管制呢。

    晚风乍起,余晖散尽时,制片厂的放映员把他们带来的,由小型发电机供应电源来照明的电灯全部熄灭,荧幕在灯光熄灭的同时一点点亮起。亮起的同时,孟约便同王醴低声耳语:“师兄察觉没有,投在幕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