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满园飘香-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临走之前,刘晨光拿出五百块钱作为这顿饭的费用,蓝铃儿拒绝道:“只不过是一些自己种的菜,自己养的鸡,蛋,猪肉也是自己养的猪做的腊肉,这样的粗茶淡饭,承蒙你们不嫌弃,怎么能够要钱呢?”
施领导说:“你别客气,尽管收下,我们到别的地方也要消费这些钱,还没有在你这里吃得舒服,明天还有一桌呢,够你忙的。”
大家也纷纷说:“是啊!这顿饭绝对值这个钱,也不能让你白忙一场,现在是经济搞活的时代,大家各取所需。”
蓝铃儿本来只是想帮刘晨光一个忙而已,可是这件事情却并不是刘晨光个人的事,大家说的对,现在是经济时代,收了钱,大家各不相欠。于是蓝铃儿坦然的收下了。
第二天,蓝铃儿也没有特意去买什么,她所用的食材都是就地取材,自己种的蔬菜,自己养的鸡,蛋,从空间里抓的鱼,从老妈他们那里抓了一只兔子做了一个红烧兔肉,还有腊肉,因为头天预定的是十个人的菜,蓝铃儿自己一个人就手脚麻利的搞定了。
下午五点钟,刘晨光他们带着省上来的大领导一行如约而来。
ps:谢谢落雪缠绵的平安符,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45章蓝家小院
45。蓝家小院
下午五点钟,刘晨光他们带着省上来的大领导一行如约而来。
这些领导,所到之处,人们都是尽力找最高档,最豪华的场所招待,找这样一个农家小院招待,还是第一次,那位领导听了感觉很新奇,到了蓝铃儿的小院,大领导看了,确实眼前一亮,是一个舒服的所在。菜也是从来没有吃过的味道,既保持了菜原来的味道,又滋味绵延悠长。吃了没有一般餐馆的油腻和饱胀,而是通体轻松舒坦。
这些每天在各种各样的美食中辗转的人,舌尖是最敏感的。差不多都磨练出了美食家的水准,不管什么菜,只要一入口,立刻就能品出味道的不同之处。他们问蓝铃儿,这些看似没有用什么调料做的菜,为什么味道却这么独特。
蓝铃儿笑着道:“我这些菜,没有一样是市场上买的,自己种的菜,自己养的猪鸡,鱼是自然的河里捞的,这些都没有任何的污染,纯天然的,所以不需要任何的调料但是味道很纯正鲜美。这是食材本身的纯粹的味道。”
其实蓝铃儿的菜之所以味道这么好,食材没有污染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蓝铃儿的手艺确实好,她本来就喜欢做菜,一直做得很好,后来又专门去学了一下,再加上她喜欢琢磨,融会贯通,所以菜做的好,再一个原因,是蓝铃儿利用空间的灵水,灵水的调料功能是一绝,而且灵水含有对身体好的一些功能,助消化,去油腻,去躁热,所以吃了没有饱胀不消化和躁热的感觉。而且蓝铃儿的小院植物多,空气清新,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的心情好,情绪稳定,这样平心静气心情舒畅的心理状态下吃饭,感觉当然好。
大家听了也都认同了蓝铃儿的解释。都说蓝铃儿真会享受啊!在这样的小院里生活,又吃着这样的菜,可以气定神闲,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啊!
蓝铃儿笑说:“这么说我已经是在过着安享晚年的生活了。”
大家笑着说,这有什么不好,人人拼命工作,最终还不是为了享受生活,你年纪轻轻的就有这个条件,是多少人都无法奢望的。
大家说笑了一阵,心满意足的走了,这顿饭,蓝铃儿又赚到了六百块钱。前后两天两顿饭,蓝铃儿就赚到了一千一百块钱,这可是当时当地的两个月的工资。
蓝铃儿以为,这次的事情只是她平静的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之后她还是过着她每天种田养女儿养鸡猪偶尔和朋友聚会聊天的悠闲自在写意的生活,可是没想到,这两顿饭,却完全改变了她平静的生活方式。
几天以后,刘晨光又打电话给蓝铃儿,说领导自从吃了蓝铃儿做的菜,其他饭店的菜都没有味道了,打算第二天再次光临蓝铃儿的小院,品尝蓝铃儿做的菜。
蓝铃儿再一次做了一桌菜接待了他们,从此,隔三差五的,他们就来蓝铃儿的小院光顾一次。渐渐的,县政府其他部门的人也来光顾,有时候甚至一天两顿都有人订餐。
后来,其他单位的人也听说南村有一个农家小院环境优美,做的菜味道独特鲜美,便也纷纷来订餐,蓝铃儿一个人忙不过来,就请嫂子丁香来帮忙,甚至有时候蓝宝儿和蓝爸也来帮忙,渐渐的,订餐的人越来越多,可是再多,蓝铃儿只是答应每餐两桌,一天四桌,人们疑惑不解,有钱赚为什么要拒绝呢?蓝铃儿的小院,坐五六桌没有问题,但是蓝铃儿却不这么想,她知道人们喜欢来她这里吃饭,有一半的因素是喜欢这里的环境,如果摆个五六桌,小院变得又拥挤又嘈杂,没有了清幽静谧的小院也就没有了特色,只是一个乱哄哄的饭馆,长期以往,便没有了特色。小院就不是小院。蓝铃儿不希望小院变成了那个样子。
短短的两三个月,蓝铃儿的小院就在县城里名声大噪,许多食客闻讯而来,可是来蓝铃儿的小院用餐是必须提前打电话订餐的,因为她每顿只接待两桌人。许多人乘兴而来,失望而归,可是就算是这样,人们更加好奇,想要竭尽全力去蓝铃儿的小院吃一次饭,亲自体验一下人们口中传得神乎其神的美味佳肴。
林巧巧也没想到蓝铃儿的小院一下子这么出名,她兴奋的为蓝铃儿出谋划策,说应该趁热打铁,赶快给小院起一个名字,让小院的名声传得更响更远。
蓝铃儿想,许多人来村里找她的小院都找不到,问人也一下子说不清,如果取一个名字挂在门口,别人也不会路过而不识了。食客找起来也方便。
于是,蓝铃儿给自己的小院取了一个名字叫“蓝家小院”。她请人做了一个木头牌子挂在了小院的门头上。
蓝家小院的名声叫得很响,餐位常常几天之前就订满了。订不到的牢骚满腹,有的劝蓝铃儿加桌,可是蓝铃儿不改初衷,她解释说,她每天种的菜只够每天四桌,多了没有食材,去市场上买的,做不出她现在的这种味道。
蓝铃儿的这种解释,让许多食客更加的认同蓝家小院的饭菜。
蓝家小院出名以后,因为订餐的很多,几乎排到了十多天后,蓝铃儿有意提高了价格,让一些人知难而退,可是订餐的人并没有因此而减少,正因为难吃得到,更勾起了一些吃货的馋虫。
有的人不明白蓝铃儿为什么每天只做四桌,有的人却说这是蓝铃儿的一种经营手段,不管别人怎么说,蓝铃儿就只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她每天只做四桌,希望做得精致,而不是盲目的追求数量,最终轮为一个普通的饭店。别人开饭店来者不拒,人手不够可以大量的请人帮忙,可是蓝铃儿却不行,烹饪的工序流程人人一学就会,但是同样的制作方法,每个人做出来的却是各有千秋,所以蓝铃儿希望蓝家小院做出来的菜就是自己的特色,更重要的是加灵水作调料,所以请人做,就没有了现在的这个味道。
ps:抱歉,今天有事发晚了!
第46章 脸皮很厚
46。脸皮很厚
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蓝铃儿对物质的追求不太强烈,因为蓝家小院订餐的价格很高,每天四桌的收入相当于当时一般工作人员四个月的工资收入了。蓝铃儿已经很满意了,她不想为了钱把自己弄得很辛苦,在赚到能够养活自己的钱之外,她想多留点时间给自己好好享受生活,好好陪陪孩子。这是她重生以来的最大愿望。
蓝铃儿请哥嫂每天来小院帮忙,每个月各开八百块钱给他们,两口子一个月的收入一千六百块钱就是那些端铁饭碗的工作人员三个月的工资收入,这样的好事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哥嫂把田地都租给了别人种,一心一意的就来帮蓝铃儿。蓝铃儿的爸妈则帮忙带带孩子。每天四桌菜,一家人做得很轻松。
由于蓝家小院的费用很高,一般普通的人很舍不得去消费,大多数是公款接待和一些生意人谈生意的首选。也有一些有钱人慕名而来,一时间,在南县,许多人以能够到蓝家小院吃过饭为荣,到蓝家小院吃饭,成了高消费和高品味的代表。
因为最先来蓝家小院消费的是县政府的人,所以县政府里各个部门的大小领导,几乎都到蓝铃小院吃过饭,只有一个人除外,就是普建义。
普建义帮着老妈和三弟逼着二弟和下岗怀孕的蓝铃儿离了婚,普家一时之间成了众矢之的,成了以势欺人势利的代名词。
普建兴也对家里人心灰意冷,从此再也没有回去过。一个人吃住都是在学校里。普家两兄弟和普建兴之间的关系也冷淡了起来。
普建义的老丈人因为年纪大了便被安排到了政协,从此没有人实权,普建义在单位上没有了仰仗,但是他善于钻营,不久就当上了办公室主任。
办公室主任的工作范围之一,也就是包括安排接待领导的事务。
那次从上面又来了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按照惯例,又是安排到了蓝家小院吃饭。作为办公室主任的普建义应该作陪随同前往一起用餐。
普建义此时此刻是骑虎难下,左右为难,如果陪着领导去蓝家小院吃饭,他怕蓝铃儿当着领导的面给他难堪让他颜面尽失,下不了台,因为二弟和蓝铃儿的离婚,他是推手之一,而且离婚当天,他为了维护二弟的利益对蓝铃儿咄咄逼人,却没有想到自己的弟弟最终没有领他的情反而怨恨上了他,他做了这么一桩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最后弄得里外不是人。他想蓝铃儿一定是记恨上了他,所以他陪领导去蓝家小院吃饭,蓝铃儿会给他好脸色看才怪。
可是身在这个职位,陪同领导吃饭也是工作任务之一,普建义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
普建义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会面临这样尴尬的局面,他以为自己的弟弟和蓝铃儿离婚了,他的生活永远也不会再和蓝铃儿这样下岗又回到农村去没有出头之日的人再有什么交集。可是世事难料,山不转水转,自从蓝家小院的名声一天天响起来,县政府的领导喜欢上了蓝家小院的菜,普建义作为一个办公室主任的处境就越来越被动。
普建义曾经为了避免和蓝铃儿见面的尴尬,推脱了许多陪领导去蓝家小院吃饭的次数,现在的这个大领导,他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推脱的。
万般无奈之下,普建义只能是硬着头皮去了。以后这样的事还会有许多,他总不可能一辈子躲着吧!该面对的终归是要面对的,他想蓝铃儿为了自己的生意考虑,也不可能对作为食客的他怎么样吧?
普建义陪着领导一行人忐忑不安的来到了蓝家小院。
当时正是金秋时节,蓝家小院里硕果累累,又红又大的苹果,沉甸甸的大红石榴,结得密密麻麻的枣子。开得娇艳的玫瑰花。
许多人一进院门就被吸引了眼光,跑去看各种各样的水果花卉。
普建义也为之惊叹,但是他更多的是仔细观察着蓝铃儿的动向。
可是出乎意料,蓝铃儿看见普建义没有任何的反应,她瞟一眼就走开了,这让普建义一直提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