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求生记 >

第14章

明末求生记-第14章

小说: 明末求生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趁着吃完饭收拾碗筷的时候,志文问了,“娘,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这两天都魂不守舍的。”

    志文娘看看他和囡囡,叹了口气,欲言又止。

    “娘,有什么就说说呗,别憋出病来。”志文讨好地笑着。

    “唉,就是看到这些人,卖地卖房的出来逃难,想你姥姥、姥爷了,也不知他们现下情况如何。”

    “哦,那就去看看姥姥、姥爷他们呗。”志文说道。

    “那你和囡囡咋办?”志文娘无奈地说。

    “啊?”志文先是一愣,随即想到,志文娘现在是既不敢带着他们两兄妹走,也不敢自行上路,让他俩留在县城的屋里。

    “娘,我觉得你还是去一趟姥爷家,看看情况吧,这越往后,逃难的人越多,还指不定出什么事儿呢?”

    “你出去就从院外把门给锁好了,我带着囡囡在院子里,哪儿都不去,现在还没听说有闯进人家里的事儿吧?”志文说道。

    不是没有想过,让父母带着自己和囡囡,去宋大叔家呆两天,可这两家大人都没见过面,郑三夫妇只听囡囡说过和小英一起玩什么的,未必放心宋叔一家。

    他自己带着囡囡躲在院子里,危险也不太大,只要逃难的人群还没有失控,破门而入,公开抢掠的事儿应该还不会发生。

    至于仓库,包括动物什么的都可以收进去,就是人收不进去,他自己试过,也趁囡囡睡着的时候试过。

    “行,”志文娘犹豫好半天,“晚上等你爹回来,和他商量一下。”

    “不行。”这却是晚上郑三回到家,听了他们的想法之后,给的回答。

    “你这一个女的,就这样出去,我不放心。”郑三摇着头说,“这比志文和囡囡呆在院里还让我不放心。”

    一家人无语了,现在这样的情况,单身女子出门,确实还是有点危险的。

    “要不,爹你告几天假,陪着娘去?”志文想了想,建议道。

    “这样啊,”郑三沉吟着,“可我还是不放心你两兄妹。”

    “放心啦,爹你经常不在院里,娘白天有时也不在,我们还不是好好的。”志文安慰着。

    “再说,不去看看姥爷姥姥他们,你和娘这心,也安不下来。”

    郑三又沉默了一会儿,说道:“这样吧,我现在这活儿快完了,赶几天工,做完了我和你娘一起去,就不用告假了。”

    “到时候咱们走早点,争取当天就刚回来。”郑三转头对志文娘说。

    “嗯。”志文娘点点头,自是不会反对,她也担心这对儿女呢。

    这天天色尚未大亮,郑三夫妇就起了,匆匆吃过早饭,带上干粮,把前后院的两道门都从外面锁好了,这才出发,要赶着城门一开就出城。

    志文和囡囡还像往常一样起床、吃饭,然后认字、写字。

    现在这种情况下,还想读书、科举,那是扯淡,不过总得能读会写,这繁体字,志文很多还真不认识。

    郑三虽说没开过蒙,不过指点他认这千把个字还是不在话下。

    志文就自己买了本千字文,带着囡囡一块儿认字写字,顺便再教囡囡一些简单的算术。

    这几天正教她数数呢,昨天能数到五十了。

    等到中午要吃饭的时候,志文却是不打算在院里生火做饭了。

    他也曾经有过一天只喝点糊糊,饿得眼冒金星的经历,知道饥饿的人鼻子比狗还灵,生火做饭,弄得饭菜香味飘出去,院门又是锁着的,难免引得胆大之人铤而走险。

    让囡囡自己复习刚认的字儿,志文随手就用加工坊烙了两个饼,煮碗汤,抬出来和囡囡一块儿吃。

    是的,这汤加工坊也能做。

    他决定,父母回来之前,家里就不生火了,都用加工坊做好了,再拿出来吃。

    心里还是有点不安。

    志文对自身的安全倒是不担心,要是只有他一个,遇上什么危险,打不过还能跑。

    可囡囡自身跑不了,志文也没本事带着她一起跑,在小英那儿已经有过教训了。

    这院里要是有个藏身的地方就好了,这个宅院,会不会有个藏身之处呢?

    想到这儿,志文干脆也不看书了,站起身,从前院开始,一处处仔细查找。

    整个宅院不大,志文花了大半个时辰也就找遍了,没有发现,不是富贵人家,一般人不会弄个地下室。

    志文不甘心,又拿了把小锤,把几个房间的墙壁、地板敲了个遍,也没有哪儿是空心的。

    到厨房的时候,终于有了发现。

    在灶台的背后,向上是烟囱,而下面,是一块敲上去,会发出回声的青砖,撬开青砖,露出了很小的洞口,成年人很难进去。

    志文和囡囡趴在洞口边看了一下,是个不大的地下空间,藏下四五个人绰绰有余,还细心地修了道阶梯,估计是前任主人用来存粮的吧。

    洞口设计得很巧妙,被灶给遮住了一小半,另外一半用青砖合上后,真是让人不易察觉。

    志文这下终于放心了,真有什么事儿,他可以迅速地把囡囡藏到这个地洞里。

    郑三夫妇当天晚上没有回来,志文有点担心,事情看来不太顺利。

    直到第二天下午,志文娘才一个人进了院门。

    “娘,爹呢?”志文见郑三没有跟着进门,问道。

    志文娘没有答话,拉着他和囡囡的手,进了堂屋。

    “我和你爹在县城外遇上你伯祖父一家人了,”志文娘说着,“他们在城外搭了两个窝棚住着,还是你爹眼尖,远远看见就上前去了,让我先回来。”

    “看来他们也是出来逃难了。”志文娘叹口气。

    “那姥姥姥爷他们呢?”志文不想谈这家人。

    “他们啊,也逃难去了。”志文娘脸色更差。

    “啊,姥姥姥爷在城外吗?要不叫他们来这儿住吧。”囡囡在旁边说话了。

    “不在城外,只知道他们逃难走了,不知道去哪儿了。”眼泪无声地顺着志文娘的脸颊流了下来。

    “我和你爹今天城里城外的找了大半天都没找到。”

    原来志文娘他们赶到丁家村,发现父母一家人去楼空,左邻右舍也是走得没人了,想打听都找不到人。

    好容易找到村里的一家大户,管家告诉他俩,他们父母一家将田地卖给他家老爷后,就收拾行李出村逃难了,只有祖屋没卖。

    当晚,郑三夫妇在祖屋草草歇了,第二天赶回县城,里外找了大半天都没找到,反而遇上了志文伯祖父一家。

    “看来,他们是往东边逃难去了。”志文娘幽幽说道。

    “姥姥姥爷是一大家子出的门,又带了粮食,”志文分析道,“一时不会出什么事儿的,娘,你就别担心了。”

    东边?陕西东边应该是黄河,这方向比南下好,过了黄河就出陕西了。

第21章 郑三很忙() 
PS:万分感谢书友寻觅你莲君的推荐

    当天很晚,郑三才回到家。

    边吃给他留着的饼,边说着情况。

    “你伯祖父他们逃难出来了,这蝗灾一起,什么庄稼都保不住了。”

    “马上还得纳粮,留在村里就真没活路了。”

    “只好拿那几亩地,向秀才老爷换了些粮,跑到县城这儿来了。”

    “爹,那咱们住哪儿,你是怎么和他们说的?”志文插话问道,还是怕被这家人给惦记上。

    “我自然还是住土地庙,你们娘三儿,我说土地庙住不下了,也不方便,找了个朋友家借住着。”

    还算聪明,志文暗想。

    “你爹我没那么傻。”郑三斜瞥了他一眼,看破了志文的小心思。

    “爹,娘,要不咱们也走吧。”志文突然说道,情况越来越严重了,还是尽早离开陕西为好。

    另外也不待见郑四这一家子人,这又弄在一起,不好说就生出什么事来,惹不起就躲吧。

    “走,去哪里?”郑三皱皱眉头。

    “嗯,要不我们也往东去吧,看能不能追上姥姥姥爷他们。”志文故意不说目的地,只提姥爷他们。

    “他爹,你看。。。”志文娘有点动心了。

    “志文,你怎么想的,给我说实话。”郑三说。

    得,不好蒙,那就实话实说吧。

    “爹,娘,你们看,现在九月,逃难的人这么多,这粮价是越来越贵,而今年铁定是绝收了,再过几个月,还有粮没粮都不好说了。”

    “说的有点道理,不过,朝廷应该会赈济的吧。”郑三将信将疑,“到时候一开仓放粮,这粮价不就下来了。”

    “到现在为止,朝廷赈济过吗?”志文知道,不是不想赈济,而是没钱。

    志文大体对明代有个模糊的了解,这赈灾的粮食,北方是没什么富余的,得从南方通过运河运到京津一带,再人推马拉地运到陕西,钱粮耗费巨大,时间也会拖得很长。

    这崇祯一朝,对陕西,应该是没有进行过有效地赈济,否则也不会亡于西北了。

    “现在城外就是一些员外,自发地施粥,”志文接着说,“可这蝗灾一起,富贵人家开始外迁,施粥的都少了。”

    再呆在这儿,就是等死啊,志文想了想,还是忍住没说。

    “唉,今冬要是能下场大雪,或是开春落几场雨,明年就有希望了,靠着老爷们的施舍,自家的存粮再紧巴紧吧,兴许就熬过去了。”郑三叹息。

    “要是老爷们都走了呢?”志文问。

    “这。。。?不能吧,祖祖辈辈都在这儿,能说走就走?”郑三不太相信。

    “爹,咱们不能把指望放在别人身上吧,”志文又说,“再说,咱家又不种地,这在哪儿不一样过日子?”

    或许是这句话打动了郑三,沉默了半饷,郑三才说道:“我和你娘再琢磨琢磨,只是可惜了这套宅院啊。”

    边说边上下打量着房子,看来是有点意动了。

    随后几天,郑三却是忙得不可开交,消失了好多天,连中秋节都没有回家,只托人给志文娘带了个话,说是活计多,忙,不用担心他。

    不过,现在大家都没有什么心思过节,有口吃的就不错了。

    志文也没什么心思过节,娘三个还是吃得和往常一样,烙饼、苜蓿汤。

    直到十多天后的一个傍晚,郑三才满身疲惫地回到家中。

    正赶上吃饭,也顾不上清洗一下,郑三带着满身的木屑和灰尘,急匆匆地抓了张饼就塞到嘴里。

    又呼啦呼啦地灌下一碗汤,这才歇了口气。

    “这几天活计太多,忙都忙不过来,接下来一个多月,都有员外找我做活呢。”郑三脸有得色。

    “工钱都是用粮食结,嘿嘿,这个月干完,我算了下,差不多能有四百多斤的粮食,抵得上以前四五个月的活了。”郑三笑道。

    “活计这么多?”志文娘非常惊讶。

    就是志文也很意外,这大灾之年,还有这么多的人大兴土木?

    不过郑三随即垮下了脸,“志文,你说的对,这些富贵人家要走了。”

    “我接的活计,都是给这些员外家修补车辆的,马车、推车,车架、车辕、车厢,还有行李箱,都得给他们弄好了,保证他们路上使用。”

    “只有一家不是员外,是县里唯一的那家车马行。”郑三脸色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