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他改变了大明 >

第42章

他改变了大明-第42章

小说: 他改变了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林的死对头齐党却是没有发声,这也很正常。王家虽说亲东林,作为鲁省地头蛇,也一向和齐党勾勾搭搭的,齐党当然不会把他揪出来批判一番。

    对于这帮见风就是雨的御史,朱皇帝当然懒得搭理了,敲打一下恶心下就够了,一场党争的余波还没平息,再搞就有点过了。直接说他们捕风捉影,给了个罚俸半年的处分。他现在实力还不够,也不可能真拿树大根深的新城王家怎么着。

    这个事造成的影响当然也不是那么容易消除,这段残句,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皇帝所作,连带之前四首送给秦良玉的作品也被再次翻了出来,让天下的文人们讨论起了皇帝的文学水平。

    作为反面人物,倒霉的王象乾算是被泼上了一堆洗不掉的脏水。

    不过这老官僚才不在乎,当官还要脸,那当什么官。

    最重要的是,从这事上,他突然看明白了皇帝的态度,皇帝这是压根就没打算进攻,不然怎么会让他一个有了畏敌名声的当兵部尚书,他是不信皇帝不知道他一心只想着保身,那么皇帝用他的意思不就很明显了么。

    只要皇帝不冒进,这兵部尚书当然做得。

第63章 63。北直屯田() 
把兵部尚书的人选确定后,朱皇帝抽出手来,关注了下北直隶的屯田问题。

    农历五月下旬,管理屯田御史左光斗回报,北直地方屯田工作已经完成,在皇帝的支持下,他在津门等地方的荒地上开垦水田600亩,刚刚结束的夏收中,收获稻米一千多石。

    去年,左光斗就上疏说过,北直隶有很多的荒地,其中还有很多地方适合种稻的,不过由于水利不修,以及人民没有种稻的习惯,北直种稻的却不多,浪费了大好的资源,请求在北直搞推广实验。

    左光斗既然做了事情,还有了一点成效,总是要表扬一番。毕竟东林党这帮人,大部分都是言官系统的,只会耍嘴皮子搞人事斗争的多,真正做事的少。很快,他就召见了这位东林大佬。

    对于被皇帝召见,左光斗还是很惊讶的,他不过是做出了一点点成绩,皇帝怎么就愿意召见了呢,这少年天子不是不喜欢他们这些正人君子么?

    例行的见礼和场面话说完,朱皇帝首先表示了一番对左光斗屯田成绩的肯定。随即他就话锋一转,问道:“左卿屯田已经有小成,准备如何推广?”

    “启奏皇上,如今小有成效,依臣三因十四议之策,当可以兴办屯学。”

    很快左光斗就详细地介绍了他的屯学政策。这个屯学就是为开垦,屯田专门设立屯学,自由报考,不仅学儒学还考骑射,录取则授予武生身份,被录取的授予水田一百亩,收租每石一亩,本地不会种稻的则先给五十亩,屯学生考科举可以降低条件授予秀才功名。力求不花朝廷的钱,来开垦荒地。

    同时,这个屯学政策,也有严格的考核措施,不交租、不求上进投机占籍的和荒废了田地的,统统都要除名,并严厉追究责任。

    左光斗也是明显感觉到,儒生们都只会读死书,所以他还希望儒生也能学习骑射,恢复汉唐时期的武风。

    对此,朱皇帝却是颇不以为然,就大明现在这帮年轻儒生,特别是江南那边的,作妖化妆穿女装的都有一大堆,就他们还恢复汉唐时候的武风,根本就是扯淡。

    他听完之后,思索了一会后说道:“此议一出,怕是有人要说,左卿这是要夺北人田地,堵塞北人功名之路。”

    他这个屯学政策,有个大问题,不分南北,考核的时候也不像科举一样有本地户籍限制,北方人哪里考得过南方。南北榜的事情虽说出在国初,但南北之间的文化水平差异到现在可远没消除。

    朱皇帝懒得去管他的目的,几个秀才功名而已,就是邀买人心作用也不大。

    左光斗闻言不由一愣,随即答道:“是臣想差了。起初可允许南人报考,待北人学会种稻,再不招收南人。”

    朱皇帝闻言点了点头后说道:“此议可行,卿可与内阁和礼部商量,拟个章程上来。”

    对于这个事,交给左光斗去做,朱皇帝不担心他做不好,这个人虽说有为人偏激等毛病,但总体来说,与东林其他人比起来,不是个只会妄议朝政完全不做事的,个人操守方面也还算过得去。只不过是面积不大的推广,也不会有多大的问题。

    对于左光斗这样的小打小闹式的屯田,他也没有太多的兴趣去关注,要解决北直隶的水利问题,终归还是要靠朝廷集中力量搞基建来解决,不过那显得先把北直隶的吏治问题厘清,所以暂时只能放一放。

    万历朝以来,由于多位官员的努力,北直隶这地方,种稻的也有不少了,加大些推广力度,自然会有地主们去跟进的。

    待蜂窝煤产量提上来,解决了燃料缺乏问题,柴薪价格降下去,那些勋贵外戚们占的产柴荒地自然会被开垦。何况皇帝是不可能放任这些勋戚们兼并土地的,过几年之后,那些地是不是他们的都会是个问题。

    对于左光斗搞的这个屯学,朱皇帝并不喜欢,但也不是太反感。起码地算是朝廷手里的官田,暂时也有租子可以收,就算最后废弛了,收益进入了士绅的口袋,也无非是收不到一点点租子,好歹开发了荒地,粮食总产量在增加,总比不严管就会沦落成农奴制的军屯要强。

    再说了,几年之后,那帮侵吞官田的士绅还能不能保住自身都是个问题。

    朱皇帝抽空了解了下左光斗的屯田,不止是想要了解下北直的水利问题,也有安置不断拥入关内的辽东难民方面的考虑。登抚陶朗先等官员近来上报,大批辽南难民进入关内,这些人民失去了谋生的手段,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希望朝廷拿出个解决的法子来。

    翻了翻另一时空的解决方案,他很快发现,在广宁之败后,朝廷任命了首辅叶向高的门生董应举在通州以东到山海关广大地区搞了官屯,这一次的屯田有一些成效,开发了一些荒地,让朝廷收获了几万石的粮食的租子,只不过他一升职,继任者不再严管,屯田的利益就被下面的官绅吞了,朝廷也再收不到几个粮。

    另一时空,董应举安置的辽民数量也实在是太少,他还买了百姓手里的田地,才安置了1。3万户辽民。退入关内的辽民可是超过百万,有些人原本逃到了登莱,看到同乡在登莱被权贵们强逼为奴,生生被逼得逃回了东江镇控制区。

    现在广宁尚未失陷,退入关内的辽民还没有那么多,不过数量也不少,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对于这些辽民,朱皇帝暂时还能大致上安置好。

    从四月底开始,他就在招募辽民,在唐山等地烧制水泥,其余的一些作坊也在优先招募辽东难民。

    见完左光斗,他又很快和内阁商量了一番,点了太常少卿董应举的名,让他兼任河南道御史,经理津门至山海关屯田事务,安置难民。

    对这次屯田的长期结果他同样不关心,不过短期应付下,安置目前还不算多的难民,问题并不大。

第64章 64。衰落的北方() 
对于河北人民有条件种稻,却不种稻的的现实,朱皇帝一开始也是颇为惊讶。据他所知,水稻的产量可比小麦之类的东西高多了。

    与徐光启聊过,翻看了一些旧档案之后,他才明白,这个事原因还真有点复杂。

    在畿辅之地开发水利,乃至种稻的呼声,从很早之前就有了,不少有识之士都希望减少京师对东南漕粮依赖。毕竟从江南运一石粮食到北方,路上就要消耗不少,能在北直隶种田,对国家无疑有大大的好处。

    不过穷得很的大明朝廷,当然不肯花钱把田开出来卖给士绅做一锤子买卖,一开始准备搞的都是军屯或者官田模式。北方士绅们当然清楚军屯官田从长期看,必定都是搞不好的,这些新开的田地最终必然被权贵占据。到了那时朝廷发现屯田收入也没有了,漕粮又减少了,最后必然要加他们的税,所以都强烈反对这个事,每一次都把朝廷准备在北直隶开发水利的事给搅黄。

    不止如此,由于京师庞大的脱产人口存在,对燃料的需求极大,京师多年的消耗早就把北直隶许多山头都砍秃了,这会北直森林覆盖率还不如开发力度极高的近现代,柴薪在当下并不便宜,一片荒地不怎么打理就能有不错的收益,所以北直不少荒地都被宦官和勋戚们圈占。要动他们的地,他们当然强烈反对。

    徐光启就对这个事尤为忌惮,只说了在北直搞屯田为西北人所忌,当时甚至不肯多谈。

    除开来自官僚权贵的阻力之外,北方在北宋以来的长期战乱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人口大量南迁,进入明代后又有了修建长城等大型国防工程的影响,使得北方人民背负上了沉重的劳役,再加上黄河洪水泛滥,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造成宋代以来经济重心南移之后,北方地区既失去了劳动人口的数量优势,在人口质量方面也严重下降,到了当下这会已经是表现得极为明显。

    当下的很多士大夫都认为,北方人文化水平落后,思想观念陈旧,精神萎靡,性情懒惰。

    “齐、晋、燕、秦之地,有水去处皆可作水田,但北人懒耳。”

    “北之治田也逸,南之治田也劳。彼其以惰心而乘之以逸习,卒而驱之,宜有未从者。然彼之卤莽而耕,亦卤莽而获,所入固微也。以南之劳,治北之田,则一亩之入,倍于数亩,而旱潦可以无忧。”

    那会他随便翻了翻一些资料,就发现,大明士大夫几乎是众口一词,愤恨不已地在指责北方人懒惰苟且,拙笨愚昧,顽冥不化。在翻阅资料的时候,他还发现这类声音在另一时空的清代都没有完全消失。

    倒是能深入基层了解情况的徐光启看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他直接就对皇帝讲明了原因:“北方人治田,只是有田者安于故习,租佃力作之人,何尝不劳苦啊!北人劳苦不下南人,淡泊过之而已。”

    原来不是佃农懒,而是地主安于故习。地主不改变,佃户当然也没资本去改变。

    据朱皇帝最近一段时间从基层方面了解的情况看,南方的士绅里,想尽一切办法大修水利的比例很高,朝廷不修他们自己出资也要修。而北方士绅,大部分都对兴修水利漠不关心,朝廷不修他们大多也不管,大部分人完全是得过且过。

    如果是临近黄河洪涝灾害频繁区域还好说,毕竟那些地区水旱无常,投资风险太大,可以理解。可就是没有洪涝灾害的地方,那些士绅地主也对修水利没有兴趣,对田地出产漠不关心。

    对于这种现状,朱皇帝认为原因也很简单。

    由于长期战乱,精华人口南迁,还被辽金蒙元持续统治北地数百年,不免让北方地区人民的各项素质都大幅度下降。

    落后民族汉化的同时,汉族的异化也是不可避免的。

    在朱皇帝看来,中国的发展确实是存在自身经济结构上的问题,近代没能跟上西方是大概率事件,落后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蛮族,但这不代表蛮族入侵对国家有好处,为落后民族洗地的那帮人不是蠢就是坏。

    对于北方的这种现状,朱皇帝当然十分忧心。大明北方士绅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