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风流-第2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七娘”,代表沈清猗沈氏女的身份。
而称呼沈清猗的字,在大唐,只有非嫁女才能称字,沈清猗已嫁,如何才是非嫁?这话中的意思就是很明白了。
而“沈表嫂”,代表了萧氏媳妇的身份。
李毓祯果然不再试探,问得直接,单刀直入。
而沈清猗的回复,在她的意料之中,也出乎她的意料之外。
沈清猗有高飞的野心,不想站在萧琮的身后,但对梁国公世子、未来的萧氏家主来讲,身为他的妻子,永远不可能、也不能够站到他的前面去。如果没有机遇,也许她的野心就这么潜沉下去。但道门给了她机会,确切的讲,道玄子选择了她。冷静,聪智,多谋周密,见识深宏,坚韧心志,加上卓绝的能力,原就是成功人物的必备,一旦得了机遇,就会插翼而飞。沈清猗这只潜伏在北海下的鲲,如今破海化为鹏,展翅而飞,还愿意回到海中去?
她不会再做“沈表嫂”——这是李毓祯确定的。
而她不选择沈氏女的身份,也在李毓祯意料之中。
身为道玄子唯一的亲传弟子,这个身份代表的意义太大,虽说对沈氏有好处,但内中的利益牵扯太大,不是沈氏可以担得起。再者,沈清猗会愿意回到沈氏,再受陆夫人的辖制?——不管陆夫人待她如何不仁,却占着嫡母的大义。她回到沈氏,反而会束手束脚。
李毓祯原以为,无论是为了她的野心抱负,还是为了她的生母过得更有尊严,沈清猗都应该选择走仕途,否则,何必深谋远虑,上那一道可称为高屋建瓴的论事疏?
但她选择了道门的身份。
这意味着她不愿意入朝为官。
李毓祯眸子深了一深,转头居高临下的望着瀑布,语气带着悠远的意味,“我倒更愿意称你沈朝散——不,应该是中大夫了。如今,各处的霍乱疫灾都陆续平息,各地关闭的市舶司港口也在准备开启,想必要不了多久,朝廷就会颁下功赏之旨。挽救了十几万性命,又防备了以后的霍乱成灾,你和至桓厥功甚伟,入四品不为过。”
霍乱得以平息,十几万疫患得以挽救,至桓提出的首效药方是首功。而沈清猗发明的霍乱检疫药剂,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良后最终定方,配方和提炼方法都提交给了太医署——其重要性不仅仅在于这一种药剂,更重要的是,其中显露的药物的提炼方法,足可以在炼药学下开辟一个新科目,太医署的人如获至宝,经过赶制后先发送一批到东海都护府的海港州,反映良好,有效达到九成。目前受到限制的,是制剂能力还没上去。毕竟新的提炼设备要制造,几万套的配置需要时间,而药工的训练也需要时间。但是,有了这个检疫剂在制造中,朝廷就有了底气陆续开放市舶司港口。这是很大的功劳,给出一个从四品的散官阶,估计政事堂会给得很痛快。
李毓祯侧脸看着沈清猗,眸光清耀,继续说道:“以你那份医疗论事疏的规划,若大唐建成你札中所论的公利疾预卫生体制,便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了。老子曰:卫生之经,能抱一乎?其意即:防卫其生,令合道也。——卫民之生,此国之道也。你对道家‘好生’之义,倒是得了其中三味。既有此心,何不出来主持大局?无论于国于民,还是于己,于功于名,都是大好的选择。莫说四品,以你的格局,便是官居一品,将来登堂入阁,也不是不可能。”
她微微一笑,声音幽悠,带着深远的诱惑,“沈清猗,你不是一个医者——做一个医者,可惜了。我希望,未来能在政事堂看到你。”
任何一个有功业野心的人,对于这样的期望,都不可能无动于衷。
何况是帝国未来的君主做出的期望。
李毓祯的言语恳切,表达了她对沈清猗的看重,以及对沈清猗的期许和看好。
这番话,也显露出了她自己的格局。
无大格局者,说不出“卫民之生,此国之道也”。
沈清猗沉了沉眸:李毓祯,的确是一位有君主之器的人物。
也的确是一位……能令人服膺和追随的人物。
只可惜……
她和她注定是对立。
若她得知自己对萧琰怀着怎样的心思,恐怕就是期望自己立即消失,永远不要在萧琰视野里出现!——正如她对李毓祯的期望一样。
沈清猗缓缓开口。
“多谢殿下的看重。”
她的声音平静,却有一种骄傲藏在骨子里。
天光下,寒泉般的眸子,有一种凛冽的清辉。
她怎么可能去做李毓祯的臣!
第一九五章 心机()
山道清凉,李毓祯眸子也是清凉。
她唇边牵起一丝弧度,似是笑意,却又轻淡,凉薄。
晋王看不清她的喜怒,心里嘀咕:这是钩上鱼了,还是没钩上啊?
……应该钩上了吧?
晋王觉得自己想多了。
阿祯出手,哪有钩不中的鱼!
他摸着须眯眯眼笑了。
当然他最高兴的,还是邀请了道潇子去京都太上宫喝茶……那里就是他的地盘了,嘿嘿。
之前评头品茶时,临川郡王说他在“静”上逊了一分,晋王口里不承认,心里却是承认的,但他觉得这是道潇子占了地利的便利,三叠瀑就在三元宫的后山,那也算是道观的地盘了,取的烹茶泉水当然也向着道士了;若是去了京都太上宫,那是他们李氏皇族出家修道的地方,风水当然向着他们李家了哈哈。
临川郡王看了眼晋王那笑眯眯的样子,心里摇了摇头,他想的是:道潇子应承去京都,绝不可能是为了晋王的茶约。
马蹄声哒哒响在经历风雨洗刷的石板道上,踩出有节奏的韵律,和着林中唧唧啾啾的鸟鸣声,衬得林深山幽静。李毓祯的心情并不平静,在她唇边浅淡的笑意下,是幽深的思绪。
观瀑亭中沈清猗拒绝了她的招揽,这固然令她遗憾,但她此次上山的最大目的已经达到。
她上山,就是为了见沈清猗——见见这个人。
庭州那一次的见面,太模糊了,不是说印象模糊,沈清猗这个人给人的印象相当深刻,她的气质突出,清冽如霜雪覆梅,内有凛冽风骨,又冷静从容,有种能镇场的气度,只要见过一面,就绝不会忘记,然而上次见面这人的风华还未毕露,就好比一颗绝世明珠,还隐于匣中。
而今,明珠已出匣。
——光华照世。
尽管,她的光芒如朝日才冉冉升起,但李毓祯相信,在未来,她的光芒必为世人所知。
从观瀑亭出来后,她就深信这一点。
回想与沈清猗在亭中的对问,她对州县政务财税民事洞悉甚深,剖析利害条条有理,算的经济账也切合实际,给人感觉竟是为政地方多年的有真实经济者——这简直令人惊讶。……“无甚奇怪,我读过过最近三年的《民政汇要》,按南北地域之分,按上、中、下州之分,按辖境贫、中、富之分,择了四十七州为考;又读过这四十七州医官局最近三年的年度汇报;还读过家师写的各地行医杂记……阅读得多了,再和自己的所见所闻印证,推理,便知悉得七八了。”沈清猗淡然回道。
这却不是简单的,李毓祯心道。
《民政汇要》是各州出的地方官报,每旬一期,下发州县官员周知政务民情官令公告等,当地士家也可以出钱抄录或者完整订阅,世家和有底蕴的官宦家庭除了订阅本州官报外,还会收集其他州的官报,组织人力汇编成各种分类集本,供自家子弟学习,增广见识,并作策论参考——以道门分布各地道观的便利,收集三年内的各地官报不是难事,但肯定没有人给沈清猗做分类汇总,阅读四十七州的《民政汇要》,那是多大的量?
李毓祯瞬间就算出,是五千又七十六份,而每份至少万字以上,文字称为浩如烟海也不为过。沈清猗却全部阅读了,并按她需要的内容分类汇总,如果是一个人做数年功也不足为奇,但她到药殿才多久?最初的时间必定是要殚精竭虑站稳脚跟,而后主要时间还得花在研药研医上,并做出令人赞服的成就,这才衬得起她“道玄子唯一亲传弟子”的身份;除去这些,她还能抽出多少时间去阅读五千份报纸?……而在这惊人的阅读能力之下,是更令人惊叹的汇总,分析,洞察能力。纸上得来终究浅,通过文字的表象,推理、分析,洞悉出真实,挖出文字背后的民事情弊,这是多么让人惊骇的能力?
拥有这种能力的人才李毓祯只见过两个:一个是李况,被她推荐去了都进奏院,职掌受理内外章疏,这里是了解天下政务最快的地方;另一个是宗处俊,被她推荐去了户部任郎官。这两位,都是她预作宰辅培养的人才。而眼前,这种能力的人才又出现了一个,甚至比李况、宗处俊更出色,因为李、宗二人都有出任地方的经历,而沈清猗是没有的。
这样的人才放在李毓祯眼前,她真的手痒了。
这种鱼能不钩?
何况,这位还有着深宏的格局、放眼全局的计然眼光,假以时日,谁说不是第二个魏重润?不!应该是比魏重润走得更远。
她必将比她的先祖们走得更远,而她的宰相,也必将比前辈的宰相们走得更远。
……可惜,这样的人才,却拒绝了她的招揽。
这是为什么呢?
沈清猗说:“不耐官场周旋”;“不喜官场斗嚣”……
李毓祯却觉得,这不是原因。
她自负看人有七八分准,沈清猗心思绵密、幽沉,思维和行事缜密,做事走一步算三步——譬如现在安静躺在她马鞍袋里的《四十七州平民疾治用药人均计算考》就是明证:上医事疏是第一步,这是第二步……说不准还有第三步——这种人会耐不了官场周旋?只有她把人算计到死的;内里性格又如其字,藏锋犀利,这种人会惧官场争斗?只有她把人斗死的。
萧氏那一大族人,斗起来又哪比朝堂简单了?萧家女人的彪悍,可不在皇族的公主县主们之下,能将世子夫人做得有声有色,说不会争斗?谁信。
沈清猗说:“不是不能,而是不喜。”
这话李毓祯只信五分。
李毓祯自己就是个喜欢争斗的,她乐于争斗,并享受斗争的胜利感和成长强大的乐趣,所以从小到大遭遇的刺杀,她是痛并痛快着,身上痛,而心里痛快。她认为,天地就是斗,没有斗,哪有优胜劣汰?没有优胜劣汰,哪有万物蓬勃?没有斗,一团祥和,这个世界早就死了。凡是有野心的,谁不是从争斗中一路披荆斩棘?不想斗,那就去甘于平庸,平淡。
沈清猗是这样的人吗?……李毓祯挑起眉笑。
她有种感觉,沈清猗拒绝她招揽的原因,可能和她有关,这是她的直觉。
在潭林边的那丝隐晦敌意,出自知安和那侍女的可能性极小,她也不认为自己的感知出错,那么最大的可能是……出自沈清猗。
沈清猗对她怀有敌意。
而原因她不清楚。
李毓祯这会细作思量,她与沈清猗过去并无交集,不可能结下仇怨;和她的亲人?吴兴沈氏不是齐王一派,他们没有直接矛盾,也没有直接冲突;